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測量,有些什麼要求?如何才能正確測量?

有作為一個年輕人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正確進行日常血糖監測,是及時瞭解血糖控制情況及判斷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但需要注意的是:對血糖的控制要求是全天血糖都處於目標範圍,同時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動,因此僅僅檢測空腹血糖,不能反映全天血糖水平,通常需要對2個主要時點的血糖進行監測,分別是:

空腹血糖

是指進餐後8-12小時測得的血糖,由於只有晚餐後到第二天早晨起床期間符合這個條件,因此空腹血糖專指早餐前測得的血糖。它可以反映人體排除進餐的影響,機體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時的血糖水平,同時也能瞭解胰島細胞在非進餐情況下分泌胰島素的能力。

另外,由於空腹血糖反映的是機體安靜狀態下的血糖水平,因此它的高低代表著全天血糖的基礎水平,全天血糖都會圍繞它進行升降,因而在血糖的控制中是最基礎的控制。

餐後2小時血糖

是指從吃第一口飯算起2小時測得的血糖。進餐後隨著食物從胃中排進小腸,營養成分被吸收,血糖不斷升高。絕大多數人在餐後2小時胃中的食物基本被排空,為統一判斷標準,所以選擇餐後2小時來測量血糖,因此它不是餐後血糖的最高點,只是這個時間點的血糖便於所有人以統一的標準做判斷。

這個時點的血糖可以反映進餐對血糖的影響,同時也可反映出自身胰島細胞對進餐後血糖升高的反映能力,大致可以瞭解胰島功能狀態,有助於判斷病情的輕重。同時,餐後血糖升高是造成血糖波動的主要原因,因此經常測量餐後2小時血糖更有意義。

此外,糖尿病患者一日三餐可因進食的種類、數量等不同,而對餐後2小時血糖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檢測餐後2小時血糖有助於患者能更加合理地做好飲食搭配,科學進行飲食控制。

瞭解了這些知識,再來看注意哪些細節才能測量出較為準確可靠的血糖:

  • 首先,選擇一臺合格的血糖儀產品,配備的血糖試紙開封后使用期最好不起過3個月,取用時注意不要用手觸碰到試紙的吸血端。

  • 其次,測量前安靜休息5-10分鐘,肥皂水洗手並用酒精消毒手指,一般選擇中指兩側採血,注意酒精要乾透,針刺後不要擠壓手指。如出血量少,可從中指下端向上推按幫助出血。

  • 第三,試紙吸血端避免血液過多,集血凹槽充滿即可,並迅速進行檢測,不可放置過久。

  • 第四,檢測空腹血糖時,空腹時間不能超過12小時,否則不能準確反映空腹血糖水平。上一餐後可以喝水,但不能飲用各種飲料,包括市售的蘇打水。

  • 第五,測量餐後2小時血糖時,應從吃第一口飯開始算起,且進餐應在30分鐘內完成,否則對餐後2小時血糖的準確性會產生影響。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僅測量空腹血糖,經常測量餐後2小時血糖,更有利於對全天血糖水平的瞭解與判斷;空腹血糖與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標準是:

  • 空腹血糖 理想水平小於6.1mmol/L;一般控制水平小於7.0mmol/L

  • 餐後2小時血糖 理想水平小於7.8mmol/L;一般控制水平小於10.0mmol/L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空腹血糖檢查要求:晚餐後不再進食,經過8~14小時空服過夜,在清晨未攝入任何熱量及未服用任何降糖藥物,測得的血糖值。

若空腹血糖水平>6.1mmol/L,但<7.8mmol/L,達不到糖尿病診斷標準時,則進行餐後2小時血糖測定,當結果>11.1mmoⅠ/L,可診斷糖尿病;當結果≤11.1mmol/L時,應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檢查對象:血糖值高於正常範圍,但又未達到診斷糖尿病標準的患者。OGTT2小時血糖≥11.1mmol/L,可以診斷糖尿病。

由於血糖的變異率高,血糖存在生理性波動及個體間生理因素差異等原因,臨床上可以出現空腹血糖與OGTT-2h血糖診斷符合率差。因此,應常規檢查糖化血紅蛋白(HbA1c)。

HbA1c含量反映3~4個月的血糖水平,是評價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情況的金標準和糖尿病管理的基石,用於診斷糖尿病,並指導調整降糖藥物,用於應激狀態高血糖的鑑別。

HbA1c≥6.5%,可以診斷糖尿病。

HbA1c5.7%~6.4%的患者,為糖尿病高危人群,須長期定期跟蹤複查。

HbA1c<7%時,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腎病和視網膜病變)發生的概率小。此類患者,不論OGTT-2h診斷是糖尿病或糖耐量減低,一般都採用飲食和運動療法處理或聯合二甲雙胍治療。

HbA1c≥7%,可用降糖藥物治療。

HbA1c≥9%,應採用聯合降糖藥物治療或胰島素治療。

HbA1c檢查不需要空腹或特定時間檢查。


智慈護駕健康


空腹血糖測量,指早上在起床後,沒有進食前的測量!醫學上稱之為空腹血糖測量。

既然如此,這是最重要的要求了!瞭解這點後,就會聯想到之前的飲食狀況,測試前,你吃了什麼?吃藥治療了嗎?運動了嗎?這個才是真正瞭解你血糖控制狀況的根源之處!也就是血糖指標所對應的因果關係!

