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趙孟頫的書法一年了,遇到“瓶頸”時該如何提高?

臨池管窺


練一年還沒有步入正軌,所謂遇到了瓶頸,主要原因是訓練方法不正確造成的!

無論練什麼字體,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方法是,如圖:

其次是,學習路線與選帖不正確,導致入帖難、走錯路。

初學者練趙體,如果從《膽巴碑》入手是絕對錯誤的!《膽巴碑》筆法、字法均有魏碑元素在裡面,所以,訓練難度較大。其實,趙體楷書字帖多的是,比如《福神觀》、《仇鍔將軍》……都比《膽巴碑》好,幹嘛非得鑽死衚衕呢?

初學者,如果對魏碑書法體系不瞭解,沒有一定的基本功,根本練不了《膽巴碑》。

開始練習應該選擇的字帖是,楷書《讀書樂》,而後,練行書《長春道院記》……這樣的訓練套路比較適合,即是捷徑,而且還沒有副作用和後遺症。



建議,之前的技法全部作廢,從新開始。比如:

1、執筆法。宜採用〈潘氏三指執筆法〉,如圖:

2、運筆法。趙體筆法特點: 簡潔明瞭,乾淨利落,節奏明快,速度適中。所以,應以指法、腕法、肘法三者協調動作來完成書寫過程,並且力求筆斷意連,呼應顧盼。千萬不要刻意附加逆入、頓筆、回鋒等動作,以免影響書寫效果。

以書寫一個字為例,正確的運筆過程是,自然灑脫,不拖泥帶水。如圖:



3、臨摹法。必須採用原帖原大對等練習,並且採用〈潘氏摹臨法〉,這樣做效果非常好。千萬不要將字帖放在一旁照著寫,尤其是初學者,故意放大幾倍臨寫的方法極不可取!

正規的臨摹方法與步驟是: 摹帖~描寫~臨帖。如圖:

1、先用單勾摹寫法熟練字形結構,如圖:

2、用擴描法在單勾下來的字跡上描寫。如圖:


3、再以對臨法精研神采韻味。如圖:

以上是我的教學心得,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遇到瓶頸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可是從作者的字可以看出,你現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並不是瓶頸期的問題,而是選擇的方向和練習的方法上出了問題。

你學習趙孟頫一年,寫成了這樣也算是正常水平,但是筆力上卻還很弱,從筆畫上也能看出你的用筆太過於浮華,不夠沉著,這是初學書法學習趙孟頫楷書的通病。

所以,根據你的情況,我給出的第一條建議就是換字帖。

不要再寫趙孟頫的楷書了,初學入門,學習楷書最好還是選擇唐代的楷書,你的用筆不夠沉著,接下來練習顏真卿是一個好的選擇。

顏體用筆厚重昂,結構寬博,適合初學者入門學習,建議你學顏體的時候把之前學的趙體通通忘掉,從新開始,從筆畫開始一步一步練起。

第二個建議是臨帖的態度上要改變

你只展示了三幅書法作品,三幅書法作品都很亂,寫的是楷書,紙上明明有格子而不用,不用也無所謂,你自己安排的章法也不合理,一共寫了三行字,行距還忽大忽小,連趙孟頫這樣的書法大師寫楷書都要畫格子的,我們平時寫字就更要注意了,沒有格子很難把楷書寫的規整。

要在平時的練習中就要樹立章法意識,不要拿出紙來就隨便開始寫字,要稍微規劃一下,怎樣把寫出來的字安排在一起,看起來還合理,把每一次的臨帖都當成一次作品書寫,到了真正創作的時候也就順其自然的寫好了,平時要是漫不經心,創作的作時候就犯難了,這當然是一個學習的態度問題了。

