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名状》中,庞青云三兄弟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南影北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庞青云三兄弟,恰好是三种男人。


小弟姜午阳,是个有勇无谋的小角色。他没什么远见,也没有智慧,只是敢打敢拼,成为大哥手下的打手。

姜午阳的有点是为人简单,重感情,相信时间不是黑就是白。

劫军粮时,庞青云在太平军手中救了他,姜午阳就把庞当做恩人。

在后来舒城之战,姜午阳不惜送掉自己的性命,也要救庞青云。

有意思的是,姜午阳不但忠于大哥庞青云,也终于二哥赵二虎。


他认为庞青云和赵二虎的反目,仅仅是为了二嫂。

所以,姜午阳亲手杀死了对他一直很好的二嫂,为了让大哥二哥恢复以前的样子。

在知道赵二虎被庞青云害死,姜午阳抱着必死决心去刺杀庞,最终被凌迟处死。

姜午阳是个重感情的普通人,在和平年代他是很好的人。

然而,那么战乱的年代,姜午阳这种人注定只是个炮灰。



二哥赵二虎。

赵二虎同小弟姜午阳一样重情义。

他为了救少年时期的女友出火坑,不惜去妓院抢人,还杀了人,被迫上山做了土匪,刀口上混生活。

同庞青云结义以后,在舒城之战冒着必死的危险,也要救庞青云。

苏州之战,眼见敌我双方要在持久战中同归于尽,赵二虎为了自己的土匪弟兄以及为大哥庞青云解围,不惜牺牲自己去行刺黄将军。


谁都知道,只要进入苏州行刺,无论是否得手,赵二虎是必死无疑的。

就这点来说,赵二虎比姜午阳要更为伟大,他愿意为了更多的人牺牲。

然而,目睹庞青云杀死苏州投降的太平军士兵,赵二虎开始醒悟庞的险恶用心。

庞青云只是将他们作为炮灰使用,以便自己东山再起,获取荣华富贵。

所以,赵二虎一度想要带着残余部下离开,在庞青云跪求下才放弃。


即便明知道庞青云不是好人,但赵二虎仍然不同敌人何奎合作。知道何奎要暗杀庞青云,赵二虎毫不犹豫的去救人,结果被庞青云暗算致死。

到死的时候,赵二虎还在考虑庞青云的安危。

同姜午阳一样,赵二虎其实是个重情义、敢于为别人牺牲的大好人,可惜生不逢时。



老大庞青云

庞青云是个冷血无情的军人,又是个蹩脚的政客。

在被何奎陷害,导致全军覆没时,庞青云靠装死侥幸生还。

但部下都死了,他回去也是一个斩首。

在流浪江湖时,他无意中遇到赵二虎这伙土匪。

庞青云认为这800土匪颇有战斗力,又陷入绝境,可以利用他们东山再起。

于是,庞青云宁可杀死一个无辜的人,纳投名状。

随后庞青云一系列的作为,都是为了他自己。

比如舒城之战,他们以800对5000太平军,还说3天打赢。

这根本就是用800土匪的性命去冒险。

结果此战下来,800土匪就死了大半,然而庞青云却一炮走火,重新成为满清大将。

他急功近利,不满足于受3个老将军控制,冒险去打重兵驻守的苏州。

此举差点让土匪们全军覆没,仅仅依靠赵二虎拼死去行刺,以及太平军黄将军为了部下的生命而自杀,这才侥幸获胜。

然而,占领苏州的庞青云已经有更高的志向,而土匪们逐步失去利用价值。


所以,庞青云杀死了2个强奸民女的土匪,表明自己是正规军,不是土匪一伙,向朝廷表明心机。

其实,庞青云之前的战斗中,纵容土匪强奸抢劫的就是他自己。

在赵二虎的支持下,庞青云攻陷南京,成为消灭太平军的第一功臣。

朝廷以担任两江总督作为诱饵,让庞青云自己裁军,还要除掉在山字营中最有威望且可能反叛的赵二虎。

庞青云并没有什么犹豫,就干掉了赵二虎。

这并不是说庞青云同二嫂通奸,而是他的眼中任何人都是可以牺牲的炮灰。

搞笑的是,朝廷的慈禧天后和3个老将军才是真正的老辣。他们利用庞青云消灭太平军,再让他亲手消灭自己的土匪军事力量,最后将他除掉,一了百了。



说通俗点,上面3个人都是炮灰。

庞青云利用赵二虎、姜午阳,朝廷则利用庞青云。

这是一群炮灰的故事。


萨沙


说明不管曾经多亲密,只要三观不同,最后都是分崩离析

庞青云心怀天下,属于那种有能力有理想的大好青年。他有大局观,为了最终的全面胜利,为了打造太平盛世,其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苏州城4000降兵的生命重要吗?重要的,况且头领还是曾经共过患难的兄弟!但是,比起如何稳固后方,如何更好的攻打南京,这又算的了什么?粮草不足,拿什么养他们?即使收编,马上攻打南京,这些降兵能出力吗?会不会与南京城内里应外合给自己致命一击?

