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問題 解決問題 推進高考改革

直面問題 解決問題 推進高考改革

天津市南開中學 王學森

一、全球主流教育

全球主流教育的學習方式早已成功轉向,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教育發達地區,幾乎無一例外地進行著“項目式學習、團隊合作學習、多學科融合學習、問題導向式學習、人工智能輔助學習、體驗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等。

統計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沒有哪一個是考高分獲得的,都是靠解決尖端問題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靠學習方式的轉變而獲得。你在那裡死記硬背,他在那裡動手動腦,最後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用高考改革推動教育改革

國際上主流教育都已成功轉向以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我們不能固守原來的教育模式,老師總結、學生模仿、死記硬背,教育必須改革。高考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連接點,是指揮棒,高考改革可以推動教育改革。本輪高考改革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最系統”的一次改革,

是面對新科技、新時代的國家戰略,改革大潮滾滾向前不可逆轉。

高考改革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可現在的局面是學生、家長、老師都懼怕加入,各省市都不願主動加入,原因在哪裡?從1977年恢復高考,文理分科已深入人心,大家有思維慣性,這是其一;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出現了太多問題,這是其二;選課走班需要增加教師和教室,可是許多省市大班額嚴重,不具備加入高考改革的條件,這是其三;我們在政策推廣、輿論引導方面做的還不夠,這是其四。

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現在的國力是足以支持本輪高考改革的!

三、教育部考試中心評價處處長韓寧談高考改革

11月26日,在南京大學舉辦的“建設教育強國•培養創新人才”2018高校高中教育發展論壇上,教育部考試中心評價處處長韓寧現場解密了新高考改革政策推行的背景,並指出當前改革存在的問題。

高考綜合改革政策出臺的基本過程

韓寧說,新高考政策的產生有三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

第一個時間節點即2010年,國家頒佈了一個《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這一綱要出臺的背景是:分省命題方興未艾,自主招生大戰如火如荼。而圍繞分省招生指標,各種意見尖銳對立,山東省三個考生狀告教育部,說為什麼山東省的考分就那麼高,北京人和上海人為什麼上大學就那麼容易?

同時,高考加分也引起激烈爭論,原本是為了彌補高考唯分數論的缺陷,但特長加分引起一些學校的質疑,被認為含金量不高。

此外,關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纏鬥不休,“這些問題推動了當時新一輪的高考改革”。韓寧說。

當時的《綱要》提到了三個原則,即有利於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這是三個目標。多目標的任務往往是不容易完成的,有時候它中間是有衝突的,哪個放在第一位,哪個放在第二位,這個問題當時我們很糾結。”韓寧表示。

隨後,在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對於高考的描述成為: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此外,還提到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一年多考。“這已經和我們今天實行的高考方案很像了。”韓寧說。

第三個時間點就是2014年9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對高考多年存在的問題給出了實施意見。

比如,《意見》中提到五個任務,比如要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促進機會公平、改革考試內容和形式、改革招生錄取機制等。

浙江、上海作為試點啟動高考改革

在上述五個任務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在浙江、上海啟動綜合改革試點。

意見出臺後,滬浙兩地很快出臺了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2017年,該方案落地。

簡單概括,兩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是“兩依據一參考”和考試科目“3+3”。所謂“3+3”,指的是2017年起,高校錄取學生的高考成績標準,從以往單純看一次高考成績,變成依據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3門學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同時,兩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此外,還要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即“兩依據一參考”。外語考試也由一年一次變為一年兩次,可選擇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上海和浙江兩地的試點的初心,首要的是要科學選才和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其次是要增加學生的選擇權。打破‘一考定終身’,分散學生的考試壓力。”

但“新情況,新問題,我們確實在改革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韓寧表示。

高考改革中六大問題

第一,走班教學會不會凸顯教育資源不足?

第二,考試次數過多會不會加重負擔?這個既有學生的負擔,也有老師的負擔,也有校長的負擔。

第三,分散考試、多次考試、走班教學會不會造成中學教學秩序的混亂?

第四,學生選科比例不合理會不會造成未來國民總體科學素養下降?

第五,選科造成的學生知識結構差異過大,從而影響大學培養。

第六,試點擴大後省級考試機構是否有足夠能力提供專業服務?

我們為教育部考試中心評價處韓寧處長直面問題點贊,只有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推動高考改革!

