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是怎樣沒落的?

三星連閃


戚家軍是明朝中後期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術,戰鬥意志高昂,被譽為“16世紀亞洲最強軍隊”。 戚家軍沒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戚繼光貧病交加而亡;其二、明朝黨爭嚴重,支持戚家軍的官員勢力弱;其三、明朝財政困難,對戚家軍的支持力度變弱。以上三個原因導致了戚家軍的沒落,不過戚家軍最終都是戰死在戰場上的。《繡春刀2》中的陸文昭、丁白纓師兄妹兩人就是戚家軍的後代。

古代軍隊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主將的靈魂作用,一旦主將死了又後繼無人,則這支軍隊也就相當於死了。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戚繼光無疑是明朝一顆閃亮的將星,他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士兵的團體協作能力,對敵人則知已知彼,因此戚繼光是一代帥長兼將才。晚年戚繼光又窮又多疾病,最終死在家裡一年後朝廷才得知將軍去世了。戚繼光一死,戚家軍就沒有了靈魂,戰鬥力下降得很多。這就跟戰國時代的趙國一樣,有李牧在趙軍就悍不畏死,沒有李牧在,趙軍就一觸即潰!又好比沒有李雲龍的獨立團就很難打勝仗一樣。

明朝是一個以儒家治國的朝代,儒學十分的昌盛,因此明朝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政府行政效率低下,黨爭十分嚴重。戚繼光有張居正的大力支持,所以在前線能打勝仗;等兩位核心人物離職後,戚家軍就沒有了後臺支持。在萬曆二十三年的薊州兵變事件中,從朝鮮得勝歸來的戚家軍因為軍響長期被拖欠,直接被薊鎮總兵官王保誅殺3200餘人。天啟元年的“渾河血戰”中,川漸聯軍被明軍出賣,後金八旗軍和明朝降軍合擊四川白杆軍和浙江戚家軍,全軍七千餘人戰死,其中戚家軍三千餘人戰死,從此戚家軍從歷史上消失。後來的關寧鐵騎可以看作是戚家軍的餘脈,但是已經相去甚遠了。

最後就是明朝實在是太缺錢,戚家軍是一支職業軍隊,他們都靠軍餉養活全家。但是明朝朝政腐敗,豪門大戶投稅漏稅,普通百姓稅賦沉重,各級官吏層層貪汙,最終戚家軍的軍餉都發不出來 。萬曆二十三年的薊州兵變事件,就是因為戚家軍在朝鮮擊敗日寇後,回國沒有領到軍餉,首功也沒有支付,導致戚家軍怨聲載道,總兵王保貪汙了軍餉,怕事情敗露,於是以戚家軍叛亂為由誅殺了三千餘戚家軍。張居正離職後,明朝批判張居正,因此戚家軍不受明朝待見,沒有人替他們說話了,都做了冤死鬼。


大秦鐵鷹劍士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戚家軍,戚家軍是因為戚繼光而得名,明朝沿海收到倭寇之亂,於是朝廷讓戚繼光去平定倭寇,大家也都瞭解,可能倭寇裡面本來就有明朝人,而且那些並都成了兵油子,打仗不出力,這才打不過倭寇。

戚繼光發現後決定自己練兵,戚家軍成軍後總共4000人,由義烏人組成,這源於戚繼光的一次考察,在義烏髮現了村子之間的械鬥。

他發現義烏人真是民風彪悍,而且也淳樸,村子之間的械鬥,都勇猛無比,奮勇向前,沒有後退的,戚繼光掘的這是練兵的好材料,於是招攬了義烏人練成了戚家軍。

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戚家軍在戚繼光的帶領下,最終剿滅了倭寇,使得十幾年的倭寇之亂得以肅清。

其實戚家軍的衰落也是因為這個名字,軍隊都屬於國家的,凡是冠名X家軍的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岳家軍,而戚家軍也是如此,倭寇剿滅,鳥盡弓藏的時候了,有這麼一股強大的勢力,朝廷心裡不安,於是把戚家軍調往北邊抗敵。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戚家軍最後也成為抗擊金及蒙古的主力,抗日援朝期間,戚家軍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只不過這隻戚家軍隨著戚繼光的去世,而融入到了邊軍,找不到原來的影子了。