作为军队首领,庞青云知道他不得不杀,否则的局面可能更不堪,那拿什么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如何才能创造他想要的太平盛世?

在最后身中三弟姜午阳数刀的时候,他想不通,赵二虎就算当时能养活那4000人又怎样,自己一句话就免掉了刚从战火中摆脱的百万黎民的三年重税,难道我错了吗?不,我没有错,我一定要走上那个高台,我要改变乱世,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他打断姜午阳手脚,但是并没有下狠手。

如果没有随后的那一声枪响,他一定还会养着姜午阳,至少能保证姜性命和衣食无忧。

他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每一步都对了,却是这样的结局!



一声枪响之后,庞青云也许想起了他自己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不知道能不能走到对岸?

庞青云是好人吗?我认为是!但他更是个好将军!


但是赵二虎不这么想,在他眼里,饿肚子不要紧,打败仗不要紧,生命?这种小事不值一提!粮草不足?小事,大不了兄弟们一起挨饿!我赵二虎要的是兄弟永远在一起,一起大口喝酒,一起大口吃肉,曾经的兄弟即使到了敌对阵营那也不能杀,即使将来攻城时这些兄弟有可能会在背后给你来一下。



朝廷饷银能不能私分这种在赵二虎看来都不是事,他只要兄弟们都高兴,都活着,这就够了!

兄弟们在一起,都活着,有钱拿,有酒喝,就是赵二虎的信念!什么天下,什么大局,他都不关心!所以,大哥庞青云后来的那些他不理解,所以他的悲剧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赵二虎是好人吗?是的!但他做不了好将军!


至于姜午阳,他的信念更简单——大哥、二哥!到最后危机浮出水面的时候,当他看到二嫂和大哥在一起的时候,他单纯的认为一切的祸根在于女人。所以他认为只要没有了二嫂,大哥和二哥就一定会和好如初。


所以当得知大哥要解决二哥的时候,他要为二哥报仇。如果是二哥要解决大哥,他也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去找二哥。他的理由很简单,谁也不能负我两个哥哥!

姜午阳是好人吗?是的!他单纯的像个孩子!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三人的三观不同,所以他们的行事作风完全不一样,最后导致了三人的悲剧!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我看来应该是三观改变命运!


电影基本法


看电影《投名状》,如果没有放到历史的语境中,是难以体会到编导想传达的更深层次内涵的。这部电影的原型,是清末四大疑案之首的刺马案。

清末四大奇案,是说同治、光绪年间,发生的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等名噪一时的奇案。尤以刺马案最为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当时就引起朝野争论。时至今日,当时实情如何,仍然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刺马案)

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三人在历史上都有原型。影片的野心很大,想在短短几十分钟里把清末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人物性格描摹的丰满立体,却难以通过寥寥无几的影像,将那个民族之殇的动荡年月的悲惨情形阐述尽至,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历史背景,单就人物性格判断谁是谁非,颇有偏差。

庞青云三兄弟都是浪漫主义的人物,在他们,甚至是大多数的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而言,都是没有错的。而这,恰恰是影片悲剧的最高潮:如果所有人都没错,那么一定有什么错了,而这个错了的世道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除非将它彻底埋葬。

脱离电影来看历史上真实的刺马案,是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的。

(有着人生理想的庞青云)

太平天国失败后,朝野纷纷传言曾国藩有野心自立。而实际上,曾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清廷上下为此忧心忡忡,在曾国荃打下南京后就开始着意打压湘军,并在江南排兵布阵,以备不时之需。

换句话说,天下谁都知道财赋之半出自江东。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还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这个马新贻是谁呢?他就是《投名状》里庞青云的原型。

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也是在平定天平天国的战争中逐渐发迹的。不过,马新贻并不属于湘军派系,始终是自成一军。马新贻的最终上位,有清廷的矛盾的因素,也与他的“无间道”生涯有关。

原来马新贻在江淮地区做官,遇到太平军作乱,几次战役过后,很不幸他被俘了。不过,想来此人口才过人,像梁山上的吴用,一番慷慨陈词下来,竟然感动了看押兵勇,与其首领义结金兰。

