电影《投名状》中,为什么庞清云要将苏州城中的士兵统统杀掉而不把他们放掉?

Seven_樂樂


苏州杀降,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操刀者是李鸿章,对苏州城中留守的八个太平天国的王进行了屠戮,这里面没那么多的故事,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对方开的价码李鸿章给不起,而苏州这个清朝养了200年的肥羊,也被太平天国的诸位王爷们分得差不多了。

  而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都是“饿着”的,既然和平接盘成本太高,那翻脸后杀光抢光“公私两便”也就是李鸿章很正常的选择。

  所以,这段历史虽然说展示了不少人性,拍出来未必不“好看”,但却过于复杂,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利益矛盾点都不够集中,在电影中展示,也偏离了《投名状》的主题,所以,干脆就另编一个故事。

  在《投名状》电影中,兄弟情,百姓江山和个人野心交杂,这是普通观众能够看得懂,也乐意看的,所以,这段中的苏州杀降,目的是为了将庞青云和赵二虎的兄弟价值观裂痕撕得更开,有更剧烈的表现,还要展示老三的站队。

  具体到杀,而不是放,剧中逻辑粗糙,但也做了铺垫:

  1,缺粮,粮食是借的,分给降兵就打不了南京。

  2,无用,降兵明确表示不参加进攻南京。

  3,权力,借事件做一次“指鹿为马”,让部下站队。

  庞青云也做了解释,这些人吃饱了都是兵,不是老百姓,放下武器只是一时,拿起武器就是隐患,当然,更符合天朝历史剧的编剧逻辑的是,这5000人是赵二虎救下来的,他们如果进入了山字营,山字营就真的“姓赵”了。

  好了,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编剧,在进行行为取舍的时候,要求的就是简单、明了,往往没有所谓的深层次考虑,你想多了也没用。

  因为这些简单明了就是专供咱们的主力观看群体的,尽管也受过英剧、美剧的熏陶,信息接收的逻辑范式,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时就形成的,绝大部分人,对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剧情、世界观构架,既看不懂,更看不出好来。

  就这么简单咯。

  在赵二虎的努力下,苏州守城的太平军投降。这时的庞青云和战国时的白起一样,遇到同样的问题,怎么处置这些大量的俘虏。

  庞青云选择了把这些俘虏引入翁城杀害。白起选择将40万赵卒坑杀。自古就有杀降不详的说法。他们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其实归根结底就两个字,缺粮。这些俘虏虽然投降了,但他们是人,是要吃粮的。而旷日持久的对峙,双方早就都没粮了。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了,也是惨胜而已。而这些俘虏放下武器是俘虏,一旦吃不上饭,又拿起武器,那就是兵了,还是敌兵。战争已经打到穷途之末,不能再打了,所以对这些战俘不能放掉给自己留后患,所以最后只剩了一个办法,杀!因为死人是不吃粮的,死人也不会造反。

  也许还真应了杀降不祥的古话,两千年前的白起坑杀40万赵卒,最后落得自尽的下场。而庞青云也最终死在就职路上。


影视项目指导


《投名状》是一部极为精彩战争题材电影,据说李连杰当时的片酬就达到了一个亿。虽然当时的票房不尽人意,但是却斩获了多项大奖。



电影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庞青云在苏州杀降,场面极为残忍震撼。城下满是投降的太平军士兵,他们手无寸铁,但是立在城墙之上的庞青云却下令将他们全部射杀。

电影中杀降的原因庞青云说的很清楚,他们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供给投降的太平军,而一旦粮食断绝,这些投降的士兵又会拿起刀剑和自己作对,为了防止他们降而复叛,所以庞青云狠心下令处决了城中投降的5000太平军。



苏州屠城历史原型

实际上苏州屠城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在太平天国后期,李鸿章的淮军围困苏州城,这时太平军和清军经过了几次大战,李秀成认为苏州城早晚必然丢失,所以便提前撤退回了南京。



