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沒有救駕軍隊來保護太子李建成?


Hello,我是木魚,很高興為你解答。

公元626年7月2日,在唐朝的都城長安的皇宮北宮門-玄武門發生了一場慘烈的軍事政變。

秦王李世民在這一天先下手為強,殺死了和自己素來為敵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逼迫李淵改立自己為太子,之後順利登上皇位。

那麼問題就來了,李建成貴為東宮太子,怎麼就這麼容易讓李世民得手了,沒有人救駕嗎?

其實當時是有人救駕的,太子和齊王的人很多都趕來了,雙方打得很慘烈,李世民還死了兩員猛將,只是終究沒有救成功罷了。

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場慘烈的政變吧。

太子李建成大意失荊州。

多年以來,李建成輔助李淵處理政事,李世民在外征戰,所以李建成覺得皇宮是自己的地盤。

其實很多次,李建成是有機會殺李世民的,魏徵和馮立也多次勸他幹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優柔寡斷,錯失了機會。

這次是秦王李世民給唐高祖李淵告狀,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淫亂後宮,李淵很是憤怒,宣兩人進去問話。

李建成覺得宮內戒備森嚴,很多人也是忠於自己,自己和李元吉應該親自進宮去和李淵辯解自己無辜。

太子和齊王的腦袋亂軍心。

但是他不知道,玄武門的禁衛將軍常何以前是自己的親信,現在卻已經被李世民收買了。

兩人帶著少量的隨從到達玄武門之後,發覺事情不對勁了,趕緊想撤退,但是已經遲了,雙方交上了火。

負責東宮安全的將軍馮立聽聞太子出事後,火速帶了東宮和齊王府的兩千多人馬趕了過來,雙方打得很慘烈,李世民部下的猛將敬君弘和呂世衡均被殺死。

尉遲敬德見這些人太兇猛,在城樓上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腦袋丟了下去,太子的人頓時沒了鬥志。

李淵的親筆敕令定乾坤。

這邊打得慘烈,但是最關鍵的還是要唐高祖李淵表態了,尉遲敬德帶著武器去見了李淵。

李淵見尉遲敬德全副武裝進來,當然也明白來者不善是要逼宮了,於是就表態自己一直想立秦王為太子了,還頒發了親筆敕令,讓秦王處置這些叛亂之人。

有了高祖皇帝的親筆敕令,太子和齊王的人當然也就不敢抵抗了,很多人都逃跑了。

不過東宮的將軍馮立面不改色地去見了秦王,說自己保護太子也是職責所在,秦王一直愛惜人才,不僅沒有責怪他,還重用了他,最後加封為廣州都督。

這樣看,其實大家救駕也是盡力了,你們覺得了?

我是木魚,願和你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至純的人性和愛戀,喜歡就關注我吧,謝謝你。


湘西小木魚


答案是:有。而且很多,可以隨時幹掉李世民一黨。

李建成勢力,在長安比李世民佔有太多的優勢了。用現在的話來說,李建成若想殺李世民,就像捏死一隻螞蟻那樣容易。就是因為李建成太佔優勢、李世民太劣勢,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才能成功。

李建成正是因為長安是自己的地盤,所以才會帶著少數的隨從入宮;李世民正是因為自己太劣勢,才不得不在玄武門伏擊。若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長安城勢均力敵,或者差不多,李世民絕對沒有機會伏擊李建成,更別說成功。

玄武門之變和關羽大意失荊州,在本質上是一樣,死於自己佔有優勢下的自信。

李建成在長安城的私家兵(《資治通鑑卷191》):

“建成擅募長安及四方驍勇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分屯左、右長林,號長林兵。又密使右虞侯率可達志從燕王李藝發幽州突騎三百,置宮東諸坊,欲以補東宮長上,為人所告。”

從上可知,在太子府,李建成私家兵就有2300人。

與之相比,李世民的天策府卻被李元吉抽空:

“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

天策府被抽空後,李世民的弱勢到什麼地步,連李世民請房玄齡等人入府,房玄齡等都拒絕:

“玄齡等報曰:"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揹我耶?"”

