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動盪的40年,又一位國王人頭落地|硬派歷史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上期 路易十四的最後一場床戲 在年講讀者群中反響強烈,除了終於弄清楚路易十三、十四、十五誰是老子誰是孫子之外(十三是十四的爸、十四是十五的太爺爺、十五是十六的爺爺),不少讀者都在評論區留言感嘆“叛逆”“憤怒”“不服管”的巴黎人民實在太有種了,正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奮勇向前,拖動了法國、甚至整個歐洲的歷史進度條。

本期的年講歐洲,就來聊聊由這群“憤怒的”巴黎人民推動的法國大革命。我們的故事首先從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幅名畫

講起。

1

藏在名畫裡面的秘密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喏,就是這幅畫——《自由領導人民》,大家肯定都看過。它是盧浮宮的三大鎮宮之畫之一,作者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領軍人物歐仁·德拉克羅瓦。這幅畫作又名《1830年7月27日》,是紀念1830年7月27日巴黎市民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義。

不少讀者對這幅畫作並不陌生,尤其是牢牢霸佔大C位、高舉法國國旗、坦胸奮勇向前的女英雄,更是被當做“自由”“解放”的標籤演繹成各種版本並廣泛流傳。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那麼問題來了——她究竟是誰呢?19世紀的評論家曾一度認為她是賣魚女或是農婦,原因有理有據:她身材壯碩、衣衫襤褸、皮膚粗糙,一看就是勞動人民。可隨後越來越多的聲音傾向於:她不是人,而是神!

為什麼這麼說?

111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請注意兩人頭上的同款帽子

首先請注意她戴的這頂紅帽子,叫弗吉尼亞帽,是自由的象徵,在希臘和羅馬被解放的奴隸都帶同款小紅帽。

其次她袒胸露乳,同時赤腳不穿鞋。如果按照我們凡人的思維是因為買不起衣裳和鞋子而裸露,那就大錯特錯了。受古希臘神話的影響,在19世紀的藝術創作中,

只有赤腳和裸身才代表著“天神降臨”。

而半裸的上半身,更是“肉慾與神行”的女神的升級版。

只是這位女神畢竟還是和其他高高在上的女神們有點不一樣,她沒有陶瓷般的肌膚,豐腴且柔美的體態,不刮腋毛、毛孔粗大、雙頰還有被曬傷的高原紅、小瑕疵不斷……

原來,畫家是將女神升級為健康強壯、威風凜凜的女戰神,旨在號召巴黎民眾只有通過躁動,反抗,鬥爭等途徑,才能推動大革命的進步。除此之外,“裸”也深藏了另一心機,請注意她的裸既不像斷臂維納斯那樣直接袒露上半身,也非全裸,而是穿了一件斜肩的希臘款長袍,自然很容易讓人想到另一個喜愛斜肩長袍的女子,那就是“帶翼的勝利女神”。作者把勝利女神畫在人群之中,暗喻著人民有神的的指引,這場戰鬥必定勝利!

其實除了搶眼的女主角,這幅畫中還深埋了很多的線索,我們來一一排查。

2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左下角這個不穿褲子的屍體,同樣是被作者想象出來的人物:他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參加特洛伊戰爭的一個凡人英雄,特洛伊的王子,第一勇士赫克託(Hector)

赫克託最終的結局是兵敗沙場,但是並不會貶低他在人們心中的偉大英雄地位。把赫克託畫在這裡,把虛擬的英雄和殘酷的現實合二為一,英雄同樣為我們而戰,這場為自由而生的革命,值得所有人為之赴湯蹈火。

也有評論說他只是非常普通的一位革命者,戰死沙場後被後繼的衣衫不整的革命者拿走武器、脫掉褲子,革命自來都是踩著屍體向前淌:熱血卻殘酷。

1 3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畫中左側一位頭戴高禮帽,下身穿著寬鬆長褲,脖子上繫著法蘭絨絲巾,手持獵槍的這位,有人說是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把自己畫了進去,想要抒發自己參與革命的熱切的心情。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準確,這個著裝體面的角色都

代表著資產階級,代表著巴黎市民這一人群是支持革命的重要力量。

4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畫中有兩位少年,其中一位,不太起眼,在畫作的最左邊緣,已經撲倒在地上,左手死死抓住路上的石頭,而他的眼神猙獰,右手牢牢抓住一把短軍刀,頭上戴著的是國民護衛隊的帽子,應該是從倒下的護衛隊隊員中撿來的。

