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资中筠先生说今天的清华北大是“集天下英才而毁之”?

一路格桑花199236576


资中筠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我理解,我也赞同。


但是!


资中筠先生说今天的清华北大“培养的是一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精神,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可问题是民国时期清华北大的大学生也表现出”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精神”。


从历史学意义上讲,民国时期清华北大与今天的清北,在“趋炎附势、嫌贫爱富”这一点上来说没有本质区别。


当然,我这里绝不是要“比烂”,只是确实站在历史学角度讲,资中筠先生这话太偏颇,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一直都有。


以北大为例,在蔡元培1916年年底担任北大校长以前,北大“大多数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上课铃响时,当差便来‘请老爷上课’。一些有钱的学生,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一心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读书毫无兴趣。即使有个别肯读书的,也不过抱着科举时代的观念,把读书当作求取功名利禄的手段。”


即使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以后,北大也不消停啊,1922年更是闹出了“讲义费”风波,就是学生不愿意给老师支付讲义费而闹出来的。


再说嫌贫爱富,民国时有一段顺口溜曾经流传在北京女大学生圈子,这是女大学生们的择偶观的一种体现:


“北大老,师大穷,燕京清华好通融,辅仁是座和尚庙,六根不净莫报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口溜?


因为在当时北京女大学生看来,北大的学生年纪一般都比较大,而且书生气十足,老气横秋;师大由于是免费入学,所以生源家庭一般都比较贫困;辅仁大学学生比较严肃,没有恋爱气氛,像座和尚庙;只有清华和燕京比较让人满意,学生青春活泼,家里又有钱,毕业又大多留洋,是择婿的最佳选择。


当然,女性希望另一半物质上富裕一些这绝对没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嫌弃“师大穷”,这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嫌贫爱富呢?


最后我在说一个真正能体现民国时期清华北大大学生“趋炎附势”的事情。


五四大家都知道,可谓轰轰烈烈,但是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五四就能发现,最开始五四是由高年级学生组织领导,但是到了最高潮的时候,领导组织的就变成低年级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当时段祺瑞政府发现清华北大等大学学生们的正义举动后,为了消弭影响,临时宣布举行司法以及公务员考试,而且录取人数是往届好几倍。于是高年级的学生们纷纷返回课堂备考去了。


请问这算不算“趋炎附势”?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因为坏人变老了。


兰台


清华、北大,是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

众所周知,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在全国遥居高位,欲尽揽全国英才。

因此,每年高考放榜之际,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几乎被清华北大“一网打尽”。

那么,如此鼎鼎有名的百年名校,为什么资中筠先生会有,今天的清华北大是“集天下英才而毁之”的“惊世骇俗”的言论呢?

下面有书君为大家探一探究竟。

资中筠先生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具有一定影响的清华老一代学者。

资中筠先生说:“我觉得也不用讳言,‘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我说的就是清华。

从小学到大学,也不光是清华,好多学校都这样,培养的是一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精神,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无独有偶,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也曾讲过“现在的北大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见,这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对我国目前大学教育的现状堪忧。

那么,纵观北大、清华这两所百年名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最近几十年有着哪些变化,让老一辈的学者有着如此的担忧呢?

一:高校内上行下效,得而不教,英才之光逐渐消失。

改革开放几十年,一切以追逐利益为上,老祖宗的传统文化亦逐渐丧失。

作为最高学府的北大清华,也难于幸免,其与原有的文化,原有的信仰,愈行愈远。

这两所学府,虽集聚了国内大量人才,而许多科技工作者却“不务正业”,整天忙着争科研经费、写论文,目的只有一个,比一般人更快的评上教授、研究员。

在这些名校中,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真正去搞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呢?

而北大清华录取的都是全国拔尖的人才,无可否认,对于刚刚踏入象牙塔的年轻学子来说,谁不曾有一番热血沸腾的理想?

然而,美好的理想终究碰上了骨感的现实。

学生们在这样的大学里只能成为典型的“现代犬儒”,用俗话来说,就是装逼:一边无心无脑地接受灌肠式教育,另一边口头禅就是“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真理值多少钱?”……

几年之后,即使是出类拔萃者,想必终是“泯然众人矣”。

若是得天下英才而不教育之,那岂不就是资中筠先生所言“中国名大学是集天下英才而摧毁之”?

