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为什么想传位给自己堂兄弟岳乐,孝庄为何极力反对?

羽评郡主


《清史稿》: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康熙间,出讨三籓,胜负互见,而卒底荡平之绩。

首先关于传位意向的资料问题,从正式史料上是找不到这段的,传自《汤若望传》。

顺治和多尔衮之间发生的事情,大家耳熟能详,所以这些事在顺治心中投下阴影,挥之不去,为避免重蹈覆辙,顺治不想传位给同样年幼的几个儿子,怕他们因为年幼再受权臣把控欺凌。所以想到了岳乐,他是顺治的叔伯哥哥,比自己还年长几岁,并且在政见上和自己有相同之处。

爱新觉罗·岳乐:

《清史稿》:安和亲王爱新觉罗·岳乐,清太祖第七子爱新觉罗·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镇国公。顺治三年,从豪格徇四川,击斩张献忠。六年,封贝勒。八年,袭爵,改号安郡王。九年,掌工部事,与议政。十年,命为宣威大将军,驻归化城,规讨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车臣汗。寻行成,入贡,乃罢兵。十二年,掌宗人府事。十四年,进亲王。

岳乐战功、从政经验、管理能力方面都还不错,但是据汤若望先生自己讲,他劝顺治帝不能这样做,因为-----幼主临朝固然要影响政局,但帝系的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于是力劝顺治帝把储君之位仍然留给顺治帝自己的儿子。

至于权柄落入康熙手中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曾经患过天花,这种病一旦得过,今后就不会再次发病。这是最大的加分项。

二、《圣祖本纪》中所说的“原效法父皇。”的段落,所谓颇受赏识,聊胜于无的加分项,因为如果顺治真的看重这个,还会有传位岳乐的想法么。当然,还要啰嗦一句,传位的故事来源于汤若望传而非正式史料,即便是真事,也不会记载的。

三、子凭母贵。

而孝庄的反对,猜都能猜到,无非是不想帝位落入旁系,这有政治上的考虑,自然也肯定有私心,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近亲,家族利益是不能不考虑的,对朝堂上的影响也会非常大,容易引起族系之争,无非利益使然。所以汤若望和孝庄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康熙二十八年岳乐因病死于军中,清廷赐祭建碑,追谥号“和”。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贝勒诺尼攻讦岳乐掌宗人府时不当情事,被取消谥号、降爵安郡王。 


古今通史


顺治帝24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天花在当时那可是绝症,也不分贵贱,哪怕你是皇帝,一旦染上了那也是必死无疑,顺治帝在弥留之际就不得不考虑继承人问题了。


刚开始他并没有打算立玄烨为皇太子,因为此时的玄烨只有八岁,什么都不懂,回想起自己当年也只有六岁就登基,被多尔衮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对摄政王专政已经深恶痛绝,顺治不希望他儿子走自己的老路。

顺治帝打算从自己的兄长里头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主政,必然能使大清的江山稳固,百姓安乐;他精挑细选认为他的堂兄岳乐很适合,岳乐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阿巴泰的第四子,也是一个正统的继承人。


在孝庄太后看来,血脉相承才是子孙延续规则,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轻易让给别人实在说不过去;

因此孝庄太后是坚决反对的,岳乐虽说和顺治是堂兄弟,也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但他毕竟不是皇太极的儿子,把皇位交给一个外人,这是孝庄太后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因为一旦对方登上皇位后,孝庄太后和顺治的儿子们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势必成为对方打压的对象,其后果不堪设想。

孝庄太后和顺治帝的想法大相径庭,为此争论不休,僵持不下,孝庄于是找来了在清朝朝廷服务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去过世界各地,见多识广,在明朝时期就已进入中国传教,是一个中国通,也为朝廷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因此朝廷上下都很尊敬他。


精通西医见多识广的汤若望对顺治说:子承父业、绝无天花;他不建议顺治将皇位传与别人,他认为顺治的堂兄岳乐也有可能染上天花,如果选出的接班人像他一样感染疫病,那么整个朝堂将势必引起巨大的动荡。

玄烨曾经染过天花,后来出宫在外躲避现已康复,他有了抗体以后再也不会得天花了。 正是因为汤若望的劝谏,而使顺治改变了主意,选择了让玄烨做太子,在孝庄太后的帮扶下,玄烨一步步的成长,最后成为一代明君,汤若望也受到康熙的重用,被封为“光禄大夫”官为一品。