關於你寫的行書,還沒有入門,建議不要再寫了,專心攻一種書體吧。

按說好為人師不是一個好習慣,可寫著寫著就成這樣了,祝你進步吧。



不二齋


老師,學趙體蘭亭,一個月,請老師指正一下,是不是應該重新學一下其它趙體的貼



A老蓮故里人也


前面很多牛人踢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可以像他們取經學習。

我班門弄斧提提自己的淺見。


1,看你練的是小字。行筆流暢,連筆處理很不錯。應該是有書法愛好另外也想提高硬筆字,這是挺好的。每個人對於書法的要求或者是追求都不相同,要相信自己,多練會越來越進步的。


2,你說你練字一年,應該是近期書法提高的程度放緩了。每個練字的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的,不要著急。多的就不說了,我的建議是,寫字之前多看看原帖。沒錯,就是下筆之前看看貼,腦海裡過一遍字的寫法再動筆,節奏放滿一點。再則是寫了一頁紙,看看自己寫的和字帖對比一下,筆法、結體差距在哪裡。


3,趙孟頫字跡很多很多,早期的筆法像宋高宗和中晚期的筆法不盡相同,但又有相通之處。我的建議是,趙孟頫的字跡多找一些,讀讀貼,練練字。找起規律和變化,會減少很多枯燥得到很多快樂。

最後,與君共勉,我也是普通練字愛好者中的一員。


劉景明1


學趙孟頫的字一年遇到“瓶頸”,這對初學書法者來說,是很正常的。

看了題主的習作,一年的時間能臨寫到這個程度,說明題主還真是下了苦功夫的,在此,我為題主點贊!

遇到“瓶頸”怎麼辦?

一是停下來,先不要臨寫了。我曾經說過,寫不下去的時候不硬寫。不臨寫,不等於不學,可以讀帖,可以領悟一下趙孟頫的書法精神,當你有臨寫慾望和臨寫衝動時,再臨寫。

二是遇到“瓶頸”時,先不要急,要靜下心來進行認真思考,細心揣摩。為什麼說學習書法急不得呢?為什麼說學習書法要靜心呢?因為學習書法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成功的,若靜不下心來,更是學不進去的。啟功先生九十歲的時間還在臨寫趙孟頫的字,而僅達八分像,題主才學了一年,就認為遇到“瓶頸”了。我認為,題主所遇到的並不是“瓶頸”,而是功夫沒有下到一定程度,想急於求成,這是不可取的。俗話說,學習書法,五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要想把趙孟頫的臨寫到五六分像,沒有五至八的功夫是達不到的。

第三,繼續深入臨帖。根據題主目前的水平,應把重點放在“對臨”上。對臨,可選字臨,可通篇臨,也可臨局部,就這樣反反覆覆的堅持臨寫下去。達不到五六分像時,先不要背臨和意臨。另外,還可以採用“倒置臨帖法”,就是對臨三五年後,再返回進行摹臨,摹臨一段時間後,可嘗試跳過對臨,直接進入背臨。總之,臨帖不能死搬硬套,要靈活,要把能嘗試的臨帖方式都嘗試一下。據瞭解,歷史上有不少書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當代的書法家亦是如此,只不過是他們不告訴別人罷了。

(趙孟頫書法)

第四,要專工一帖,不要得隴望蜀。有不少人學書法,不專一,今天臨楷書,明天臨漢碑,後天臨行書或草書,這些都是學習書法的大忌,應棄之,並回歸專一。

(趙孟頫書法)



第五,遇到“瓶頸”時,可到外面走一走,比如,參觀一下西安碑林博物館;去零距離接觸一下《嶧山刻石》;參觀一下國內的名勝古蹟;看一看全國各地的書展,等等。

以上為個人觀點,供題主參考吧!


中州耕牛堂主


我業餘練了趙孟頫一年了,水平差連印章都一不小心蓋錯了😁




培訓師佘新顏


學習趙字一年遇到瓶頸很正常。你剛入門趙字的時候覺得臨寫不錯,還有點趙字意思,好像還能夠體現趙字風格。隨著臨寫的深入,你對趙字的認識也加深了,覺得越寫越不對,好像與趙字越寫越遠。這是因為你的認識提高了,對趙字的認識更深入了!