歷史百家爭鳴


戚家軍在明中期可算是帝國境內一支較具戰鬥力的部隊了,從在南方沿海痛擊倭寇,再到幽雲地區與京師軍協作共同抵禦蒙古騎兵的進犯,戚家軍以嚴明的紀律與頑強的戰鬥力得到了朝野的好評。

雖然當時並未有“戚家軍”這樣的提法(私人武裝是不被明帝國所允許的),但這支經戚繼光一手帶起來的勁旅,其個人色彩之濃郁卻是不言而喻的。雖然戚繼光不久便因遭彈劾而去職,但他為明王朝所留下的這批富於作戰經驗的官兵,卻在他離任後的日子裡繼續東征西討,直至明京師被農民軍攻破。

在晚明的複雜局勢中,“戚家軍”扮演了“救火隊長”的角色。他們來往奔波於明帝國邊防線上,在戰爭中逐漸耗盡了元氣,並最終隱沒於漫漫歷史長河當中。那麼戚家軍是怎樣由盛轉衰的呢?通過對“戚家軍”的興亡之因的探尋,又可以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呢?

(影視劇中的“戚家軍”)

援朝之役帶來的消耗

明萬曆年間,明帝國及周邊地區警報頻傳。除萬曆初已在東北初露鋒芒的努爾哈赤外,在西北、四川,甚至是朝鮮半島(日本侵朝)都傳來了不利於明帝國的壞消息。帝國的政治精英們對此自然是不會坐視不管的,於是明廷一面命地方督撫全力以赴進行剿撫外,一面又抽調精銳開往動亂地帶協助亂事的平定。此時期駐守於京師地區的“戚家軍”自然也參與到了朝廷所主持的這些軍事行動當中。在朝鮮戰場,戚家軍為了克復佔的平壤城,蒙受了不小的損失。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萬曆援朝戰爭)

日軍在攻城火炮方面雖不能同明軍相提並論,可當明軍攻入城中時,日方“鐵炮”(火繩槍)的齊射以及白刃戰,卻給攻入城中的戚家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日本“戰國時代”的鐵炮手在防禦騎兵)

在之後明軍乘勝追擊、並與日軍在漢城一線進行血戰的過程中,明軍雖在數量上居於劣勢,可是在原“戚家軍”中不少身經百戰的老兵的拼死力戰之下,雙方也暫時維持了一種對峙的狀態。

在之後的拉鋸戰中,明軍發動了大小近百場攻勢。不過,由於戰線拉長,明軍後勤補給難以及時跟進(以及友鄰部隊進攻遭遇挫折等)的原因,明軍未能在戰鬥中打開更大的局面。而這種局勢的僵持,也直到明廣東水師在海上重創日軍艦隊才被打破。

(明廣東水師在海戰中的得手,極大的撼動了侵朝日軍的軍心)

因此,萬曆援朝之役最後雖以中朝聯軍的勝利而告終,但這樣的一種成功,卻是建立在“戚家軍”等明軍主力蒙受難以及時彌補的損失之上的。因為“戚家軍”在回國後雖得到了新的兵員補充和相應的財政撥款,但由於缺乏得力的訓練以及戚繼光這樣能統攝全局的靈魂人物的存在,得到補充的戚家軍的戰鬥力反而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了。而這種趨勢,在其他戰場的“戚家軍”部隊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明軍一部在同侵朝日軍血戰)

薩爾滸之戰所暴露的問題

在寧夏、四川以及朝鮮半島的戰事結束後不久,經歷戰火洗禮的戚家軍又被派往新的戰場。原來,此時期盤踞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努爾哈赤趁勢崛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了明廷在東北的重鎮撫順,並俘獲了守衛該城的遊擊李永芳。在攻佔撫順後,努爾哈赤等趁機擴大戰果,又分兵攻打其他明軍的要隘。遼東半島的告急文書如雪片般飛進了京城。

