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神探亨特”竟也成了一次“普法”教育

如今的中文互聯網上流傳著一個電視劇的“鄙視鏈”,即所謂“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港劇>臺劇>內地劇>泰劇”。果真如此的話,看起來美劇的觀眾倒是頗有幾分優越感。眼下的美劇是不是真的像“鄙視鏈”顯示的那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並不得而知,但回到三十年前,一部美劇的確曾經成為中國電視屏幕上的“收視神器”,這就是《神探亨特》。

想当年|“神探亨特”竟也成了一次“普法”教育

《神探亨特》海報

1988年,上海電視臺引進了美國電視連續劇《神探亨特》。與現在好萊塢大片在中國與北美幾乎同步上映的情況迥然不同,《神探亨特》與同時期在國內播出的其他國外電視劇一樣,在進入中國時已然是一部播出多年的“老片”。但有趣的地方正在於此,當國內電視臺正在開始從頭播出《神探亨特》的普通話配音版並引發收視熱潮時,原版《神探亨特》也正在美國的電視臺達到了自己的收視率巔峰——1987/1988年播出的第四季與1988/1989年播出的第五季分別位列尼爾森收視率排行榜的第18與17位,稱得上是一個驕人的戰績了。

在美國本土,長達153集的《神探亨特》實際上從1984年就開始播出了。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國偵探片——實際上,《神探亨特》中的主角,其英語原名就是“Hunter(獵人)”。不過,洛杉磯警探“亨特”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他每次成功擔當起罪惡剋星重任的時候,其身後總有一位美麗的女警官在默默地支持他——他的搭檔,迪迪·麥考爾。亨特是一個出身低微、卻足智多謀的偵探,他依靠自己的才幹,常常出奇制勝,在撲朔迷離的案件中理出頭緒,查獲元兇。麥考爾同樣精明幹練,手段高強,兩人聯手偵破了一樁又一樁大案,兩人之間還不時擦出一點幽默的火花。至於好萊塢所有的娛樂元素,諸如打鬥、兇殺、追車、神槍手、懸念、推理、人情味、美女、笑料、嚎頭、好聽的流行歌曲……凡是你能在當時的製作水平下的好萊塢電影裡所找到的,在《神探亨特》幾乎無一不有。

想当年|“神探亨特”竟也成了一次“普法”教育

《神探亨特》的男女主人公

令人驚奇的是,《神探亨特》很快在美國電視劇收視率的激烈競爭中壓倒了早先熱播的肥皂劇《達拉斯》。當同類警匪打鬥片《邁阿密警探》與《她寫的謀殺案》逐漸歸於平淡而只能進入閉路電視時,《神探亨特》仍舊牢牢盤踞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電視傳播網長達7年之久(至1991年)。究其原因,《神探亨特》的合作製片人(從第二季開始),小說家羅伊·哈金斯曾經頗為得意地說:“我們的訣竅是真實和幽默。片子要具有絕對的魅力,必須對社會生活有真實的反映,不能露出明顯的編造痕跡,自然而且生動,使人覺得一切可能發生在你身邊。事實上我們這個社會太複雜,充滿暴力、墮落和罪惡。另外,我們繼承了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的老傳統——輕鬆、詼諧、令人動情。”為此,羅伊·哈金斯大大減少了《神探亨特》劇集中的暴力元素,改變了亨特在上司面前過於桀驁不馴的形象,“洗白”了亨特與黑幫有染的家庭背景,至於兩位主人公之間曖昧的“化學反應”則一次次發生在了電視屏幕之前。

想当年|“神探亨特”竟也成了一次“普法”教育

被《神探亨特》擊敗的《達拉斯》

如此一來,《神探亨特》播出後就贏得了世界範圍內極高的票房收益。在很短時間裡,這部電視劇已在60個國家發行。一時間,從文萊到迪拜,從冰島到孟加拉國,從英國到澳大利亞,都從1984年起就收看《神探亨特》。當時甚至有人揶揄,“要是亨特到那些國家去競選總統,他準會贏!”這一切都讓《神探亨特》在進入中國時顯得底氣十足,當時的美方負責人甚至說,希望將來在中國能有三億到四億人觀看這部電視劇。

他很可能說對了。《神探亨特》成為國內當年最為火爆、最有名氣的電視劇之一。扮演亨特的弗雷德·德賴爾(Fred Dryer)很快在國內擁有了數以億計的忠實觀眾。他的炫酷墨鏡或西裝領帶,或者夾克衫牛仔褲的衣著風格,與其在劇中的口頭禪“這是上帝安排的”一樣,都在80年代的中國風靡一時。

這位德賴爾身高1米98,體重100公斤,一副好萊塢硬漢的標準身材。最有趣的是,此人並不是科班出身的專業演員,而是一名退役的橄欖球運動員。他曾在聖迭戈大學的校橄欖球隊擔任防衛邊鋒。1969年被紐約巨人隊第一輪選秀選中,打了三個賽季,之後為洛杉磯公羊隊效力裡10年之久,是美國高校橄欖球聯盟名人堂成員。1984年,退役的德賴爾來到好萊塢尋求發展,但拒絕只是以在橄欖球界的盛名換取在銀屏上露個臉、演個無關緊要角色的機會。用德賴爾同伴的話說,“我們對自己所作所為是非常認真的”,“我們希望能做個好演員。但是我們並不願以在球界建立的名聲當作晉升之階。”

