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与匈奴断绝和亲关系?到底是对是错呢?

as297243008


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那么汉武帝与匈奴断绝和亲关系,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理一理汉武帝之前的汉匈关系。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此后又经历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国力已经严重下降,皇帝出行都找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这时候本该是最应该休养生息的时候,偏偏这个时候,草原上出了一个冒顿单于。他东破东胡,西击月支,南并楼烦,广地万里,“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周边一个能打得都没有,冒顿单于把目光瞄向了汉朝。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出动四十余万骑兵攻打太原,汉高祖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被围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靠贿赂冒顿单于的小妾才得以逃回来。此战之后,高祖吓坏了,再也不敢提和匈奴开战。那怎么办呢?游牧民族都是天生的强盗,匈奴不是喜欢抢东西吗,干脆你们也别出来抢了,我们直接送过去好了,不光送财物,我们还送美女。匈奴这边,不用抢掠,不用发动战争就能获得巨大的财富,人财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从此,汉朝开始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汉朝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皇帝和单于约为兄弟(关系有点混乱)。但是,匈奴还是改不了自己的强盗本色,隔个几年就出来打一下秋风,抢掠财物和人口,严重破坏生活生产。汉朝皇帝憋屈啊,连汉文帝这位仁德至圣的君王也忍不下去了,在文帝五年和十四年两次出兵攻打匈奴,但也就是把进来抢劫的匈奴赶出去而已,对匈奴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说白了,和亲政策带来的和平是一种被动的和平,打不打的权利完全掌握在人家手里。

(白登之围)

就这样在屈辱和隐忍中,和亲政策被执行了六十七年。终于,历史的车轮滚到了公元前14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登基,这位让大汉王朝威名远播的君王,此时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这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帝王,绝不愿再忍受这种屈辱。而汉帝国经过了四代君王的经营,也已经有了与匈奴一战的实力。终于,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和群臣策划了著名的“马邑之谋”,准备伏击前来抢掠的军臣单于十万骑兵,虽然因为消息泄露导致伏击失败,但正式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从此之后,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四十余年,期间涌现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一大批耀眼的将星。匈奴在这段战争中损失惨重,哭泣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朝-匈奴地图)

汉匈战争的胜利给汉民族带来的影响意义深远。河套、阴山、河西等匈奴时代生息繁衍的地方全都纳入汉朝版图,之后彻底汉化,屏蔽中原。匈奴经过汉匈战争后,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远遁漠北,此后数百年再也无力威胁中原。河西走廊的打通,让汉帝国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由汉武帝开始这场汉匈战争,给汉民族争取到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将先进的汉文明远播西域。这个强大的王朝,赋予了一个民族的自豪,更赋予了一个民族的荣光!虽然这场战争对汉帝国来说代价也非常大,打到后面,已经是国库空虚,民怨沸腾,甚至逼的汉武帝下“罪己诏”才稍稍平息众怒,但是,整个汉民族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得多。

(汉武帝刘彻)


冷月无声


西汉初年,国家弱小,刘邦曾经率军讨伐匈奴,却无功而返,连自己都险些丧命。自那以后,西汉朝廷对匈奴就处于守势。即使匈奴的单于“调戏”吕后,汉朝也以和为贵。

西汉初年的皇帝,不仅送钱送粮,还送公主到匈奴,为的就是双方能够和睦共处,这个政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过文景之治,大汉国库充盈。等到汉武帝上位,西汉政府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原有的政策必须随着国力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多年的休养生息,让国家变得富强。国家强大了,原来对匈奴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必须废除。

多年的求和,也没有换来应有的和平。匈奴时不时地入侵汉朝北方疆土,扰乱北方正常的社会秩序。从朝廷到民间,反击匈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汉武帝一直希望打通连接西域的道路,但是连接西域和大汉的河西走廊被匈奴占据。

在汉武帝看来,嫁公主求和平是耻辱,他要一雪前耻。

在国家层面,不管是国力还是民意,对匈奴的和亲政策都难以持续;在汉武帝个人角度,他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王,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一雪前耻。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的政策总体上功大于过。国家之间所有的和睦共处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只有在战场上压倒匈奴才能有和平的基础;只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的边疆才会安宁。对抗匈奴的成本很高,但从此以后匈奴再也不敢入侵大汉。