努爾哈赤此舉,無疑是在嚮明廷傳遞要同其分庭抗禮的信號。明廷也對努爾哈赤的實力進行了一番評估,決計以重兵分頭進剿的方式將其擊敗。“戚家軍”也再次登場,參與到了這場軍事行動當中。

(相關劇照)

但是,讓“戚家軍”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戰爭中他們所面臨的對手,已不再是過去的日本浪人與蒙古騎士,而是紀律嚴明且騎兵部隊頗為強悍的八旗軍。

而更讓明軍這場出征蒙上一層陰影的,則是努爾哈赤已在明軍開拔之初便已掌握了明軍方面的動向,努爾哈赤迅速將計就計,試圖以誘敵深入之法將明軍全殲。

在明軍方面,無論是坐鎮後方的明軍統帥,還是前敵指揮官杜松等人,都沒有把努爾哈赤放在眼裡,結果在作戰中,數量有限的明軍騎兵與他們的炮車和步兵,被埋伏已久的八旗軍分割開來圍而殲之。如先鋒杜松在行軍中因貪首功而冒險深入,後來又因河流的阻滯而輕率的將自己的“火力支援”部隊(炮車與火銃手等)留在了河對岸的小山上,自己則繼續孤軍深入,結果死於八旗軍的伏擊。而他留下的炮手與火銃手等,也因缺少己方騎兵等掩護被八旗軍屠戮殆盡。

(影視劇中中的“薩爾滸之戰”)

需要提及的是,據黃仁宇教授所考,被杜松“拋棄”的這支孤軍在施放火器的過程中,曾讓明軍引以為豪的熱兵器,並未給八旗的騎兵造成多大的傷亡。這其中,除了有明軍因缺乏訓練而導致的精準度差的原因外,明軍的槍彈打在女真人精心設計的甲冑上被彈飛或是僅鑽了一個小坑(不僅僅發生在杜松這一支部隊身上),也暗示了明軍此時期火器的落後與八旗軍裝備之精良。

交戰雙方這種從戰略到裝備方面所形成的巨大差異,更加劇了“戚家軍”參戰部隊的傷亡。戚繼光離開之後的戚家軍在組織與訓練方面已不復往日的榮光,而唯一能倚仗的熱兵器也在滿洲騎士面前黯然失色。雖然“戚家軍”在這之後仍有重整與補充,可是其退出歷史舞臺,似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戚家軍”的最後歲月

薩爾滸之戰雖然使參戰的“戚家軍”部遭遇重創,可是面對步步推進的八旗軍,仗還得接著打。為了挽回敗局,明廷先後派遣了多位軍政大員前往遼東經略軍事,可是由於這些軍政要員多不能團結共事(受到了明廷內部“黨爭”的影響)、以及部分前線將領不顧勸告盲目出擊進行野戰的原因,明軍失敗連連,遼東的局勢也因此進一步惡化。在關內,李自成等發動的農民起義,更是把明帝國這架腐朽的國家機器拖進了覆亡的深淵。在關外的八旗軍與關內的農民起義的連環打擊下,明帝國大廈將傾。

(“李自成進北京”)

那麼問題來了,這時候“戚家軍”的舊部是否還存在呢?在之前的多場血戰中,“戚家軍”原先的編制已被打殘,而其中所剩無幾的官兵也分流至明軍的其他部隊(例如袁崇煥與洪承疇等部中)。不過,“戚家軍”餘脈雖在,可真正在此時期戰爭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已是“關寧鐵騎”等後起之秀們了。讓人嗟嘆的是,即使是這些後起之秀,也在明上層“拆了東牆補西牆”的主導下紛紛灰飛煙滅。俗話說,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在“利其器”的同時,是不是更應在使用目的與方法上多一些考慮呢?

