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康全面佈局人工智能 張黎剛:AI在民營體檢機構將走得更快

本報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道

“我們和Airdoc公司已經簽約,目前正在評估幾家做CT影像人工智能的公司,應該很快會確定,引進合作伙伴。”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黎剛日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因漫長私有化而被認為錯失健檢行業三年發展時機的愛康國賓(NASDAQ:KANG)(以下簡稱“愛康”),近兩年雖然放緩擴張速度,卻悄然佈局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全流程的應用。

記者注意到,除愛康外,體檢行業第一陣營的機構都在積極佈局人工智能。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民營體檢機構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體檢行業或藉助人工智能迎新一輪增長。

目前,多家AI公司的醫療產品正在申報三類醫療器械證。

“預計明年(2019年)將有大量獨立醫療Al軟件進入上市審評階段。”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主任孫磊此前表示。

記者還了解到,愛康私有化也正在迎來重要轉機。張黎剛向記者透露,愛康董事會已批准雲鋒基金、阿里巴巴和博裕資本提出的私有化要約。雖然截至目前私有化還未有定論,但愛康正在積極溝通,包括可轉債事項。

“8.5億元可轉債,其中部分已跟合作伙伴延了一年,還有一部分在溝通。這些合作伙伴很看好愛康未來發展,願意更多參與愛康股權投資。”張黎剛表示。

佈局人工智能

在推出有人“管”的體檢戰略一年多後,在北京國貿三期同一個會場,愛康近日宣佈實施2.0戰略,通過與多家第三方AI(人工智能)醫療公司合作,讓人工智能在視網膜影像分析、腫瘤篩查和體檢後慢病管理和治療服務等多個方面實現應用。

據記者瞭解,此次納入愛康戰略合作的公司,基本都是國內領先的商業化醫療AI技術公司,其應用主要在疾病早期篩查、診斷和治療領域,以提高診斷效率和治療質量。

比如Airdoc公司開發的AI視網膜影像分析系統,可通過視網膜照片自動識別30多種病變,除了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之外,還包括糖尿病、高血壓以及部分腫瘤等重大慢性疾病和併發症,靈敏度和特異性都達到97%。據瞭解,該AI系統是基於800萬眼底數據開發的。

“目前北京和成都已經測試了6000多人,陽性率高達44%。人工智能篩查疾病結果與高水平專業醫師水準相當。”張黎剛告訴記者,目前Airdoc AI視網膜影響分析系統正在成都測試使用,今年年底前會在愛康旗下的所有體檢中心設置完成,並實現全國聯網。

肺癌目前已成為我國第一大“癌症殺手”。據公開資料,LDCT(低劑量螺旋CT)可以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而AI可以提高31%的小結節檢出率。

“肺癌篩查已經在全國範圍普及,但閱片存在臨床瓶頸。”依圖醫療CEO倪浩表示,AI在肺癌上的診療應用,不僅限於肺癌結節篩查,還能智能診斷出肺癌相關的所有病灶,進行具有臨床意義的良惡性腫瘤輔助鑑別。

據瞭解,依圖醫療主要關注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兒科智能診療三大領域,目前已經啟動了AI防癌地圖項目。

張黎剛向記者透露,愛康將很快引入CT影像人工智能。

“我們和Airdoc公司已經簽約,目前正在評估幾家做CT影像人工智能的公司,應該很快會確定,引進合作伙伴。”張黎剛說。

據瞭解,愛康病理AI篩查系統開發已啟動。

此外,在AI醫療領域,愛康也正和阿里健康探討合作方向。

“阿里健康有自己的規劃,我們還在探討的過程中,還沒有形成最終合作方案。”張黎剛透露。

阿里健康ET醫療大腦實驗室主任範繹表示,ET醫療大腦作為阿里醫療人工智能系統,將聚焦在病歷數據分析、智能影像平臺、醫療生理信號分析、慢病智能服務幾大領域。

今年9月,阿里健康與阿里雲在雲棲大會上宣佈共建ET醫療大腦2.0,整合內部資源以加快在醫療人工智能領域的拓展。隨後的10月,阿里健康宣佈啟動面向醫療AI行業的第三方人工智能開放平臺。

市場分析認為,在愛康接受阿里系私有化要約後,後續愛康或存在與阿里健康進行更緊密合作的可能。

愛康的私有化進程一直備受行業關注。今年3月,經歷了近3年私有化歷程後,愛康宣佈,該公司董事會已接受由雲鋒基金和阿里巴巴發起的私有化收購要約,預計合併將於今年第三季度滿足交割條件的情況下交割。

“本來到9月底就截止了,私有化要麼做,要麼不做,後來延到了10月底,現在已經過了10月底,公司公告還沒有結論。”張黎剛21日向記者表示。

目前,愛康還有8.5億元可轉債需要解決。張黎剛透露,愛康已經解決了一部分,跟合作伙伴延了一年,還有一部分在溝通。“這些合作伙伴很看好愛康未來發展,願意更多參與愛康的股權投資。”

愛康最新的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愛康淨收入為1.502億美元,同比增長30.0%(按人民幣計算增長20.8%),毛利潤為6010萬美元,同比增長24.3%(按人民幣計算增長15.6%),歸屬於公司的淨利潤為630萬美元,同比增長75.0%(按人民幣計算增長62.7%) 。

