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熊庭弼的戰略思想,對嗎?

豪說放語


熊延弼從來沒有表示要放棄山海關以外,他倒是提出過一則命中後金死穴的戰略:三方佈置策。算起來,這是熊延弼第二次出任遼東經略。第一次出任經略時,遼陽、瀋陽還在明朝手裡。第二次出任時,明軍已經退縮到了遼河以西,軍事重鎮廣寧城(北鎮)已經直接暴漏在後金的兵鋒之下。兩次經略遼東,熊延弼對戰局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堅守防禦是熊延弼一貫的戰略方針,完全是針對後金長於騎射,而短於攻堅的特點制定的。後來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重挫後金騎兵就是吸取了熊延弼戰術思想。

三方佈置策:“恢復遼左,須用三方佈置。廣寧用騎步對堡於河上,以形勢格之而綴其全力;海上督舟師,乘虛入南衛,以風聲下之而動其人心。奴必反顧,而重歸巢穴,則遼陽可復。是以應再議於登、萊、天津並設撫鎮;山海適中之地特設經略,節制三方,以一事權。”——《天啟實錄》

大意是以廣寧城為核心重點設置防線,沿三岔河兩岸,部署馬步大軍,憑地利拒守。同時,在天津、登州、菜州等沿海之地設置水師策應,並從海上進行牽制,或乘虛進入遼東半島後金祖宗之地赫圖阿拉地區,以迫使後金回師內顧,削減廣寧城正面之地,而後明軍再相機推進,收復遼瀋;另外,還要在山海關屯集重兵,並增設經略,以達到節制三方,統一指揮的目的。等到各鎮兵馬大集,山東半島的策應完成,然後再三方並舉,實行戰略反攻。

隨後,熊延弼又將三方佈置策做了進一步完善,提出了聯絡朝鮮的策略:“三方建置,須聯絡朝鮮。”即,讓朝鮮發兵鴨綠江邊,牽制後金注意力。然後明朝再派使臣駐防義州,負責呼應山東越海而來的登、菜大軍。但是這一策略卻因為與遼東巡撫王化貞的用兵方案格格不入而遭到排斥,最終失敗了。當然啦,這種不世出的謀劃雖然媲美漢武帝“斷匈奴右臂”的大迂迴戰略,但施行它的前提必須要有明君和能臣。按照明朝末年的暮氣情況來看,倒是很懸。不過,後來毛文龍駐兵皮島8年,數次擾亂後金後方,並牽制後金攻打遼西的明軍。倒是可以為“三方佈置策”的可行性做個註腳。


大福讀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自後金崛起後,就成為明朝在東北方向的大患,因為北京靠近東北,因此東北邊防是否穩固,直接關係到明朝都城的安危。

特別是1618年,明金薩爾滸之戰,明朝大敗,北方精銳被席捲一空,東北地區成為明朝邊防的重中之重。

也就是從薩爾滸之戰後開始,明朝雖然在東北地區元氣大傷,不得不轉入戰略防禦,但是卻湧現了一大批卓越的戰略家,他們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根據明金雙方的特點制定瞭解決後金問題的有效策略,而熊廷弼就是這些戰略家中的優秀代表。

熊廷弼兩度經略遼東時,努爾哈赤正肆虐遼東,遼東戰略要點相繼淪陷,明朝擁有的區域也退至遼河以西。面對後金咄咄逼人的氣勢,熊廷弼仔細分析後金軍隊的戰術,得出後金軍隊有長於野戰,短於攻堅的特點。並根據這樣的特點,提出了三方佈置的策略。

三方佈置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戰略。他的大致設想是:

在遼西地區以山海關作為核心支點,設置堅固的防禦陣地,憑堅城拒守後金的精銳騎兵。在後金軍隊傾巢而出,攻打遼西和山海關陣地時。明朝則可以利用海軍優勢從天津登州出發,襲擊後金的老巢,並和朝鮮配合對後金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應該說熊廷弼的三方佈置策略是相當成熟和完善的。特別是和後來的王在晉以及孫承宗的策略相比,三方佈置策略不僅想到了如何固守,更想到了如何收復失地,進而徹底解決後金問題。應該說如果熊廷弼的戰略思想能夠完美落實,那麼後絕對不會如此快速的坐大。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時曾經對熊廷弼,王在晉以及孫承宗三人的戰略思想進行了對比和分析。相比於熊廷弼的三方佈置,王在晉的策略主要是固守山海關,並在山海關外的八里鋪修築新城構成犄角之勢,有效抵禦後金的進攻。