此后,马新贻导演了一出收复失地的闹剧,频频获得大捷,逐渐升迁到高级武官,直到被清廷注意到江淮之间竟然还有一支“百战百胜”的军队。

清廷注意到马新贻,是因为清廷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原来,清朝为了降低湘军的威胁,施行裁勇改兵制度,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甚至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这些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清廷注意到即使把曾国藩安排到了京城做官,民间还是有众多的骄兵悍将在威胁着清廷的统治。于是,不属于湘军体系的马新贻走进了清廷的视野。
(苏州杀降成为兄弟阋墙的导火线)

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袁世凯的继父)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马新贻如此大刀阔斧,乃是秉着皇帝旨意,彻查湘军意图谋反之事。如此,马心貽甚得清廷支持,得以威压江东,湘军人马无人不仰其鼻息。江东号称海内富庶,太平天国盘踞江东十数年,搜刮无度,朝野都认为天京城内金银成山。

曾国荃带领湘勇攻进天京,一场大火,死无对证,曾国藩在奏章里也没有办法解释,只好说洪逆豪奢无度,金银无所踪之语来搪塞。清廷当时正缺用度,本想着天平天国讨平后的金银开支,接到这样一个奏章,心里不大安稳。早有细作报与朝廷,尽言长江上都是湘军兵勇所劫掠之江东财物,载之以归湖南。后人言无湘不成军,乃是此时的经济基础已经打牢,后世湖南人才辈出,多赖此也。

然而,清廷却如临大敌。一个有着优秀的统帅、百战之余的精兵,加上不知道多少的财富,凑到一起,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可能:造反。

虽然清廷早早布置了僧格林沁在淮北一带不防,并对湘军恩威并施,调离曾国藩到北京任职,明升暗降,短时间内解除了危机,但是裁撤之举,早已让湘军上下为之不满,清廷丝毫不敢大意,稍有风吹草动,清廷爪牙四出羁捕。

如此高压,必然导致民怨沸腾,而马新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任两江总督的。清廷从来没有将两江总督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外人(非满人)来做的先例,马心贻注定是一个悲剧的过渡人物。想来马心怡也心知自己的处境,因此他只能大刀阔斧去整治湘军旧部。

湘军积累的财产即将公布于天下之际,刺马案突发,马新贻死于任上,且在众目睽睽之下。清廷立知此事涉及封疆大吏密事,一旦拆穿,神佛面上都不好看,因此还特地派了曾国藩署理此案,其内在含义颇可玩味。慈禧在曾国藩辞行时,还特地交代:马新贻是个能办事的人。一语为此案定了基调,也是给湘军留了回旋的余地。

刺马案就在这样的迷迷糊糊中过了公审,江浙一带成为湘系军阀的基本盘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清廷的这一缺憾终于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得到了解决。一个普通的民事案子,命如蝼蚁一样的乱世浮萍,竟然让江浙一带一百多位官员的乌纱不保。看似为民除害,其实不过是根除了湘军盘踞在江浙的势力。

(拼命挣来的荣华就绽放了一刹那)

至于“刺马案”中的义结金兰、无间道、渔色负友、投名状等曲折离奇的案情,更是如同一部人间悲喜剧,道尽了人间悲欢离合。一个逐渐没落的王朝,无法承载英雄人物的梦想。所有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投名状》就是这样的悲剧世界,即使你看懂了,离真相更近了,却发现还不如没有看到的好。得之欤,失之欤?人间正道是沧桑,诚不我欺。


而知而行的历史


昨晚半躺在床上看电视新闻,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突然又被电视声音惊醒,原来不知道何时手压着遥控器把央视新闻频道转换到了央视电影频道,上面正在播放由陈可辛在2007年导演的电影《投名状》,一时睡不着,干脆看了起来。谁知道看完了更加睡不着啦,不由自主打开简书,记录一下现在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认为要普及一下何谓“投名状”。投名状在古代用于忠诚之征,意思是加入一个组织前,以该组织认可的行为表示忠心。其所谓“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大意是指一个人在进入绿林时必须签署的一份生死契约,有了“投名状”便落草为寇。而摆脱“投名状”的方法,就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这一条路了。所以后世就沿用了这一系列的说法即为“投名状”。

投名状一词,源于《水浒》中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林冲初上梁山,王伦提出了“纳一个投名状”的要求。投名状,朱贵是这样向林冲解释的:“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

其次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剧情。1870年秋,大哥庞青云(李连杰 饰演)一身官服,在城墙顶俯瞰自己的就职典礼舞台;充满理想、胸怀壮志的他,如果没有走上这条不归路,极可能是推翻腐败清庭的新中国革命者之一,创大事业名留青史,可惜两个强盗和一个女人改变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亦导致他最后的毁灭。这两个强盗是曾跟他矢誓生死与共的结拜兄弟:二哥赵二虎(刘德华 饰演)和三弟姜午阳(金城武 饰演),而那个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莲生(徐静蕾 饰演)。