另外一個孩子,就是勝利女神旁邊的孩子。他戴著一頂法國學生常戴的黑色天鵝絨貝雷帽,在他的肩膀上掛著一個大尺寸的彈藥盒,他的右腳向前,一隻手舉在空中揮舞著騎兵手槍,急速向前奔跑,表現了

為了自由全民參戰的的情景,他代表著巴黎少年們也同樣為了自由和民主奮戰。而這個角色在多年以後,被大文豪維克托·雨果寫進了《悲慘世界》。

正如讀者們所見,畫中有女神、有資產階級、有英雄、有工人還有兒童。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代表都在畫中,他們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為了自由民主的真理而奮戰。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實際上,這幅畫的創作日期處於法國大革命的中後期,不過即使百年後的我們依舊能真切地感受到當年法國社會各個階級迫切又決絕的革命訴求。

現在不如將時間軸拉回十八世紀末,去看看大革命前夕的法國社會是怎樣的景象。

2

黎明前的黑暗

美國國父之一漢密爾頓有句名言說:“所有政治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財政問題。”

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也是財政問題。英法兩國矛盾由來已久,在1756年—1763年間,也就是“七年戰爭”期間,英法衝突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兩個殖民帝國在美洲、西非、印度和太平洋都爆發了殖民地爭奪戰。戰爭以法國的失敗告終。

到了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法國為報七年戰爭失敗之仇,出兵幫助美國從英國的統治中獨立。法國大革命發生在1789年,在此之前的20年裡,法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

此時統治法國的是末代君主

路易十六。在他執政之初,成功地介入了美國獨立戰爭,在英法爭霸中為法國扳回了一局。不過同時,戰爭也加速了國庫的虧空,法國饑民暴動頻發,持續了很多年。1788年冬天法國遭遇嚴寒,農業遭到重創。在一次饑民暴動時,據說巴黎市長評論道:“如果農民沒有吃的,他們可以去吃稻草呀。”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蓬帕杜爾夫人的肖像》反映了當時宮廷人士以及上流社會的奢華情景。

莫里斯·康坦·德拉圖爾 1748-1755

看過雨果著名小說《悲慘世界》的都知道,該作品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巴黎上層人士的繁華和貧民窟的悲慘破敗。男主人公冉阿讓最早是一個農民,因為偷了一塊麵包,最終坐了15年的牢。出獄之後,他多虧一位善良主教的資助,最後成了一位工廠主,卻依然無法擺脫過去的汙名,遭到警官沙威的追捕。

冉阿讓的背後,我們看得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革命時代,法國下層人民的艱難。即使當冉阿讓成為一個有地位的“資產階級”,仍然要受到警官沙威所代表的缺乏公正的國家法律和國家行政權力的侵擾。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午餐前的祈禱》如實描繪了法國普通市民樸實的日常生活畫面。

讓·巴蒂斯特·西梅翁·夏爾丹 1740

平民生活艱難,富人的情況又如何呢?在大革命前的法國,人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餘下的都被歸入第三等級。前兩個等級的人享受著廣泛的特權,可以把自己擁有的土地租給農民並收取地租,同時可以或多或少地免交國家稅收,在法律上也有諸多優待。貴族把持著國家的權力,不肯放棄自己的特權。

3

三級會議

國王:我只是想要個錢而已啊!

在1788年冬天這個節點上,饑荒橫行,農業顆粒無收,法國國家財政也瀕臨破產,國王已經沒有辦法籌到更多的錢了。

最後,路易十六迫不得已,於1789年5月召開三級會議,商議國家的財政改革。

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三個階級的代表:貴族、教士和平民。但很快,國王就後悔把這三個社會階層的代表召集到一起這個決定了。第三階層開始不服管束,堅持要求三個等級的所有代表一起參與表決:畢竟第三等級的代表人數佔多數。但是前兩個等級的人堅決反對這一提議。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荷拉斯兄弟的誓言》 是大革命前夕畫家為路易十六所作,這部作品以古羅馬建國王位繼承事件為主題,寄託了畫家對於共和制的理想和希望。

雅克·路易·大衛 1784

從問題的本質上說,國王單純是想要徵稅,拿到更多的錢以供財政支出。其實人們並不反對這一點,大家只是想弄清楚:這多交的稅到底由誰來交?顯然要讓享有特權的教士和貴族來交。三級會議成了第三等級在政治上發聲的一個契機,他們抓住這個機會,要求取消特權階級,實現“平等”。明白了這點,就相當於知道了法國大革命的根源

然而,對於國王路易十六而言,第三等級代表們要的太多了。他於是把他們趕出了會議廳。代表們並不離開,開始聚集在附近的網球場上,宣誓不實現改革決不解散。第三等級代表集會宣佈自己是“國民議會”,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代表所有法國國民。

