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在道州网朋友的引领下,往道县城东,走约6公里,就走进了周敦颐的故里——楼田村。小村的入口处有新修的高大牌坊,过牌坊,沿水泥路面的干道进入楼田村,依山而建,左豸岭,右龙山,前临十里沃野,后倚道山为屏,濂水环腰而过,岗陇丘阜,拱揖环合,风景秀美,文气盎然。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就成就了一代理学宗师。楼田村古称楼田堡,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但经历多次的历史变故,历史遗迹已经不多见,故有的建筑都已破败不堪。据村干部介绍,早在1997年前,村里就成立了濂溪故里风景区开发股份公司,自筹资金100余万元,拆掉了破败不堪的房子和古迹,修建了崭新的爱莲山庄、濂溪纪念馆、仿古牌坊、太极亭和环村公路,走进这里,似乎走进了现代时尚的城市公园。本意是来访古,却走进了公园,心境立马沉重起来,这远非我想象中的“濂溪故里”哟!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停车场旁边建有四座坟墓。走近细看,一块墓碑上刻的是“宋周敦颐衣冠墓”,另外三块分别是周敦颐父亲“谏议大夫周辅成”及兄长周厉、兄嫂周吴氏的墓碑。除周辅成的墓碑是光绪年间立的旧碑外,其余皆为新刻的碑。我真不知道,设计者如此设计是出于何意,感觉这个造假太离谱。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周敦颐的事迹是厚重的!翻开历史,周敦颐(1017年-1073年),湖南道县人。曾任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原名敦实,字茂叔。后代学者都尊称他为“濂溪周敦颐”。为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学、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湖湘学派的先驱。

周敦颐从小聪明过人,志趣高远,5岁时将村前的五个土墩命名为水、火、金、木、土,很让父老称奇。年少时曾在月岩求学悟道,闲暇之时在濂溪河畔吟风弄月。15岁时因父亲病逝,随母进京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24岁出任分宁县主簿,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后因政绩显著,历任知县、判官、通判、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及知军州等职。56岁时归隐,教徒授业。他胸怀坦荡,不卑不亢,表里如一,为官清廉。他在南昌任知县时,一次因病休克,好友潘兴嗣等去看他,环视其家中财物,值钱不足百文,遂称赞说:“真廉士也!”大文豪黄庭坚在文中也评价他说:“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友尚千古。”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室名“濂溪书堂”,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他继承《易传》、《中庸》和道教思想,依托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他本人成为理学创始人之一。

但是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灏、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周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崇,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并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于是,周敦颐名声逐渐大起。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被赐谥为“元”(元公)。宋理宗淳佑元年(1224年)追封为汝南伯,从祀孔子庙,从而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元代仁宗延佑元年(1319年)又封为道国公。全国各地建濂溪祠或濂溪书院为之纪念的多达70多处。宋代、清代皇帝特赐“道州濂溪书院”、“万世师表”、“学达性天”等匾额。

周敦颐最大的成就是学术思想,主要著作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及《通书》等。周敦颐结合道家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700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以孔孟的儒学为基础,吸取道家与佛家一些有益的观点,重德治、立人极、倡正气、主廉洁、讲官德。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论证的主题,始终窥圣道,做圣人,以涵养“圣人气象”理想人格,以仁为己任,遵道不趋势,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将儒家学说推向一个新阶段。后经他的学生程灏、程颐和再传弟子朱熹集大成,成为系统的哲学理论、“治心”之学,被学者称为理学或新儒学,又称为“心性”儒学。它是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正统哲学,历朝都把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特别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将他的《太极图说》、《通书》列为考试范围。由于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他本人被尊为“孔孟后一人”和“理学鼻祖”。

唯有这里才是真实的!绕过村头,龙山脚下,有井一方,泉水清泠晶莹,终年积水不溢,大旱不枯竭,名曰“圣泉”。泉旁摩崖石刻,为历代周氏子孙寻根问祖所留记。泉有玄机,正观泉眼,一条若现若隐的分水线将泉池分解成一个圆润的阴阳太极。侧看泉池,一根闪亮的金线闪烁其间,将泉水自出口到岸划分出两块不同的禁地,从不同的两处饮水,闪亮的金线折射出不同的人品道德。因池用水的方式跟周敦颐思想将人定格为“圣人”、“贤人”、“士子”、“平民”四类同出一辙。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濂溪的上方是刻有“濂溪”和“道山”碑刻的龙山,登上龙山,山腰有一处天然洞穴,名曰“道岩”。 1944年秋冬,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道县两度陷入敌手。日寇先后在道县制造了“万家庄惨案”、“小河边惨案”和“楼田惨案”。其中,“楼田惨案”就发生在道岩龙山。那年农历十一月初三日,日寇抢掠楼田,村民进道岩躲避。日寇发现村民藏身洞穴,将柴草和辣椒堆满洞口,并用风车向洞里鼓风,结果500多人被活活熏死。现在,这里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后代,永志不忘。

但新建的濂溪故里是浅薄的!走进濂溪故里,为濂溪先生博大精深的理学造诣所折服,所敬仰,但也为这一片新建的复古建筑而悲哀,为什么一个影响中国历史如此久远的伟大人物,竟然保存的古迹是如此之少?是拆掉了古迹,再建的新房?还是本来就没有古迹?走进这里的感觉,没有慕名前来的欣喜,也没有祖宗建筑的精美而惊叹,全新的建筑,全新的制造,似乎远去了历史,淡化了濂溪先生的光环。心境自然会产生许多失落,至于呈现出来的桌椅、雕花床是不是濂溪先生用过的真品,值得怀疑,至于曾经是否有濂溪祠值得怀疑,这故居是不是濂溪住过的房值得怀疑,那设立的四座墓放在一个停车坪旁,那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我不明白,甚至一个古村,比如道县的龙村、小坪村都能保存如此完好,为何这么一个理学鼻祖的楼田村却飞飞湮灭?是不是开发公司觉得原来的故居、祠堂有些破旧就毁掉了?历史的东西是珍贵的,哪怕它不完美!也许就是一个低矮破旧的房子却能感受到濂溪先生的影子和温度,也就是一个国宝级文物,就有博大精深不可复制的千秋价值。新修的仿古再美,都感觉不到历史的厚重!与其说濂溪故里,不如说是濂溪公园,如此耗资修建的仿古建筑,不复修也罢!

目光短浅是可悲的!如此正统血脉的楼田濂溪故里远不如衡阳的石鼓书院、汝城的濂溪书院那么有深度、有价值,这不得不让永州人民反思,让道县反思!做大做强永州旅游,任重道远!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