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雞爪”被查,“食”字路口如何守安全?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係到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涉及基本的民生問題,但一直以來,食品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近日,廣州增城警方打掉一個生產、銷售“毒雞腳”的黑作坊。據辦案民警介紹,這個黑作坊生產的“毒雞腳”渾身是毒,煎炸用油是地溝油,生產過程還添加雙氧水和氫氧化納,這樣生產出來的雞腳看上去白白胖胖,但對人體健康有直接危害。

類似的食品安全現象,我們見過太多。但這次問題突出在,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我們不是“想不想吃”的問題,而是“想都沒想”就吃了。在越來越提倡明廚亮灶的時代,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依然有商家生產劣勢產品,對此,我想應該要反思下列問題。

據現場取證,該作坊並不具備合法的食品生產執照,生產原料多為變質偽劣產品,黃某享、黃某練兩名犯罪嫌疑人並非高知群體,可見餐飲行業底層商家的知識水平並未達到一定水準,在衛生的認知以及服務的意識上會存在一些出入,因此很容易為了自身短期的利益而做出有違社會道德的事情。

與此同時,他們平日勞動強度大,收入不高,且職業的社會地位低下,內心缺少職業自豪感和危機感,所以讓他們全心全意服務客人是很困難的。

再者,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他們的原材料是從哪裡來的,就像前段時間被曝光的髒亂外賣料包一樣,原材料市場也會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對此可以制定嚴格的產品標準,完善食品作坊操作標準系統,涵蓋個人衛生、原料接收、原料及成品貯存、食物烹製規程、清潔消毒、炸油品質管理等;對外在供應鏈上,對食材、加工、包裝、儲藏及運輸上標準規範化;供應鏈可在每一個關鍵點上面安裝視頻監控系統方便隨時抽查,並可以設立專門負責把控的組織架構定期巡查;另外需要不斷提高底層食品商家的素質,多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提升他們對崗位的自豪和認同感,引導他們樹立為消費者服務的意識。

令人慶幸的是,各種跡象表明,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始重視“讓人民吃得放心”,未來將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切實保障公眾“舌尖上的安全”。相信將全面的措施落實到從商家自身到生產加工每一個環節後,食品安全問題終會了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