最終路易十六妥協了,命令三級會議前兩個等級的代表加入國民議會。這樣,國民議會成了法國的國家立法機構。

但是,國王緊接著調來2萬軍隊進駐巴黎,這一波操作下來,人們紛紛驚恐地猜測,國王要軍事鎮壓國民議會了。於是形勢轉向了暴力,聲援第三等級的巴黎市民在1789 年7 月14 日發起了暴動,超過8000名武裝的巴黎市民佔領了巴士底監獄,釋放了關押在裡面的犯人。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畫作描繪了1789年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的場景。

讓-路易·普里厄

佔領巴士底獄是法國大革命中最有名的事件,它確實

標誌著第三等級的勝利。7月14日也立即成為革命的最重要紀念日,以及日後法國的國慶日。不過,平民革命也難以避免地伴隨著失控的暴力。比如,之前那位讓農民去吃稻草的市長就遭到了清算,他被砍下頭顱,並被暴民舉著遊街,嘴裡塞了一把稻草。

巴黎暴動對大革命的意義在於,它支持的是剛剛奪權的國民議會,使得國民議會在路易十六面前挺直了腰桿。

4

國民議會的改革

說起法國大革命,很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是巴士底獄的陷落;不過,大革命的真正內容,其實發生在巴士底獄陷落之後。

國民議會毫不猶豫地開始了激進的改革。關於大革命初期的改革,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高中課本上學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講,宣言中一個最實際的原則是平等。在革命轟轟烈烈的宣傳中,很多農民望文生義地覺得平等就是均平富,要把貴族的財產搶過來大家平分。很多人旋即去搶劫貴族的莊園和修道院。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畫作描繪了巴黎慶祝攻佔巴士底獄一週年的盛大慶典。1790年7月的聯盟節是革命團結和樂觀主義的頂峰。

皮埃爾·加布裡埃爾·貝爾託

當然,如果法國大革命提倡的“平等”真的是這個意思的話,那它不就和一千年前中國的黃巢起義差不多了?《人權與公民權宣言》中闡釋的“平等”,其實是現代意義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論貴族還是平民,擁有同樣的經濟權利和義務,遵守同樣的法律。

當然,除了“平等”之外,宣言肯定了人天生享有自由、財產、安全、幸福等方面的權利,這些權利構成了現代國家的公民權的基礎。

伴隨著這份宣言,一組操作性的法令——統稱為《八月法令》——確確實實對特權階級下手了。之所以叫《八月法令》,是因為它是在1789年8月通過的。

法令一開篇便無比霸氣地宣佈:“國民議會完全廢除封建制度。”《八月法令》激進得近乎粗暴,似乎在那個“革命”依然是新事物的時代,人們不知道“循序漸進”的道理。《八月法令》宣佈,廢除一切封建特權和貴族頭銜,取消農民對領主的義務,從此所有法國人享有相同的權利,遵守同一套法律。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這是少有展現1789年七月至八月間大恐慌的畫作。事實上,對於領主或者他們管家的人身威脅遠比燒燬城堡普遍的多。

在廢除封建制度的這段時間,領主們的財物遭到農民的瘋搶,平民瘋狂砍伐原本屬於貴族的森林,捕撈原本屬於貴族的池塘湖泊。直到最近,才有歷史學家重新提起了這段時間法國遭遇的生態災難。當然,社會上的動盪更為明顯。用革命者米拉波的話說,各種各樣的特權在一種“旋風閃電般的慷慨”中消失了。

5

分裂與危機

在大革命的初期,有很多黨派和組織在爭奪革命的領導權:

1

保王黨

他們一心希望路易十六繼續做一個有絕對王權的國王,當然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無益的。

2

溫和的自由主義

他們想要制定一套憲法,並保留國王作為權力受限的君主。

3

溫和的共和派——吉倫特派(Gironde)

主張建立共和體制,並不惜與周邊支持國內貴族反叛的國家開戰,以推翻君主制。

4

極端的共和派——雅各賓派(Jacobins)

激進的革命民主派,他們主張不惜一切手段(包括暴力和屠殺)來實現法國的民主自由。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馬拉之死》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經典畫作。描繪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遇害的雅各賓派領袖馬拉被刺的情景。1793年7月13日,反對暴政的女刺客科黛,以商談事宜為由,進入馬拉浴室,趁機行刺。

雅克-路易·大衛

在國外,尤其在英國,有一些逃避大革命的法國流亡貴族,他們不斷地密謀圍剿大革命。歐洲各國都加入了圍剿法國大革命的行列。由貴族統治的英國的議會,以及歐洲大陸的國王和皇帝們,對這個異國的平民暴動都同樣害怕,都試圖去鎮壓它。

1791 年,法國社會似乎洋溢著樂觀的情緒,一首流行的慶典歌曲《一切都會好》唱道:

啊!一切都會好,都會好,都會好,

貴族說,是我的錯!