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在位期间除鳌拜、平三藩、收复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等,他的一序列举措,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被称为“千古一帝”,康熙帝创下的宏图伟业,清朝历任皇帝都望尘莫及。


遗产君


向敬之

顺治帝在弥留之际,一度想传位给堂兄岳乐,为传教士汤若望所说,并不见于清室官方资料。

岳乐,为努尔哈赤第七子、饶余郡王阿巴泰的第四子,曾随同肃亲王豪格入川征讨大西皇帝张献忠,以功封多罗贝勒。

顺治帝亲政后,高度重视岳乐,将其晋升为安郡王,命其管理工部事务,进入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主管宗人府事务。顺治十年,岳乐任宣威大将军,出征土谢图汗和车臣汗,迫降喀尔喀部投降纳贡。

顺治十四年,岳乐进位和硕安亲王,与简亲王济度一起领导议政王大臣会议。济度为满洲保守派代表人物、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子,而岳乐却是改革派代表人物,全力支持顺治帝进行一系列改革,如重用汉臣,改善满汉关系,停止圈地,恢复生产。

顺治的改革,不但危及了满洲贵族保守派的既得利益,而且废后严重破坏了满蒙政治联姻,与孝庄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如果卓有军功且理政成熟的岳乐即位,孝庄就成了叔母太后,如想继续干政,维护保守派利益和满蒙联姻关系,增加更大的难度和阻力。虽然孝庄曾给岳乐安排了一个来自蒙古的嫡福晋,却不能改变岳乐的改革决心。

唯有力阻富有才干的旁系侄儿岳乐即位,另选一个属于嫡系的年幼孙儿承统,更有利于不乏政治手腕的孝庄干预朝政,修复满蒙政治联姻关系。所以,孝庄力挺自己的孙儿、顺治皇三子玄烨即位。


以礼观书



历史中的酒囊饭袋


看顺治所作所为,有明君风范。只是被后代抹黑,不然比康熙,乾隆强。我认为如果顺治想让岳乐继位,孝庄反对意见没用,反对的应该是两黄旗亲信,他们的意见顺治必须考虑。


lucifer4065


顺治帝染上天花命不久矣,而此时他又还没有立储君,各位皇子也还年幼,如若传位幼君,必然会有摄政大臣专权跋扈,为了大清帝国的稳定,于是顺治决定传位岳乐。

但孝庄皇后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皇系转移比幼帝临朝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所以极力反对。


1071001634


因为顺治帝的儿子都很年幼,他怕再出现权臣独大,类似于多尔衮的情况,事实证明他并没有错,后来鳌拜就是这样,所以他极力反对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而要传给他堂兄岳乐。孝庄皇太后认为岳乐虽然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与顺治帝同宗,但不为皇太极正统,终究是旁系宗室,帝系转移可能比幼帝临朝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所以极力反对。最后由一个外国人汤若望跟顺治帝说了一个理由,最后才让康熙当皇帝。



文学与风景


顺治之所以想传位给岳乐,主要是因为当时清朝的局势仍然复杂,而顺治的儿子都年幼,他怕幼君即位,对政局更加不利。当然顺治在病中,对事情考虑未必周全也是重要因素。孝庄为什么极力反对?一方面,自古以来皇位传承都是先父子后兄弟,顺治有几个儿子,岳乐只是堂兄弟,根本就没有操作性。另一方面如果岳乐成了皇帝,对清朝并不是好事,不但不利于稳定政局,反而会加剧政局的动荡。再则,从个人利益角度,顺治的儿子做皇帝,孝庄是太皇太后,对政局可以施加重要影响力,若失岳乐做皇帝,孝庄什么都不是。所以孝庄不反对才怪。


晓评三国


孝庄这个满清的这个女人,虽然我不喜欢她,但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也是一个极具权术的女人,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满清,跟他其他灭亡的封建王朝,面临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担心皇权旁落。

历史上又不是没发生过皇权旁落的事情,一旦大权外落。轻者则像汉末汉献帝一样,被圈养衣食无忧。重者改朝换代血流成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孝庄怎么可能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无常的小跟班


古代帝位讲究正统,传给皇帝的儿子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法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