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中国人试图在海外建国?最终结果怎么样?

无笔史官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一个落魄书生跑到东南亚一个海岛,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这个书生名叫罗芳伯。

一、“下南洋”

罗芳伯原名芳柏,是清朝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一个书生,他从小文武双全,闻名乡里,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不第,当时的罗芳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却一事无成,当时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流行“下南洋”,于是他本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精神,跟着亲戚朋友“下南洋”,到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谋生。

有不少读者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下南洋”,“下南洋”可以说是一项自发的移民活动,中国古代政局不稳,战乱频仍,自然灾害频繁,难以生存,于是沿海地区的居民经常会漂洋过海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谋生,史称“下南洋”。

言归正传。话说,罗芳伯到达婆罗洲以后,看到“下南洋”的同胞们基本上都特别辛苦,总结起来就是两种工作:种植和采矿,都是特别累的工作,于是初来乍到的他又开始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教书,但罗芳伯又不是普通人,他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无论在同胞还是当地人心中都很有威望。当时的婆罗洲秩序混乱,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在争夺这块富饶的宝岛,尤其是当地采矿公司之间争夺资源,以及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也武装入侵,想要分一杯羹。于是,罗芳伯在众人的推举下,成立了一支武装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华人和当地人组成,在罗芳伯的指挥下,他们不负众望,击退了外来侵略者,赢得了当地的管辖权。

二、“共和国”的建立

这下罗芳伯声誉大振,为保护斗争的胜利果实,防止外敌再次入侵,于是他建立了“兰芳公司”,虽然是贸易公司,但更大的作用是保护这些“下南洋”的华人,后来当地酋长及组织也要求接受兰芳公司的保护,于是,在公元1777年,罗芳伯改“兰芳公司”为“兰芳大总制共和国”,罗芳伯众望所归,被推举为元首,还被当地人成为“坤甸王”,这一年也被称为兰芳元年。

兰芳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也主要围绕贸易事业展开,军事方面,“兵农合一”,这些人平常务农,战时打仗;经济方面,基本上都由国家统一管理,类似今天的国企;财政方面,发行自己的货币,主要是通过征收贸易税、田税等充盈国库;司法方面,主要针对贸易活动设置;教育方面,主要是汉语授课,课程内容也是以儒家文化为主。

三、请求称番

兰芳共和国成立以后,依然遭受列强的觊觎,罗芳伯多次向清朝称番,想要得到清政府的庇护,但乾隆皇帝以兰芳共和国都是海贼盗匪、反清复明人士为由,拒绝了罗芳伯的请求,但清政府同意与兰芳共和国开展贸易。

罗芳伯恰好利用这一点,回到婆罗洲以后就大肆宣传,清政府接受了兰芳共和国为其番属国,并对兰芳共和国提供保护。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列强怕入侵兰芳共和国引来清政府的抵抗,所以一直未敢未轻举妄动。

四、亡国

1886年,清朝进入了衰退时期,繁华不在,列强入侵,风雨飘摇。兰芳共和国又开始遭到列强的不断进攻,最终因为实力悬殊败下阵来。

兰芳共和国经过了110年的经营,最终以亡国告终。

但是,故事并未随着兰芳共和国的灭亡而停止,由于当年兰芳共和国对当地的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地人(今印度尼西亚)为纪念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学,以及纪念罗芳伯的墓园、节日等等。罗芳伯的事迹还被近代大家梁启超,以及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等人传颂,成为华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