二:所谓“为人师表”乃是“徒有其表”而已

大学是什么?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这样的绝妙回答:“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这一表述看似偏激,实则说到了点子上。

遥想民国时代的清华、北大,虽没有今天之矗入云霄的大楼,却有群星灿烂的大师;

而现在的大学,仅仅只有漂亮的校园,一群挣扎在功利之中的教授讲师,引领着一群热血青年奔向功利路上。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内。

社会上不正之风早已全面浸染到校园之中。

比如说假冒劣伪,学校里也已经处处造假,有学术造假和学历造假。

学术造假主要集中在教授、讲师身上,一群如此学风之人,怎么可能教出品学兼优的学子出来?

更有甚者,有些导师丧失师德,把带研究生当作一种权利来利用。

除了让研究生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将研究生作为自己的家奴来使用。让学子们的心灵和身体都备受煎熬,在这种情况下,何来学术创新与研究?

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北大清华作为全国大学的领头羊都是如此现状,别的大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书君自己的孩子,经过十二年的日夜苦读,终于踏进了全国的名校。

然而不出三个月,便感慨大学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个小社会。

各种竞选,竞赛,都充斥着拉关系,走后门,不以能力论排名。

连一个小小的学生会都充斥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让他一时无所适从,这不是他理想中大学的样子。

这又何尝不是每个经过日夜奋战,冲刺高考,而后跨进高校之门的学子的心声呢?

资中筠先生作为清华出身的老一辈学者,此话虽然有所偏激,但确实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国大学目前教育的现状。

少年强则国强,教育是立国之本。高校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固然雄大抱负;若集天下英才而摧毁之,实属国之大殇!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我儿子正在北大读大三,我想就我看到的说一点点吧。个人感觉,北大是让我失望的大学!但是,放眼中国,又有哪所大学值得我将孩子来托付呢?!至少,我没有找到!先不说化学校长的鸿鹄之志,让我羞愧难当!如今,除了课本知识之外,我没发现孩子能带给我新的思维和观点……相反,一种市侩和机会主义让我头脑发麻!这就是如今的中国最高学府吗?我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彷徨与无奈从不当着孩子面儿说!


北京相约98


清华培养的人才都出国去了,清华和北大都市出国留学的预科班,所以留在国内的,没有多少,到今天为止,其实我们已经看清楚了,清华大学和北大丧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速度最快的这几十年,你去看一看企业的高管,所有的上市公司当中清华大学是最少的,北大也是最少的,因为他们最优秀的学生都去留学了,在这里清华大学和北大的管理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忽视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表面上这些学生出国留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其实就成为了美国最,低层的打工仔,所以说清华北大毁了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关键是那些出国了的成了最大的悲剧,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大笑话。

有人提出不能埋怨学校,但是我在这里说必须说清华北大历任校长,没有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这些最优秀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丧失了,追随祖国发展的最大历史时机,难道这些校长没有责任吗?难道这些学校的教师没有责任吗?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4是靠无数先烈用心血和汗水来浇灌的。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但是清华北大的历任学生,只讲收获不讲奉献。好像世界就是他们更聪明。

北京房地产的一个笑话,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出国留学,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一个北京当地人千辛万苦卖掉了他的四合院,来到美国,追求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每天刷盘子洗衣服,当时赚的钱好像是我们一年的收入,当几十年过去了,觉得赚的钱可以回到中国养老,定眼一看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当初卖掉的是四合院够他几生在美国奋斗。难道他们不失落吗?难道他们不后悔吗?要知道当时能出国留学的都是这些清华北大的精英,他们被时代所抛弃,他们被中国人民所唾弃。祖国需要这些人和他们一起奋斗的时候,他们成了可耻的逃兵。现在是一些重点大学,成了建设祖国的脊梁,身份地位远比这些二鬼子更高,你说他们不说失落吗?

来说一下这些二鬼子在外国的待遇吧,肤色是永远改不掉的,在国外注定了他们是被歧视的对象,不管你多努力多奋斗,他们永远是在国外的二等公民,他们唯一在国外祈祷的,是中国永远能和这些国家关系友好,因为只有关系友好,他们才能和平的生活下去,生存下去。一旦发生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冲突,这些人一定会成为管制的对象,他们在地球上的地位,原来是在中国是一等公民,现在到其它国家变成二等公民,你说他们心中没有失落吗?