當時李世民天策府的私家兵數量:

“"敬德曰:"王今處事有疑,非智也;臨難不決,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養勇士八百餘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僅有800私家兵,而且大部分還被李元吉以征討突厥名義調走。基本上李世民手上沒有什麼兵。


玄武門之變時雙方兵力的對比

李建成被殺時,李建成的護衛僅有9人:

“遲明,乘馬至玄武門,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衛”

李世民玄武門伏擊時的兵力: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

“王左右數百騎至,合擊之。”

從李建成、李元吉加上9個護衛,合計11人的情況來看,李世民的伏擊人數最多不超過30人。尉遲敬德後援的兵力是70騎兵。李世民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李元吉的兵力約在100人左右。最後加上來援的數百騎兵,李世民一方在玄武門之變的兵力估計在700、800人左右。


李建成的援兵數量:

“俄而東宮、齊府兵三千攻玄武門,閉不得入。”

“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

關於李建成的援兵,《新唐書》記錄是3000人,《資治通鑑》記錄是2000人。但從上文的長林軍2000人和幽州騎兵300人,3000才應該是事實。即太子府兵力是2300人,李元吉齊王府是700人。


綜合上述資料,玄武門李建成被殺時,是有援軍的馮翊馮立、薛萬徹、屈咥、謝叔方等人如援助。

李世民能夠取得玄武門之變的成功在於

1、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優劣過於懸殊,導致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帶9個隨身護衛入宮,給了李世民伏擊的機會;

2、李建成和李元吉沒有能夠堅持到援軍的到來,造成了援軍群龍無首,在得知李建成二人已死消息後直到無力扳回大局而作罷;

3、李世民買通玄武門的守兵,玄武門守兵的背叛,是李世民等人能夠存活的關鍵。否則李世民這800人會被李建成3000援兵屠殺精光。玄武門之變的結果將會是李建成被殺、李世民被殺或逃走到洛陽,李淵繼續即位最後傳位給自己年輕的兒子,或者讓李建成的兒子即位。


歷史哨聲


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實際上玄武門之變雙方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軍隊,只是府兵,和家丁護衛差不多。那麼為何太子李建成的軍隊未能及時趕來救駕,個人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是完全沒有防備。玄武門之變事發突然,太子並沒有防備,試想在宮城之中,作為儲君不可能動輒帶著大批府兵來回逛,因此,估計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身邊也就百十人。在寬闊的玄武門下,這些人只不過是“活靶子”,很快就被解決掉。當然,李建成也應該不會想到秦王李世民敢光天化日之下在玄武門動手。二是消息傳遞與事情的發展不同步。那時候的通信傳遞較慢,等太子李建成的軍隊得到消息,事變基本已經結束。二是迅速組織有效防禦。秦王府的支持者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恭等朝廷重臣蓄謀已久,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立刻組織軍隊,利用城門築造防線,並分頭迅速控制住局勢,當太子的軍隊到達後,已經失去先機和優勢,貼身護衛的軍隊畢竟不善攻城,也肯定不會配備重武器,何況主公已被殺,攻城自然無從談起。


青春已逝672


六月初四,李世民帶著九名猛將在玄武門設下埋伏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過程很兇險,時間很短暫。當時的情況就是,玄武門內二李人頭落地,玄武門外東宮和齊王府的2000精兵在猛攻玄武門,形勢不可謂不兇險,所以並不是沒有救駕軍隊來保護太子李建成,而是玄武門將他們阻隔在外。

實際上,二李是有備而來的,因為之前二李和李世民之間已經是水火不容的態勢,雙方都在時刻盯緊對方的動作,都做好了應對突發兵變的準備,但是,二李還是沒有想到李世民居然有能力在玄武門之內佈下殺招。六月初三,太白見秦分,這是秦王李世民當有天下的徵兆,李淵專門召見李世民欲問罪。李世民沒有為自己分辯,反而告發二李穢亂後宮,並且要殺死自己來為王世充和竇建德之流報仇。李淵沉默片刻,然後讓李世民回去,第二天一早來和二李對峙,說到底李淵並不相信李世民說的話,而李世民要的也不是李淵相信,他要的是時間。

