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夫妻放映員行走鄉村40餘年 義務為大家放電影

“今晚上演什麼?”“《地道戰》”

“不不不,聽說是《地雷戰》!”

“哎呀,正面人滿了,我們去反面看吧!

這是幾十年前常見的看電影前的對話,聽起來尋常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卻有些陌生:電影怎麼能反著看呢?

东营夫妻放映员行走乡村40余年 义务为大家放电影

“反著看”實際上是指躲到幕布的背面,從後面看電影,右臉變成左臉,右撇子變成左撇子。可想而知畫面會透出一種詭異的喜感,即使這樣看電影的人依舊樂此不疲,一部電影看上十遍八遍,臺詞都背得滾瓜爛熟了仍舊熱情不減,這就是幾十年前農村電影院的真實寫照。

而東營市墾利區東陳村的苟學華就是放電影的人。1976年20歲的苟學華高中畢業了,因為能寫會畫他被招聘到了公社電影隊,成了一名光榮的電影放映員,他和老伴兒陳大姨就是那個時候認識的。他說,那是他人生最好的時光,也是中國農村電影放映的黃金時代。

东营夫妻放映员行走乡村40余年 义务为大家放电影

上世紀80年代電視機還是個稀罕物,農忙後的村民沒什麼娛樂活動,看露天電影是他們最大的消遣,像《地道戰》《地雷戰》這樣優質的國產電影幾乎場場爆滿,觀眾的熱情刺激了苟學華的積極性,他常常忙到夜裡十二點還樂此不疲。

可到了90年代電視開始在農村地區普及,看露天電影的少了,曾經的場場爆滿變成了零星幾個人,場面不可謂不冷清,苟學華依舊放著他的電影,他說:“只要有人在,即使一個人,我也會放。”

东营夫妻放映员行走乡村40余年 义务为大家放电影

苟學華家有一間屋子專門存放電影放映的器材,《杜十娘》《紅桃皇后》《少林寺》……幾十年前的電影膠片仍然完好無損地陳列在架子上,苟學華清晰地記得電影裡的每個轉折,對於他來說電影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前紅紅火火的電影放映隊解散了,曾經風光的放映員也開始另謀出路,可苟學華沒有放棄,他愛電影,他更想讓村民有電影可看。

沒有經費他就自掏腰包買機器,沒有助手他就拉媳婦、兒子、女婿一起幫忙,電影有散場,可人們的生活沒有散場。不光是苟學華,很多上了歲數的老人依然懷念大家湊在一起看電影的熱鬧場景。

东营夫妻放映员行走乡村40余年 义务为大家放电影

2007年政府出錢補助,農村放映員又多了起來,沉寂的村莊小廣場也重新熱鬧了起來。泥濘的土路變成了筆直的柏油路,小推車變成了小貨車,膠片機換成了數字投影儀,一切都在創新變化的路上,而不變的是人們聚在一起的舒暢心情,是老有所樂老有所得的和諧鄰里,還有苟學華最熱愛的放映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