留下来的谭绍光部队决定和苏州城共存亡,但是无奈遭到了郜永宽等八人的背叛,被杀身亡。在郜永宽等八人杀死谭绍光后便投降了李鸿章的部队。

这时李鸿章顺利的进入了苏州城之中,但是李鸿章在进入苏州城的第二天便设计杀死了郜永宽等八人,之后开始了疯狂的杀降屠城行动,具体杀降的人数已经无法考证,一般认为不会低于两万人。



苏州杀降原因

太平军的投诚真假难辨

郜永宽为首的八降将投降以后,一直控制着大半个苏州城,并且要求立二十营,占领除去东门之外的所有苏州城,为此在苏州城中各处设立了关卡。

除此之外,郜永宽为首的八降将要求朝廷“奏保总兵、副将实职,并且需要指明何省何任。”



对于李鸿章来说,种种的迹象表明太平军非真心投诚。而且李鸿章联想到弟弟李鹤章在太仓受降时,因为太平军诈降而腿部中弹。

所以在这种投诚真假未辨的情况下,李鸿章决定设下鸿门宴,杀了郜永宽等八降将。



朝廷不希望李鸿章做大

实际上清政府限制了李鸿章淮军的军饷,如果苏州城中数万太平军投降李鸿章,显然对于清政府是一个更大的麻烦。

当时苏州城刚刚经历了大战,城中百姓衣食无着,一旦朝廷没有粮食发放给这些太平军,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暴乱。



综合来看,太平军投诚真假难辨,朝廷对于李鸿章有诸多限制。而且李鸿章的部队数量不是很多,根本无法完全管理太平军投降的军队,种种原因加在一起,最后导致了李鸿章决定杀降。


我是越关


这个问题问的好,但是很多答主只回答了前半部分,就是庞青云杀死了苏州城的降兵,这个问题电影也有所交代,那就是粮草有限,那么,庞青云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纳降苏州城的士兵吗?庞青云的粮草虽然只有十天,多了4000士兵也就变成了五天,但是8000士兵的战力攻打南京城不是更容易!



深思一下我们会发现,庞青云不接受苏州士兵的投降还有一些原因,试想一下,倘若庞青云同意苏州城士兵投降,然后带着这些士兵一起攻打南京城,那么这些投降的太平轮会拿出全部实力吗?我想不会的,极有可能和南京城里的士兵里应外合围剿庞青云的队伍!

所以苏州城里太平军的首领投降时也是说让这些太平轮回家种田,所以问题的重点在于庞青云为何不放苏州城的太平军走?放走无异于放虎归山,这4000太平军和南京城兵力合并对于庞青云威胁巨大,毕竟南京城粮草还是充足的,而庞青云只有十天的粮草!

所以,无论是纳降还是放走都会有产生不良的后果的可能性,即使放走的太平轮不会全部回南京,一部分兵力回到南京对于庞青云也是极大的威胁,作为久经沙场的庞青云怎会不懂这些,所以杀死所有苏州城投降的太平轮从兵法上讲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都知道《投名状》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在,1863年李鸿章带兵攻打苏州城,而苏州城内部将领不和睦,太平轮苏州城首领谭绍光和下属郜永宽素来不和,在苏州城被李鸿章围困之际,郜永宽便积极联系李鸿章,随后郜永宽杀死谭绍光投降于李鸿章!

而李鸿章的手下程学启发现太平轮依然保持戒备,而且没有留辫子,郜永宽以“请辞”威胁李鸿章下决策,最终李鸿章将投降的太平轮全部杀死!

类似的事件在历史上也有,都是防止降兵再起祸端,而类似事件的降兵数量都比较大,正因为降兵数量较大才会有隐患,倘若投降的兵力和对方相差悬殊也不存在威胁,也就不会有屠杀降兵的事情发生!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觉得不错的关注我呢?


