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战死80000人,刘备为什么一仗就输掉了国运?

Norahs


谁说夷陵之战刘备战死80000人?其实刘备在夷陵之战死的士兵没那么多,最多也就两三万,兵力上并不至于伤筋动骨。为什么感觉夷陵之战后蜀汉就不行了,两点,一是因为刘备阵营最能打仗的两个人刘备和关羽都死了;二是因为夷陵之战是一场赌博,是仅有的夺回荆州的机会,输了这次就再也没这个机会了,和兵死多少没关系。


先来说说夷陵之战究竟死了多少兵。当然我们已经很清楚了绝对不是小说里讲的七十万,那正史上是怎么说的呢?《三国志》注引《魏书》: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是曹魏的官方记载,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另外,刘备邀请到五溪南蛮为助力,《三国志 先主传》: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这支部队可能也就有一万左右(如果有四五万他还能听刘备的吗?),所以,刘备的总兵力撑死也就五六万,怎么能死八万人呢?而孙权这边也就是五万人迎敌,《三国志 陆逊传》: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所以说兵力上双方势均力敌


那刘备死了多少人呢?也没有五六万全死,因为刘备的大军联营五十余个,长七百余里,首尾不能相顾,结果被陆逊击破。既然这么长,哪有一次能杀完的道理。其实陆逊只是击溃了刘备的主力精锐,主力一败,阵脚自乱,只能败退,至少还有一小半能逃了回去。所以,被杀加投降的还包括大部分的蛮兵援军,刘备真正损失自己的兵力绝对不超过三万。

当然,两三万兵力损失对刘备来说绝对不算小,但要说一下子就翻不了身了那也不见得。不要忘了刘备在益州还有为数不少的守军,后来长期的发展更是不充了不少兵力,因此,蜀汉失去夺天下的机会,不是因为死的兵多。

真正的原因:一是刘备和关羽都死了。演义里诸葛亮如何用兵如神,似乎没有他一个锦囊搞不定的事。而事实上,刘备阵营前期都靠两人:刘备自己和关羽。刘备每开展军事行动,如不分兵,则自己统兵;如需分兵,则自己和关羽各领一军,他们两人是刘备阵营军事上的主心骨。关羽之前已死,刘备在夷陵之战不久后也病故。所以,刘备阵营一下子特别缺少军事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剩下的武将虽有指挥局部战役的能力,却无经历大规模战争的指挥能力。

第二就是再也没机会夺荆州了。从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一直是盟友,共同对抗曹操。但是从刘备入蜀,孙权眼看自己被边缘化,讨要荆州,吴蜀失和,湘水划界双方妥协,至吕蒙白衣渡江夺江陵,杀关羽,双方彻底撕破脸。但是双方都明白,不能永远撕破脸的。曹魏还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所以,刘备打东吴有“胁迫”的意味在里面。


刘备打东吴,绝不是什么“头脑发热为关羽报仇”。恰恰相反,他是权衡后认为东吴不敢跟自己真的打,所以值得赌一把,逼东吴让出荆州。孙权开始的反应也确如刘备所料,吴军几乎是一路后退。这时候孙权是希望刘备适可而止,那刘备大到的地方让出去也就让出去了,只求刘备不要意气用事拼个鱼死网破,那样的话,他们会被曹魏一锅端的。


但是等刘备打到夷陵-猇亭一线时,东吴不能再退了。一来如果刘备再打过去,那就是一马平川,荆州会全部落入刘备手中,二来刘备舍弃了战船仅用步兵,让东吴知道刘备无意死拼扬州,而是仅仅意在荆州,说明刘备自己也是理智的,不会打的两败俱伤。于是,陆逊沉着反击,在夷陵一战击溃刘备。刘备也明白不能纠缠,所以也就退回白帝城。而东吴一样见好就收,孙权立刻遣使求和,刘备同意。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直接与东吴重归旧好,因为他们都明白,面对强大曹魏,吴蜀不能再爆发冲突,让曹魏渔翁得利了。



故而,刘备输了夷陵之战,意味着蜀汉再也不能和东吴爆发冲突,蜀汉再没有机会夺回荆州。


伊耆角木


刘备伐吴真的是为兄弟关羽报仇?还是为夺回地盘?