真實性才是正確性的基礎!千萬不要為了希望有個好指標,在測試前,刻意地改變飲食狀況,短期改變飲食食材,類似一種不負責任的造假行為,更是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不能提倡,過後又恢復之前飲食及生活狀態!這種想法要不得!害人害己!

正確對待方式應該是,保持近期生活工作常態,讓醫生通過測量後!掌握你真實的引起血糖變化的發展狀況,使醫生作出正確的醫療方案,開出藥方,得到及時治療!使病情穩定好轉獲得科學有效的保障!


遠山望水


症狀消失指標正常不代表恢復了健康――楊澤華作品

疾病的發展是一個由輕到重的過程,但在症狀表現上卻是一個“由重到輕”的過程。疾病的早期,通常症狀很多、很劇烈,但是一旦到了晚期通常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甚至沒有症狀。這是因為,人的神經系統基本上都附於體表,裡面的神經很少,很難撲捉到疾病的緣故。隨著疾病的繼續深入,原先那些明顯的症狀會越來越少,越來越不明顯,到最後甚至沒有什麼症狀,甚至醫學檢查指標也完全恢復了正常。這種現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石頭。石頭是沒有症狀的,無論是刀砍還是火燒,是沒有任何的症狀的。所以,越是嚴重的疾病,越沒有症狀,就像石頭既不怕冷,也不怕熱一樣。無論你風吹雨打,一萬年,其指標也不會有絲毫的不正常。

因此,越是年輕的身體,越會隨時出現指標異常。這個很容易理解。因為,越是年輕的身體對傷害越靈敏,它會隨時根據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進行各種調試,這種調試就會暴露出各種症狀,其醫學指標也不會正常。這就是小孩子很容易生病的原因,譬如動不動發燒、感冒、拉肚子、嘔吐、過敏等。

小孩子的身體非常靈敏,能量也充沛,生命力也極旺盛,一旦遭遇到傷害,譬如說遭遇到細菌病毒的侵襲,它的身體立馬就會做出反應,並進行劇烈的內部戰爭,企圖將敵人一舉摧毀。譬如感冒發燒,感冒發燒其實是細菌病毒入侵人體後,身體發動的強有力的抗擊細菌病毒的戰爭,雖然這種戰爭會讓人暫時難受,甚至害怕,但它的確是身體發動的攻擊細菌病毒的行動。這個時候看你支持誰,如果你支持身體(譬如說強化營養),那麼身體就會贏得這場戰爭,細菌病毒被毀滅,症狀消失,身體也恢復了寧靜;如果你支持細菌病毒(用藥物壓制身體的免疫行動),那麼身體就會輸掉這場戰爭,雖然症狀也會暫時消失,但是卻會讓細菌病毒長驅直入,侵入到身體更深層的內部,引發更為嚴重的疾病,譬如引發鼻炎、咽炎、支氣管炎,甚至肺炎。

實際上,呼吸道的各種炎症,之所以高發,尤其是兒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藥物殺不死病毒,但卻抑制住了身體的免疫反應,最後導致病毒不受限制的長驅直入,引發了內部組織的感染。如果感染處理不當,並繼續用藥消除疼痛和難受,那麼疾病就會趁機侵入到身體更深層的內部組織,導致更為嚴重的疾病。譬如,肺炎處理不當,就會導致病毒由肺泡進入血液循環,繼而侵犯肝臟,最終引發病毒性肝炎。如果這個時候繼續用藥抑制症狀,譬如抑制嘔吐、腹痛、發燒等症狀,那麼疾病就有可能逐漸演變為肝硬化。

然而,疾病一旦發展到肝硬化,反而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尤其是晚期的肝硬化,幾乎症狀全無。這是因為,疾病越深入,神經系統越撲捉不到。

疾病越嚴重,越到晚期,其實越沒有症狀,其醫學檢測指標反而越正常。這是因為,疾病發展到晚期階段時,身體已經窮極,已經沒有能力發佈疼痛和難受的警告,神經內分泌也變得遲鈍的緣故。到了這時,身體只能用僅有的一點能量來維持基礎代謝和日常活動,根本沒有能力發動清除有害物質的戰爭和修復行動。這是身體的悲哀。身體已經失去了反擊傷害和修復受損的能力,只能靜靜的等待外援,譬如等待營養的支持和放鬆休息。

然而遺憾的是,身體什麼外援也沒有等到,最後等到的反而是一大堆化學藥水――劈頭蓋臉的灌下去,毒死了大量的細胞。最後導致細胞中毒而亡,或者發生了突變。


自然醫學專家楊澤華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你要測量血糖不是一件很麻煩事,只要你早上空腹不要吃早點要驗血昨天晚上8點以後就不要再吃東西了只有這樣驗血會有正確性。空腹驗手指全血血糖標準是6.1,6.1至7糖耐量受損,血糖值超過7以上新是糖尿病,飯後2小時驗手指全血血糖標準是11.1,超過11.1就是糖尿病。


戲迷阿德1


空腹血糖的要求必須8小時以上無熱量攝取。也就是禁食8小時以上,不吃任何含有熱量的東西。


sheran7


間隔8~14小時沒有進食就是空腹


一直瘦不下去的胖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