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的崇祯帝为何救不了大明江山?

用户5547794900


可以说,历代亡国之君值得同情的就是崇祯,因为她和其他亡国之君不一样。既非暴君如杨广,也非好色昏庸。更非玩物丧志如宋徽宗。他勤勉,寡欲,但大明依旧是江河日下内忧外患。自己也终成亡国之君。但这一切崇祯自己造成的,一句话能力不行。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明到了崇祯时代已经是积重难返了,从万历积累下来的问题在崇祯一朝全部出现。又加上小冰河时期,国运天时都不在崇祯这,再加上宦官乱政。东林党。大明宗室过多过滥,吃空国家财政,内有流寇李自成,外有女真。内忧外患之下。大明完了。就好比一张透支的信用卡最终爆了。


而在这一切就在于崇祯的无能,昏庸。他临死前大骂群臣,应该说骂的对,骂的好,此人之手。但这些大臣又是谁任命和选择的?崇祯掌控国家一切最高权利。李自成一度就剩下十七个人,但还是亡于之手?崇祯控制国家资源、主导分配资源、但却无法运用资源作用去整套机制。 勤政不代表就有水平。就好比一个小学生再勤奋,也做不出大学生考题。这就是宋仁宗当皇帝的时候,宰相吕夷简向宋仁宗汇报五品官员的任命情况,但宋仁宗说,此事宰相可一言决断。不必告之。这才是当皇帝的水平。这就是能力,崇祯水平能力都不足以让他统治这个国家。祟祯的问题是,猜忌刻薄,无识人之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治不成熟。幼稚。

都说崇祯刚愎自用,薄恩寡义。但崇祯最大的缺点就是性急。主政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宰相‘’再有本事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叶做不出啥事情来,任何一个政策都需要一定的时期才能见到效果。但崇祯显然不愿等。“勤奋值得肯定。,但政策和方向错了,越勤勤政错的越多!”崇祯的勤政好比开足马力往死路里开车。南辕北辙,越努力越倒霉。 崇祯不是诸葛亮,事必亲躬实际上就是无能的体现。

说崇祯亡国是因为文化低,那么再低也比朱元璋高吧。也比野猪皮文化高吧。只能说明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已经产生出雄主了,出现的都一群造粪机器。像崇祯这样的已经不错了。可以说,崇祯什么都不做也比他什么都做强。

最后再来说说崇祯一朝的混蛋大臣,崇祯对他们的责骂一点都没错。这些以东林党为首士绅阶层就是大明亡国的罪魁祸首。他们天天抨击阉党,可是这些这些没卵的阉党要比这些有卵的东林党们男人多了。大明无法提高财政收入,无法征收商业税。缺银子是崇祯一朝最大的困难,说崇祯是穷死的也不过分,但这一切都必须算在这些东林党的身上。

而仕林儒家江南士绅阶层,这些宁可亡国也不拿银子的人团体似乎不知道,一旦亡国最倒霉的就是她妈他们。以东林党为首的键盘侠,表面正人君子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高谈阔论,真正让他们办事情的时候反而不中用,还不如太监。

作为帝国的皇帝来说,崇祯不具备一个君王的基本要求和素质。无能昏聩,再加上东林党党争,宦官乱政,内忧外患之下,财政崩溃。大明亡国就是必然的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崇祯帝好比一个农民,尽管辛劳流汗,却颗粒无收,就因为他不懂农艺!

