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制造的飞机数和实际战场上出现的数目为什么相差比较大?

90斤刚刚好呢


有网友问:二战中,日本制造的飞机数和实际战场上出现的数目为什么相差比较大? 其实,日本在二战生产了6.6万架飞机。飞机生产数量确实非常大,但是,在战场上的数量却很少。

原因就是坠机太多了,日本生产的6.6万架飞机,多一半都是坠机完蛋的。日本坠机多,还是国力问题,美国向太平洋战场运输飞机,都有专门的飞机运输船。而日本飞机是要自己飞过去的。

在哪个年代,在没有先进导航系统等等设备的情况下,日军那些新飞行员就从日本本土经过几个孤岛基地,一直飞往南太平洋前线。因为,飞行故障,迷航,暴风雨天气,油料耗尽,飞行操作失误等等原因,造成大批飞机坠毁在太平洋里。

这也是日本为什么那么追求飞机航程的原因,只有大航程飞机才能自己飞到太平洋上参战。但是,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大航程飞机为了多装油,装甲都几近于无,或者干脆就没有。著名的例子就是零战和一式陆攻。

到了战争中后期,日本生产了一大堆防护能力增强的战机,比如,三式飞燕战机。但是,这些短腿飞机,航程太小,就是飞到菲律宾都是,卡着点,稍微耽误,就会因为油料耗尽坠海。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训练坠毁,日本把几乎所有精英飞行员全部发到了战斗部队。中途岛一战损失了几百个有经验的精英飞行员,导致,最后发现,航校里,已经找不到合格的教官。

一帮菜鸟教官训练一帮新手飞行员,结果就是训练事故急剧增长。油料不足,训练时间还要减少。更加加剧了,新手飞行员独自飞往南太平洋和所谓的南洋前线在路途当中的损失率。


深度军事


战争中后期,日本依然能在战场上缴获美国战斗机,这些美国战斗机运回美国国内后,被日本工程师检查以了解其飞行性能和制造工艺,日本工程师十分震惊,美国在大批生产战斗机的同时,居然还能保证战斗机质量很高,甚至这要比开战前日本精心制造的战斗机工艺还要好,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为了保证产量,很多的日本战斗机早就已经粗制滥造了,还没等上战场,就已经因为各种事故坠毁。中岛公司制造的四式疾风战斗机,虽然性能较为先进,但可靠性极差,日军飞行员对其十分恐惧,据称有一半的疾风没等上战场就自己摔掉了。

另一方面,战斗机制造出来后,事实上,不等上战场就因为各种事故损失,不光日本如此,美军也是这样,有统计显示,二战中,美军因为训练等事故损失的飞机,比起在战场上被敌人打下来的,只多不少,日本也是如此。

在太平洋战争之前,不管是日本陆航还是海航,在训练战斗机飞行员方面都是采用精英策略,百里挑一,所以可以看到,抗战前期和中期,以及太平洋战争前期,日军飞行员素质极高,牢牢掌握空中优势,但在美国飞机白菜化之后,随着飞行员的大量损失,日军缩短了飞行员训练时间,大批飞行员被快速培训出来,这造成飞行员整体水平迅速下降,事故率更高,到了战争后期,很多日军新手飞行员第一次放单飞也成了最后一次放单飞,战斗机自然会损失。


鹰眼防务观察


日本在二战时期生产的飞机数量是不少,总计生产了飞机66810架,其中轰炸机14513架,战斗机35528架,攻击机5285架,运输机2045架,教练机4665架,其他辅助机型4774架。其中,1944年最多,达到28000架。

这只是总产量,如果算到单一型号产量并不高,比如:“零”式战斗机是二战时期,日本最著名的战斗机机,总产量达到10449架,至今依然为日本生产数量最多的飞机,平均下来,年产量也不高。

日本的战机损失量也相当大,不仅有作战损失,也是有训练损失等,实际上装备数量相当有限,实际,日军拥有的战机总数量实际一直不多,基本当年生产多少,也就是损失多少。而且它的控制区太多,有限的兵力分散到各地之后,实际每个方向上都是数量不足。

再有一个装备数量,不等于可以出动的数量。有时装备统计表上,上千架战机,其实能用的可能只有二、三百架。具体某个战役中,可以出动了几百架,不是少,而是想到相当多了。从统计看,日本到战败,总损失在4万架以上,应剩下约2万架,其实扣除一次性使用的自杀机,实际仅几千架,其中可用的数量更少。

日本战败后,中国缴获的日本飞机超过1000架,但是可用不到200架。所以日军生产的战机,要么损失掉了,要么了成了废品,不是造的少了,而是损失太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