(吳三桂,便曾是“關寧鐵騎”中的一員)

雖然在李自成的“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時,據說還有近百名“戚家軍”的將士參與防守,可是這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在農民軍的猛烈進攻下,“戚家軍”也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明上層的“炮灰”。可是,“戚家軍”雖瓦解了,但“戚家軍”這支軍隊的締造者——戚繼光等軍事將領所留下的軍事理論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晚清時期的湘軍統帥曾國藩,即是以戚繼光的《練兵實紀》為參考,來操演自己的軍隊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句話看來是不錯了。

(湘軍一部在作戰)

參考文獻:(清)張廷玉等著《明史》 中華書局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孟森《明清史講義》 商務印書館

吳晗《論明史》 武漢出版社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三聯書店

黃仁宇《1619年的遼東戰爭》 歷史研究

閻崇年《努爾哈赤全傳》 江蘇文藝出版社

閻崇年《清朝十二帝》 人民出版社

指文烽火出版社《明帝國邊防史》 吉林文史出版社

李湖光《明帝國新技術戰爭》 臺海出版社


歷史研習社


明朝時期戚繼光的部隊不能叫戚家軍,戚家軍是後世的叫法,當時應該叫浙兵,戚繼光帶出的部隊的戰鬥力是有目共睹的,浙兵一下子成為明朝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部隊,就像抗戰時期的川軍一樣。浙兵可以說參加了明朝萬曆之後的大部分戰爭,明朝一有戰事就徵發浙兵支援,以至於後來戚家軍的發源地義烏人口銳減,民生凋敝,“烏武勇之名甲於天下,而南御倭北御虜,盡召烏兵”,而“生還者十無二三”,明朝最終免了義烏的兵役,所以浙兵也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而戚繼光雖然有兵書留下來,但他本身就是帶兵非常靈活的人,自己抗倭時用的是鴛鴦陣,而帶兵北上抗擊蒙古時,就轉變思路搞出火銃騎兵,打的蒙古找不著北。別人能學到他的兵書,卻學不了他靈活帶兵的本事,畢竟這是天份。浙兵在戚繼光手裡百戰百勝,而且傷亡率很低,但戚繼光之後,英勇的浙兵卻經常是死戰血拼到底……只能說,整個明朝也只出了一個戚繼光。

戚繼光帶兵除了練好各種陣法外,還要要求精良武器,大量精良的火器,高額的軍餉和高額殺敵獎勵,以此保障士氣,萬曆年間財政吃的住,以後明朝就不行了,後來的將領也很難複製戚繼光的模式。因此,兵源沒了,天才的將領沒了,充足的財力保障沒了,戚家軍自來也就沒了。


流水無言1


一支軍隊強大的戰鬥力不僅來自嚴格的訓練和嚴明的紀律,還必須有充足可靠的後勤保障。

有人說,戚家軍類似岳家軍,強大的戰鬥力是靠嚴酷的紀律來保證的。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完全。如果仔細分析萬曆初年的戚家軍,造成戚家軍戰無不勝除了嚴明的軍紀、嚴格的訓練,另一個最大的依仗就是充足的後勤保障。

從戚繼光親率的戚家軍的裝備來看,這是一支在當時世界上裝備最為先進的軍隊,其火器之完善,兵種之完備是絕無僅有的,再加上有戚繼光這個軍魂式的人物存在,戚家軍才能戰無不勝。

到了萬曆中後期,張居正改革被廢止,朝廷財政日益捉襟見肘,整個明朝政府(朝廷)面臨著破產的邊緣,再無餘力為戚家軍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戚家軍僅靠戚繼光留下的威名勉強支撐。

戚家軍逐漸走向沒落,有政治的因素,有軍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明朝朝廷財政的枯竭。


隨風而去132804760



戚家軍由被稱為東方近代步兵方陣復興之父的戚繼光將軍所創,他所採用的步兵戰法使得戚家軍得以成為大明最為可靠兩支步兵中的一支(另一支是秦良玉的白桿兵)。戚家軍採用小團體不同兵種步兵協同作戰,可以發揮每個兵種的最大作用,這與西方的步兵復興之父拿騷的莫里斯一樣。憑藉著鴛鴦陣、五行陣、三才陣等陣法,戚家軍遠近皆可攻,在東南大敗倭寇,基本解決了海患問題。在薊北由使得蒙古人16年不敢靠近薊北長城一步。

在壬辰倭亂中,戚家軍參加了第一次出兵救援,並且在攻打平土襄時負責了最難攻的牡丹峰,結果自然也是攻無不克。然而就是這麼一支神兵,為什麼卻消失在了明末的戰場呢?