李世民回府後就和自己的團隊安排明天一早在玄武門起事。而張婕妤也已經把李世民和李淵的對話告知了二李,讓二李早做防範。李元吉建議“請勒宮甲,託疾不朝。”在不知道李世民葫蘆裡賣什麼藥的時候裝病不出,李建成自然也知道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但是如果不入朝,就不知道李世民會怎麼出招,還是整備兵馬,入朝見招拆招的好。

六月初四一大早,李世民帶人在玄武門內埋伏好,請君入甕。果然,不一會,二李就進了玄武門,快到臨湖殿的時候,李建成嗅到了危險,於是和李元吉調轉馬頭往回走,這時候李世民出現了。李世民一箭射去,李建成應聲倒地,尉遲敬德帶領七十騎趕來,結果了李元吉。期間李世民的馬驚走,將李世民帶進樹林,差點為李元吉所傷,幸有尉遲敬德趕到一箭射死了李元吉。

就在二李都被解決了的時候,東宮和齊王府的侍衛府兵已經知道二李遇到了危險,薛萬徹、謝叔方、馮立等人火速集結2000兵力直奔玄武門而來,只是玄武門早已關閉,張公謹奉命領700餘人在玄武門外嚴陣以待,雙方激戰。當時掌宿衛屯兵玄武門的雲麾將軍敬君弘不顧身邊人的勸阻而挺身出戰,與中郎將呂世衡雙雙被殺。戰況異常激烈,薛萬徹甚至揚言再不打開玄武門就去攻打秦王府。

就在這個時候,尉遲敬德提著二李的人頭讓玄武門外混戰的眾人看,告知大家二李已死,繼續打下去是沒有什麼好結果的。馮立一看,對自己的部下說:

“我已經殺了敬君弘,也算是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了。”然後就地解散,自己逃到了荒郊野外。薛萬徹也帶著數十人跑到了終南山躲了起來。剩下的部分兵力已經對李世民構不成威脅。

另一邊,李淵帶著陳叔達、蕭瑀、封德彝等人在遊湖,正等著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前來,把事情掰扯來。結果幾人等來的是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告知李淵二李試圖謀反已被李世民殺死。然後請求李淵讓李世民全權處理玄武門的叛軍。李淵略一沉思就知道了目前的境況,於是下旨讓李世民處理叛軍。聖旨一到,叛軍自然無話可說。

李世民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李世民將自己的十個侄子全部殺死,東宮和齊王府的女眷被囚禁宮中。本來李世民還要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心腹謀臣武將,尉遲敬德再三勸阻李世民:現在正是收買人心的時候,萬不可大開殺戒,讓世人心寒。所以後來的魏徵、王珪、薛萬徹等人才有機會入朝為官。


蕭曉四姑娘


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情形,我們今日已經不得而知了,大大致情況還是能夠推導出來的。

玄武門之變,其實是一場突發的政變,對於唐太宗李世民來說,並不是謀劃了很久的一件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玄武門政變爆發的時候,李世民留在長安的軍事力量只有天策府的軍士800人,而當時太子李建成私募兩千人成立了長林軍,李元吉被李建成推薦作為行軍大總管出征抵禦入侵的突厥。在長安,李建成李元吉的力量是具有壓倒性的。

而彼時,雙方的鬥爭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的境地,時間上也就是玄武門政變這麼幾天的事情就要決出勝負。