四、本輪高考改革綜述

本輪高考改革從2014年上海、浙江試點開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是改革的目標,具體方法是:文理不分科、3+3、6選3,錄取原則是兩依據、一參考。

上海的主要問題是賦分問題。等級考試的6科賦分最低40分,最高70分,3分1檔,共11檔,相當於滿分30分,分值太低;幾萬考生只分11檔,區分度太差。外語滿分150分還兩考,等級性考試的3科滿分才90分,實在說不過去,如此下去上海這6科將基本沒有人才,上海的發展只能靠外地人才。

浙江的主要問題是兩考。等級性考試兩考,外語兩考,再加上高考,學生不斷衝刺,身心俱疲,倍受摧殘。上海減負了,浙江增負了。

兩地都棄考物理嚴重,浙江2017級一本計劃招約4萬選學物理的考生,可是現在只有約3萬學生選學物理,屆時各高校在浙江將無法完成招生計劃,這1萬名額將分給其它沒有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

名牌大學主要的錄取模式是:高考成績佔60%,高校筆試、面試佔30%,學業水平考試佔10%,即631模式或叫三位一體模式。筆試為競賽初試難度,競賽本質上考的是老師,這些年來競賽是城市學校在玩,而且成績是一窩一窩的,將來縣城及以下的學校很難考名牌大學!為此學校要加強尖子生培養,學生要全面發展。

現在許多學生學習非常功利,不看書,對理化生實驗沒有興趣,只為考高分刷題,競賽只是上名牌大學的敲門磚,而不是出於興趣、愛好,應試教育已走到極端,必須改革。

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加入了高考改革,由於吸取了上海、浙江的經驗教訓,即賦分制沒有學上海的、等級性考試沒有學浙江的兩考,外語成績兩年有效也沒有任何省市學浙江,四省市高考改革進行得比較平穩,特別是山東方案對各高考大省具有很好的示範作用。上海、浙江再也不能拿問題當經驗、當政績了,應該調整方案,以克服現在的問題。

今年原計劃有18省市加入高考改革,暑假開學後只有廣東、福建、湖南、湖北、重慶、江蘇、河北、遼寧等8個省市加入了。許多省市大班額嚴重,不具備加入高考改革的條件,推遲是務實的、明智的。

五、重建考試院的公信力

浙江英語“加權賦分”醜聞的緣起是:外語成績兩年有效,這是一個多麼荒唐的政策。考試出題很難做到兩次難度係數相等,能近似相等就不錯了。外語成績兩年有效,第一年重點攻外語,轉年不學外語,只學其它科目,這顯然不是這一改革的初衷;如果所有6科都兩年有效,第一年重點攻3科,第二年重點攻另3科;或者第一年考完不報志願,旅遊去了,第二年再報志願,這也不是這一改革的初衷,那麼這一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沒有目的,只是盲目學歐美而已。

“加權賦分”這件事太大了,浙江考試院相關人員對高考缺乏敬畏心、法律意識淡薄。浙江省委、教育部應該組織重新閱卷,紀檢部門應該迅速介入調查,應該改組浙江考試院,徹查直接責任人、間接責任人及主管領導的責任,重建考試院的公信力。考試院權力太大又缺乏監督,應該嚴肅處理形成震懾,同時應健全監督機制,守住高考這一“公平的競技場”,保證高考的嚴肅性、公平性。相信浙江省委、教育部、紀檢部門會給三十萬浙江考生、給全國人民一個滿意的說法!

六、兩個理想的高考方案

讓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改革無疑是正確的,高考改革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調整高考方案解決,兩個理想的高考方案:

方案1:“6選3”方案

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20分;物理120分,化學110分,生物100分,歷史100分,政治100分,地理100分,從這6科中任選3科;合計最高750分,最低720分。本方案按難度確定選考各科的滿分,天經地義!

方案2:“3+2+1”方案

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20分;在“物理化學”、“歷史政治”兩個小組合中,考生選擇其中一個小組合,每門科目100分;在另外四科中任意選擇一科100分;總分720分。這一方案避免了江蘇方案的同一選考科目可能120分滿分、也可能90分滿分的弊端。

這兩個方案都能很好地避免“棄考物理”現象發生,選擇其中一個再結合山東的賦分方案,高考改革遇到的問題就圓滿解決了。

七、創造條件加入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不可逆轉,它是面對新科技、新時代的國家戰略,改革是進行時,它會不斷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但大方向不會變,不具備條件的省市可以推遲,但要創造條件儘快加入。2019年將會有一批省市加入高考改革,希望這些省市能吸取先加入省市的經驗教訓,設計出符合本地實際的方案,同時希望各地抓緊建教學樓、招聘老師,為選科走班早做準備。

不改革教育是一潭死水,改革讓教育充滿生機!

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即將到來的教育的春天!

2018年12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