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诉讼追回农民工“血汗钱”

林区山大沟深,生活在林区的村民大多数凭借体力成为附近工地上的主力军,他们辛勤劳作只为养家糊口。然而,等到工程竣工,工头却玩起了失踪,就连电话也不通了。农民工付出的苦累、流过的血汗换来的不是希望与安然,而是无奈与困惑、失望与气愤。

前不久,白龙江林区法院的干警偶然听说辖区有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便及时向院领导反映了情况,院里迅速组织办案人员深入基层设立便民服务点宣讲法律,寻找当事人了解情况。被欠工资的农民工闻讯赶到便民诉讼服务点,给法官诉说,也向法官咨询,他们把心头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释放了,暗中盘算、跃跃欲试的一些过激想法也打消了,当场有6人递交了民事起诉书,法官当场立案,即时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一连贯的便民服务,重新点燃了农民工的希望。

然而,向被告送达应诉通知书却难住了办案人员,被告纯粹躲起来与办案人员玩起躲猫猫,电话要么关机要么无人接听。怎么办呢?留置送达倒是容易,但是效果一定不理想,想到农民工的艰辛,办案人员愈加着急,掘地三尺也要找到被告。

为此,办案人员想方设法找熟人传话给被告,有工程发包方,有承包方,也有相关施工人员,被告迫于压力,终于接听了办案人员的电话,并同意庭前调解。

庭前调解工作也是一波三折。原、被告争议分歧较大——工费算法有差异、拖欠数额不一致,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情绪激动,语言充斥火药味,面对面调解无法进行。办案法官当机立断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既做情绪上的耐心安抚,又做以法、以理、以情说服工作,反反复复几番努力,原、被告心绪趋于稳定,诉争差距变小,办案人员抓住时机,再次组织原、被告坐到一起趁热打铁进行调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让步和调解,被告承诺积极筹款,原告同意宽限时间,在法官耐心细致巧妙高效的调解下,原、被告互谅互让,就拖欠工资数额、清偿时间达成一致协议。

这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长达3年的案件,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从当场立案到庭前结案,从被告逃避履行给付义务到全部清偿劳动报酬,办案法官马不停蹄、早出晚归,带出去的是责任与诚心,收回来的是信任与民心。(记者 李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