赵二虎在乱世中沦为强盗,带着几百人到处劫掠,他为人盗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条活路给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来分给和他同住一条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众心。赵二虎一生人最爱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妻子莲生,一个就是十三岁便跟了他做强盗的三弟姜午阳。自从在打劫太平军粮车的一役中,大哥庞青云这个陌生人为替姜午阳挡箭而受了伤,令姜午阳深感救命的恩情,因此姜午阳对庞青云的崇拜竟超过他对赵二虎的崇拜。

  在赵二虎等人的山村被清军洗劫,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后,姜午阳极力主张他们三人结拜为兄弟,由大哥庞青云带领他们投效清廷,赵二虎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绝境,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将首领地位拱手让给庞青云。

为实现天下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理想,庞青云借助以赵二虎、姜午阳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营”暂时为清廷效力,原来是要借助攻打太平天国结集军力;但是随着他大权在握,庞青云变得越来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碍。他不惜和赵二虎决裂,屠杀被赵二虎劝降的太平军降兵,只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姜午阳的狂热性格,说服他站向自己那一边。本来,庞青云距离成功已仅有一步之遥,但他的作为伤透了对他崇拜不已的姜午阳。就在他设毒计暗害了二虎后的就职大典上,就在权势如日中天的最辉煌时刻,庞青云竟横死于刺客之手。

其实电影《投名状》是根据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为蓝本创作而成,里面有曾国藩(时调任直隶总督/刺马幕后主谋)、李鸿章、马新贻(时接任曾国藩的两江总督/慈禧抑湘军势力的棋子)、张汶洋(刺客)等人的影子。对于历史原型部分,我在此就不加赘述和评论了。

我只想就电影本身里面的一些东西谈一谈观后感。“投名状”是特定时期下的一种产物,其产生背景和内涵我不敢妄加评判,但就其外延意义而言,我从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理解的最大意义在于,个体作为一个组织或团体的一分子,在你决定加入的那一刻开始,对团队的忠诚是不可少的基本素养。我们不主张以类似“投名状”那种过激的方式来表达,而是自己内心在对企业文化认可的基础上以践行而体现。当然,对于畸形的企业文化而言,忠诚无从谈起。

对于电影中歃血为盟的结拜兄弟义气,显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但“义”一字我的理解是道义、担当、正义,是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吻合的,应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传承、弘扬。

影片的结局以发人深省的剧情收场,表面上看庞青云是死于结拜兄弟姜午阳和清廷之手,我认为是他自己自杀(这里撇开历史原型而言)。为什么?是他的三观不正害死了他自己。不仁不义、卖友求荣、背信弃义、利欲熏心、蛇蝎心肠、道貌岸然、心狠手辣、两面三刀、草菅人命等等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赵二虎、姜午阳心有百姓众生、本质敦厚善良、有担当、有血性,但愚忠、愚义、少读了书、少了洞见和智慧,最终害死了他们自己和一大批兄弟、姐妹、家人。令人唏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浩瀚宇宙和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是一粒尘埃,如何理解“忠”、“义”,如何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你我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义不容辞的担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要务,更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和理念,更是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观影谈感受我想成为我的新常态,及时与伙伴们分享是一种快乐。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忠义之人,献给





吃鸡小小能手


在《投名状》中,庞青云三兄弟的结局说明了一个道理。

不同阶层、不同认知的人,看似表面无意识,但是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准则在游走世界。踏入对方的规则,而不从内心认同,不去践行,最终凭借这个规则获利的,结果全部要吐出来,甚至还要付出代价。


在故事里,“莲生”的故事是原罪,是所有事情本质的注解。

因为莲生,第一次知道了扬州瘦马那些年纪轻轻的女孩子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买回家之后,各种调教、学习曲艺、学习梳妆、学习文化,最终就是为了成年后,卖给富商大户,卖一个好价钱。