草根说电影


电影不是历史,所以,只能就电影说电影。

苏州杀降,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操刀者是李鸿章,对苏州城中留守的八个太平天国的王进行了屠戮,这里面没那么多的故事,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对方开的价码李鸿章给不起,而苏州这个清朝养了200年的肥羊,也被太平天国的诸位王爷们分得差不多了。

而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都是“饿着”的,既然和平接盘成本太高,那翻脸后杀光抢光“公私两便”也就是李鸿章很正常的选择。

所以,这段历史虽然说展示了不少人性,拍出来未必不“好看”,但却过于复杂,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利益矛盾点都不够集中,在电影中展示,也偏离了《投名状》的主题,所以,干脆就另编一个故事。

在《投名状》电影中,兄弟情,百姓江山和个人野心交杂,这是普通观众能够看得懂,也乐意看的,所以,这段中的苏州杀降,目的是为了将庞青云和赵二虎的兄弟价值观裂痕撕得更开,有更剧烈的表现,还要展示老三的站队。

具体到杀,而不是放,剧中逻辑粗糙,但也做了铺垫:

1,缺粮,粮食是借的,分给降兵就打不了南京。

2,无用,降兵明确表示不参加进攻南京。

3,权力,借事件做一次“指鹿为马”,让部下站队。

庞青云也做了解释,这些人吃饱了都是兵,不是老百姓,放下武器只是一时,拿起武器就是隐患,当然,更符合天朝历史剧的编剧逻辑的是,这5000人是赵二虎救下来的,他们如果进入了山字营,山字营就真的“姓赵”了。

好了,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编剧,在进行行为取舍的时候,要求的就是简单、明了,往往没有所谓的深层次考虑,你想多了也没用。

因为这些简单明了就是专供咱们的主力观看群体的,尽管也受过英剧、美剧的熏陶,信息接收的逻辑范式,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时就形成的,绝大部分人,对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剧情、世界观构架,既看不懂,更看不出好来。

就这么简单咯。


刘三解


这个故事是根据李鸿章苏州杀降改编的。

李鸿章最初在曾国藩手下当幕僚,后来自己拉杆子单干,当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分别攻打太平天国三个重镇天京苏州杭州。天京是主攻目标,因为洪秀全就在天京,而且是太平天国都城。但是曾国荃久攻不下,曾国藩就让李鸿章放弃攻打苏州,过来帮曾国荃攻打天京。但是李鸿章此时羽翼已丰,不想再庇托于曾国藩门下,因此阳奉阴违,不听号令,百般推扯。曾国藩于是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你再不来我就跟朝廷告你一状,别说我不顾师生情谊,到时候你后果自负。

正在李鸿章一筹莫展之际,好消息传来,守卫苏州城的太平军悍将李秀成被洪秀全调回天京,留下的纳王郜永宽等八王派人向他投降,投降当然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郜永宽等人的条件是:降军和淮军一起守卫苏州,各占半城;降军保留一百个营的编制且发军饷;投降后不剃发。其实这三个条件李鸿章一个都做不到,但是老李一口答应下来,还让洋枪队队长戈登作了担保。结果郜永宽等人献城的第二天,李鸿章请他们吃饭,商谈具体合作事宜,暗中埋伏刀斧手,将八王一起杀死,近三万放下武器的太平军战士也遭到无情屠戮。李鸿章事后给老妈写信,称“此事虽太过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曾国藩接报后,也赞赏李鸿章此举“殊为眼明手辣”。

杀降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大忌,不仅会受道义谴责,关键还会贻害自身。杀降不祥谁都明白,所以很少有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触这条红线。历史上干这事比较出名的三个人都没有好下场。秦国名将白起,长平一战坑杀四十万赵卒,最终落得拔剑自刎的下场,头颅被使者带回去跟秦昭襄王交差。楚霸王项羽,背水一战坑杀二十万秦卒,最终落得拔剑自刎的下场,头颅和四肢分别被五人所得,拿去跟刘邦邀功领赏。西汉飞将军李广打了一辈子仗,就是没有封侯。自己总结说,我曾经诱降羌卒八百人,然后使诈,在同一天把他们全杀了,这就是我不能封侯的原因吧。李广最终也落得拔刀自刎的下场,李鸿章也是诱降,和李广同出一辙。