崇祯亡国的原因虽多,但依我看来,他有两个失误最大:一是经济政策,二是干部政策。

现在先说笫一项:经过万历朝的大肆挥霍(万历一次采办珠宝就用了二千多万两,而一年的财税不过一千四百多万两),到崇祯手里,无论是內帑还是国库,都已空空如也,但镇压叛乱和抗击后金,都急需用钱,怎么办?崇祯采取了完全错误的方针:向本来已十分穷苦的农民加派"三饷",把广大农民进一步推向了叛乱的队伍…其实,贵族和官僚阶层富得很,李自成进京后,一个月就从他们身上搜括到七千万两!崇祯应该向这些人开刀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会引起官僚、贵族集体反抗的,法令推行不下去。可是,他就不能学学他的老祖宗吗?当年朱洪武若是说:我要杀完功臣!那行吗?说不定那些功臣联合起来,一下子把他杀了!朱洪武总是今天说这个有罪,杀了他全家,其他功臣总认为自己沒事:然后明天又说另一个有罪…一家一家杀过去,杀了十多万人也沒见有谁造反!崇祯当然不能说要向贵族、官僚普遍摊派,但他就不能今天说这个贵族有罪,抄了他的家,明天又说那个亲王有罪,沒收他的财产…日子一多,国库不就有钱了吗?而且这些人平时为非作歹,要寻找他们的罪证还不容易?这样,不但能得到大量钱财,还能沒收他们的田地,让贫苦农民耕种,让他们有饭吃了,他们也就不会造反了;此外还可以沒收权贵的店铺出租给商人经营,还能得到巨量租金。这样,财政困难不就解决了吗?

再来说说他的干部政策:应该说,崇祯用人还是有一套的: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陈奇瑜、杨嗣昌,哪一个不是人才?不象某些亡国之君,身边只有一些酒囊饭袋;但他过于急切,只许胜,不许败,一旦做错事就杀头、罢官,这不是弄得人人害怕吗?谁还敢尽心做事?古时秦将孟明视屡被晋败,但秦穆公始终信任,终于雪了战败之耻;曾国藩出战太平军,好几次大败,灰心得要投水自杀…但慈禧始终信任,终于使他成了大功;李鸿章甲午战败,清廷也未严惩他。要是崇祯,这些将才就是有十个头,也被他砍了!

本来,万历留下一副烂摊子,天启七年沒有整理好就走了,这时得有康熙这样的伟主出来,或许还能转危为安,就是慈禧也不至于弄成这样,偏偏崇祯既外行,又急躁,越弄越糟,直到临死还哀叹自己不是亡国之君,全是大臣们害了他,可悲啊!


阿斌270202161


明亡清兴这段历史不算太长,一个看上去还是不可一世的帝国在短短几年间轰然倒地,另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渔猎民族,总人数不过二十几万,军队最高峰不超八万,居然打得百万明军无回天之力,无数明军望风而降,只说明一个问题:明朝气数已尽,天命难违,朝代的更替已是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

明末的历史似乎是明粉们心中永远的痛,无外乎它是汉民族政权被另一个境内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所取代,汉民族主义的情绪让一部分人至今耿耿于怀而无法接受满清,一遍一遍的追问励精图治的崇祯为啥救不了大明?但重温大明王朝的历史会使人很失望,大明历史上就找不到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就把国家当成他们朱家发家致富的自留地,朱家子孙享有的福祉和特权翻遍二十四史找不到第二例,从摇篮到坟墓全程保障,全国民众都成他家的衙役,明朝中后期,朱家从王朝财政岁入中汲取的钱财比例高达37%,国家社稷已经被掏空了。与此同时,帝国公务员却在虚伪的艰苦奋斗的旗帜下拿着微薄的俸禄而被逼上贪腐的梁山,明朝清宫楷模海瑞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不贪不占只拿明朝规定的俸禄,结果是他家买肉都会成为县里的新闻,女儿被饿死,死后丧葬费都靠同僚认捐;一代名相张居正的“一条鞭”改革本身是提高纳税效率,改善帝国财政,客观效果则变味成遇上财政困难动辄加税,剿匪征剿饷,伐辽征辽饷,税外加税,“一条鞭”成为勒死大明王朝的一根绳索。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横征暴敛而亡的王朝,这跟明粉们想象中认为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他的子孙会身同感受,体恤民间疾苦的想法背道而驰,让人唏嘘!