這裡就要講一個關於戚家軍最後一戰的故事了。1621年天啟元年,努爾哈赤令後金軍進攻瀋陽,瀋陽主將賀世賢立即派人赴遼陽報告,並請求援兵,遼東經略袁應泰命川浙兵近萬人(其中川軍7000人、浙兵3000人),及奉集堡、虎皮驛的三萬遼東明軍增援。然而當川浙兵到達瀋陽之後,城池已丟。於是乎川軍白桿兵和浙軍戚家軍就在瀋陽城外的渾河岸邊駐紮。瀋陽的後金軍發現明軍後隨即向努爾哈赤報告,不以為然的努爾哈赤令白旗軍嚮明軍進攻,意圖趁其立足未穩全殲了他們。然而白桿兵的長槍方陣卻讓白旗軍傻了眼,自凡是有騎兵衝過去,便會被長槍刺倒,然後再被川軍亂刀分屍。


不一會兒白旗軍便傷亡慘重,頗受震驚的努爾哈赤隨即領黃旗軍出擊,結果也是慘敗。就在這時,李永芳收買了被俘的明軍炮手以火炮射擊川軍陣地,在炮火和騎兵的雙重打擊下,川軍幾乎全滅,剩餘的殘兵逃往戚家軍陣地,以圖再戰。此時戚家軍已經擺好車陣,坐等金軍來攻。

在打掃完北岸戰場後,努爾哈赤命後金軍殲滅南岸的浙兵,待金軍過河後,雙方隨機展開對決。面對後金軍的衝鋒,戚家軍以火器迎擊,待金軍衝至車陣前,戚家軍又以長槍、狼憲擊之。不一會兒,金軍便傷亡三千有餘。



就在戚家軍與金軍激戰之際,有兩萬之眾的遼東軍卻被皇太極帶人打著跑,絲毫無法救援川浙兩軍。終於,戚家軍打的彈盡糧絕,車陣也被後金軍衝破,雙方開始短兵交接,戚家軍憑藉鴛鴦陣奮力抵抗後金軍的進攻,反而將不可一世的後金軍頻繁擊退,九名八旗戰將戰死,傷亡者達到數千人。但是因為寡不敵眾和連續兩天的急行軍以及激烈戰鬥造成體力不支,浙兵不斷的倒下,年近七旬的老將陳策在斬殺了十幾個敵人後,也倒在了血泊裡。打到最後,只有戚金和童仲揆等幾十名戚家軍官兵立陣站著中央,而被戚家軍打的失去了勇氣後金軍再也不敢衝鋒了,他們撤到了後方,用弓箭和大炮結束了這場戰鬥。



少數逃出來的川浙官兵來到了遼陽城,幾日後,遼陽淪陷,這些官兵全部戰死。


這就是戚家軍消失的原因,因為在渾河一戰,川浙兩軍,無人生還。他們並非沒落,而是直接在戰爭中被抹殺。沒落是因為落後,而戚家軍的戰法並不落後,因為200年後,一個叫曾國藩的人用這套戰法組成了不可一世的湘軍,而湘軍,卻是擊敗了太平天國。


火器工坊


戚家軍被朝廷調到東北對付遊牧騎兵 這不是找死嗎 鴛鴦陣 只能對付散兵遊勇 當年戚繼光在東北對付蒙古騎兵用的不是鴛鴦陣 而是戰車 為什麼要用戰車了 因為戰車可以在野外結陣 抵擋騎兵的衝擊 然後用騎兵迂迴到敵人後方攻擊敵人 讓敵人騎兵受兩面夾擊 這招基本非常有效 可惜戚繼光死了 在沒有將領可以運用這樣的戰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