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最後的亞洲帝國

最後的繁盛今天回望歷史,我們可以說,16世紀和17世紀歐洲發生的一切改變了整個世界。它令歐洲幾大強權創立了不同的帝國,這些帝國橫跨亞非兩大洲,引領整個世界都捲入一種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業資本主義。拋但對生活在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六分之五的人口而言,歷史並未靜止不前。墨西哥和秘魯帝國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淪入歐洲殖民者手中。不過美洲其他地區的情況就並非如此。在美洲北部,到17世紀末,只有幾處狹窄的東部沿海地區被殖民。至於非洲和亞洲,在這些大陸上的歐洲殖民者,比起“三十年戰爭”時期流連在貿易點的歐洲人並沒多多少,其後也幾乎一直保持這個規模。荷蘭殖民者征服非洲最南端克瓦桑的狩獵採集社會的人民(被稱為霍屯督族或布須曼人)的行動則以失敗告終。但這幾乎是發生在歐洲人擊敗農耕者(歐洲人掌握的制鐵技術為他們提供了極高效的武器)終於能夠開始向北移動的二百年之前。葡萄牙人於16世紀奪取了果阿(印度西南海岸邊一塊被包圍的領土),並在那裡建起了一座城市,以歐洲當時的標準來看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同時還在靠近中國南部海岸的澳門島經營一座貿易城鎮。但是,他們的努力與鄰近的帝國相比顯得微不足道。第一個拜訪印度南部四大王國之一都城的葡萄牙人維查耶納伽爾124於1522年寫道,這座城市如同羅馬那樣龐大,擁有十萬座房屋,就其食物供給體系而言,“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城市”。當然,這裡的城市覆蓋範圍比16世紀早期歐洲任何一座城市的規模都要大得多。

世界史:最後的亞洲帝國

更北方的莫臥兒王朝皇帝於1525年開始征服次大陸,建起或重建了一系列城市:拉合爾、德里和阿格拉,歐洲人簡直無法想象這些城市的規模。中國皇帝則幾乎忽略了身處南部海岸的歐洲人。對他們的巨大城市而言,唯一的威脅來自北方遊牧部落民族。在此期間,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成為活躍在西歐門階上的一支偉大力量。在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之後,奧斯曼土耳其於1517年繼續佔領了開羅,1528年佔領了阿爾及爾,1526年佔領了匈牙利,1529年圍困維也納,並於1683年再次圍困維也納。

世界史:最後的亞洲帝國

奧斯曼帝國是宗教改革時期歐洲外交遊戲和軍事連橫中持久且重要的角色之一,當時的文學非常崇拜奧斯曼文化。在奧斯曼帝國和印度的莫臥兒帝國之間坐落著伊朗薩法維帝國,該帝國以新首都伊斯法罕為中心,這座都城以其壯闊華美震驚了歐洲來者。日本島位於亞洲東部海岸,這個小島國從中華文明那裡借鑑良多,利用中華文化和技術建立起發達的文明,具有部分歐洲封建主義的特徵,貴族領主之間經常爆發戰爭,利用鐵質武器和火藥互相廝殺,試圖征服對方建立霸權。即使在歐洲,在文藝復興、宗教革命和宗教戰爭影響之外的地區也出現了強大的國家。在歐洲東部,承前繼後的統治者開始將古老的莫斯科公國轉變為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國家,繼而發展成為綿延整個亞洲北部、西部直抵波蘭的龐大帝國。

世界史:最後的亞洲帝國

完出全合與19世紀末的歐洲相比,這些帝國並未呈現出經濟發展滯後狀態。有些曾經推動歐洲從10世紀的封建社會發展到16世紀迥然不同的新社會的技術進步,在這些帝國都能找到。它們都在某種程度上使用火藥武器———1526年莫臥兒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巴布爾在印度北部擊潰了規模比其軍隊大得多的軍事力量,就是依靠大炮來補充極度高效的騎兵部隊。這些社會彼此借鑑建築技術和手工產業技能,以至於例如整個亞洲和歐洲的工匠都前來為莫臥兒皇帝沙賈汗建造泰姬陵。在所有這些帝國中,伴隨著美洲新作物的廣泛傳播,農業和飲食也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印度開始種植辣椒、燈籠椒、馬鈴薯、菸草和玉米;中國則開始種植地瓜、花生、玉米和菸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