当然李鸿章也知道自古以来杀降者都没有好下场,是极损阴德的行为,因此“三昼夜不能决”。但在曾国藩的压力和部将的要挟以及功名心的驱使下,最终出此下策。

参考书目:《战天京》《李鸿章传》

欢迎拍砖,有砖必回。


唐风宋月


《投名状》中,庞青云杀死苏州城5000太平军。在电影中,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缺粮。

在中国古代有句俗话“有粮好聚兵”,所以如果没有粮食很可能会引发军队的哗变。在电影中,庞青云的人马都需要向其他人“赊欠”军粮,哪有多余的粮食来养活这多出来的5000人。为了防止投降的太平军将士复叛,以至于连累庞青云的“乌纱帽”,所以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屠杀。毕竟,作为“叛军”的太平军,对于清廷而言,死活都无所谓。所以,庞青云才会如此有恃无恐。

其实,庞青云的苏州杀俘,原型是当年李鸿章的苏州杀俘。公元1863年,李鸿章的淮军对苏州城的攻击日益强烈。原本驻守在苏州城的李秀成已经被调到天京,主持苏州城防御工作的是慕王谭绍光。而城防主力则是以纳王郜永宽为首的“四王四主将”。这8人看出了太平天国大厦将倾,于是与李鸿章派来的招降代表程学启见面,并同意了献城投降。

1863年12月4日,就在慕王谭绍光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这8个人动手杀死了谭绍光,并且屠杀了近1000余人的来自两广的“老兄弟”。在郜永宽等人打开城门,并将谭绍光的首级交给李鸿章之后,李鸿章率领淮军进城了。就在此时,新问题产生了。这“四王四主将”踢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受翎不剃发”;第二,保留部队两万人并据守半个苏州城;第三,保奏他们为总兵官。李鸿章不同意。对此不能接受的李鸿章,当日就动了杀机,将这8人全部杀死,并对城内的太平军展开屠杀。只是死者有多少,并没有详细的数字。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比较奇怪。为何郜永宽等人为何不在投降之前踢出条件,眼见利用价值越来越弱,才踢出咳咳的条件呢?或许这就是李鸿章为了杀他们找的借口。毕竟,在太平天国后期,所谓的王也好,主将也罢,不过是一处处拥兵自重的实力派。名义上有太平天国的王爵,暗地里又和清军进行勾结。比如安徽的苗沛霖领受了太平天国的奏王,但是却最终出卖了英王陈玉成。所以,李鸿章对于这些大大小的骑墙军阀并不信任,于是只好将其杀死,避免出现其他变故。毕竟,这8人,统帅的军队达到2万余人,真要闹僵起来,必然会是一场超级风暴。

所以,四王四主将的头颅,成为了李鸿章的向清廷表明忠心的“投名状”,与所谓“长毛”决裂,而且完完全全效忠清廷。


潞州节度


《投名状》中,庞青云杀死苏州城5000太平军。在电影中,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缺粮。

在中国古代有句俗话“有粮好聚兵”,所以如果没有粮食很可能会引发军队的哗变。在电影中,庞青云的人马都需要向其他人“赊欠”军粮,哪有多余的粮食来养活这多出来的5000人。为了防止投降的太平军将士复叛,以至于连累庞青云的“乌纱帽”,所以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屠杀。毕竟,作为“叛军”的太平军,对于清廷而言,死活都无所谓。所以,庞青云才会如此有恃无恐。

