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客張光林
單反相機中涉及到“焦”的概念有好幾個,比如焦距、焦點、調焦、對焦、調焦環、對焦環等等。儘管平時似乎用也會用,但是到底是怎麼回事卻難以說清。
要知道這些概念,我們不必從光學、機械學、電子學的開端去理解,只要大致區別和準確使用就OK了。
一、關於焦距。焦距也稱為焦長,從實用的角度可以理解為:鏡頭透鏡中心至 “底片”(感光元件)的距離。鏡頭的這個距離是固定的就是定焦鏡頭;這個距離可調可變的就是變焦鏡頭。現代相機鏡頭的焦距變化範圍從6毫米至2000毫米不等,常用範圍為15—600毫米;通常所說“50定焦鏡頭”就是指焦距為固定的50毫米;70—200的變焦鏡頭就是指焦距在70—200毫米之間可調。
對畫幅相同的相機來說,面對同樣的被攝體,鏡頭焦距的變化所帶來的成像效果變化可以歸納為這樣兩條規律:
一是鏡頭焦距與視角成反比。即焦距長,視角小,意味著能遠距離攝取較大的景物;焦距短,視角大,意味著能近距離攝取範圍較廣的景物。根據這樣的含義,就出現了平常所說的“長焦鏡頭”和“廣角鏡頭”之分。
二是鏡頭焦距與景深成反比。即焦距長,景深小,意味著前後景物的清晰範圍小;焦距短,景深大,意味著前後景物的清晰範圍大。
二、關於焦點。當人們通過一個凸透鏡照射白紙時,通過前後移動透鏡的位置,會在白紙上形成一個光點,甚至能引起白紙燃燒,該光點就是這個凸透鏡的焦點。這個規律放到相機中來,焦點就是鏡頭之外的景物投射到“底片”(感光元件)的光點。這一點只要一般瞭解就行,平常拍攝過程中不具備操作意義。
三、關於調焦。基於上面的理解,調焦的說法只對於變焦鏡頭才有意義,對於定焦鏡頭沒有意義,因為它的焦距是固定不變的。對於變焦鏡頭來說,就是通過調整焦距從而實現對拍攝距離遠、近和拍攝範圍的掌控。而調焦都是靠人為理解和掌握的,因而都必須由拍攝者“親力親為”來控制。
四、關於對焦。對焦其實是一個被動過程,對焦並不改變鏡頭的焦距,只是改變像距,使得拍攝對象可以清晰地成像到 “底片”(感光元件)上,通常是通過移動鏡頭內的透鏡來實現的。
我們知道,成像必須依照1/u+1/v=1/f的定律,其中u、v和f分別代表物距、像距和焦距,一旦焦距確定(選擇了定焦或完成了調焦),剩下的就是物距u和像距v關聯成了一元函數關係,當我們選定了拍攝對象的主體或重點時就是確定了物距,這個時候就得調整透鏡和“底照”(感光元件)的距離,確保符合成像定律,而調整透鏡位置的過程就是真正的對焦。所以,對焦過程中,我們會聽到“吱吱吱”的聲響,就是對焦動作的聽覺反饋,這個過程手動完成的就叫做“手動對焦”,相機自動完成的就叫做“自動對焦”。
有了上面的理解,剩下的“變焦環”和“對焦環”等等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根據拍攝的對象和場合,往往考慮和設計的順序是:1、用什麼鏡頭拍攝(定焦還是變焦?),2、用什麼焦段拍攝(廣角還是中焦還是長焦?),3、用什麼對焦手段拍攝(自動對焦還是手動對焦?),等等,接下去考慮的才是如何構圖、用光,才是怎麼設置光圈、速度、感光度、白平衡等等。
理解和掌握了上面的概念,對於完成我們的拍攝大有裨益。感謝你關注《拍客張光林》,我會經常提供拍攝技巧、後期PS、攝影創作體會等方面的文章,祝拍攝愉快、創作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