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人見人愛的“石頭”


家在大峽谷入口處大渡卡村的洛桑本是四川甘孜州的藏族,早年曾遊走四方,在大渡卡娶妻成家後,仍保留著康巴人擅長經商的特點而賣起了石頭。洛桑的石頭通體呈綠色,玉化或硅化的程度較高,有的形似石蛋,有的又如屏風擺件,頗具賣相。然而更具殺傷力的是它們的出處和特性,在洛桑的描述中,這些石頭都是從南迦巴瓦雪峰腳下的隱秘處費大力氣開掘出來的,絕對是天然的。而且這些石頭還被曖昧地冠上了綠松石原石的名份,身價自然不菲。

洛桑的石頭頗受歡迎,曾創下過一月之內賣出4萬元的佳績。石頭能夠和幾百幾千幾萬的價錢之間畫上等號,這是大峽谷人舊時從未意識到的新價值。在青藏高原的歷史上,石頭和藏民族之間所建立的密切關係,從來是從石制工具再到石頭崇拜,進一步從生活現實、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細分,石頭和藏民族的關係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層關係應該從日常生活實用的角度去劃定。比如石質的工具和器具,大峽谷一帶人家如今仍普遍使用的石臼、石鍋屬於工具的範疇。偏向於珠寶一類的化石如珊瑚、蜜蠟等是作為服飾裝扮來使用的。另外,石牆石磚等是作為建築材料。礦石等是作為工業資源,不過是較少被民間所接觸和佔有。


高原人與石頭的另一層關係和信仰有關。比較顯著的是大石崇拜遺蹟,這類遺蹟多出現在藏北大草原,在地勢空曠的山頭制高點,河源開闊地,早期人類聚居地及其附近的墓葬地和祭祀地等處,有以立石、柱石為主要材料所構成的圖案形遺址分佈,其中十字形、圓圈形、點簇形和線形都有。這些具備早期草原民族原始信仰色彩的崇拜方式被稱作大石崇拜。

白石崇拜是反映高原民族與石頭關係的另一重要形式。白色象徵純潔、光明,石頭有久遠堅固的含義,所以不同的高原民族幾乎都認為有神靈寄居在白石之中,而將白石壘砌在屋簷四角、堆放在窗臺或是村界路口、山埡口等重要的地方,有構成針對魔鬼世界的防衛含義。

瑪尼石是高原第三種被普遍認知的宗教符號。瑪尼石的歷史非常長,早至象雄時期的苯教就有。瑪尼石應該是大石崇拜的一種延續,只是早期大石崇拜主要體現出自然崇拜時泛神靈信仰的特色,大石上的符號也傾向於寫實,典型的代表就是蒙古及中亞大草原上的鹿石。而瑪尼石則主要以經文和佛像為主,它是藏傳佛教大眾化時代的衍生物,之所以多出現在野外,也說明就算藏傳佛教佔據信仰的天穹。


但早期原始宗教的特徵在高原大地仍然存有它的痕跡。第四種和高原民族宗教信仰相關的石頭被稱為“然炯”,意為“天生石”,這在寺院裡較為常見。最通常的形式是石頭上有一個腳印、手印、或天生的佛像,或是藏文文字。這類石頭有的是單體出現,有的是洞窟石壁上的某一局部,雖然不勝其數且難以在天生和人為間作出判別,但這並不妨礙民眾對它們的崇拜。

在上述提及的四種石頭裡,“然炯石”有點像是內地收藏石玩家所玩的象形石和畫面石,只不過然炯石的選石標準幾乎都限定在了佛像、佛足佛手、藏文文字等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