其实,庞青云的苏州杀俘,原型是当年李鸿章的苏州杀俘。公元1863年,李鸿章的淮军对苏州城的攻击日益强烈。原本驻守在苏州城的李秀成已经被调到天京,主持苏州城防御工作的是慕王谭绍光。而城防主力则是以纳王郜永宽为首的“四王四主将”。这8人看出了太平天国大厦将倾,于是与李鸿章派来的招降代表程学启见面,并同意了献城投降。

1863年12月4日,就在慕王谭绍光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这8个人动手杀死了谭绍光,并且屠杀了近1000余人的来自两广的“老兄弟”。在郜永宽等人打开城门,并将谭绍光的首级交给李鸿章之后,李鸿章率领淮军进城了。就在此时,新问题产生了。这“四王四主将”踢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受翎不剃发”;第二,保留部队两万人并据守半个苏州城;第三,保奏他们为总兵官。李鸿章不同意。对此不能接受的李鸿章,当日就动了杀机,将这8人全部杀死,并对城内的太平军展开屠杀。只是死者有多少,并没有详细的数字。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比较奇怪。为何郜永宽等人为何不在投降之前踢出条件,眼见利用价值越来越弱,才踢出咳咳的条件呢?或许这就是李鸿章为了杀他们找的借口。毕竟,在太平天国后期,所谓的王也好,主将也罢,不过是一处处拥兵自重的实力派。名义上有太平天国的王爵,暗地里又和清军进行勾结。比如安徽的苗沛霖领受了太平天国的奏王,但是却最终出卖了英王陈玉成。所以,李鸿章对于这些大大小的骑墙军阀并不信任,于是只好将其杀死,避免出现其他变故。毕竟,这8人,统帅的军队达到2万余人,真要闹僵起来,必然会是一场超级风暴。

所以,四王四主将的头颅,成为了李鸿章的向清廷表明忠心的“投名状”,与所谓“长毛”决裂,而且完完全全效忠清廷。


电影投资圈


由于《投名状》电影中的情节跟历史有非常大的区别,所以这个问题就只在电影中考虑。庞青云选择诛杀苏州城所有降兵,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已经没有了收编的本钱,更没有遣散的资源,最后只能选择用这种极端方式来杀死苏州城内的所有太平天国官兵。

事实上,在苏州之战胜利后,庞青云自己也成了强弩之末,正如陆大山所说,苏州之战已成死局,攻守双方都会死。在苏州之战的末期,庞青云已经没有了再打下去的本钱,九个月的围城已经耗光了山字营所有的资源,摆在庞青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撤退,二是继续打下去,但这两个选择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1、如果庞青云选择撤退,那九个月所付出的代价将得不到任何回报,而背后养精蓄锐,并有着充足粮饷供应的魁字营则会趁虚而入,一举攻克早就断粮,并且即将崩溃的苏州太平军,拼杀九个月却得不到任何战功,原有的粮饷资源又消耗殆尽,庞青云的山字营恐怕就要就此走向崩溃。

2、庞青云设法从外部得到粮饷供应,继续坚持攻克苏州,但即便如此庞青云在这一环节也很难得的好处,因为在九个月的围困战中,苏州城早已一无所有,除了数千名需要张嘴吃饭的太平天国将士,庞青云的军队在苏州很难得到补充,除了一个没有实际利益的战功,庞青云的军队让人很难继续维系下去,因此庞青云只能立刻展开另外一个计划,就是在拿下苏州城之后,在最后的粮饷没有断绝之前,迅速带领部队攻克南京,既得到了剿灭太平天国的最后之功,又可以从经历战火程度不深的南京城内获取战略资源继续维系自己的军队。



所以庞青云只能选择第二条出路,但是另外一个难题又摆到了庞青云面前,就是苏州攻克后剩下的数千太平天国降兵怎么处理?选择收编,庞青云军队剩下的粮饷已经不多,自己使用都不够,又如何补充这数千名太平军将士!就地遣散,苏州城原有的物资早就已经耗尽,这只太平天国军队一旦遣散,又吃穿无着,他们只能又重新起来造反,甚至刚刚占领的苏州很有可能又会因为他们的造反而失守,别说攻克南京,长达九个月的苏州之战的结果很有可能又要付之东流,所以在庞青云挥军直指南京之前,处理掉这数千名太平天国官兵是庞青云的首要任务。

想收编,又没钱!想遣散,又怕造反!收也不行,送也不行,那就只能有最后一条出路,通过屠杀的方式让这支军队彻底消失,彻底甩开这个累赘和包袱!