赵二虎自以为救了莲生,却无法给莲生物质的虚荣的生活,更无法给她爱情的憧憬。然而赵二虎却根本不懂这些,自以为和莲生在一起就是幸福的模样。

莲生一次次地出走,然而在乱世之中,又不太远,由被迫回来。因为外面已经没有了繁华和虚荣,只有一片破败不堪的惨绝人寰。

而这一次“出走”的莲生却意外地救了垂死的庞青云。并且用身体点燃了庞青云,让他重新恢复了活下去的欲望和求取更好生活的欲望。

虽然加夹在赵二虎当中,这事显得非常地不道德。但是这对于莲生和庞青云,毕竟是灵魂的碰撞,由一夜情引发的真爱。

莲生和赵二虎本身就不是一个阶层的,赵二虎和庞青云同样也不是。


为了打败恶魔,首先要把自己变成恶魔;早在乱世求存,就要比乱世更肮脏。

很多故事其实都讲了这样的道理,为了除贼,屈身事贼的事情,史书不绝。

庞青云更是现实中的现实。为了生存他可以和赵二虎、姜午阳这样没文化的山贼结拜兄弟;为了发展,他可以用赵二虎、姜午阳的八百兄弟的人头去赌自己的仕途。

本身从手段来讲,庞青云是肮脏的,不管他的内心是否纯洁。但是他的魅力就在于他每一次豪赌的结果都赢了,在乱世之中,每一次赢面意味着绝对的追随。在剧情中,姜午阳有句台词特别有名。

“大哥说的虽然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大哥是对的。”

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如此,姜午阳只不过是那些追随庞青云的一个代表。姜午阳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做了庞青云的帮凶。比如在苏州屠城的时候,锁住了赵二虎,第一个带头放箭杀俘虏。

庞青云的魅力在于,即便做着肮脏的交易,也从来不避讳赵二虎和姜午阳。但是内心却一直没有遵守“投名状”。

庞青云带着赵二虎和姜午阳的800个土匪,去投陈公。第一次攻打舒城,庞青云就让一部分兄弟冲在前面送死,后续部队按兵不动,等待敌人露出破绽。或许这场仗一定会打赢,但是对于冲在前面兄弟们几无生还可能,不过是炮灰。

这实际上第一次就已经触犯了“投名状”的底线了。然而庞青云就一句话,“记住,军队就只能有一个头,那就是我。”

庞青云实际上一直在用自己取得的胜利,去驯化赵二虎和姜午阳。

后续庞青云要整顿军队的秩序,杀了两个兄弟;为了攻打天京无后顾之忧,让赵二虎背信弃义,杀掉俘虏。以及后来为了争取自己的政治资本,对赵二虎下黑手。


这些本质上都是在违背着“投名状”。“投名状”只是庞青云笼络赵二虎和姜午阳的工具,庞青云一直只是在利用“投名状”来获利。

“纳投名状,结兄弟谊,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依。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但是赵二虎、姜午阳却是“投名状”得忠实拥趸。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投名状,都是为了自己的兄弟。所以这个冲突本质上是迟早要爆发的。

庞青云和赵二虎、姜午阳本质上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赵二虎和姜午阳信任庞青云的基础在于“投名状”,因为庞青云是和自己纳了投名状的。

所以当姜午阳第一次发现了大哥庞青云和二嫂莲生的秘密后,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投名状中那句话,“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所以姜午阳杀了莲生,以为没有了莲生,他们兄弟之间就能回到最初。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庞青云杀赵二虎。

于是他又想到了投名状的另一句话,“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于是姜午阳不顾一切地去刺杀了庞青云。


炒米视角


我的观点:电影《投名状》三兄弟代表着人际交往的三类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理想主义者。结局说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抖了么剪刀嘴——影视精彩片段不断

大哥庞青云:最低层的劳心者,自以为看破红尘。只要不触碰他的利益,什么都好说,一旦他的利益收到威胁,他就冠冕堂皇的除掉威胁。雕虫小技也许可以笼络底层人心,但是还有比他更心狠手辣的人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在一次与太平军交战中不甘失败的庞青云来到二弟赵二虎的寨子,因为赵二虎带领村民劫了太平军的粮草被清军“黑吃黑”,庞青云立即利用村民的激愤情绪组建“山字营”自筹粮饷攻打太平军。他是一个心机深重,野心极大的利己主义者,在他眼里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为整顿军纪不顾赵二虎的苦苦哀求杀了qj民女的狗子,按照清军规则,攻下太平军城池劫城三日,但是庞青云说:从今天起这种事不能发生在我们的军队,但是他不知道这样的军队是对朝廷的威胁。苏州杀降,庞青云又是另一番说辞。攻下天京后,赵二虎私放粮饷,此乃朝廷大忌,庞青云为了当上两江总督霸占二嫂竟谋害赵二虎。作为最底层的劳心者,只要不触碰他的利益,什么都好说,一旦他的利益收到威胁,他就冠冕堂皇的除掉威胁。他沾沾自喜于自己不择手段你获得的一切,没想到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终被暗杀。

