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到底是谁的错,至少有三人可以守住街亭,诸葛亮为何不用?

张周韩


《三国志》对街亭失守的评价是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舍水上山,举措烦扰”,也就是说,街亭失守的责任全在马谡。

(马谡剧照)

不过说起来,马谡虽然要负直接责任,但是主要责任,却应该由诸葛亮来负。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派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担任先锋。

看看马谡一生的简历。

在刘备的时代,刘备非常看重马谡的哥哥马良,但是一直看不上马谡,只是让他担任县令、太守这样的地方官。不过后来马谡多次跑中央,和诸葛亮的关系搞得很好,诸葛亮对他很看重。常常和他交谈,而且一谈就是一个通宵。刘备在去世的时候,还专门叮嘱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不过诸葛亮并没有在意。

刘备去世,诸葛亮让马谡当自己的幕僚,随自己去平定南方。在平定南方的时候,按《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这样的史料记载,马谡当时给诸葛亮提了善待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建议。所以,才有对孟获等南方首领“七擒七纵”这样的事情。

以上就是诸葛亮在让马谡带兵做先锋,守街亭前的全部简历。从这份简历来看,马谡完全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给诸葛亮提出的善待南方首领的建议,表现的也只是政治才干,不是军事才能。

一个从来没有实战经验的人,诸葛亮就敢让他担任对第一次北伐战争来说举足轻重的先锋,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是不是太冒险?

(诸葛亮剧照)

第二,不努力提高马谡的威望。

在安排先锋的时候,诸葛亮是召集大家讨论过的。大家讨论的结果,认为魏延和吴懿适合当先锋。众人的这个意见,也是说得过去的。

毕竟魏延是硕果仅存的老将,据守汉中数十载,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吴懿虽然也没打过什么仗,但他是刘备的大舅子,人脉很广,在军中的威望很高。而马谡没有什么威信,又没有实战经验,所以大家不推荐他,也是有道理的。

大家不推荐马谡,而诸葛亮一定要马谡担任这个先锋,这并不能说诸葛亮做得不对。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诸葛亮就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也是对的。问题在于,诸葛亮没做对的地方是,既然他已经看出了马谡不服众,这时候,他就一定要给马谡以威望,让马谡服众。

怎么样给马谡以威望呢?历史上是有过这样的经验的,刘邦把一个毫无名气的韩信推起来,让他当大将。当时所有的将领都不服,最后刘邦筑了一个高台子,在台上郑重其事地封将,把佩剑授予他。这样一来,韩信才具有了极大的威望。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就让马谡带着军队匆匆忙忙地离去了。结果,马谡在布置战术安排的时候,王平等人果然不服他,和他吵了起来。

其实,军队里打仗,并没有对与不对的说法。韩信“背水一战”与项羽的“破釜沉舟”都是违背常理的,但是他们打胜了,马谡违反常理,也是置之死地,为什么就打不赢呢?因为他不服众。而他之所以不服众,就是诸葛亮没有给他这个威望。

(刘备剧照)

第三,整体策略太过于依赖街亭一个据点。

街亭一失守,整个北伐行动就失败了。街亭只不过是一个据点而已,一个据点,怎么可能对整个战争策略有这么大的影响呢?这说明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同时,既然这个街亭如此重要,诸葛亮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有一定的补救措施。没有任何补救措施,街亭一完全完,这又说明,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具有很大的冒险性。

既然顶层设计的责任是诸葛亮,这个责任,怎么可能由担任先锋的马谡来全负呢?