所以玄武門之變是一個臨時策劃的項目。但可喜可賀的是,李世民的團隊相當厲害,再加上李世民本人的決斷,於是策劃了這場對唐朝歷史影響巨大的政變。



而在政變過程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人物。

就是當時的負責玄武門的中郎將常何,這個人私底下是李世民的人。

常何在這場政變中扮演著不下於尉遲恭那樣重要的角色。

如果他沒有事先將李世民的800人放進玄武門設置埋伏,控制李淵,而是轉而告發李世民,那麼就沒有李世民什麼事情了。

可以說當時的情形已經是相當兇險了。



常何一旦反水,後果不堪設想。

還好,常何沒有反水,順利協助李世民提前進入玄武門。

而之後李建成、李元吉兩人進入玄武門,常何也很順利地讓二人沒有生疑。

而最後最重要的就是題主提到的為何沒有救駕軍隊來救李建成了。

第一,在李世民進入玄武門後,已經將太極宮的李淵控制了,並以其名義替換了重要位置的宮中禁衛,宮禁羽林軍並沒有參與的機會。這是其一。

第二、事情發生的太突然,太快了,李元吉三次拉弓沒拉開,被李世民一箭就把太子射死了。而李元吉幾番周折,想要去求李淵庇護,卻被尉遲恭射死。驚心動魄的玄武門之變,實際過程其實並不長,太子,齊王都死了,整個朝堂在沒有壓制李世民的人,東宮所屬只要頭腦不發昏,誰都不會再跳出來挑釁李世民了。

第三、玄武門之外,東宮、齊王府的精兵兩千被常何擋在了門外,即便要衝擊宮門,一時半會也不可能成功,而這一時半會的檔口,太子、齊王早就雙雙斃命了。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順手點個贊,關注也是極好的。


緣説


李世民用了“斬首行動”,以最快的速度除去了對方陣營中的統帥並控制了皇帝!

大唐的建立,李世民四處征戰,軍功無數。自己手下也積聚了大量人才。只因為排行老二,太子之位早已屬於大哥李建成。哥倆一個掙,一個保太子之位明爭暗鬥了很久。老爸李淵在中間也沒起啥好作用,左右搖擺,更加劇了兄弟之間互相的算計和激化雙方的矛盾。

在政變的前一天李淵召見李世民,責問天象之事。天象說秦王將有天下。這個罪名相當於謀反。李世民已經下了武裝行動的決心和準備。所以,趁機反告太子和齊王“穢亂後宮”,給老爸帶了頂大綠帽。李淵,看著這倆鬥得跟烏雞眼似的的倆寶貝兒子,也一定是一個頭兩個大。按下葫蘆起來瓢。天象之事放一遍邊,先解決桃色事件吧!叫“原告”和“被告”明天都進宮對質。哪裡知道,這是李世民的計策,把自己老爸都算計進去了。讓他老爸“引誘”太子和元吉進入伏擊圈。

皇帝召見,太子和齊王第二天奉召進宮。因為是皇帝召見,這兄弟二人自然不會帶太多的人。可李世民卻帶領秦王府的精兵強將早已埋伏在玄武門。李世民對哥哥建成是一箭封喉;元吉跑,並與李世民還有過交手,但被趕過來的尉遲恭所殺。

接下來,尉遲恭全副武裝來到皇帝面前,奏:太子齊王謀反,被秦王所殺!武裝囚禁了皇帝。李淵還能咋樣?一大早突然死了兩個兒子,而兇手也是兒子!

為了自身安全,為了大唐江山,只能認帳。讓李世民折騰去。

東宮的軍隊是有反抗的,這時候太子的首級以及皇帝停戰的命令都到了。原太子的軍隊沒了戰鬥的目標和理由,也就不再反抗 。

皇帝的命令傳到全國,支持太子的勢力也就放棄了。主君已死,皇帝認帳,別人還能做什麼。

所以,李世民以高效的“斬首”行動除去老太子,控制老爸,得到了太子之位,不久就做了皇帝。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玄武門之變期間,太子李建成的東宮餘部,齊王李元吉的舊部,精兵二千餘人,聽聞消息之後,都來救駕。所以不是沒有軍隊,而是當然有且不少。

實際上,玄武門之變爆發前,李建成已經有所警覺,也有所部署,本來打算兵備已嚴,當與弟入參,想著先找父親李淵自問消息,再做區處。疏忽大意之下,就是這一個猶豫,李世民集團先下手為強,李建成失去了歷史的垂青,走向終結。公元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因李淵詔見問話,途徑玄武門,到了臨湖殿附近,遠遠望見李世民及一幫隨從兵將身披鎧甲,心裡察覺不對,大驚之下,

即跋馬東歸宮府。

然而這個時候,秦王李世民立刻騎馬呼喊追趕,先是親自射殺了李建成,再是尉遲敬德率人殺死了李元吉:

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

原來李建成的部屬,鎮守玄武門的執行禁衛總領常何被李世民策反拉攏,宮中衛隊大部分已經倒向秦王。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東宮太子府和齊王府將領,群情激憤,打算報仇,由馮翊馮立薛萬徹等人,率2000多人激烈攻打玄武門,情況變得非常不妙。我們根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中的相關記載,東宮和齊王府救駕隊伍的情況如下,可以總結出六個步驟:

第一,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於是帶人進宮。第二,馮立帶領心腹,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第三,秦王部張公謹阻攔,其人多力,獨閉關以拒之,不得入,兵將無法進入皇宮。第四,雲麾將軍敬君弘掌宿衛後,屯玄武門,挺身出戰,所親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觀變,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可惜,敬君弘不從,與中郎將呂世衡大呼而進,皆死之。第五,玄武門守門兵與萬徹等力戰良久,萬徹鼓譟欲攻秦府,將士大懼。第六,尉遲敬德當機立斷,砍下了太子齊王的腦袋,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宮府兵遂潰,萬徹與數十騎亡入終南山。

李建成李元吉一步敗,步步敗,李淵也被控制了。尉遲敬德披堅執銳進入內廷,此時唐高祖李淵迫於無奈也是真假難辨,下詔宣佈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叛亂,眾人才不得不散去。

我們再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中的記載:

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自東上閣門出宣敕,眾然後定。上又使黃門侍郎裴矩至東宮曉諭諸將卒,皆罷散。

可以說,李世民搏命一擊,當機立斷,在玄武門殺死了長兄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鑄成既定事實,人死無法復生。能夠想到,救駕部隊即使想要保護,也無從保護了,只能是鼓譟一陣,李淵宣佈秦王李世民誅殺叛逆,領天下兵權,李建成和李元吉有罪,餘部最終退卻。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有一句話叫救駕來遲,還有一句話叫先下手為強

前者說的是李建成,後者說的是李世民。

玄武門事變並非一日之功所釀造,而是由來已久,兄弟倆為首的兩個集團明爭暗鬥,李世民手握軍權,南征北戰,屢立戰功,麾下將士十分擁護。

李建成也不是善類,很多人都以為他毫無作為,其實大錯特錯,當年李淵攻佔長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後滅稽湖,又被調派去鎮守蒲州,備戰突厥,後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居功至偉,同時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淵信任。

《新唐書高祖本紀》有載: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討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於蒲州以備突厥。

總而言之,李建成這個太子,前期攻克河西與長安等地時,首拿軍功,同時又表現出了足夠服眾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動盪時沒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擾,並非史書中所說的窩囊廢,近幾年也有很多為他平反的聲音,至於淫亂後宮,基本等同於莫須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戰的時期,突厥曾試圖派兵幫助梁師都,劉武周等諸侯,目的就在於將中原的混亂擴大,實力強大的突厥以便從中謀利,進一步割據中原。

後來李世民宣戰王世充,突厥第一時間派遣兵力去幫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並且調派軍使與王世充暗中溝通謀密,可以說當時天下間最為關鍵緊急的任務,並非征戰王世充,反而是阻撓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與王世充成功結盟,混亂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難分出大精力去對抗來犯的突厥,所以臨危受命,備戰蒲州的李建成,就擔負起了至關重要的責任。

於是乎我們得知,李世民率領軍隊去征討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卻等同於封疆大吏,他的責任在於堅守邊境,將突厥阻隔在外,讓其無法與中原建立聯繫,時刻牽制住突厥,以求為李世民爭取更多的時間,助其成功擊敗王世充,徹底瓦解突厥意圖趁天下大亂入侵中原的陰謀。

之後李淵又命李建成征討稽湖,李建成僅耗時兩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離蒲州,班師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順利解除了突厥趁機來犯的危險。

《舊唐書》卷六十四《隱太子建成傳》另有載: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將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從平長安。

由此可見,李建成並非無功無德,相反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更讓李淵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無前的征伐各地,仰仗的絕非只有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護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李建成坐鎮蒲州,阻斷突厥進軍中原的路線,切斷突厥與王世充的密謀,接近統一的李唐將會被分裂,從而陷入連年混戰不休的局面。

李淵貴為一國之主,又是唐朝的開國皇帝,立太子這種事非同小可,他當然不會選一個沒用的兒子,包括朝中部分親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這也是為什麼他能跟李世民對抗持久的原因。