二哥赵二虎:最普通的劳力者,朴实而有充满人情味,在底层劳心者的说教下仍然坚持他与生俱来的正义和善良。这种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尽管狗子QJ民女,他仍然据理力争,他说:我们破城杀了人家的家人,毁了她们的家,你现在来保护她们,那以后谁来帮你卖命。在他骨子里错了只要认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劝降苏州官兵,庞青云却出尔反尔杀降屠城。他全然不顾兄弟自己军队面临的处境,据理力争,甚至为了泄愤冒着杀头的罪名私放粮饷。所以他只能成为劳力者,治于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种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所以他听从了大哥建议,把山寨的兄弟交代大哥带领。

三弟姜武阳:劳心者和劳力者的中介人,两者秩序的维护者,乱我兄弟者、兄弟乱我兄弟者必诛之。

姜武阳其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总是想着三兄弟和睦相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信他们立下投名状时的誓言。为了这个目标,他总是游走在大哥和二哥之间,如果说大哥和二哥是巴掌,那么姜武阳就是一颗枣。他的目标对所有人都不构成危害,所以他很容易满足,这种人没有野心,和他相处只想着对你好。所以当庞青云乱兄弟,姜武阳要杀庞青云,当庞青云被暗杀,他要帮大哥报仇。

这三类人基本涵盖我们整个人际关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就有很多庞青云、赵二虎、姜武阳。

最后,如果您有其他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大家讨论,希望您可以关注,抖了么剪刀嘴——精彩影视片段不断。谢谢!


抖了么剪刀嘴


《投名状》讲述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将军,碰到了两个生性义气的铁骨汉子,结局却是同患难但不能共享福,这说明团队建设需要严明的纪律性。

一个好的团队,要有一个严明的领导人,同样离不开他身边的可以帮助的他的人。

剧中三兄弟的领导人肯定是庞青云,他这个人有能力有胆识有抱负,胸怀天下是乱世最需要的人才,他对大局观的把控才让最终的全面胜利。通俗的说他是为治世而生,却让愚昧害了自己。

为什么最后闹得兄弟反目成仇呢?可能很多朋友会说是因为一个女人,但仔细想一想当时的三人名气都有了庞青云什么样的女人得不到,根本用不着犯这种大忌。问题的根本还是那4000降兵,赵二虎眼里兄弟情义大于一切,正好触犯了团队建设所需的纪律性。作为领导者庞青云想巩固自己的地位,想要成就心中的那个太平盛世就必须排除异己,即使最亲近的人。

更何况当时的朝廷就要利用这场内斗,如何将庞青云摧毁。庞青云想要证明自己就不得不痛下杀手,单如果没有仇恨的导火索,两个情同手足的兄弟如何反目,所以他选择了最诛心的夺妻。

赵二虎的结局从开始就注定了,他的信念更适合做领导者,带着兄弟过快乐逍遥的生活,做副手的他不懂得领悟领导人的意思。姜无阳一心想维持兄弟间的关系,到头来两头为难。这说明一个好的团队需要一个好的领导人,也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还要有一个懂得调和关系的人。


超哥大嘴巴说娱乐


2007年的《投名状》李连杰饰庞青云,金城武饰姜午阳,刘德华饰赵二虎。三人因抢劫官银,纳投名状结兄弟义。三人飞腾黄达之后,三人又因为互相猜忌而互相残杀。

李连杰饰庞青云



刘德华饰赵二虎



金城武饰姜午阳

感觉这部片子蛮压抑,其实就是影片表达出来的。兄弟的真情、友谊的认证、利益的交换、感情的真假:这些最后都无法逃出因为不平等而带来的压抑感。

刚开始的为兄弟情而结义,后又因为各有各的坚持又进行了被残杀。其实就是自己害了自己,因为一个义,因为被朝廷有意陷害。

例如:赵二虎为义生,为义死,被义蒙住了眼睛。二虎之悲,恰恰让人凄凉,天大地大,没有兄弟情大,只是他不懂,这猜不透的人心,他真的不懂而已。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如何把握好底线,如何在底线中坚持原则?就看自己如何衡量了。

好比我们的生活中都自己的底线,只要认为是对的,为何不去坚持呢!