這種做法雖然比較慫,但是對於財政枯竭的明朝政府而言,實在是一個非常經濟的選擇。但是明朝最終卻採納了孫承宗的關錦防線戰略,即耗費重金在遼西走廊構築一連串的城池堡壘,通過步步為營的方式,蠶食後金的土地,達到消滅後金的目的。

而歷史也證明了孫承宗的方法,相比於前兩者而言。不僅耗費巨大,而且缺乏彈性,敗多勝少,最終成為拖垮明朝的罪魁禍首之一。

那孫承宗不對,熊廷弼就一定對嗎?靜夜史認為未必。就和今天的很多人站在不同立場評價政治家一樣,立場不同自然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熊廷弼的策略毫無疑問是三個方案中最完美的,因為考慮到了攻守的問題,所以他也是最有可能徹底解決後金問題的方案。但是明朝特殊的內外環境決定了歷史不僅不會選擇熊廷弼的方案,連熊廷弼本人也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熊廷弼的策略無法落實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明朝剛性的外交策略

今天的很多人提到明朝就是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些所謂的氣節,固然聽起來提氣,但是也揭示了明朝特別是末期外交策略的巨大缺陷,即缺乏相應的彈性。

比如在遼東戰場,面對後金的崛起,明朝上下本身是非常鄙視的。所以每丟失一座城池,守將都有可能被下獄或者處死,這也導致了大量失敗的邊將投降後金。

在這樣的情況下,熊廷弼所謂的放棄整個遼西,積攢力量,搞三方佈置。雖然看似是一步好棋,但是卻令明朝上下異常恐慌。

為什麼呢?因為熊廷弼的做法,使得明朝在東北方向幾乎喪失了所有的戰略縱深,這是一種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罪過,特別是當這個策略遭遇失敗時,熊廷弼的下場就是萬劫不復。

那麼取勝呢?對不起,好的策略不一定意味著有好的執行者。明朝末期,官場上下貪汙腐敗,早就註定了,熊廷弼所謂的三方佈置,根本就難以完美落實。加上明朝不善開拓的社會氛圍,一旦放棄整個遼東就意味著以後再也沒有機會踏上遼東半步了。

所以熊廷弼最終傳首九邊的下場,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朝高層的態度。即想盡一切辦法保住固有領土,不能輕言放棄。

2、明朝缺乏耐心的統治者

崇禎繼位後,起用袁崇煥,這位大將提出了五年平遼的策略,條件是崇禎將整個遼東山東等關乎後金的地區管理權交給他。

然後結果也很明顯,袁承煥僅僅一年就被下獄而後凌遲處死,這足以說明崇禎是一個沒有耐心的皇帝。事實上不僅崇禎,崇禎之前的皇帝也照樣沒有耐心。

三方佈置是一個好煩到無懈可擊的策略,但是它需要滿足的條件太多,而且在短期內無法見到效果,這就非常尷尬了,要知道皇帝要的就是立竿見影。

你給皇帝要到了這麼多地方的管理權,又在短期內無法拿出戰果來回應皇帝的恩賜,這會讓雙方都很尷尬。

孫承宗的方案雖然燒錢,雖然並不高明,但是他讓皇帝看到了城池不斷修建,失地不斷收復的效果,這就夠了。

前文說過因為東北地區距離北京太近,如果真要實施三方佈置方案,這就意味著皇帝要將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熊廷弼。雖然熊廷弼忠心耿耿,日月可鑑,但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做到用人不疑。

而且因為熊廷弼本身的官場人緣比較差,這就使得熊廷弼雖然能夠提出完美無缺的策略,但是他不會得到同僚們的支持和配合,要知道如果三方佈置任何一方出現閃失,那麼整個策略就會功虧一簣。

再加上明朝末期上下貪腐,軍隊廢弛的情況,想要實現三方佈置策略真的非常非常難。

所以只能說熊廷弼生不逢時,他的策略在明朝末期並不好用。也許他能夠最終解決後金問題,但是統治者並不認為它是最佳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最早提出這個想法的不是熊廷弼。熊廷弼自己沒有明確提到過這種想法,但是,在廣寧之戰慘敗之後,熊廷弼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這個想法。

早在天啟元年的四月,瀋陽、遼陽相繼失守之後,有一位名叫高出的遼東監軍,從遼陽逃回到廣寧,提出自己的建議,就是明軍放棄廣寧,錦州、大淩河等地,直接退守山海關。

高出認為,明軍退出廣寧之後,廣寧、義州以西、以北的蒙古各部會趁機佔領廣寧,直抵海濱,控制整個遼西走廊。如此一來,在山海關和遼河以東的努爾哈赤之間,插入了蒙古人,直接面對八旗軍,充當山海關的屏障。