马谡在丢了街亭的时候,诸葛亮一通痛哭,说自己后悔当初没有听刘备“马谡不可大用”的话。这样一通哭诉,所有人都找到了发泄的对象。我不能说诸葛亮是故意的,他也承担了责任。但是,我觉得他所做的检讨,远远不够。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汉晋春秋》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三个人应该是魏延,吴懿和王平。魏延和吴懿是蜀中宿将,经验丰富,也是蜀汉众众将中,认为最适合守街亭的。还有一个是王平,其实最合适是王平,因为从蜀汉后期的表现来看,王平是很适合做防守大将的,劝马谡的也是王平。但是诸葛亮又不是真的预知未来,王平当时没有表现机会,才能没有展现出来。



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原因不难理解。蜀汉经过失去荆州,夷陵之战后,荆州集团的将领中只有寥寥几人。赵云要掌管禁军,只有魏延一个方面大将,但是人际关系处理得很不好,早晚会出问题,影响了北伐。蜀汉后期荆州集团在外征战,只剩下一个廖化,关,张,赵云的儿子大多都在禁军。我们看后期蜀汉大将,王平,姜维,夏侯霸是降将,句扶,马忠,张翼,张裔等等都是来自益州本土。荆州集团的大将后继无人,原因就是诸葛亮培养马谡以失败告终。所以,魏延成了唯一能攻能守的荆州集团军事代表,诸葛亮是不可能清除他的。



所以,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最后一张底牌,不可以轻易使用的。而第一次北伐才刚刚开始不久,距离诸葛亮想占领陇西等地,还很遥远。曹魏的张郃虽然是前锋,但是大军随后就到,如果此时把底牌用了,魏延有失,势必影响日后的对抗曹魏的士气。吴懿也是如此,他是益州元老派的代表,还是刘备的大舅子,所以一旦吴懿有失,打击的还是一大片士气。而且,虽然吴懿是宿将,刘备入蜀后,他的表现并不多,所以“宿将”之名应该是刘璋时代获得的,诸葛亮此时未入蜀,了解有限。王平其实是最适合的人选,他曾经劝过马谡,后来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卤城之战中,成功守住张郃进攻的南围,导致司马懿大败。所以,这是王平是有实例的。问题是,当时的王平资历不足,夷陵之战,平南中之战,王平没有表现机会,所以诸葛亮没有让他当主将,也是情理中的。



这时候,诸葛亮用马谡的好处就出来了,第一,马谡虽然有些资历,但是在军事上是新手,输了对以后的蜀汉士气影响不大。第二,诸葛亮有把握承受马谡失败的最坏结果,如果是魏延和吴懿失败了,诸葛亮本身付出的代价要更大,甚至触动了派系关系。第三,诸葛亮让稳重的王平随军出征,本身就是希望王平能辅助马谡。马谡是有才华,懂谋略,但是没有实战经验。王平正好相反,长于军旅,大字不识,却经验丰富。本来是可以成为一对好“CP”的,被马谡浪费了。第四,诸葛亮对马谡是有部署要求的,至少不会遭受大败。第五,诸葛亮在反思北伐失败时,认为祁山,箕谷之败时,军队比曹魏多,所以开始精兵简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所以,诸葛亮给马谡的部队并不少。

因此,街亭之败,诸葛亮肯定是有责任的,他自己也这么认为的,不过严格的说不是主要责任。主要责任还是在于马谡,不听王平的劝诫,立功心切。马谡突然变得这么急躁,原因有二,第一,要在军中证明“恩师”诸葛亮的眼光。第二,也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丢了性命。但是,这次北伐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虽然斩了马谡,却收了日后的大将姜维,越级提拔了有将才的王平。


大飞熊ヽ骑士


马谡失街亭谁的错?个人认为诸葛亮的错最大,其次马谡的错。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公司接了一个大项目做成可以获得30%的利润增长,如果丢了项目前半年的利润就赔了,这个时候选择谁来负责项目,一个之前一直接类似项目而且做的很好的项目经理魏延,一个一直跟在大领导的身边秘书马谡,该选谁?其实一目了然,诸葛亮当然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他选马谡当然最大的问题在他。


至少有三人可选,我不知道问中的三位是谁,我猜一定是有过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的将领,比如魏延、吴懿等等。