本文作者为珀尔修斯之弓,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极力渲染刘备张飞和关羽的兄弟感情,说伐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在赵云劝谏刘备先北击曹魏占领关中时,刘备更是说出了“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这样的话。三国志里面也记载了,“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但伐吴真的是因为为关羽报仇吗?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在取得汉中后,称汉中王。八月关羽出兵襄阳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险些使曹操迁都。但却在当年冬天被孙权率吕蒙陆逊袭取荆州,关羽走麦城兵败身死。建安二十五年冬天,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即皇帝位。次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元彰武,六月车骑将军张飞被害后,七月开始起兵伐吴。

从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关羽兵败身死,到章武元年七月伐吴,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个月。期间曹丕代汉后,刘备和群臣从《河图》、《洛书》和《孝经》找出数条带“备”和“玄”字的文字,又鼓吹天象感应,来佐证刘备称帝天命所归的合法性。最终刘备称帝,并发布文告声讨曹丕,号称要对曹丕“龚行天罚”,结果当上皇帝后第一个出兵目标却是东吴。

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忿的其实未必是关羽被杀,三国时代没有结拜兄弟的说法,即使刘关张在起家时亲如兄弟,但到了后来,主公就是主公,臣下就是臣下。刘备真正忿恨的是孙权在他背后捅了一刀,夺去了全部荆州。使得刘备手里只剩下益州一州之地。更无法实行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等候天下有变,分别从益州北出秦川和从荆州直趋宛洛的核心战略。

而孙权早在夺荆州杀关羽的两年前,就在孙权马跃津桥后,已经向曹操请降言和。曹操也同意双方修好,孙权暂时放弃了向淮南徐州拓展的计划,转而专心谋求夺取荆州西部。孙权和刘备的联盟其实很脆弱,在双方都没有受到来自曹魏方面的直接压力时,就会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互相攻击,前有东吴夺取荆州湘江以东三郡,后有关羽失荆州走麦城。等到刘备称帝时,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很难和对方保持足够的信任和意愿进行联盟。所以刘备在称帝后,就同时面临着两个敌人,东面的孙吴和北方的曹魏。

此时刘备虽然称帝,但却只有西川一州之地,九十万人口,十余万军队,在三国中实力最弱,是不足以争霸天下问鼎中原的。所以他利用登基为帝这一机缘,封赏笼络手下各方将领官员,整合领地和军队之后,就急需向外用兵,获取新的地盘和人口,增强自身实力。用兵的方向自然也有两个,一个是如赵云所劝谏的北进关中,进而出击河洛。另一个方向就是东下伐吴,夺回荆州。

从当时的三国“国际”环境来看,东吴和曹魏之间处于缓和期,孙权甚至向曹丕称臣。如果刘备经过艰难蜀道北进关中,面对的将是曹魏几乎全部机动兵团。兵力对比将会是,十万对三十万甚至更多。加上关中经过汉末兵祸饥荒,一片荒凉,人口稀少,早已不是秦汉时的沃野千里物阜民丰之地,没什么军事价值。出兵关中,虽然符合对曹丕“龚行天罚”的宣言,但仅仅是数万大军出川作战的后勤问题,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东下荆州,条件就比北进关中优裕很多。首先刘备在荆州经营十年,手下还有带入西川的四五万荆州军,熟悉荆州地理民情,便于恢复统治;其次益州在荆州上流,粮草辎重可以依靠长江水运,保障有力;第三孙吴的实力比起曹魏来要差许多,对蜀汉没有绝对优势。孙权虽然名义上向曹魏称臣,实际仍然是敌人。如果孙吴受到蜀汉进攻,曹魏是绝对不会派兵在关中向益州用兵进行牵制的,反而乐于坐山观虎斗,趁机坐收渔利。

所以,刘备东征孙吴,是在细致权衡考量各方面实力和反应的情况下,才做出的以扩张领地人口,增强自身实力为核心目的的一次征伐。战争目的至少是夺回荆州。至于关羽之死,其实最多是出兵的一个借口罢了。