明朝享国276年并非是治理得当,国祚绵长,而是运气好,北方边境二百多年间没有崛起什么有力量的草原部落,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长时间的无强敌外患,明朝帝王一代又一代得过且过,无野心,无理想,满足于长城以内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一亩三分地,当满清崛起于关外时,朱家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明王朝并不是亡于清,而是亡于比朱元璋出身高不到哪里去的驿站邮差李自成,满清不过是捡了一个大便宜罢了。煤山上吊的崇祯皇帝看似励精图治,细究他登上皇位后干的一系列事件,则是把老朱家猜忌多疑,小肚鸡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这些有能力的大臣都不能幸免,证明其有无可辨别的昏君特质,这正是明亡的根本原因。两百多年后的大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蜂起,情况比明末李自成起义更危难,但是却能放手一搏,让汉族官员回乡召练乡勇,在扑灭太平天国过程中没有猜忌擅杀一名大臣,这些中兴之臣不但重用,最后都得已善终,两朝对比,皇帝的眼光,格局以及职业操守高下立现。

客观的历史学家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崇祯皇帝是在励精图治,他依然是一个貌似明君的昏聩之君!




土豆到底去哪里挖


大明的末代君主也与历朝历代不同,他励精图治,勤政为民,一生节俭,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让后人扼腕叹息都言崇祯非亡国之君,崇祯自己也说自己非亡国之君,大臣却是亡国之臣!

可是崇祯真如自己所说那样吗?其实不是,崇祯帝在位17年,有人统计过,他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杀死两个内阁首辅,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这还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可能多达几十人。

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就多达145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具有大臣资格官员的1/10。

崇祯所犯的错误非常之多:放任袁崇焕杀害悍将毛文龙;重用温体仁冤杀名将袁崇焕;宠信杨嗣昌、高起潜逼死名将卢象升;盲目与皇太极决战逼名将洪承畴投降满清;放任孙传庭杀害猛将贺人龙;盲目与李自成决战逼死名将孙传庭;听信文臣的空话打肿脸充胖子不迁都南京;优柔寡断迟迟不调吴三桂救援北京;山穷水尽的时候宁愿国破家亡也不与李自成联合抗清。

崇祯不承担责任,大家都知道两线作战乃兵家大忌,当时明朝一边跟后金打,一边跟起义军打,实在是吃不消了,崇祯就让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主持与后金议和,可陈新甲办事不靠谱,消息泄露,朝廷舆论哗然,崇祯看那些叽叽喳喳的东林党人头都大了,为了推卸责任,说这都是陈新甲背着他干的,就把陈新甲杀了。

从此朝臣中再也没有人敢提议和之事,明朝失去了与满清停战的机会,最终在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下,国力日渐衰弱,致使李自成农民军迅速做大做强,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Sylar弈


与历史上其他的朝代没落过程一样,明代灭亡的原因是典型的系统性危机,属于一个内部崩溃型的朝代更替。

东北部满州八旗兴起的边防危机,大明内部财政短缺的经济危机与各省民变四起的秩序危机,构成了明末捉襟见肘的社会局势。江山千疮百孔,各地灾害频发,朝廷无力救治,百官束手无策,崇祯即使再努力也白搭,这就是命。

客观来说,有时候不在于皇帝是否勤政务实,是否励精图治,而在于时也命也。

在时势允许的情况下,有能力没能力就是王道,局势让人有能力,不行也行。

在时势颓丧的情况下,有能力也是杯水车薪,局势会消解皇帝的诉求,行也不行。

崇祯皇帝没有赶上好时候,且不说他的能力问题,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才,面对江河日下的局面,恐怕也只能望洋兴叹了,这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制约。崇祯的痛苦,也是历史上所有末代皇帝的痛苦。崇祯皇帝登基后,新君气象,确实试图励精图治,当机立断消灭阉党魏忠贤,重新启用东林党,颇有大刀阔斧的新风度。但是,时间不久崇祯就发现了,满朝文武没有可用之人,能够用的袁崇焕还被自己杀了。

然而,等待崇祯皇帝的是北京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一条绳子风中飞舞,预示着晚明起伏飘摇的社会现实。

北部山海关局势一触即发,李自成等人挥兵京师,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不世之才,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那些打嘴炮的士大夫,少数忠于道统,大多数投降清朝成为贰臣。你说无奈不?君王死社稷,崇祯救不了大明,谁也救不了,这就是历史规律的冷漠,也是王朝循环的必然。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最大玄机:

大明朝有两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帝即位之初,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给当时黑暗的政坛带来了些许新鲜空气,而后启用大批贤能,希望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可后来他大肆杀戮,大明江山在他手上灭亡了。

大明朝,是汉族人在中华大地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建立,使中华大地的汉族人民摆脱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又一次赢得了民族独立;它的灭亡,又让汉族人民成为满洲贵族奴役压迫的对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舞台。

自古以来,每次改朝换代,都少不了亡国之君。如秦朝的秦二世胡亥、汉朝的汉献帝刘协、隋朝的隋炀帝杨广、唐朝的唐哀帝李柷、北宋的宋钦宗赵桓……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了。

在历代亡国皇帝中,崇祯可能是口碑最好的,勤政,节俭,不好女色,不亲近太监,仅这四条在明朝十六个皇帝就能排进五名。在位十七年内忧外患,可以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安稳饭,最后吊死在煤山,临终前说下了那句有的“朕非亡国之君,臣下皆亡国之臣”。因为崇祯的勤劳,也是因为他临死前说的这句话,让他收获了不少同情。

崇祯接手大明帝国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岌岌可危,大厦将倾之时,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成了接盘侠。崇祯皇帝没有自甘堕落,也没有随波逐流,他在奋发图强,想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但是对于一个内外交困的明朝来说,崇祯的努力,最多算是回光返照吧,想让一个将死之人,起死回生,即使华佗在世,也未必能够办到。

崇祯皇帝始终活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励精图治中,试图以一己之力拯救大明朝的命运。但是崇祯的偏执、急躁、固执、疑心、推卸责任,缺乏对臣子的理解与信任,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注定无法振兴。崇祯年间的多种尝试并未考虑到明朝的客观条件,致使国力的衰弱程度远远超过崇祯登基之初。17年的统治期间,处决7藩王,11个区域指挥官,替换兵部尚书十四次,更换任命过五十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内阁和首相)。崇祯末年仍有许多忧国忧民、为国捐躯的文臣武将,但是崇祯的疑心、偏执、避重就轻的推卸责任,让很多大臣不敢为他过多的出谋划策。崇祯是被东林党人吹捧美化、被满清王朝用于收买人心的悲情皇帝,崇祯是封建统治阶级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一生,是充满争论、纠结的一生。

在李自成攻进北京,杀进皇宫之时,遍搜皇帝不得,却在后苑山亭中发现了他的尸体,和贴身太监王承恩对面上吊而死。 死后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衣襟上写着几行字:“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 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死后,自杀官员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吴麟征、左中允刘理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驸马都尉巩永固全家自杀,太监自杀者以百计,战死在千人以上。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绅生生员等七百多家举家自杀。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最大玄机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考虑过很久,好像可以给出很多的答案,最终想明白了,就是失信。其实师德的背后也是失信。很对人可能会说,你说的太土了,其实大道若简。比如,他不敢革那些王宫贵族的命,因此连点军饷也没有,失信于军。可能有人会说,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崇祯还怎么活?其实这就是阴阳的道理,你不想失去就会更快的失去。 他失信于官。自袁崇焕起,其实崇祯可用之才很多,就像后来吴三桂那几个藩王,在崇祯这是虫,到大清就成了龙。半壁江山其实不是八旗打下的,是汉人自己打下的。 当然他更失信于民,尤其是北民。他不明白国是民的国不是他崇祯一个人的,想想八国联军进北京就知道了,那些带路的都是大清的国民,国不为民,民就很难要国了。 而直到最后,崇祯为民可以说毫无建树。 其实写到最后,明亡就在于民无感家之美好,军不得上之体恤,将无上行之通道,官则战兢而互相推诿。 再多说点,现在很多人给魏忠贤翻案,其实就没想明白这就是一个不会要命的巨大慢性毒药,明亡始于魏忠贤霍乱朝纲,而终于崇祯无雄才,最多他只能当个安稳的皇帝,可明末需要的是敢打破自己瓶瓶罐罐的枭雄。