阿华看电影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

《投名状》电影有意思的是将太平天国战争中的一连串经典故事穿插在其中,加以一个戏剧性的结尾。

我觉得这些人物中,庞青云、赵二虎遭遇更似是曾国藩集团的经历(结局虽然安排是的马新贻被刺的结局)。

庞青云是多个湘军人物的原型叠加而成。如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属半湘军系)三个人物合成。

赵二虎的结局却似安排的是戈登,姜午阳似是传说中刺马案里的刺客张汶祥。


《投名状》庞青云剧照

但整个电影的大背景是湘军集团在艰难中崛起,被朝廷猜忌、离间,至后暗算的一个过程。被导演给揉合进了一部电影中,极为难得。

姜午阳其实主要就是把整个剧给串起来的人物。而三位大人自然就是朝廷皇权那只看不见的手。何魁“抢钱抢粮抢女人”典型的就是曾国藩瞧不起的八旗军将领。

《投名状》的李连杰大功告成危机四伏

兄弟相残,远有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近有雍正时四爷、八爷、十四爷九子夺嫡。

朝廷离间湘军集团内部,使曾国藩、左宗棠、沈葆贞的多系之争。

尤其以曾左之间的矛盾最为著名,曾左一直相交甚久,曾对左有救命、提携之恩,对沈葆贞更是有相识、提拔之恩,但当 曾国藩艰难的三次从死里逃生中扳回局面时,即将取得平灭太平天国大功之际。清廷也已知晓胜局在握。

清廷马上变脸,利用曾左、曾沈之间的地方间隙,打破这种兄弟相依的局面。暗示并拉拢左、沈包括李鸿章,来压制曾国藩兄弟。

湘军危急之刻剧照

朝廷离间曾左,湘军兄弟相残

慈禧最明显的手段,将左宗棠调到二年之内就从一个浙江侯补道提到巡抚,再到闽浙总督级别,与曾平级,几乎是清朝前所未有的特例,让左宗棠感激零汀。

结果,在曾左就天京幼天王事件,闹得满朝皆知,而且慈禧与恭亲王为首的朝廷明显拉偏架,使得一直涵养很好的曾国藩也气愤不过,造成大臣之间相互揭底、相互攻诘的局面。

尤其是左宗棠脾气又冲,而内心上总觉得曾国藩不如自已,却总是被压制。

成为第一个就站出过公开指责曾国藩兄弟放走幼天王与太平军,让曾国藩极为伤心、恼怒。

最后使得曾左二人一生形同陌路。

朝廷也最后成功迫使曾国藩裁撤湘军,逼曾国荃回家养苛。

曾国荃

历史是重演的

而对于左宗棠,同样的逃脱不了朝廷这样的猜忌宿命。到了平定新疆大功告成之后,朝廷将左宗棠回调军机,明显架空左的权力,左之后再无任何话语权,左与湘楚军也再无往来。

在政治与利益面前,一切兄弟、友情、袍泽之谊都是虚无飘渺的事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岳钟琪其实都是如此。

这是皇权之下,庞青云大功告成后的一个必然走向。

兄弟情谊被离间剧照

庞青云的被杀结局的第二个走向——刺马案,湘军游勇的复仇

则是马新贻被刺案,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居然在阅兵场被刺客张汶祥光天化日之下刺杀事件,已是晚清三大疑案之首。

由于至今没有明确的历史结论,更多的分析倾向于湘军余部流落社会者,忌恨朝廷及马新贻严整南京秩序,而刺杀马新贻。也意味着湘军将士被裁撤后对于朝廷的愤懑之情,以至于反戈一击。

所以,才有后来1870年,慈禧召见曾国藩时,诘问曾国藩:“孤觉马新贻一案甚奇”,曾国藩也未作任何表示,回了一句,“臣也觉此事甚奇”。至此,朝廷仍在怀疑曾国藩在此事上有瓜葛。

而同样,剧中表现的庞青云之死是遭受了朝廷枪手的暗算,而并非是姜午阳所害。

天津教案望海楼教堂被烧后

暗算之二,曾国藩遭朝廷暗算。

无独有偶,曾国藩实际上也是遭受了朝廷的暗算,在1870年,曾国藩去世前一年,发生著名的天津教案中,由于中国一些无知之人的煽动天津士民,说望海楼教堂“杀婴、刨眼做药”谣言后,群起杀洋人烧教堂,致24个洋人死亡的大事件。

最后朝廷又没办法,又不能对洋人开战,又不想处理刁民,担心所谓丧失人心。朝廷仍要曾国藩去处理。

这时曾国藩几乎双目都要失明,他也知道当时无法开战也无理由开战,去了一定是担骂名的。但曾仍然挺身而出。处理了三名失职天津官员,把杀人者绳之以法。

他在请旨时,明确表示教堂较为封闭让很多人不了解,希望处理完之后,朝廷能把教堂的情况公之于天下,以后不要发生类似问题。

天津教案现场

但是慈禧在发布旨意时特意去掉他的说法,只保留处理结果,把所有责任全部推责于曾国藩,以致于曾国藩一时间被天下士人大骂不已,至死都背负卖国骂名。

曾国藩内心有多愤懑,却无法言说。第二年就在悲愤病痛交加中死去。

曾国藩遭遇的暗算与庞青云所受的明枪可以说形成鲜明衬托。恰恰刻画了政治人物有再高的功勋,只要朝廷需要抛弃你时,你是就一个牺牲品。

二、剧中的苏州杀降事件,恰恰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所为,其实也可视为曾国藩集团。