刘备率领七八万军队从巫县出兵,一路沿江东下直趋夷陵西界,在那里和陆逊率领的五万东吴军队对峙。刘备不能水陆并进突破吴军防守,反而舍舟登岸,在巫山到夷陵四五百里山路上设置了数十个屯兵营寨。陆逊则谨守夷陵道,不轻易出击。双方对峙七八个月,陆逊的耐心终于获得回报,刘备师老兵疲,被陆逊用火攻之策,连破刘备五十多座营寨,刘备仓皇逃窜回到白帝城才得以收拢残兵。此役损兵折将,亡失过半。

幸运的是曹丕在夷陵之战后不久就派遣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分三路进攻孙吴。孙权一面隔江拒守,一面派出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和刘备重新交好结盟。三国重新回到蜀汉东吴联合对抗曹魏的格局,但夷陵之败后,蜀汉只能局限于益州一州之地,扩张方向只剩下了向北的关陇地区,遂有诸葛亮六出祁山,但终究因后勤困难不能进取,最终蜀汉还是第一个被北魏灭亡。


萨沙


本人对三国历史了解不是很详细,这里就试着解答一下,有错误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公元219年末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后遇伏被杀,公元221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实则想要夺取荆州,征调八万大军讨伐东吴,东吴军队则在陆逊的统领下避其锋芒,退至夷陵,他抓住蜀汉军队舍舟登陆的机会,利用火攻连破蜀汉四十多座军营,蜀汉就此全线溃败,最终蜀汉损失数万精兵,十多位良将谋士,几乎全军覆没。


“夷陵之战”既是后三国时代的起点亦是蜀汉国运衰败的开始,那么刘备起兵经营数十年,为了一战就输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损失数万精兵和众多良将谋士。蜀国本就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损失的这数万精兵皆是跟随刘备征战多年的老兵,在人口匮乏的蜀汉,这数万老兵的覆灭无疑是对蜀汉最大的打击,其中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由于缺少兵卒,导致刘备死后,蜀汉国内叛乱四起,诸葛亮不得已再耗费大量精力,人力物力去平叛,而当初跟随刘备东征的将领和谋士除了少数几位活着回来,其余如马良,黄权,张南,冯习,傅彤,程畿等或死或降,这造成了蜀国后期无人可用,这才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歇后语,虽然廖化也很勇猛,但早已老去,更表明了蜀国年轻一代人才的凋零。三国时代,乱世之争,最重要的就是人,没了人何谈争霸?


2,失去军事重地荆州。刘备虽然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出师,但他真正出兵的原因还是为了夺回荆州,荆州地处中国中部,长江穿插而过,属于四战之地,向北可进攻曹魏控制的长安,洛阳等地,向东可顺江而取江东,向西贯通巴蜀,如此重要的军事重地,刘备岂能甘愿让与孙权!况且当年诸葛亮在为刘备规划的蓝图—隆中对中早就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况且荆州地广物丰,人口稠密,占据荆州对刘备而言这无疑是夺取天下最重要的前提。而夷陵则是蜀汉通往荆州的门户,只要夷陵在手,尚有夺回荆州的希望,但夷陵一失,蜀汉再无机会,所以失去荆州的蜀汉后期只能从益州出兵,也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3,打破蜀汉内部政治平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诸葛亮成为托孤大臣,而诸葛亮是蜀汉内部的荆襄派代表,刘备死后,随着李严获罪,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派主导朝廷,但蜀汉实力最大的却是益州本地派,虽然他们没能主政朝廷,但蜀汉的基层绝大多数都是益州派,所以他们对荆襄派的主政很不满,这也导致了益州派人士在蜀汉的后期出工不出力,对蜀汉的衰落灭亡置之不理,再反观诸葛亮,他也是打压益州派,重用荆襄派。这就造成了朝廷内部的派系纷争,可以说没了刘备对益州派的提拔以平衡各方派系,导致蜀汉朝廷内部不稳,这也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


咸鱼闲聊


夷陵之战所谓的刘备战死8万人,是出自夷陵之战后,孙权上报曹丕的战果数据,声称杀敌八万,刘备仅以身免,但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严重夸大的数字。

