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聚焦民生民利民心 发力安民富民惠民

天镇:聚焦民生民利民心 发力安民富民惠民

天镇新平堡开发旅游项目。

天镇:聚焦民生民利民心 发力安民富民惠民

“天镇保姆”推介交流会上,金牌天镇保姆与合作企业代表交流合作意向。

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称誉的天镇县,全县22.9万人口中,有22.5%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典型的“民穷县也穷”的地方。近年来,一系列变化在这里悄然发生——许多抗震新房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天镇保姆”品牌唱响京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到全省的1/3,占全市的一半还多;被山西省确定为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2016年更是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得国家级出口小杂粮质量安全示范区;去年,全县5.17万人贫困人口已脱贫2.9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1%下降到11.7%……作为一个地下没资源、地上少工业的贫困县,这一数据来得着实不易。

穷则思变。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天镇县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红色、金色、绿色、古色“四色行动”,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脱贫攻坚扶贫措施,全县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突破,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易地搬迁奔小康

“要不是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的好政策,我做梦都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今昔对比,天镇县贾家屯乡塔儿村75岁的贫困户张瑞感慨万千。以前,张瑞老两口住在土窑洞里,仅靠着流转土地的钱过日子,由于老伴儿患有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每月仅药费支出就要400多元,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6年,老两口和其他村民一起搬进了移民新村。“三间朝阳大瓦房,外加这一处十几平方米的院子,我才掏了一万块钱。”张大爷满意地瞅着自家的新房,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党的好政策透过大瓦房的玻璃窗,照进了老两口的生活,如今,张大爷的日子过得美着哩!

张瑞只是天镇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现脱贫致富的农户之一。为了能让老百姓住上安心房,过上好日子,天镇县紧扣“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坚持“六环联动”,下大力气实施了土窑洞改造建设和移民搬迁工程,采取小村并大村、就地移民、集中搬迁、自主分散四种模式,让他们真正达到搬得顺心,住得安心,脱贫致富有决心。并打造县城东郊二里畔集生产、生活、生态、生意、生机以及美化、亮化、绿化、文化、教化于一体的“五生五化”移民小区。今年,该县剩余易地扶贫搬迁及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启动,规划总投资9亿元,涉及163个村7785户186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12户11543人,实施土窑洞及危房改造1682户。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群众居住和生产条件,也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劳务输出闯出脱贫品牌

孙腊平是天镇县卅里铺乡二十里铺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23岁结婚,25岁生子,男人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家里的几亩薄田,盐碱化严重,一年从年初忙到年根,可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就连公婆看病和孩子上学的钱,也不得不东挪西借,受尽了别人的冷言冷语。2016年,孙腊平到该县保姆培训基地报了名。这年5月20日,孙腊平如愿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不久就受雇于北京一家退休干部家庭。孙腊平吃苦耐劳、淳朴善良的品质逐渐得到了雇主的认可,工资也从每月2500元一直涨到每月5500元,高于当地小学教师的工资。就在不久前,经雇主介绍,她的丈夫也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保安的活,月工资3000元。一人走出去,全家能致富。

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天镇县有2.6万妇女劳动力,如果能把这一人群动员起来,通过培训,掌握技能,成功实现就业,那么,全县的脱贫攻坚就有了希望。为此,天镇县瞄准首都家政服务市场需求,把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发展以保姆为重点的家政服务特色劳务经济,成功打造出“天镇保姆”品牌,找到了一条输出一名妇女、带动一个家庭、调动全村妇女、改变整个农村的精准脱贫之路。目前,该县累计向京津等地输送保姆5800名,年均收入都在3.5万元左右,覆盖全县1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光伏扶贫暖人心

“现在是早上8点钟,家里的电表上显示,今天这一组发电板已经发了5度电,一早上就有4块钱的收益,今天天气好,算下来,今天18元的收入没问题。”天镇县米薪关镇段家沟村民王剂生高兴地合不拢嘴。村党支部书记王济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村民的收入前十年除归还银行贷款,每户一年纯收入是1500-2000元,10年以后,15年的产权全归农民所有,每户每年就能收入四千到五千元,脱贫是没有问题了。”同样的靠天吃饭,天镇县通过光伏扶贫,变成了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天镇县立足发展新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发展光伏产业和实施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将光伏扶贫作为全县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截至目前,全县光伏扶贫装机总量上到6.48万千瓦。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所有贫困户光伏扶贫全覆盖,实现了贫困村和贫困户双脱贫。

杂粮产业补空白

“今年种了12亩红芸豆,一斤3.2元全卖出去了,算下来一亩地毛收入800多元,比种其他作物强多了,政府还给一亩地120元的补贴,还给交保险。”天镇县南高崖乡马家沟村民张雷高兴地和笔者算起了种植红芸豆的好。为了改变山区农民种粮效益低,脱贫致富难的现状,天镇县以功能农业、有机旱作农业为方向,与“山西农谷”开展战略合作,把种植优质特色小杂粮确定为全县农业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深入推进特色小杂粮产业兴农,打造“山西农谷天镇园”。该县对参与红芸豆规模化种植的农户给予补贴,鼓励贫困户在坡梁地上大力发展特色小杂粮种植,同时,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支持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保底价收购,为农民种粮吃下定心丸,充分调动起贫困户种植特色小杂粮的积极性。目前,天镇县优质特色小杂粮订单播种面积达到了8万亩,6000多贫困户与企业签订了种植合同,3万多农民从中受益,为全县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奠定了良好基础。

像这样的扶贫工程如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文旅扶贫等各行各业扶贫工程在天镇县正有序推进。说起全县未来的脱贫路,天镇县委书记王建江信心满满,他说,天镇县虽然在发展中历史欠账多,经济基础薄弱,但天镇县正迈向发展快车道。在新一轮发展中,天镇县将深入实施“3445”发展方略,筑牢农业这个基础,强化工业这个支撑,撑起文旅这个引擎,把天镇打造成茶马丝路的“农牧之珠”,融入首都的“蓝梦八环”,留住乡愁的“天城古镇”。盘活人才、土地、政策三大要素,让天镇成为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和文化产业三大功能集聚区,打好绿色、古色、金色、红色牌,实现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强县,最终达到脱贫稳县,建成美丽富裕幸福的新天镇。

马静波 梁晨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