陈陈秋媚


汉武帝时期同匈奴断绝和亲关糸主动战略进攻从公元前113年一公元前119年同匈奴进行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十几万人,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是大国崛起的标志,宣扬了个汉赫赫国威,也为汉朝经济发展争得和平的外部空间,此举英明无比。匈奴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强大游牧集团,趁中原诸国连年征战无暇北顾之机占领河套地区。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蒙恬率三十万秦军修长城反击匈奴,匈奴北撤千余里不敢南下牧马。公元前200年在平成白登山和汉朝打一仗。汉高祖率三十二万人抵御匈奴单于昌顿的入冠,汉军几次大胜后轻敌冒进,刘邦领七万人的先头部队被包围,七天七夜才解围。此后汉朝调整对外关糸同匈奴实行"和亲”和“岁奉"的政策。实际上这是汉匈双方互相妥协的政策。因为在正面战场匈奴骑兵也沒有取得过胜利。此后汉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也在为反击匈奴做谁备。匈奴人生才苦寒之地物质贫泛,一切以利益为标准当然不会有什么信用,每当"秋高马肥"的时侯就会"入寇"寇边"抢劫汉民财务。飞将军李广就是在长城一线当太守时同匈奴人搞磨擦才成就的威名。汉武帝放弃和亲政策选择战略进攻是匈奴人不断“寇边”引起的,同时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经济已非常强大,人口五千多万有这个实力。军事力最相当强大,而匈奴人口"匈奴之众不抵汉之一郡。"汉朝动员的士兵可超过其数倍,汉军劲弩长戟和组织性也是匈奴人无法比的,几次大型战役都是汉军主动进汉,战场在匈奴内地撵压着打。汉武帝亲率十八万精锐骑兵威吓匈奴人,匈奴人北逃苦寒之地躲起来。汉朝也消耗了巨大国力损失惨重,但从战略全局上是值得的,为国内发展赢得和平的外部空间,宣扬了大汉国威。





关东侠客


和亲这事,得从汉武帝祖辈高祖刘邦说起,汉立国之后,分封诸王,有位封地在山西一带的韩王信勾结匈奴造反,把太原郡都攻下来了。这里提一下,这位韩王信也叫韩信,但却非那位汉初三杰的韩信。于是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前去讨伐,一路胜仗,大意轻进,结果带着先头部队中了埋伏,被围于白登山(今大同马铺山),与主力失去联络,前后被围了七天七夜,面临生命危险的刘邦,不得不采纳了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冒顿单于的老婆劝说,方得脱险。刘邦也是九死一生,又考虑到天下初定,国力不足,短期内解决不了匈奴问题,于是很屈辱的以“和亲”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以维持边境稳定。



所谓“和亲”,就是挑选皇室女子嫁给匈奴的头领,还得附送大批礼物,无奈的很。和亲政策文景时期也一直沿用,但经“文景之治”的修生养息,人口国力逐渐强盛,为反击匈奴做好了物资准备。

到了汉武帝当政,匈奴单于又派人前来要求和亲,汉武帝当时有心除此弊政,故意征询大臣的意见。外交部长王恢深体圣意,说道:高祖制定的和亲政策,只是权宜之计,历年和亲我大汉送人送钱,仍不能满足匈奴贪欲,他们照样袭扰边境抢劫杀人,现在咱们强大了,当废除这个政策。另一位大臣韩安国不愿意了,说到匈奴骑兵不好打,我们前往征讨几千里路匈奴以逸待劳云云,找了很多不能打的理由,最后还是汉武帝下了决心,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只能是武力消灭,我大汉屈辱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大代价,仍不能解决匈奴边患,那就战吧!



后来的事大伙都知道了,卫青霍去病,带兵打的匈奴哭天喊地,远遁漠北,彻底消除了匈奴的边患,匈奴分裂,还有一部分愿意归顺大汉。至于西汉末年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包含的意味又与之前的“和亲”不同了,一是被迫的屈辱,一是含有恩赏的意思。



此后有多个朝代,国家,希望用屈辱的妥协换取和平,但最后的结果都事与愿违。如宋岁贡于辽金,如二战是英法绥靖于德国。以史之鉴,懦弱妥协最终只能换来一厢情愿幻想的破灭,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只能依靠自身强大。


百味乾坤


汉和匈奴和亲是西汉初就开始的,当时汉朝刚刚立国百废待兴,匈奴早以完成统一国力强大,汉根本不是对手,刘邦亲征匈奴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差点一命呜呼,从那以后汉朝高层就明白目前无法与匈奴做战,只能屈辱的以和亲换和平。