如果夷陵之战东吴杀敌8万,这也就意味着刘备在整个战争中至少会出动8万以上的兵力,但实际上在这一次战争中,刘备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兵力,按照战争前期孙权向魏国求救时提到的情况,刘备动用的力量也不过是支党四万,马两三千匹,出动8万人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相信有一些人也会纠结“支党”二字,认为这只是刘备的先锋部队,真正的主力还在后面,刘备的总兵力应该会在8万人以上,但如果考虑蜀汉历史实际的军事情况的话,恐怕就不会这么想了。

在蜀汉的历史上,由于长时间被压缩在益州地去,蜀汉政权的人口无法扩张,军事资源也自然有限,在蜀汉的历史上蜀汉军队最大规模也不过10万出头,考虑到夷陵之战爆发前,汉中郡一线因为汉中之战早已变成无人区,需要留守大量部队防卫曹魏,南中地区尚未平定,也需要驻守一定数量的军队,白帝城一线又有赵云留守上万人,如果刘备能出动8万人征讨东吴,恐怕汉中—益州—南中一线,早已无兵可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刘备虽然着急夺回荆州,但他给不可能为一场还不知道有什么结果的战争而放弃自己的大后方,根据夷陵之战爆发前刘备集团的实际情况,刘备能出动4万人已经是极限,事后孙权的上报有明显的夸大,当然考虑到夷陵之战爆发期间,原刘备占领的荆州三郡的武陵郡零陵郡一带发生了相应刘备的叛乱,还有五溪蛮夷上万人北上加入刘备的大军,不排除孙权把镇压叛乱过程中消灭的叛军人数也加入到了夷陵之战的战果统计当中。



当然不管是4万还是8万,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在这一战中付出了极大的损失,只有不到两万人退回白帝城,对于刘备而言同样是伤筋动骨,公元212年,当刘备进入益州援助刘璋之后,随后就展开了争夺益州的益州之战,在历时三年的战争结束后,随即又发动了汉中之战,直到公元219年战争才宣告平定,刘备虽然先后统一了益中和汉中,但也付出了极大的损失,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大规模主动出击的能力,这也是不久后当关羽发动北伐之战时,在东吴偷袭荆州三郡之前,这期间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刘备没有任何反应,因为他已经没有能力支援荆州地区了。



荆州三郡失守两年后,刘备虽然恢复了一定元气,但考虑到益州南部还不稳定,主动出击的限制因素仍然较大,这也是刘备宣布讨伐东吴后,曾有多位高官表示反对的原因,但对于刘备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好抉择的关口,作为蜀汉政权的一号领袖,他当然明白自己的实力,但考虑到荆州三郡刚丢失两年,刘备集团在益州地区多少还保留一定的人气,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向东吴发动进攻,也许会在荆州地区引起一定的内乱,给东吴造成麻烦,如果拖延日久当东吴彻底平息荆州,再行征伐将变得困难重重,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刘备只能选择冒险出击。

但结局偏偏是最坏的,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进攻力量又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刘备在荆州三郡的残余势力也被东吴彻底消灭,刘备只能接受与东吴和谈的结果,但同一时间也因为自己损失太大,随后的诸葛亮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才重新恢复主动出击的能力,但东征的出路已经堵死,北伐的道路面对着汉中西北一带的高山险阻,也变得困难重重。。。


辽宁资深球迷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三百里,若不是部下拼死相救,自己也难以逃出虎口,所带来的部队更是损失殆尽,自此蜀汉集团一蹶不振。那么刘备为什么失败之后,就输掉了国运呢?