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诸葛亮无人可用,相比较其他人马谡更适合。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简单梳理下:1.魏延,汉中统帅有勇有谋但街亭并不是主战场,魏延要跟随诸葛亮打大仗(街亭失守也就没有大仗可打了);2.吴懿,刘璋部将,三国志中未立传可见能力一般;3.王平,与马谡一起分兵把手在马谡失败后聚拢残兵吓退张郃,但此战之前王平是一个魏国降将的身份不敢大用;4.赵云,另有安排;5.其它人可能还不如马谡这个秘书来的知根知底。因此不是诸葛亮不用而是没有办法用,这个错也是无奈之举。


古事今説


街亭失守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此次北伐也终因“马谡失街亭”而以失败告终!“马谡失街亭”一直是后人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关于这件事到底谁才是第一责任人更是成为了后人关注的焦点,有人说街亭之失,罪在诸葛用人不当,放着大将魏延,吴懿等人于帐前不用,却用一个从无作战经验的马谡;也有朋友说是马谡不听诸葛调遣,执意屯兵山上,才招致街亭之失。究竟谁是谁非呢?当时到底又有那些人可保街亭不失呢?诸葛亮执意启用马谡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目的呢?

可守街亭的大将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的队伍还是比较“壮观”的,像魏延,赵云,吴懿,邓芝,马谡,王平,高翔等蜀中名将皆在此列,其中不乏能有镇守街亭的人选,而诸葛此次北伐却因街亭失守而败退,实属可惜。那么有哪人镇守街亭可确保万无一失呢?我认为这三人是绝对没问题的。

第一位便是蜀汉名将魏延,别的不多说,光从魏延曾镇守汉中近十年而未曾没出半点纰漏,区区一个街亭能难得了魏延吗?更何况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第二位当属吴懿,也许吴懿这个人的名气在后世并不大,但在当时绝对是蜀国数一数二的大将之才。给大家一个形象的对比吧,王平大家一定不陌生,吴懿在世前,王平便一直充当着他的副手。在诸葛亮死后,镇守汉中的大任便落到了吴懿身上,曾多次成功抵御了曹魏的军事进攻。

第三位这是赵云,赵云之名想必不用多说,赵云为人忠勇稳重,若有老将赵云镇守街亭,张郃

断不能拿下街亭的。

话说当时诸葛亮为何不用此三人呢?不用赵云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赵云当时也有重要任务,时赵云与邓芝领一军出箕谷,作为疑兵,用以分散曹魏兵力。不过说到魏延和吴懿,这两人在当时还真没什么事,就留在了帐前,未曾出战,那为何诸葛不然他们去守街亭呢?说白了,诸葛亮对此二人还是存在一定戒心的。

对魏延,诸葛亮一直是“用而不尽其才”,魏延性情孤傲,颇有关羽之风,时唯有诸葛亮可将其镇住,魏延多次随诸葛北伐,然每次所领之军都没有超过万人,可见诸葛亮对魏延是存在一定戒心的,且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否决,当时两人还是存在一些矛盾的,所以诸葛亮弃用魏延。

再看看吴懿,吴懿是刘备的大舅子,属于皇亲,加上吴懿是益州集团的核心人物,与益州故主刘璋也有通家之好,故诸葛亮也不敢将兵权轻易交给吴懿。

诸葛亮执意启用马谡的原因

其一:马谡忠诚可信。早在刘备入主荆州时,马谡便因伊籍的推荐而得到任用,可算是忠心旧臣,且马谡与诸葛亮同属荆州集团,诸葛亮自然对他非常放心。

其二:马谡有谋略。陈寿曾评价马谡: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当年诸葛亮南征时,就采纳了马谡所提的不少建议,终使南中人心归服!