西汉初一直是无为而治于民休养,从刘邦吕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初期国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已经是国强民富了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然而边境的匈奴却依旧如泰山压顶一般时刻威胁着汉帝国,时而在边境抢劫杀人,给汉帝国造成巨大的威胁。如果换成一般的帝王可能还会为了和平而不愿起兵戈,但此时在位的是汉武帝刘彻,刘彻是谁?一个好事的主,一个在位期间把周围所有国家挨个揍了个遍的主,武帝年少时看过匈奴单于写给吕后的信,信上大意是说自己比刘邦强多了,叫吕后做他的后宫情人,吕后回信自己年老色衰不能服侍单于,只能送上后宫美女三十名,锦缎十万匹米酒等物资以表歉意,武帝大怒“纵然倾尽黄河之水也无法洗刷大汉之耻辱”。他明白匈奴就是一只喂不饱的狼,妥协与忍让只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如果不能彻底打垮这个政权,他就会像一把悬在汉帝国头上的剑随时都会给汉帝国扎一剑,如果不打垮这个政权大汉的耻辱就无法洗刷,汉人的尊严不可辱。所以从他掌权时就开始厉兵秣马酝酿着与匈奴的战争。

解除和亲政策转为战争这是汉武帝做的非常正确的决策,这个决策让大汉的子民找回了久违的自信!这个决策顶起了一个民族千百年的脊梁!这个决策让我们从此自称汉族并延续千秋万代!



替天O行道


一,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逐渐蓄积,社会生产秩序恢复,仓廪丰实。而匈奴属于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无论是从人口,土地上,汉朝国力远远大于匈奴。从实力上讲已经具备了与匈奴一战的可能。

二,汉武帝前期匈奴大肆侵略边关,百姓深受其害,民怨沸腾,北疆不稳,威胁汉朝统治。汉武帝顺应民心,果断放弃和亲,继而着手准备对匈奴的反击战争。

三,个人感情和自尊心的需要。和亲政策使汉朝统治者备受屈辱。加之和亲政策相对脆弱,并不能换来持久的和平。 少年时期,汉武帝同胞姐姐南宫公主远嫁匈奴,在他心里便以留下对和亲政策的不满,汉武帝雄才大略,

怎能靠女子来保全汉朝统治。


唐僧洗头爱飘柔285


这个其实很好回答,但要从当时的时局历史条件来看,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古人,那是历史的错位,也不是唯物史观。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之后,亲率二十万大军,进击屡次犯边的匈奴,在白登被围,险些没跑出来,后来感觉打不过匈奴,于是与匈奴和亲。其后汉文帝,汉景帝都采用老子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国力大大增强,在汉武帝上位十多年之后,把握朝政的窦太后死去,汉武帝一改老子的无为而治,采用孔子的儒家学说,并罢黜了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学说最大特点是积极有为。汉武帝深以与匈奴和亲为耻,加上匈奴强大军事实力,不扫除匈奴的势力,对汉王朝总是有巨大潜在威胁,经多年的整军经武,派三路大军进击匈奴,经十几次大规模作战,把匈奴赶出了漠南,解除了北部边患,但国力也因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汉武帝晚年还向全国发罪己诏,向国民道歉。纵观汉武帝的一生,他的功绩大于他的错误,后世说他好大喜功,可对于时刻威胁中央政权,时刻威胁百姓正常生活和生命,时刻都派重兵防守边关的对手匈奴,不铲除之,永远没有安宁之日。因为与汉王朝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不同,匈奴是游牧民族,是以掠夺为其经济增长点,掠夺是他的国策,也是本性。不击败它,永远是汉朝的威胁。后世文人说汉武帝好大喜功,我不认同这个说法,文人大多不看当时的历史事实,就罔下评论。还有文人大都胆怯。就是同时代的司马迁那样耿直不惧死亡,坚持实事求是地写下史记的人,也没说汉武帝征讨匈奴不对。那段历史和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极其相似,都是从此确立了中国不可撼动的大国地位。


追寻4976


中国历代王朝的观点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中原王朝也好还是草原帝国也好,互相之间都有一种从情感上要征服对方的理想。即使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汉族的思维已经固化下来了时候,明朝没有把今天中国境内的边疆地区作为不征之国,这也从另外一面告诉后人,在中原王朝眼中,草原地区同样是中国的一部分,只不过那里不好统治。而拓跋珪的北魏,耶律阿保机的元,完颜阿骨打的金,忽必烈的元又都有中原王朝特点的,因此可以看出,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素,虽然彼此习俗差距大,但不可分割的因素是超越习俗差距的。


杀手司令


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强谁弱。强弱也就是几十年,最终汉强。历史就是历史,后十年百年也是历史。谁是历史的主宰,看如今!同志一起努力,历史是我们的!


太阳人CXh


作为后来人,没有资格评判汉武帝的对错,汉武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所以我觉得她那么做是对的,匈奴那时候跟汉朝是敌对关系,或许当时因为汉武帝断绝关系,才让汉朝空前强盛,因为一个没有强大的的对手就不会强大自身,所以一个朝代在前进也需要一个对手来陪伴,就像现在的美国,一直给中国施压力,但是中国也会并肩而行,个人观念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