試想以李世民征戰天下,封無可封的軍功,要想逼迫李淵廢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對的聲音,單憑軍權強行壓制也可奪權,為什麼能分庭抗禮這麼長時間,這其中必然有太多複雜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並肩作戰過,《唐鑑》卷一記載:高祖使建成、世民將兵擊河西郡,攻拔之,執郡承高德儒。

但這是司馬光經過考證後得出的結論,李世民命史官撰寫的《通鑑》裡卻說:“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見,歷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讓史官撰寫史書時,刻意隱瞞了李建成的軍功,營造出李建成毫無作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說讓自己的弒兄行為變得名正言順,但其實李建成這人並非一無是處,相反正因為自己的才幹軍功,以及親王重臣的擁護,外加李淵的暗中袒護,才當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兩個人一直進行著勢均力敵的爭鬥,那麼玄武門之變就不再是簡單的奪嫡之爭,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細節。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將完成天下一統時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貴為秦王,卻擁有足以撼動李淵帝位的權力,他南征北戰,在諸軍中呼聲極高,功蓋滿朝,但彼時的李建成身為太子,受群官與其麾下將士擁護,坐穩了東宮之位。

由此不難看出,李淵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權受到兒子李世民挑戰,所以才袒護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勢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黨勢力,由此李世民搬離皇宮,退居到位於皇城外的弘義宮,因此徹底導致了李世民於李淵及李建成之間關係的惡化,父子三人分為兩黨,就此面臨即將決裂的邊緣。

而李淵作為一個父親,十分疼愛自己的三個兒子,他從始至終也沒想到,骨肉相殘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封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已經是他所能想到的權宜之策,按照李淵最初的設想,平定天下後,帝位傳給李建成,李世民駐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穩江山大業,但夢想卻終是破碎於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密謀大計,二人計劃向李淵進諫,要求調派李世民麾下的將士給李元吉前往邊境對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將,同時李元吉出征,當兄弟的李世民必須要踐行,雖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這些禮數仍然得遵守,此時建成二人聯合李淵對李世民進行打壓,東宮及李淵為首的皇權勢力已經對李世民秦王黨勢力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換句話說,時間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經在這場政治較量中處於下風,因此在這個重重壓力的時間節點上,迫使他必須要做出選擇,或者說應對之計。

然而應對之計並非李世民一言,卻是其麾下黨羽勸告,或乾脆說是“逼迫”,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長久以來的勸告進諫,導致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先發制人。

《資治通鑑》曾對此事有確鑿記載:

秦府僚屬皆憂懼不知所出。

房玄齡謂長孫無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與唐皇李淵,太子李建成之間的矛盾),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國。”

無忌曰:“吾懷此久矣,謹當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齡謀之,玄齡曰:“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

乃與府屬杜如晦共勸世民誅建成、元吉。


整個過程簡單而直接,房玄齡與長孫無忌等臣子的勸告,一方面讓心知大勢不利的李世民下定決心,另一方面揭開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後一道面紗,如若不先發制人,李世民勢必淪為政治相爭後的慘敗,如若再拖久時日,雙方之間更有可能會因為奪權而引發戰爭,屆時將影響整個國家的安穩。

於是李世民提早計劃玄武門事變,因為玄武門前不得領兵而入內,然而守城將士對諸位皇子攜帶兵器入內則司空見慣,換句話說,玄武門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極其尊崇,攜帶兵器或各種物件入宮早已如常,李世民對此心知肚明,藉機佩戴兵器入內,果然未受到門前禁軍阻攔,更因他隨從人數只有八人,更無人會聯想到堂堂秦王敢帶八人謀反,因此便順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臨湖殿的天賜良機。

當夜,李建成與李元吉欲面見李淵,提議李元吉出征調借李世民麾下將士,二人路過臨湖殿時,未遇到本應盡責的禁軍詢問,二人遂認定這是削弱李世民勢力計劃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悅之餘,大為放鬆警惕,未帶一兵一卒,甚至連一個隨從都沒有的情況下,二人路經臨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內的李世民之眾一舉射殺。