其實,這是任何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會遇到的普遍問題,不光是趙字!

那麼該怎麼辦?我的經驗是回到最初的點畫練習,重溫基礎!因為有時候你寫油滑了,覺得自己對學習對象很熟悉,不知不覺按照印象來寫,這樣就容易貼產生距離!或者換一本趙字楷書來寫。趙字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字體全面,貼多,可供學習的範本多。當然,加強讀貼也是必須的修煉。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放棄,要咬著牙挺過去,相信一定能夠過這一關。因為這一關必須要過!否則你就會半途而廢。




升降沉浮


提問裡的三幅字,問題真是遇到瓶頸而無法自拔的由衷而發。我以為你的瓶頸不是結構和墨法,而是筆法不得要領。估計是找了畫字老師教的。趙體的關鍵是在於領悟其日書萬字所需要具備的運筆脈絡和力度。其字之所以難學,正因為此。因為快,因為心到既筆到,運筆的起收點總是在似有似無之間,畫是畫不出來的。我過去就說過,我去聽過一次陶瓷大學老師教的書法課,真是貽笑大方,誤其學員五年,而無法改變畫字毛病了,最終是起初習研書法的興趣都化為烏有。

具體地說,趙體的起筆收筆最大的特點是"方"、"尖"。老師教的畫字,無論如何也是畫不出來,快不起來的。

本人也是初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前後一年,舉幾個例子,體會一下?





獻醜獻醜!


資深農業政策踐行者


看題主所臨可能是《三門記》,這本帖我臨過數字,用筆很簡單,但是並非成年人入手的良帖,可能更適合小孩。

就題主的臨作和個人的經驗,分享幾點看法,還望採納。

先放個圖,單字後邊講解。

關於臨作

先說字,綠色圈中都是處理比較不錯的字,臨一年寫成這樣是不錯的。

但問題也顯而易見,說是臨《三門記》,且先不說很多字結構不標準,單說筆法,就應該臨的不只有三門記,還臨了最起碼兩個趙帖楷書以上的作品,這個一定要注意。

初學時儘量要像才行,你的臨作用筆不夠厚重,結字不夠貶,反而很挺拔,沒有三門的特點,這麼學,即使同學趙體字帖,也不利於學好。

可以先從一帖入手,掌握筆法之後再臨其餘帖,這樣不至於筆法結構混亂,可以做到隨機應變。


我不推薦學習三門,並不是字不好,相反此時趙孟頫的字出於一種書風的變革時期的作品,這種感覺非常難把握,所以臨好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臨像很容易。

這種字的用筆變化少,對小孩入手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反而成年之後對一些用筆有主觀意識,不容易臨像,所以建議回到《膽巴碑》學習,或者《妙嚴寺》也是不錯的選擇。

綠色是不錯的地讓,紅色圈內都是失誤的地方,說實話這種用筆感覺就是錯的,雖然我臨三門只有數字,但是這種風格太容易把握了。

用不吸水的紙,狼毫或兼毫,很容易就能模仿個皮像。

三門記本身的水平非常紮實,但是因為處於書風變革時期,所以水平真在趙孟頫楷書作品裡算一般的。

臨帖臨三門,尤其是初學,成年人很少學像,我來告訴你原因。

且不說別的,單說這一“捺”,上圖中所有的捺沒有一個相同,這說明趙孟頫的水平高,變化多。小孩兒學,注意不到變化,學一種就會照搬用。成年人眼力高一些,能看到區別,所以臨的時候就像臨像,這樣也就造成了你臨帖是那麼多“捺”幾乎沒有一個標準的。

