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後宮與妃子講的是滿語還是漢語?

Toy091127


有句土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所以在清朝的皇帝自乾隆之後,遇到漢族的妃子會講漢語,但是大多數還是都講滿語。然而在康熙朝,其在後宮與妃子講話,鐵定都是滿語了。

為什麼可以這麼肯定呢?

首先從順治朝到康熙朝,這兩朝是在大力推行“國語騎射”的,當時把滿語作為私塾功課必修之一,漢軍旗子弟也必須學習。雖然當時的朝廷把漢語和滿語都列為“官方語言”,但是所有的八旗子弟(包括漢軍旗)都是必須學習滿語的,那麼作為清廷最高級別之一的後宮,肯定是要滿語了,更或者說精通滿語是能夠入宮選為秀女的硬性標準。

那這個時候就有人問,那康熙和漢族妃子也是講滿語麼?

這就很對不住了,康熙沒有非旗人漢族的妃子,除去滿族妃子以外,康熙有八位漢軍旗的妃子,既然都是漢軍旗,那當然是自幼學習滿語的咯。再加上清朝祖訓滿漢不通婚(準確是非旗人不通婚),自然滿語才是真正的康熙朝通行語言。


不過這裡話說回來,漢語地位被抬高是在雍正朝的時期,至乾隆朝,後宮已經開始有漢語了,所以你要問清朝皇帝在後宮和妃子講滿語還是漢語,那是要分開說的,但是康熙朝就沒有疑問了。


三觀粉碎機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聖祖,年號康熙,為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清朝皇室的語言使用是根據時期來劃分的。入關前後宮中通用的是滿語和蒙語。比如太宗皇太極的五位主要妃子都是蒙古人,所以當時主要語言為滿蒙雙語。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康熙初期。史書記載,康熙皇帝與孝莊太后對話使用的也是蒙古語。


而事實上後宮使用的語言是跟整個的民族融和相關的。清朝從順治帝開始,皇帝接受漢文化的程度就越來越高,順治崇尚漢文化,皇帝接受漢文化的程度就越來越高,到了康熙時這種情況就更明顯了。 清朝皇子從4歲起就必須接受嚴格的多語種教育,滿、漢、蒙、藏 四種語言是必修課。皇子的師傅也大多滿漢均有。所以大多數皇子精通滿漢雙語,很多人也能說一口流利的蒙古語或藏語,後來的乾隆皇帝還精通維吾爾語 。

滿語作為清朝的官方語言,一直被清朝所重視。在後宮的建築中比如養心殿,坤寧宮這種,就用滿語和漢語,兩種文字書寫。清朝的皇子,必須至少會說漢語,滿語。可能還會說蒙古語,藏語。

清朝統治者在保持滿貴族優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採取了漢化政策。自康熙中後期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 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滿漢兩種文字發佈。而當時康熙朝的大臣張廷玉、高士奇、李光地等都身居高位,所以從康熙朝中後期開始已經漢化。雍正即位詔書也是以滿漢兩種文字頒佈,所以說篡改詔書把“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於四阿哥”的說法基本不成立,還有滿文詔書呢,這可能奪嫡失敗政敵造謠所致。

我們再來看一下康熙皇帝后妃:

皇后(4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追封)。皇貴妃(3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敦怡皇貴妃瓜爾佳氏、愨惠皇貴妃佟佳氏。貴妃(1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妃(11位):順懿密妃王氏、純裕勤妃陳氏、惠妃納喇氏、榮妃馬佳氏、平妃赫舍里氏、宜妃郭絡羅氏、宣妃博爾濟吉特氏、慧妃博爾濟吉特氏、成妃戴佳氏、定妃萬琉哈氏、良妃衛氏。嬪(10位):熙嬪陳氏、僖嬪赫舍里氏、端嬪董氏、靜嬪石氏、安嬪李氏、敬嬪王佳氏、襄嬪高氏、穆嬪陳氏、通嬪納喇氏、謹嬪色赫圖氏。貴人11位 庶妃4位,常在8位,答應10位。

漢族后妃有:

順懿密妃王氏,純裕勤太妃陳氏 熙嬪陳氏 襄嬪高氏 穆嬪陳氏 靜嬪石氏,端嬪董氏,安嬪李氏,袁貴人,陳貴人,易貴人。庶妃張氏 庶妃王氏 庶妃劉氏

其餘不再一一贅述。可見康熙朝皇后及高位嬪妃大都是滿族人,少數為蒙古族嬪妃,漢軍旗嬪妃雖然人數較多,即使從小就接受滿族教育,學習滿語,但是如順懿密妃王氏、純裕勤妃陳氏即使生育子嗣,也難居高位,多是後來雍正帝尊封的。因此康熙在後宮中主要講滿語。康熙帝后期寵妃密嬪王氏因不懂滿語,還特意向康熙請求讓懂滿語的宮女教自己。而且大多漢族嬪妃不受寵愛,見到皇帝的機會也不多。因此皇帝說漢語的機會也不多。但作為皇帝,他打交道比較多的,還有一些宮女太監。這些人,大多是漢人,而且是貧苦人家的孩子,受教育也比較少,掌握滿語的人很少。皇帝吩咐他們,只能使用漢語。所以,皇帝的日常生活,是滿語和漢語交替使用。所有施政文書也都以滿漢兩種文字頒佈

 但是從乾隆中後期開始,滿人已融入漢文化,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已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







子云歸來


他想講什麼語言就講什麼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