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忠院士: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如何更有效?

郭仁忠院士: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如何更有效?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

認識智慧城市要從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城市化。人類從定居以來,實際上就已經進入城市化階段,人類定居是從農業革命開始的,距今已經有1萬年左右了,因此,城市化的歷史也有1萬年左右了。到2009年,世界人口有超過一半居住在城市,世界城市化率超過了50%。到2015年,根據聯合國世界城市報告,世界城市化率達到54%,根據聯合國估計,到2050年,世界城市化率將達到66%。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問題越來越突出。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在2016年提出一個觀點:21世紀人類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管理好城市。這是國際上的認識。

郭仁忠院士: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如何更有效?

21世紀有兩件大事:一是美國的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市化。我們國家正在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到2017年年底,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到58.5%,按照國家的規劃,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60%,意味著今後2-3年至少有兩千萬人口進入城市,如果一個城市500萬人口,我們至少要建4個大城市。通過對中國的城市化整個人口分佈和經濟分佈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城市化密度比較大的區域佔國家土地的11%,承擔著59%的人口,承載著75%的GDP。

這說明城市化非常高效地利用相關的空間資源,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際上世界上也是這樣的發展趨勢。

郭仁忠院士: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如何更有效?

第二,信息化。2002年的時候,世界數字化的信息超過了模擬信息,過去我們要找資料就找書,書是印在紙上的,我們叫模擬信息,現在找資料用百度、Google,都是網上信息。過去的信息大多數是模擬的,現在的信息是數字化的,它的轉化發生在2002年,2002年人類真正進入數字化時代。現在人類有兩個空間,過去我們一直生存在地理空間,現在網絡創造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二空間——網絡空間。

正是有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才提出智慧城市的必然性,城市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因為它能夠提供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能夠帶來更多的生活便利,這是人類的共同趨勢。

但城市化發展的同時,它帶來了很多嚴峻的問題,比如交通擁堵問題,嚴峻到什麼程度呢?有專家做了測算,我們國家大城市的交通擁堵成本已經達到一年生產總值的7%左右,這個成本非常昂貴。還有交通成本帶來的環境成本,即宜居問題,還有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城市化不可避免,城市化的問題也不可避免,怎麼辦?唯一的路徑就是既走城市化道路,又要設法解決城市的問題。傳統的辦法沒有辦法,現在有了新的辦法,信息通訊技術ICT提供了我們解決城市問題的能力,第二空間即網絡空間,提供了一個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郭仁忠院士: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如何更有效?

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如何更有效?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能在網絡空間做的事情就儘量不要在地理空間做,為什麼?在網絡空間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智慧城市是我們利用網絡空間、利用新的ICT技術來解決城市問題的選擇,這是必然的選擇,它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智慧城市最本質的是“優化城市管理和治理”,通過優化城市的管理和治理自然會促進發展、改善民生,所以說它的手段是促進發展,目標是改善民生,但是它的出發點應該是優化管理。

郭仁忠院士: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如何更有效?

到去年4月份,我們國家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都提出智慧城市,87%的地級市提出智慧城市,還有一些縣級市,全國加起來大概有500多個城市,有些沒有提出來,但是也有這個想法。總的來講,大規模智慧城市建設已經興起。與此同時,相關的標準規範也在制定,這是特殊的現象,就是當一個大規模的建設已經開始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的標準和規範還沒有,或者至少還不完整。

實際上智慧城市的典型特點是邊建設、邊探索、邊規範化和標準化,是同步的過程。很多企業都能推出自己不同的解決方案,各顯神通,規範化標準化以後,大家要遵循同一個規範標準來做,相對簡單一點。現在我有一個觀點,智慧城市還是創新工程,不是簡單的建設工程。

對智慧城市有很多理解,百度上有一個圖片,關於智慧城市的畫像,畫像裡面講了智慧城市的三個要點:政務、民生、產業。跟這相關的有很多,比如智慧社區、智慧教育、智慧旅遊、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應急指揮、電子政務等,我們看了以後對智慧城市的初步願景有一個理解。但是這個畫像也有問題,它可能會產生一個導向,可能智慧城市就是由若干個工程構成的,比如智慧交通工程、智慧應急工程、智慧安全工程、智慧養老工程等,我們可以列出無數個智慧工程。而無限的智慧工程使我們聯想到過去30年,因為城市搞這種信息系統、信息化不是今天才有的。

深圳市經信委主任講,智慧城市要做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要做統一的數據框架和平臺,但是深圳市經信委內部就有30多個獨立的信息系統,所以說信息化過去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部門割據、信息孤島,信息不能互聯互通,按照前面的畫像有可能導致我們會建很多智慧工程,智慧的工程我很擔心,會不會重複昨天的故事,產生新的智慧化孤島。

這個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現在很多城市都發布了智慧城市規劃、智慧城市行動計劃、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前面講得很好,建設原則講得非常高大上,最後都有一個行動計劃,基本上都一樣。比如要做哪些重點工程,比如電子政務是誰做、公共安全誰做、水務誰做、市場監管誰做,有很多的智慧工程。這樣的智慧工程是十分先進的建設理念,又是十分傳統的工作模式。智慧城市不能這個部門負責這個系統,那個部門負責那個系統,這樣做下來不是將來想要的東西。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但絕不是若干系統的信息系統的集合,而是若干信息系統的集成,是體系化的信息生態系統,也就是說它們相互之間是有關係的。智慧城市涉及哪些研究領域?我們初步通過網上科學論文的研究搜索,將世界範圍內的科學論文研究關鍵進行分類,可以發現智慧城市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技術開發分為五大領域,包括城市的泛在感知,泛在感知裡面有信息傳輸等,還有數據融合和分析技術、城市建模技術等。智慧城市不管是幹什麼,大概不超過這五個範圍、五個領域。

郭仁忠院士: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如何更有效?

如果把五個領域倒過來講,智慧城市就是三點,統一的城市感知體系,感知以後有數據就要有數據融合的平臺,然後有數據融合優化分析的領域。從這個角度講,智慧城市建設就是三部曲,首先要建集成化的泛在感知網絡,要想辦法把城市的脈動情況搞清楚,採集大量數據後就必須建立統一的大數據平臺,再然後應該建設多元化的領域。智慧城市建設路徑很簡單,城市的泛在感知網絡不能分到各個部門自己做,要有統一的技術規劃,像道路、橋樑一樣要統一做,城市的大數據平臺也應該統一做。前面兩個做好以後才能進入第三個具體的應用,包括智慧安防、智慧醫療、智慧規劃、智慧旅遊等,這是最後一個環節,它應該是這樣的三個階段和三個層次。智慧城市如果要分工,應該在最後一個層次做分工,中間的層次是統一,第一層次是多頭參與,但是應該有非常詳細的頂層設計才能多頭參與,要有很多措施和政策保障。

現在很多專家說數據共享,為什麼數據不共享?

因為法律支撐不夠,比如地理空間有物權法,網絡空間還沒有對應的數權法,比如我的數據能不能給你?在地理空間一個商場賣菜刀給用戶,他拿菜刀回去做菜沒有問題,如果拿菜刀砍人,我們追究的是拿刀砍人的責任,而不追究賣菜刀人的責任。網絡空間智慧城市裡面,如果把數據分享出去,拿數據的人做了壞事,我們往往追究提供數據的人。所以網絡空間的數據資源責任體系、法律體系還不夠,影響了智慧城市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