其三:诸葛亮视马谡为接班人。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与马谡之间亲如父子: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首先马谡之兄马良与诸葛亮有深厚的友谊,曾在书信中称诸葛亮为“尊兄”;其次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谡的才能,且当时亲子年幼,诸葛亮急需培养一位以后能接替他的人!

这便是诸葛亮执意启用马谡的原因,让其镇守街亭是希望让他在实战中历练成长,毕竟这个过程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其实以马谡的才能,若按诸葛之令,是完全可以阻挡魏军与街亭之外的,只可惜马谡年轻气盛,急于立功,屯兵山上实想以攻代守,打一场轰轰烈烈的胜仗,然马谡不是项羽,并没有打出“破釜沉舟”的效果,加之前有将帅不和,军心动摇,故终被张郃击败!

此事诸葛亮确有用人不当之过,用人唯亲之嫌,然主要罪责还在马谡身上,此战之败,时命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马谡失街亭事儿,使蜀国陷入了困境之中,首次北伐失利。最后马谡被斩,上演了三国历史上最悲催的一幕。其实,失街亭不是马谡的错,马谡只是个背锅侠。诸葛亮给马谡补救的机会(将功赎罪)也不给,如此决绝,不是执法必严能解释得通的。马谡背的是“乱三国”这口黑锅。

第一,刘备临终前有交待,不能重用马谡,可诸葛亮充耳未闻。

刘备生前重用马谡的兄长马良,称帝后委任马良为侍中,属于近侍官知己之人,位不高而权重,刘备应该通过马良对对马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有依据的,否则刘备生前没有提拔重用马谡(一直担任地方小官)就有些解释不同。但马谡一直跟着诸葛亮鞍前马后,刘备已看出将来马谡必受诸葛亮重用,于是死前特意有政治交待,可是诸葛亮还是被师生之情(军事机要秘书)蒙蔽了双眼,首次北伐——守街亭如此天大的重任,竟让从未上过实战场的马谡去,耍儿戏,这是什么性质?往重里说,是亵渎先帝英灵抗旨不遵,往轻里说是诸葛亮刚愎自用,自毁北伐大业也。这绝不是诸葛亮用人不当的问题,作为三军统帅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就是说,这种低级错误不应发生在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身上,可历史总是开玩笑,刘备死前特意交待两个人不能重用,即马谡和魏延,可是之后的事实呢?大迭我们的眼镜了。

第二,马谡临时改变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与帷幄策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本质上没什么错。

临行前,诸葛亮一二三四反复交待,不料,马谡到达现场后发现,街亭地方范围较大,而军备不是很充足,随即改变了诸葛亮原本的以防守水源地为主的作战部署,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想着居高临下高瞻远瞩,利于观察敌情。而此时,副将王平以诸葛亮的既定策略为由闹分裂搞矛盾,独自分兵而去(其实是瞧不起马谡),临战前仗还未开打而正副将领闹分化,已是输了半截。听从主帅的号令部署没错,可战场上的形势往往瞬息万变,前敌将领马谡临阵改变的只足驻守的“位置”而已,本没什么原则性大错。错就错在对方曹军的大将张郃太厉害,是个战场老手,切断了水源。诸葛亮最担心什么就偏来什么,这是老天爷在捉弄他。

第三,归根到底,都是这个乱三国惹的祸。马谡并非死于诸葛亮之手,而是死于北伐大业这个怪胎。

魏、蜀、吴三足鼎立,天下大势已定。诸葛亮为何要六出祁山不断北伐呢?还堂儿皇之地提出了“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这样迷人心醉的煽动人心的口号,难道蜀国不尽管挑衅曹魏不行吗?人家东吴就比较安稳。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如此劳民伤财大伤蜀国元气吗?后主刘禅都问过相父好几回了。诸葛亮竟然以先帝如何如何而搪塞。知道,都知道。只有不断北伐,蜀国才能稳定生存。这是政治。蜀国自从诞生之日起就象被推上了铁轨的一辆破列车,永无回头啊。所以,马谡之死,罪在该死的北伐大业,罪在群雄并天下起纷争的乱三国。