先寫好一種,然後再求變化,這個很重要。

你可能想學像,但也正因為如此,反而學的更不像了。

比如“琳”最後一個反捺,明顯是二王過來的,“外”反捺是米芾過來的,“之”三個捺,有顏真卿筆法,有魏碑過來的,只不過總結成自己的一種風格了而已。

他的所有變化全是基於有基本功,然後下意思寫出來的,這需要廣泛的臨帖基礎,單純臨三門是臨不出來的。

而且從“捺”收筆來看,趙孟頫書寫的速度很快,這不是一個慢寫的楷書,而且行筆變化相比於其他作品變化少,一是因為快,而是因為筆。這個理解就好,沒必要深究。

我記得“設”的捺在原貼中並不漂亮,這種捺千萬不要學“外表”你臨作中有個學了,可是效果也看到了,並不好。

並不是所有的用筆都是“好”的,這點一定要記清。古人的作品一定會有缺點,沒有十全十美的作品,臨帖要挑好的學。

遇到這種情況,學“捺”的位置,不要學“形狀”。楷書終究是靠結構的,只要結構對,筆畫醜一點不影響整體美,只要章法好,單字散一點也不影響整體。

比如上圖“之”的反捺,非常隨意,這種就是明顯不能直接去學的,一定要思考這學。

古人寫字也會有隨意之處,本身這本帖寫的就非常快,不可能毫無破綻。

看到了,避免就好。

古人有一種理論,原話忘了,但是意思是:如果一幅作品沒有任何缺點,那一定不是一件好作品。

好的作品或多或少會有一點點不足之處,這樣才“平衡”。

意思就是在書法中,十全十美不如十全九美給人的感觸更豐富。

好吧,在西方也有如此的理論,不過我沒學過,參考那個沒胳膊的女神雕像(好像是維納斯)。

回到單字上,為何說三門書寫速度快呢?

看書寫速度,並不是看外形,也就是說,你看到的可能是大草狂草,可是寫的時候未必會如疾風驟雨一樣“啪啪啪啪啪啪”的就完成了。

看起行收筆。

紅色為起筆,都是露鋒,那用筆的基調就有了,都是露鋒起筆,行筆一般都是由細到粗,或者行筆沒粗細變化。收筆為藍色,都是自然頓一下,收筆有些缺角,這說明頓的快,或者筆太硬。

看這個字的筆畫,非常厚實,還硬,說明筆一定不錯。

臨的時候要選對筆,兼毫狼毫鼠須,用毛邊或者A4紙,這種不吸水不褶皺的有一些粗糙有一些光滑的紙,千萬別用宣紙(可用熟宣或者偏熟試一下,因為便宜的宣紙一般效果不如毛邊更好),否則累死也體會不出用筆的感覺。

門框中“豎鉤”,你的臨作中一般都是一筆寫的,這裡要兩筆,有一個錯筆的動作,這個要看好,有個缺角在那呢,一筆下按在提出來,彈性未必夠用。

這種“鉤”的用筆是趙的特色,不可不學。

這個“高”的外形,是我用鼠標畫的,之所以說三門用筆簡單,就在如此,用鼠標都能畫個大概。

看“點”不是方的,是圓的,跟部分趙帖有所區別,橫切筆下去之後稍微有些弧度的前行,下拉收筆。

這其實是一種篆書的筆法,如果看過趙孟頫的篆書題額就會發現,所以本帖行筆是粗細變化並不明顯可能是有意為之,或者用了不一樣的筆。

這個字其實沒什麼,就在最後那個“鉤”,這是直接挑出來的,看原貼的“鉤”的地方,墨色的變化,明顯是收筆的地方有一些濃,這是因為筆鋒都聚在一起了。

這種墨色的輕重,是可以暴露用筆的動作的,所以看帖,要看高清,看墨跡,很重要。

有一部分版本的字帖為了好看,直接把墨色調的很黑,字帖是好看了,但是細節沒了,所以選帖一定要選“原色”

哪怕我臨王鐸和傅山草書作品時,看的“絹本”字帖有的都腐蝕泛黃了,但是也不會買調過色的看,否則你看不清他線條變化的力量,是影響學習的。

還有這個字,講兩點。第一就是“鉤”,這也分了兩筆,要看清,當然一筆直接挑過來也可以,但是直接挑過來就不要拉這麼長,怪怪的,學“高”一樣挑出來微微出頭就可以,要會變通。

還有,很多人都寫不好“馬”“鳥”等字裡邊的四個點。

告訴大家一個簡答的辦法。

把四個點分成兩組,1-3.