首先我们知道蜀汉在横跨荆、益二州的时候,国力属于鼎盛状态。但是自从关羽北伐失败之后,不仅损失了数万精锐部队,连荆州战略要地也失去。自此蜀汉国力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刘备不能接受关羽已死,荆州已失的现实,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亲率数万大军,攻取荆州,结果大败而归,蜀汉的军队本来就少,鼎盛时期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二十万人,刘备这一场战争就损失了蜀汉一半的部队,至使诸葛亮修养多年,才敢北伐曹魏。

其次夷陵之战损失了大量的蜀国人才,比如马良、张飞、黄权、张南、冯习、程畿、沙摩柯等,张飞虽然不是打仗的时候死的,但是也与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有关。蜀汉重臣两人战死,一人投降。而且刘备又不信任益州集团,导致蜀国后期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情况。

本来关羽失荆州对于蜀国来说是一大打击,刘备应该痛定思痛,恢复国力优先。夷陵之战再败,导致蜀汉集团一蹶不振,自此失去争雄天下的机会。如不是诸葛亮苦苦支撑,蜀汉恐怕早就灭亡了。这一战真的是输掉了国运。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谢谢。


东方未明哥


作为东汉末的最后一场大战,夷陵之战至关重要。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夷陵之战的后果很惨重,让刚刚建立三个月的刘备政权遭受严重的打击,不但损兵折将,不久后刘备也在悔恨交加中去世了。

蜀国有原来的盛世状态逐渐衰退,况且蜀国本来就是三国中实力,地盘,兵力最弱的一方,虽然在诸葛亮管理下多年以后才逐渐有了些恢复,但是已经完全无法和刘备在世时相提并论了。幸好诸葛亮能够及时调整政策,重新制定了联吴抗魏的方略,蜀国才在三国中有了立足之地。


子说非说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是当时东吴和蜀汉为了争夺荆州南部五郡的战略要地所爆发的战争。

首先,五虎大奖关羽战死,关羽在樊城与曹仁交战时。孙权因此趁虚而入,派吕蒙伙同属下朱然及潘璋,偷袭关羽所在荆州;致使外出作战的关羽分身乏术,就在关羽撤退南还时,朱然手下马忠捕捉到关羽(及其子关平)等人。最后将孙权下令将俘虏关羽等人斩首。

同时孙权占领了江陵、南郡等地,这样荆州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吴国控制了起来。荆州地处魏蜀吴三国交界,咽喉要地。北可破樊城长驱直入伐曹操,东可顺流而下伐吴,西可遏制蜀兵出川,兵家必争,不可不夺,也不可不慎守.

最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为报复东吴而不顾朝中大臣劝谏,不遵从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在公元221年7月起兵十多万向吴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刘备来势汹汹,吴国上下无人能拒敌,情势危急之下,孙权果断的启用的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前去迎敌。 陆逊这个人很有军事天赋,准确的分析双方的兵力、士气以及地形等诸多条件之后,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刘备的战略意图是希望依靠优势兵力和吴军速战速决的,不过陆逊很狡猾的避开了两军的正面决战。从公元222年正月开始,双方开始短兵相接,陆逊采取以逸待劳的方法,整整6个月坚守不出。 等到天气变热,蜀军士气渐衰的时候,陆逊果断的上书孙权采取了“火烧连营”的方法,一把火将蜀军十多万大军葬身火海。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关羽、丢了荆州、数万大军战死。刘备确实输掉了国运。


1987那一年


失了荆州后的蜀汉政权实力缩水近一半甚至在钱粮上还不止一半,西蜀人口才90多万,一次性损失8万壮丁,你可以想下,对生产是多大影响,还有粮草,文武官员,兵器具等等,最关键的刘备没多久就病死了,内部也出现了问题,与当地的士族一直也是不和的,不然蜀南也不会连续发生叛乱。一场败仗连锁反应,输了国运不为过。


牛牛足球


能不能抛开问题看本质?输了国运只是大家聊的到底几万人这个方面吗?夷陵之战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部队后续收拢的回来。根本原因是牺牲了一大批中青一代的人才和大量粮草辎重。这些东西对于缩在巴蜀的国家来说,那才是致命的。


枫之于


夷陵战役,刘备怎么也不可能损失八万。

按照江东方面的说法,刘备支党四万来看,刘备参与进攻荆州的军队总兵力最多不到5万,剔除退回白帝城的军队,损失四万左右。

其次,整个刘备集团在关羽失去荆州之后的军队估计只有十来万,刘备能够用来东征的军队确实只可能有四五万。

显然,连续失去荆州方面军5万,刘备又损失四万多,刘备集团两大精锐丢失,剩余不过六七万战斗力不足的军队,此后再也没有扩张的任何机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