辽宁资深球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是电影还是真实历史。

电影里面,很简单,没粮食。

当时军粮供应严重不足,如果供应给苏州城内的降兵,庞青云就不能继续抢功攻打南京。

庞青云本来就是利用所有人为了自己功名利禄,最终目的就是占领南京。此时当然六亲不认,将降兵杀光,只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而已。

真实历史就是李鸿章在苏州杀降兵。

原因如下:

第一,对太平军不信任

太平军假投降并不是第一次,而当时太平军将领提出要保留部队的完整性。

资料记载:八王5日下午16时之后提出要求,他们让程学启转告李鸿章,要求添立二十营(一万多人)、奏保副将以上官职。

当时苏州太平军还有约2万多人,而淮军围城的也不过4万人而已。

留着这样一支不可靠的部队,对李鸿章是个很大的威胁。

第二,不愿意给钱给官耍赖

当时淮军的军饷很紧张,主要依靠上海地区的供应。

但之前淮军数量只有一二万人,供应还是凑合的。

此时淮军已经增加到七八万,军饷开销很大,逐步坚持不住,李鸿章为此焦头烂额。

但之前骗苏州太平军将领投降,开了很多空头支票,许诺给大量军饷,还许诺太平军投降的八个王都可以当官,现在无法兑现。


既然兑现不了,干脆杀人灭口,直接耍赖。

反正李鸿章有朝廷支持,苏州丢了以后南京也危在旦夕,可以不用考虑后果。

唯一只需要搞定中间人,常胜军领袖洋鬼子戈登就行了。

第三,朝廷暗中鼓励

总体来说,慈禧对于太平军极为痛恨,是很希望将他们杀光的。

之前湘军曾经多次进行屠城,朝廷均没有干涉,装作看不见。

相反,淮军的军纪较好,主要是他们的举动多在洋人监视下,除了上海的各路神仙,还有协同作战的戈登在内的大批洋人官兵,不能乱来。

但李鸿章心里清楚,即便他屠城,慈禧也是绝对举双手双脚支持的,所以毫无顾虑。

事实也是如此,慈禧并没有因为苏州事件对李鸿章进行任何处分,反而还帮助他搞定了愤怒的戈登。

史料记载,对于戈登因为降兵被杀的愤怒,李鸿章和慈禧都不以为然:在李鸿章看来,戈登是妇人之仁“煦煦妇人之仁,胁令收抚,稍一濡忍,变生肘腋”。慈禧也认为戈登不知道屠杀的意义“不知此中权衡自有一定之理”。


萨沙


在赵二虎的努力下,苏州守城的太平军投降。这时的庞青云和战国时的白起一样,遇到同样的问题,怎么处置这些大量的俘虏。



庞青云选择了把这些俘虏引入翁城杀害。白起选择将40万赵卒坑杀。自古就有杀降不详的说法。他们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其实归根结底就两个字,缺粮。这些俘虏虽然投降了,但他们是人,是要吃粮的。而旷日持久的对峙,双方早就都没粮了。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了,也是惨胜而已。而这些俘虏放下武器是俘虏,一旦吃不上饭,又拿起武器,那就是兵了,还是敌兵。战争已经打到穷途之末,不能再打了,所以对这些战俘不能放掉给自己留后患,所以最后只剩了一个办法,杀!因为死人是不吃粮的,死人也不会造反。

也许还真应了杀降不祥的古话,两千年前的白起坑杀40万赵卒,最后落得自尽的下场。而庞青云也最终死在就职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