书中有毒


马谡失街亭,毫无疑问主要错在马谡,马谡因为“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舍水上山,举措烦扰”,才导致大败。兵败之后还弃军逃跑,马谡是难辞其咎的。

《三国志》中虽然只有简单的十六个字,已经说明了马谡的统兵能力非常有限。

马谡自认为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和王平的劝告,舍弃了街亭城邑和流经城池旁的水源,跑到了城邑旁的南山之上驻扎。马谡的设想很好,可以以逸待劳,居高临下,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势,击败张郃大军,但就是缺了一个“二愣子”张郃的配合。

马谡要实现目的,就需要张郃到了街亭,什么都不管,只是命令魏军士兵无畏的对南山上的蜀军发起冲锋。而蜀军依靠有利地势,滚木礌石、强弩弓箭齐发,直接把魏军连砸带射,打个七零八落。等到把魏军兵马和士气消耗到殆尽之际,蜀军冲下山收割人头即可。

马谡的计划看似很完美呀,但这都是梦想。

张郃可不是一个只知道硬打硬拼的“二愣子”。张郃相比马谡,经验更丰富,要不怎么能成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张郃上来直接断了马谡水源,耗到马谡军心不稳、士气低落的时候,才对蜀军发起进攻。

这时候也有点奇怪,马谡的军队,到底被围了多少天呀?应该没多久吧。士气再低落,也不至于一击即溃,“士卒离散”,纷纷逃亡吧。这说明马谡毫无临阵指挥能力,根本就节制不住军队,正是“举措烦扰”的血照。马谡的瞎指挥,让蜀军将领及士兵都很迷茫,缺少了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大家根本就不知道这场仗该如何打,导致战斗力尽失。马谡为了保命,也舍弃军队自顾逃跑。

有人拿马谡跟赵括比,赵括可以甩马谡半个地球了。赵括最多是求胜心切,冒进中了白起的计策。而且赵括被围困40余日,军心都丝毫未乱,食物都没有了,还有能力组织数次冲锋,企图冲出秦军的包围。直至赵括战死,没了主将的赵军才全军投降。

如果马谡有此决心,完全可以拖住张郃。包围圈外还有王平,给诸葛亮送信求援。诸葛亮完全可以分精兵快速驰援马谡,让魏延跑个子午谷也就十天的功夫,驰援街亭,四五天的时间应该用不了吧。可见,马谡败的即快又彻底。街亭之败,就是马谡的错。

蜀汉的确至少有三人可以守住街亭,前三必然是赵云、魏延和吴懿,而李严、王平、马忠、张嶷、蒋琬、费祎、董允、姜维也都是可以守住街亭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守街亭说容易也并不容易,但是说难,也并不难。

先看作战目标,守住街亭,并没有要求大败魏军,只需坚守到诸葛亮大军赶到即可。这个目标是很容易实现的,所以,杀鸡焉用牛刀,在诸葛亮看来让马谡去已经绰绰有余了。

诸葛亮选马谡,应该是基于几个原因。

一、马谡有一定的才华,在刘备时期就已经官至越隽太守。此时的关羽是襄阳太守,魏延是汉中太守,糜芳是南郡太守,李严是犍为太守,由此可见马谡是有能力的。但是,刘备应该在用马谡时,看出了马谡有缺点,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二、马谡在诸葛亮平定孟获时,曾谏言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这让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谡,把刘备的嘱托都忘了。

三、马谡属于蜀汉三派中的嫡系荆州派,诸葛亮要培养荆州派的接班人。蒋琬、费祎、董允、杨仪等人都是荆州系。如果马谡比较给力,后面应该就没姜维多少事情了。

四、诸葛亮和马谡有父子之情。马谡遗言中有,“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可见诸葛亮和马谡情同父子。