想当年|“神探亨特”竟也成了一次“普法”教育

運動員出身的弗雷德·德賴爾

話又說回來了,《神探亨特》的大獲成功大概也出乎德賴爾自己的預料,這從他在本劇中的薪酬就看得出來。第三季之前,弗雷德·德賴爾的酬勞不過每集2.1萬美元。這對於普通美國人而言自然是個天文數字(1988年美國人均GDP為2.15萬美元),但對於演員而言確實不算高。以扮演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中的邁克·西弗爾一角走紅的童星柯克·卡梅隆後來就說,他在拍攝《成長的煩惱》時的酬勞是一天一萬美元。而《神探亨特》大概是每七天拍一集,其中兩天內景,五天外景;這樣算起來弗雷德·德賴爾的薪酬大概只有柯克·卡梅隆的三分之一……無怪乎就在第三季開工時德賴爾一度憤然威脅要辭職走人,這樣他的酬勞才算提高到了每集5萬美元。

儘管弗雷德·德賴爾在外型及氣質上都頗類似屏幕硬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但在《神探亨特》中,當他和一頭黑色捲髮、非常幹練專業的女助手麥考爾站在一起的時候,卻是非常的不協調,原因自然是因為亨特實在是太高了。

在劇中扮演“麥考爾”的斯蒂芬妮·柯瑞瑪比德賴爾年輕得多,但比他早登上銀幕。她的母親的祖輩是印第安人,所以她也帶有些許的印第安血統——比如有著一頭黑髮。大學畢業後,她多次尋找機會拍攝影視片,參加過驚險連續劇、系列幽默片和家庭喜劇片的拍攝,最後找到了適合自己性格特質的戲路,投入警匪片的拍攝。她學習打槍、格鬥、騎馬等高難度動作,終於在《神探亨特》中成功地扮演了一個意志堅強、講究實際、腰佩手槍、彈無虛發而又具有迷人風度的女警探,讓她成為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想当年|“神探亨特”竟也成了一次“普法”教育

《神探亨特》劇照

實際上,在歐美國家的大量警匪片中,從來並不鮮見女警官、女偵探乃至女殺手之類角色。但由於過分追求票房,這些人物往往擺脫不了“玩物”的痕跡。她們儘管聰明機靈甚至武藝高強,但總是向男人調情,使盡種種勾引和誘惑手段,從而失去了女性的獨立人格。在這方面,《007》系列中的歷代“邦女郎”自然是個最為典型的例子。但《神探亨特》中的麥考爾警官卻是以自己的智慧和本領去贏得同行的尊敬和信任,任何矯揉造作,賣弄風情都與她無緣。就連上海電視臺的配音演員張歡也注意到了這點,因此,在為“麥考爾”配音時的語氣語調上就表現得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這反而為這部電視劇增添了別樣的魅力——畢竟當時的中國觀眾心目中的警察團隊還是以男性為主,一般是老成持重的隊長加幾個熱血沸騰的毛頭小夥……這才是文藝作品中的經典警察隊伍的形象,在《神探亨特》前一年播出的國產電視劇《便衣警察》就是如此。

想当年|“神探亨特”竟也成了一次“普法”教育

1987年007系列片《黎明生機》的邦女郎瑪瑞·亞達波

想当年|“神探亨特”竟也成了一次“普法”教育

《便衣警察》海報

對於1988年的中國觀眾而言,《神探亨特》所展現的又不只是主角與歹徒鬥智鬥勇的精彩故事,更成為了那個時代瞭解陌生的美國社會的小小窗口。《神探亨特》使中國觀眾見識到了美國文化中的汽車魅力——不是用來開的,而是用來毀掉的,幾乎每兩集都要有輛小轎車被撞爛炸燬——由於亨特在追逐歹徒時撞壞的車輛實在太多,據說《神探亨特》劇組一度給他安排了一部報廢車作為道具——這足以讓轎車仍然是稀罕之物的國內觀眾瞠目結舌了。至於劇中亨特與麥考爾不拘一格、散漫自由的辦案作風以及隨時在辦公室大搞Kiss的浪漫文化都讓彼時的中國百姓“大開眼界”。據說,此劇熱播期間,曾有兩位“熱心觀眾”投書報社。前者質疑,為何亨特每天吃那麼點炸薯條就飽了?後者則強烈呼籲停播該劇,因為他們全家都不明白美國男女同事之間為何那麼熱衷接吻!在今天看來,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想当年|“神探亨特”竟也成了一次“普法”教育

《神探亨特》劇照

可能最讓人意外的一點是,《神探亨特》第一次將西方社會的司法理念帶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國人的法制意識遠不如今天這麼普及,當年社會上曾流傳一則原告毆打被告律師的事件,打人的理由居然是“被告律師包庇壞人”,這在今天看來如同笑話,而在三十多年前還真有人認為原告的義憤情有可原。

而在《神探亨特》中,中國觀眾首次聽到那句經典臺詞,這就是每當抓到歹徒時,麥考爾警官都要向他們宣佈的“米蘭達法則”——“你有權利保持沉默,如果你放棄這個權利,你的話將在法庭上作為你的證詞;你有權請律師,如果你請不起,法庭將為你指定一名律師。”這句當時街頭巷尾耳熟能詳,乃至十歲孩童亦會模仿的臺詞等於是在無形之中進行了一次“普法”教育,使不少人明白,原來法律也同樣賦予了被告(“壞人”)聘請律師為其辯護的權利 。時隔三十年後,《神探亨特》的劇情早已被人淡忘,兩位主角也已走入了人生暮年,唯有這句臺詞,在現在依然為人們熟知。這恐怕也是這部電視劇在上海電視臺播出之初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