然事變發生後,禁軍已聽到喊殺聲,至於為何沒有親兵救駕,原因卻頗具戲劇性,剛才所說玄武門前有守城將士,嚴禁個人攜帶兵器入內,當宮中守衛得知建成與元吉被殺後,隨即前去報信,宮府兵立即集結大隊人馬,欲衝進皇城救駕,然而守城將士之前見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攔,一是因為人少,二是因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帶著八個人夜遊皇城,說通俗點兒,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覺一樣,然而宮府兵成千上萬,守城禁軍一看這陣仗,當即如臨大敵,嚴加阻擋。

與此同時,太子及齊王李元吉被殺的消息傳遍皇城,守城將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與守城將士許下承諾,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擋住宮府軍入內,另一邊早已準備好的秦王親軍也前來護駕李世民,這才裡應外合,成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對過程有詳實記載: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不久,李淵被迫宣佈,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繼帝位,稱唐太宗,年號貞觀。


————————


錢品聚


玄武門之變,是不會有軍隊前來救駕的。

首先就得說玄武門這個地方,玄武門是隋唐首都長安城皇宮太極宮的北宮門。作為皇宮的之內,沒有李淵的調遣命令的話軍隊是進不來的,這也是李世民選擇玄武門作為政變的一大原因,因為他私調小規模軍隊就足夠決定這一場戰鬥勝利了,這也是利用玄武門這個特點,李世民才能夠逼迫李淵退位,因為李淵的調遣命令傳達不出去,不退位不行,如果退位了,大局已定,李世民知道李淵反抗不了的。


其次即使李建成想要調遣他和李元吉的嫡系部隊也沒有機會的,因為城門關閉的話,消息傳達不出去,即使傳達出去的話,李世民也是會佈置後手的,畢竟李世民的嫡系部隊可以說比起李建成加上李元吉的還要更加強大一些,最後拖住李淵和李建成的部隊,等到大局已定,李世民憑藉著自己的手段足夠鎮壓一切了。

所以當政變發生的時候,結局已經註定了,這就是李建成自己的鍋了,在掌握了大勢的情況下沒能狠下心來滅了李世民,最終被李世民翻盤。


睜大眼睛答題


首先玄武門之變太子的軍隊的確有來救駕,而且勤王部隊也全部趕來保護李淵,只不過這一切都被李世民巧妙的化解。首先大家要清楚電視劇和歷史的區別,在電視劇中,編劇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寫,可歷史並不是這樣。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李世民精心策劃的一場政變,嚴格的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臨時起意。

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李淵想要將李世民的權利全部收回,因為李世民這個時候想要爭奪太子之位的意思很明顯,李淵不想看到他們兄弟二人爭鬥。李淵其實從起兵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自己的一切以後誰來繼承,他的人選便是李建成。當時滿朝文武都支持李建成,並且李建成並不是大家所想的一無是處。

真實的李建成是很有才華的,也很得人心,並不是一些電視劇中所表現出的形象。李淵將李世民叫到跟前,剛剛表現出自己的想法便被李世民看出,李世民知道自己不拼一下的話,將永遠與皇位無關,於是他告訴李淵,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與他的妃子有染,李淵並不相信,可是也很憤怒,於是讓他明天和李建成一起來宮中對峙。

這樣一來就給了李世民喘息的機會,他決定第二天就立馬發動政變,這一切都來的太突然,誰也沒想到李世民突然發難。第二天在玄武門,李世民發動襲擊,他和太子打成一團,其實雙方進入玄武門的人數差不多,就看誰能打贏,李世民也沒有把握能打贏。

剛開始打的時候,勤王部隊首先來到現場,李世民的人告訴他們,這是帝王家事,這些部隊自然不會妄動,畢竟這種事不能參與,而且他們也想不到裡面在玩真的。太子的部隊得知後,也是立馬趕來,他們可不聽李世民手下的說辭,直接開始攻城,李世民的人將玄武門鎖了起來。

幸運的是太子的人還沒把城攻下,李世民就拿著太子的頭站在了城牆之上,太子府的人一看這種情況自然是停手,之後一切都是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在發展,玄武門之變是有軍隊來救駕的,並不是大家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