辰华245


能力有限,外加刚愎自用的性格,一个烂摊子,他已是无能为力了。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祖宗作孽,报应在他身上了吧。


一葦3950


崇祯救不了大明江山最核心的原因,是大明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了。内有民军起事,外有八旗强敌,朝中党争不断,地方贪腐遍行,解决某一个问题,就要加重另一个问题,比如要对付关外后金满清,必须要有足额军饷,但这意味着赋税增加,就会导致民变更甚。要综合解决,就需要找准病症根源,有足够耐心、足够谋略、足够手段,如履薄冰且很好的把控力道,在不触发一个地雷承受底线的情况下,彻底解决掉另一个地雷,但这何其难也,说说容易,做起来极难,我等也是纸上谈兵罢了。

崇祯有雄心却无雄才,能勤政却不优政,当然这也不能怪他,自幼成长于皇宫大院,未经世事磨练,不能洞察人心,难以驾驭群臣。他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非不为也,实则不能也…

当时能解决大明危机的皇帝,或许朱元璋可以,或者朱棣也可以,但这也只是一个假设!


阳羡晓峰


从个人对国家的态度来说,崇祯皇帝确实是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早朝不缀、半夜才睡;为国分忧,国库空虚、自减花销;与臣下同忧乐,先大臣而忧、后大臣而乐;明辨邪正,奖优罚劣、敢关敢杀。但就他所处的明朝境况与个人性格来说,他挽救不了大明江山。一是当时明朝已经病入膏肓;经过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怠政,三十年不上朝,还要大兴土木,铺张浪费,留给泰昌帝朱常洛一个烂摊子。而泰昌帝,即位还没有着手理政,就一命归西。儿子天启帝朱由校即位,不专心于治理国家,而专心于做木匠活儿,把国政交给太监魏忠贤打理,魏忠贤热衷于在朝廷和东林党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也没有什么系统的治国理念,走一步算一步,搞的朝廷乌烟瘴气。朝廷外面,尤其是西北,旱、涝、蝗灾频仍,农民无生路可寻,暴动一起接着一起。在这样的景况下,崇祯接手哥哥皇位。二是崇祯有致命的性格缺陷;孤芳自赏、为人猜忌、少容人之量;当李自成军渡河横扫山西之时,崇祯在一次御前会议上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将何面目见于地下?”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即将自缢之前,仍然认为“诸臣误我。”甚至传说中的血书遗言仍然是“诸臣误朕也,朕无颜面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行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可见,崇祯一直认为自己没有毛病,没有从自身上找明朝衰败的原因。初即位时,鉴于阉党作乱,也想放弃祖宗的宦官监军作法,但实际运行中遇到征战大臣在作战中,表现出门户之见,互相掣肘有余,相互支援不足;而且兵败饷缺,矛盾就给朝廷交。他自己一时拿不出治理办法,简单认为是大臣不忠,给朝廷出难题。于是,就饮鸩止渴,又恢复了太监监军,直到大明灭亡。明朝气数衰微,需要的是非常之法挽救,而崇祯容不得非常之法,仍然想事事办周全,大臣们稍有失误,就是责备;如有众议,就开刀杀;杀大臣即使是尚书级别的,也毫不留情,说杀就杀。不宽容袁崇焕、杀之;猜忌卢象生,逼死;能征善战的孙传庭,关进监狱;奉命议和的陈新甲,杀之------。三是明朝廷的党争之风愈演愈烈;明朝的党争渊源长久,在天启年间达到了登峰造极,崇祯即位后,有意遏制党争,凡是涉及党争,均从重处理。但由于他洞察力不足,对于一隐蔽的高手进行党争,他还不能发现,甚至认为公正。如首辅温体仁就是一例,他和周延儒竞争,屡屡取胜,就是崇祯认为温不党。但后来发现,温也有党,便只有让其回家,但时间已经没有了。明朝的党争,是以本党人利益为重,不顾及国家利益,动一人,则群起护持,而且党群很多,有大有小,如崇祯朝就有浙党、东林党、闽党、阉党、徽党等。试想,国难当头,这一帮人还在运用国家权力搞党争,大明朝还能有救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