彌補專家資源短板

醫師資源不足,尤其是優質醫師資源匱乏,一直是民營醫療機構的短板。數據顯示,2016年,民營醫療機構醫師佔比僅為15.5%。

在談到近兩年愛康放緩擴張速度時,張黎剛也向記者坦言,“愛康沒有建更多體檢中心,並非沒有資金,而是沒有那麼多合格的醫生資源”。

“我們還是跟資源匹配著往前發展,過程中開發AI技術能夠彌補專家資源的不足,可以讓公司更穩健地發展,並且在醫療質量保障的前提下擴張。”張黎剛說。

數據顯示,中國每千人醫生數量不足2,美國是2.7,歐洲的發達國家如瑞士、德國是3.3。

“我所在的甘肅的某個城市,278萬人口卻沒有一個視網膜專業的醫生,目前全國實際執業的視網膜專業醫師僅有約800人,頂尖的眼科專家更少,僅有二三百位。”Airdoc創始人兼CEO張大磊告訴記者,中國醫生的工作效率基本已接近極限,而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大大提高醫生診斷效率和質量。

“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個性化健康體檢、個性化慢病風險評估、個性化的慢病管理等領域。人工智能與人類醫生互相配合可有效提升醫療效率。”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任委員曾強表示。

AI技術公司的AI臨床應用對比研究也顯示,AI+醫生協同作戰,在目前這個階段更為現實。

比如在肺癌診斷方面,記者從依圖醫療獲悉,其對311例高危體檢人群進行三種場景的性能對比發現,AI微小病灶檢出敏感度遠高於測評醫生(3位高年資主治醫生),而人機協作大幅提升病灶檢出能力。

“未來對於人工智能的應用,到底是採取最苛刻的做法,還是適當寬鬆的方式,國家在這方面還沒有明確,我認為肯定是醫生和人工智能共同使用,這是我判斷的方向,人工智能在今天還是輔助性的。”張黎剛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Airdoc視網膜識別算法,人工智能系統還能識別患有同樣視網膜疾病的其他病人的歷史數據,輔助醫生了解當前患者未來3~5年,甚至5~10年疾病的發展走向,在治療方案上,輔助醫生做出採取更小創面的治療,抑或是更長遠規劃治療的決策。

張大磊補充說,在臨床上,這項功能非常受醫生歡迎。

“在專家資源方面,通過AI可以放大專家的力量與價值,所以AI一定在民營的醫療機構迫切性更強。”張黎剛說,AI醫療或許會在民營健檢機構走得更快。

據愛康披露,其在全國有120家體檢與醫療中心,2017年體檢人次達600多萬。

健檢機會

但顯然,隨著AI醫療的發展,健檢行業已迎來發展契機。

在剛剛過去的“雙11”,醫療健康行業是增長勢頭最迅猛的行業,活躍的C端用戶數量超過1個億,消費升級在健康行業體現得非常明顯。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越多越多的AI公司宣佈獲得新一輪融資,金額在億元級別的不在少數,而阿里、騰訊、科大訊飛等科技巨頭也相繼發佈醫療人工智能產品,並將產品落地醫院。

按照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要進入國際第一方陣,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鏈,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幹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有分析稱,醫療領域將成為人工智能最先落地的產業。

而據記者瞭解,民營體檢機構因近幾年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以及醫師資源相對公立醫院不足,或將為AI醫療應用提供相對開放的平臺。

有數據顯示,私營體檢機構的市場份額從2012年的15.4%增長到2017年的18.1%。

部分地區的增速更為明顯。張黎剛表示,據北京相關部門統計,在北京,每年約500萬人次體檢中,有一半是在獨立的體檢中心完成的。

《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2017 年全國體檢人數增長到 4.56 億人次。這意味著,市場份額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對應的是幾百萬人次的消費。

可預期的是,此次2.0戰略啟動後,AI項目或為愛康帶來可觀的營收。

以AI視網膜影像分析系統為例,通過裸露的視網膜裡的血管和神經可以篩查高血壓、糖尿病、部分腫瘤等慢性疾病及併發症,張黎剛表示,這部分是額外付費的,所以除愛康自身消化成本來提高精準程度外,還將通過這些AI項目帶來新的營收增長。

愛康在剛剛過去的“雙11”的銷售增長數據,或能印證體檢行業未來的增長勢頭。

張黎剛告訴記者,在天貓醫藥館,愛康2017年的銷售收入為兩千多萬元,今年增長到五千多萬元。

不過,AI醫療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但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一家公司的新一代醫療AI產品獲得監管部門三類醫療器械審批。

11月19日,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發佈《關於徵求“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信息的通知》公告,徵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產品研發、生產或註冊申報的生產企業。該《通知》也表明,目前尚無相關產品申報註冊。

按照今年8月開始實行的我國CFDA認證新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如果診斷軟件通過計算提供出的診斷建議僅有輔助診斷功能,不直接給出診斷結論,則屬於第二類醫療器械;如果可以對病變部位進行自動識別,並提供明確診斷提示,則屬於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

也就是說,用於疾病篩查,需取得二類醫療器械證,但若給出明確診斷,則需要三類證。

張大磊告訴記者,目前其公司AI視網膜影響分析系統已經獲得了二類證,早前已經申報了三類證,但還沒有獲得審批。

據瞭解,目前國內已有多家公司的AI醫療產品獲得二類註冊證,同時,雅森、匯醫慧影、推想科技、深睿醫療、Airdoc、依圖醫療等多家公司都在積極申報AI三類醫療器械。

AI醫療器械的上市,首先要註冊檢驗,然後是技術審評。據瞭解,監管部門用於審批的標準數據庫還在建設中。

但這個進程似乎會很快。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標準數據庫的建成,AI醫療產品的審批將加速,AI醫療領域也將迎來新一波商業化應用。

業內研究機構預測,2018年中國“AI+醫療”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