第一點往左下角用力,後三個店往右下角用力。

後三個點要有節奏的點,不要一個一個的,可以如上圖一樣兩個連一個斷,也可以三個連,還可以一個斷,後兩個連。都斷開的話也需要有這種呼應,才不死板。

四點首先要注意位置,然後就是點點的節奏。

1-2-1

斷,連,斷。

點點就要聽到落筆成點的聲音,“啪,啪啪,啪”

挺好玩的,一般看到規律之後就很難在寫錯了。

關於行書

還有一個行書臨作,我看了,但是沒發出來,因為沒必要發出來,確實臨的還不行。

首先是用筆基礎不夠,其次選帖也有問題。

趙孟頫行書初學,一定要選名手札,也可以去學王羲之聖教序,因為互通。

像趙孟頫三四十歲有什麼《xx法師》的早期手札作品,筆畫結構變化非常板,學了沒啥用。像晚年再給《xx法師》的手札就不錯,臨的時候要選對時間段。

還有,行書一定要臨差不多的,比如《心經》就不錯,但是《洛神賦》偏行楷,原貼字大一釐米左右,你如何臨也是臨不到位的,這個一定要注意。

看到字帖的時候,其實拿出帖名,去網上查查原貼的尺寸,再看看年份,浪費不了兩分鐘,但是就可能少走很多沒用的路(倒不是歪路,畢竟臨帖就是好的)。


選帖

臨趙孟頫一定要會選帖,首先趙孟頫二三十歲的作品,可參考但不可臨。

比如楷書《秋興八首》《陋室銘》等都是早期作品,用筆比較板正,筋多骨少。這二帖對我個人而言都是一種參照,起到的作用大概是這樣的“趙孟頫二十多歲就寫成這種水平了,我得努力”“哦,原來古人也不是年輕時候的字都很好,有希望,要好好學習”

比如趙孟頫王鐸文徵明董其昌等都在留下過二十多歲的作品,水平高嗎?在初學者眼力是非常高的,可能會感嘆為何他們如此天才,二十多歲就能寫成這樣水平。我曾經也曾感嘆(我老師說古人這個時期的字有成氣候的象,但是還有點嫩),後來隨著認識的加深,還是能發現古人字中不足。畢竟,功夫就是功夫,總要一天天積累出來的,不可能一口吃撐胖子,古人也如此,有天賦也需要更努力才行。

所以,選帖一定要選對,臨帖就要臨好的,取法乎上,才能對其餘水準作品有所品鑑。如果一入手就取法乎中,那就看不到“上”的妙處和“中”的不足。


一般這種問題,我說都是一些經驗,可以避免很多無用功
今天說的也夠多,如果有幫助對你,點個贊,點下關注就好。


謝謝


梁宇航


看了題主三副字,我想題主應該是書法練習時間不長,楷書基本沒有練過。總的來看,臨摹實際上與原帖並不像,毫不客氣的說,很多細節都沒有觀察到。個人覺得,臨摹第一階段是字形結構,第二階段再注重筆法細節。建議你首先改掉"抄"帖的習慣,第一步先把字形對準,哪個筆畫放在哪裡,第二步再來注重每一筆畫的起筆收筆,牽絲連帶。這樣按部就班,才能事半功倍。題主可以看看我臨的趙孟頫《閒居賦》局部,參考下這種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