而剧中的赵二虎在苏州杀降事件中,则是李鸿章手下常胜军首领英国人戈登的原型。李鸿章为在攻城期限之前拿下苏州城,在戈登担保下,苏州八王同意投降李,但投降之后因发生争议,李鸿章与程学启等人认为是要挟,杀死八人,并将太平降军大部屠杀。

招致国内外大量反对声。洋枪队首领戈登闻知大怒,冲入李鸿章大帐欲与之决斗。

李鸿章

最后几经双方调和,李鸿章表示遗憾,并保证保护好余下降众的家属,且戈登事后拒绝接受朝廷一万两银子的赏赐,没多久戈登也黯然离去。

三、剧中以赵二虎的死来代表戈登的离去。

不打不相识,李鸿章与戈登二人后来又成为终生好友,这是后话。

剧中将这一幕表现了中国古代杀降问题的剧情安排进来,也是很有意思,这种自古争论不休、中西文化不同的故事场景。很容易很人格分裂,好友反目,也刚好融入到兄弟相残的主题之中。

军纪故事的穿插加深了利用与被利用

在以前,所谓军纪整肃也往往是用于削除异已的一个手段,也是朝廷整肃大将最好的借口,湘军军纪之差也是众多朝廷人士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刚好又可以反映出湘军当时确有滥杀行为。

在那种粮草困乏又要干大事,又要立名声的艰难环境下,很难说对与错,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与矛盾,电影再一次将这种矛盾加入进来,使得整个电影里充满了对错争议的张力,极为吸引眼球。

在这里,姜午阳绝对是一个亮点,他是中华传统的江湖豪侠之士,极重兄弟情谊,连接兄弟之间的一个纽带。

在当时政治黑暗背景下,他的挺身而出,是久违的传统江湖义气在剧中的一抹亮色。所以当兄弟相残、相互死去之后,姜午阳的心如死灰,在剧中来说,其身死交待也就无关紧要。

但是他也侧面表现了湘军集团极重乡谊、生死与共的特色。

影片中关于湘军崛起的艰难场景、兄弟相救、四处求粮求人,以及朝廷对于八旗绿营军的偏爱、对于湘军的不信任贯穿始终。

都是意指曾国藩早期创建湘军,带领湘军由一万人发展到十三万的主力,从一支团练部队逐渐发展到朝廷最精锐的部队的过程,包括曾国藩遇险,投水,多次徘徊于生死之间的艰难历程等。

所以,《投名状》的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实际上是将曾国藩湘军集团所处的恶劣环境、千难万险、最终成就功业为大背景,穿插了这一时期的众多故事与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当时政治、规则、情谊、人性之间的矛盾交织与复杂变化。

此时,三个主人公的实际结局也就不重要了。


秋草独寻


陈可辛的历史战争电影《投名状》上映于2007年,电影根据的张彻大作《刺马》改编,讲述了兄弟之间从结拜到分崩离析的故事。首先,庞青云在危难之中认识了赵二虎和姜午阳,因为三人境遇相近、志趣相投,从而纳投名状,结成了异性兄弟。

然而,在三人不断攻城拔寨之后,各自的志向却发生了变化。庞青云以赵二虎之势力,为自己加官进爵服务,由此二弟和三弟成为了大哥的垫脚石。反而比起大哥,赵二虎和姜午阳则更愿意于乱世中寻得自己的归宿。最终,理念不合造成了兄弟间的分崩离析。

当然,当二弟和三弟成为了大哥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之时,大哥心狠手辣的一面就展现出来了。庞青云为当上两江总督,先是把姜午阳调走,其次设置埋伏杀掉了赵二虎,最后三弟更不顾一切杀掉了庞青云。至此,之前投名状便彻底决裂。



《投名状》这部电影在揭示了清朝官场的黑暗之外,更揭露的友情的不可靠和私欲对于感情的分化,最终三兄弟在利益面前各有心机、落得全部灭亡的下场。当然在三人之中,看起来大哥是最后的赢家,实际上只是充当了官场政治的旗子,在如履薄冰中被暗杀。


《投名状》这部电影说明了没有永远的友情,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在社会大染缸之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且对陌生人保持足够的警惕。只有这样才能于乱世中自保,不被江湖险恶所左右。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影视娱乐动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