教會為富有感到悔恨,

這些財富要歸正義的國家。

但是此時的國民議會無法掩飾的是,改革的法令正在政府和人民中引發分裂。劇院裡,一句讚美國王的臺詞,讓愛戴國王和觀眾和支持共和的觀眾大打出手。為了平息事態,劇院的樂團歡快地奏起了《一切都會好》,但是兩派觀眾還是越打越兇。

1791年6月21日,發生了一件決定大革命命運的大事件,這就是國王路易十六和瑪麗·安託瓦內特喬裝出逃事件。他們逃到了法國邊境。但是,在凡爾登附近的瓦雷訥(Varennes),一些農民認出了他們。於是,他們被截住並被帶回了巴黎。國王的出逃讓人們意識到,國王隨時可能背叛革命。

1791年9月,回到國王位置上的路易十六頒佈了法國的第一部成文憲法,同時設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立法機構“立法議會”,取代了國民議會。科學家拉勒芒·德·聖克魯瓦為了慶祝新憲法,坐上了一個熱氣球(那個年代的超高科技)從巴黎出發,沿途將憲法的複印件綁在雞腿、麵包和酒上投放下去。

憲法似乎標誌著大革命的最終果實。但此時廢除封建制度的餘波非但沒有平息下去,反而愈演愈烈。地方上農民任性解讀革命法令,造成持續的騷亂;普通民眾中有反教會,也有挺教會的,有反對國王的,也有支持激進共和派(雅各賓派)的,造成了

層出不窮的流血事件

與此同時,歐洲列強在驚恐地觀望著法國發生的一切。迅猛發展的法國大革命,引起了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等國的注意。歐洲各國在對付法國大革命這事上,難得地全員達成一致意見,多次組建反法聯盟,武裝干涉大革命,大有不敗法國誓不罷休之勢。

一些人相信,國王與敵視革命的外國人結成了聯盟,法國已經危機四伏。法國人驚恐地認為大街小巷處處藏著間諜和叛徒。在這混亂關頭,代表激進共和派的巴黎革命委員會掌握了政府的領導權。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1792年8月10日在巴黎攻佔杜伊勒裡宮。

雅克·貝爾託

1792年8 月10 日,巴黎革命委員會下令進攻國王的宮殿,並迫使立法議會廢黜並監禁了國王。同時,他們開始四處抓捕可疑的人。這些被捕的人中間有許多人無疑是有罪的,但是,許多無辜的人也遭到了逮捕和監禁。幾天之後,他們在經過一個虛假的審判後,殺掉了大部分囚犯。在這次被稱為“九月大屠殺”的行動中,有1200人被殺。

屠殺之後的1792年9月20日,一場全國選舉最終選出了國民公會,取代了立法議會。這是一個由共和派主宰的最高權力機構。國民公會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共和國,什麼意思?一個月前被廢除的路易十六應該是最緊張的了。不久之後,路易十六被判處死刑;1793 年1 月21 日,路易十六用自己的腦袋償還了君主制的罪孽。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

路易十六死後,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還在激烈的爭奪法國的政權,最終,雅各賓派將對手踢出了國民公會,卻轉而開啟了殘暴冷血的“恐怖統治”。1794年9月,巴黎人民發動“熱月政變”。我們可以狹義的把熱月政變當做法國大革命的終點,當然, 大革命的故事並沒有完全結束。

1794年之後,法國的軍事行動和政治動盪還在持續。大革命在諸多領域推進的激進的改革,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反反覆覆,歷經了激烈的,流血的爭奪。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1795年之後,又一位深刻影響歐洲格局的軍事家、政治家——拿破崙登上了法國的政治舞臺。下一期年講歐洲,我們的C位男主角就是拿破崙·波拿巴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接下來是年講粉絲專屬特權環節

官宣!

我們邀請讀者搶先欣賞

由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編室

新思文庫出版的新書

《不自由毋寧死》的封面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寫在21世紀的法國大革命全歷程解讀,國家、社會精英和平民大眾應對變革時代的啟示錄,重新思考現代世界的誕生時刻。墨爾本大學法國史教授、總督學的生涯集成之作。一本故事版的《舊制度與大革命》。

本書預計今年年底上市。更多社科新書動態,請關注每週四的【年講歐洲】專欄。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硬派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