在當時,這個建議太過消極,朝廷根本不會接受。

再說一說熊廷弼在遼東問題上的主導思想。

熊廷弼,字飛百,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做過推官、御史。萬曆三十六年受命巡按遼東,很早就提出,整個遼東的最佳策略就是以防禦為主。

薩爾滸大敗之後,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只做了一年多就被迫離職,隨後,瀋陽、遼陽相繼失陷。

天啟元年七月,熊廷弼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再次經略遼東軍務,賜尚方劍。熊廷弼的主導思想仍然是防禦,但是更為消極,提出一個所謂的“三方佈置之策”,核心便是廣寧城,另外兩方分別是天津方向和登州、萊州方向。這個規劃過於龐大,耗費的人力與財力都是一個天文數字,缺乏可行性。

年底,熊廷弼率領五千人馬進駐右屯,他與遼東巡撫王化貞之間,在具體的政策方面分歧嚴重。

天啟二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五萬八旗軍揮師西來,明軍大敗,不戰而放棄廣寧。巡撫王化貞逃出廣寧,

逃亡途中,王化貞遇到熊廷弼,商量如何佈防。熊廷弼認為一切都不可挽救,下令焚燬所有輜重糧草,護衛大批百姓一起退入山海關,整個遼東鎮的重要城市全部陷落。明軍失去遼河到山海關之間的大片土地,遼西走廊成為明與後金之間的空白區,蒙古的哈剌慎各部趁機向東,佔據了這一帶。

此前高出的設想成為現實。熊廷弼和王化貞被下獄論死,熊廷弼傳首九邊。

在此之後,由孫承宗主導,袁崇煥具體實施的築城戰術,依次在寧遠、錦州等地築城,恢復舊地。看起來積極主動,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軍力,給明朝的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寧錦一線成為明朝機體上一個無法癒合的巨大的出血點,耗盡整個王朝的元氣。


於左


熊庭弼與曾國藩戰法與處境完全相同,都是採用步步為營逼死對方的戰術,也都面臨初戰失利的不良開局,但兩人不同的結局與中央最高執政者的耐心有關。曾國藩的屢敗屢戰得到主子的諒解,最終功成名就。熊庭弼一戰失利即刻傳首九邊,毫無翻盤的機會。這不得不說說熊庭弼的主子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崇禎,17年換41個首輔的崇禎,一個急脾氣容不得失敗的失敗君王。以大而弱戰小而強的對手,逼迫式戰法雖然是個笨辦法,但也是最有效最能揚長避短的辦法,老子本錢大耗死你。蔣介石以大欺小,四次圍剿失敗,獨第五次成功,就是採用了步步為營的笨辦法。蔣介石如果一開始就有足夠的耐心,或許中國歷史會改寫,同樣,崇禎如果有足夠的耐心,明朝的歷史或許會改寫。


王健224790847


說到戰略首先應該有其存在的基礎,熊當時退守山海關的策略不能不說是一種可行的模式,但不是最佳戰略,熊庭弼之所以打算退守山海關一方面是當時形勢所迫,關外一片糜爛,遼瀋皆失,缺乏戰略支撐點,唯有山海關可作支撐,但同時也是其性格使然,其人很有謀略,但也是性情中人,與同僚關係並不太好,退守之策偏為悲觀,當時雖然明軍處處敗退,但尚有大量漢民遺留,後金後方並不穩定,如果在戰略上採取積極防禦,一方面死守山海關,對於遼西走廊實行焦土戰略,另外能如毛文龍一般,派出若干精銳小隊深入敵後,建立補給點和船隊,不斷騷擾敵後,拯救漢民以充實隊伍,另外聯合蒙古賞金獵人,按50兩一個後金兵人頭算,一年也就是幾十萬兩所費就能讓後金雞飛狗跳不得安寧,僅僅以正合,沒有奇勝不能算是好的戰略,當然,當年熊庭弼的戰略也起了作用,不是袁大忽悠上臺,後金能撐到入關都很懸。


SIMENPENG


木匠說,在單兵素質機動能力野戰能力都不行的情況下,拼消耗就是大明唯一能贏的方法,我花一百萬兩修一座城,你用一萬人頭去換,我重傷你殘廢,看誰先把血流乾唄。


用戶3110401675783


按照熊廷弼的戰略思想,滿人早就被餓死了。


爵士好熊


熊延弼一代悲情之將他戰略思想沒錯只可惜為奸臣陷害為昏君冤殺屍骨無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