五、诸葛亮任人为亲呀。诸葛在荆州的亲戚太多,荆州名仕多为其亲人,或结义兄弟。比如什么庞德公、庞统、司马徽、徐庶等人。裴松之在注中云:“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诸葛亮跟马良是兄弟,马良故了,当然要照顾马谡了。

马谡有了上面几个原因,其他人没法竞争呀。

更何况赵云被派去做了疑兵统帅;吴懿是东州系,虽然是皇亲,却是诸葛亮的打击对象;李严是东州系的另外一位大佬,诸葛亮的重点打击对象;王平、姜维都是从曹魏刚投降蜀汉不久,诸葛亮此时还不能完全信任,即使王平已经到蜀汉有段时间了;蒋琬、费祎、董允虽不是武将,但都能带兵打仗,只是他们要负责后勤工作;马忠也是良将,深得刘备赏识,将其和黄权类比,也得诸葛亮信任,但是跟蒋琬一样,主要做后勤工作;张嶷虽有才能,但是要到跟马忠配合平定羌人叛乱才显露出来。

通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实蜀汉还是有将领的,就看有没有伯乐,这个伯乐给不给力了。所以,才又有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说法。

在做“伯乐”这点上,诸葛亮的确没做好呀,所以,失街亭诸葛亮也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但是主责还在于马谡。


奕天读历史


马谡是诸葛亲信,最终反成替罪羊。

罪在诸葛如下。

任命太荒唐:诸葛任命不顾战局,只为提拔亲信。马谡为马良之弟,马良与诸葛交好,同为荆州利益集团。马谡从无任何作战指挥经历经验,一直是文官。战前大家推荐魏延或吴懿领军,诸葛拒绝,“违众拔谡”。刘备临死前告诫诸葛,“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不听从。如此重要之战,诸葛居然任命毫无指挥经验之人担任主将。反观魏军主将,为五子良将张颌,可见重视。

无战略布署:能当道扎营,说明战场为平坦之地。街亭如此重要,北伐前早就该设要塞,临时搭营能坚守多久?说明诸葛根本没意识街亭重要。根本没有战前的战略部署。魏军来攻才去守。

强词夺理:马谡兵少,张颌五万兵多,平地搭营易被攻破,上山居高才能居险坚守,马谡上山战术正确。且与山下王平李胜张休各军互为呼应。虽意外被张颌断水源击败,但已最大限度迟滞魏军,避免诸葛主力被截断后路。马谡实有功绩。

如此大败,必要追责。斩马谡,诸葛就把责任全推给他了。

诸葛亮自请降三级。凡有错,都听候处理,哪有自己定的?


柿正红


马谡被斩是因为违反军令,并非是因为失街亭,诸葛亮用马谡其实也是为了励练新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已经说明蜀国后期人才断档,所以前期励练新人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再说已经教导他“当道扎营”,只要他按军令行事再加上王平等协助即可拒敌,回来还能受奖提拔,他非要在山上囤兵导致兵败,全军上下都看着军令状在那立着,诸葛亮也真是挥泪斩马谡啊。


喜欢张含韵


街亭百里平原,马谡奉命以不足十分之一的兵力狙击司马懿大军……

不论谁来都是九死一生的任务,题主从哪里看来有三个人能守住街亭的??你怕不是在发梦…………

诸葛亮斩马谡不是因为街亭失守,而是因为不尊军令且弃军独生,顺便定军心……原则问题了解一下?


一千三百多个用户名


马谡失守街亭最直接的责任人不应该是马谡?

然后就是诸葛亮为第二责任人,按记载,诸葛亮“违众拔谡”,放弃任用吴壹 魏延等人,一意孤行使用马谡,致使街亭之败和一伐的失败,错失天水三郡齐叛的良机,北伐受挫。

诸葛亮过于相信马谡,先不听刘备劝告,后不听众将阻拦,这就是诸葛亮的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