当我们这些留在留在国内的笨蛋,一个世界上第七的国家建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大国,尽管千辛万苦,但是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这群笨蛋,把中国建设了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这就是我们的骄傲,这就是我们的自豪,然而这群自认为最聪明的人,放弃了自己的祖国,放弃了自己的亲人,然后在大洋的彼岸喝着红酒,在不知干什么?




任我行21453173


资中筠先生所言的“现在的清华是集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同钱理群先生所讲的“现在的北大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对年轻一辈的深切关心,对青年处境的深深的担忧。

“现在的清华集天下英才而毁之”,与“现在北大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两位先生多年前所讲,很可悲的一点是,今天我们面对的处境并没有更好一些。


资中筠先生

这不是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问题,这是整个大陆学校所面对的处境:是有很多聪明的学生,但却缺少青年应该有的理想荣光,精明地失去了生机。

而作为大陆最好的两所学校,特别是北大,那是孕育了新文化运动的地方,北大精神里有自由与独立,而如今其中的学子依旧是中国最好的英才,但是其中的学子已经逐渐丢失了自由独立精神的要义,增强自己只是为了在未来社会里谋得更好的位置,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连底线也丢弃了。


钱理群先生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能苛责年轻一辈,甚至都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做出有益的改变,让青年人该有的面貌归来。

你觉得现在的学生精致利己主义者多吗?责任在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社会风气如此。普通农村出生的外甥。美国留学博士后,同学导师再三劝留。因外公及爷爷在出国前的一再嘱咐而回国。回国工作近十年而后悔。因他是个只知研究,而不善经营的人。同龄硕士都成了他的上司,对他呼来唤去。他不想再受这样的气。在国外的同学邀他出去。近期正在办理手续前往加拿大。无奈的选择!!!!


春风化雨


资中筠是谁?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具有一定影响的清华老一代学者。

资中筠怎么说的?她说:"我觉得也不用讳言,'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我说的就是清华。从小学到大学,也不光是清华,好多学校都这样,培养的是一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精神,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资中筠说的是否有道理?我们先从另外一个人说起,他就是清华大学校长——施一公!

施一公有多么牛叉?在学术上他是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特别在细胞凋亡、大分子机器、膜蛋白研究领域国际领先,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他还是“一身三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些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

而他最被大家熟悉的成就应该就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这正是中国社会的问题所在。

施一公为什么要辞职去西湖大学?可能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是他这么一个学术性人才最不看重的荣誉,而西湖大学的“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更符合他的理念。

清华大学是否培养在高精尖的人才?我们先来看看,高考状元热衷的专业,是比较有“钱途”的经济、计算机等专业。

清华大学毕业生毕业生去向,也多集中在国企、华为这种民企、党政机关等单位,有11.2%的毕业生去了科研单位。

所以, 资中筠先生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赢在高三


不仅仅是教育的错,应该更高层面好好反思,那一年让人们失去了信,从此中国传统文化构筑的道德体系瞬间崩溃;那一年让人们茫然,从此理想信念成海市蜃楼;那一年让人们追逐暴利,从此笑贫不笑娼的道德导向又重新构建。就短短2代人就让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断流了,不是清华有错,不是学子有错,是社会导向让他们选择了急功近利,毕竟没有人不想过的好一些,毕竟任何人都首先需要生存下来。


来源去地


这让我想起了钱学森钱老的世纪之问:“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我们学习西式教育这么年,越来越发现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无能为力。所以在这里我不想谈北大清华,来谈谈中国的教育。


在中国,教育的本来有一条作用就是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流动,防止阶层固化。所以说在古代的时候会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即使到了现在,绝大多数中国的长辈,哪怕自己没读过什么书,也会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读书,以后考个好大学。也出现了一大批寒门子弟通过自身的努力逆袭成功的例子。


但是,但是,但是现在越来越令我担忧的是:当下的中国社会,教育越来越成为巩固阶级的工具!“寒门再难出贵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比如说现在有一大批人在大谈什么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对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对于条件不好、甚至贫困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啊!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也只有贵州某山区的孩子跟北京的孩子读的同一本书,考得统一张试卷,贵州的孩子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啊!要是我们的教育也跟西方一样,让孩子除了学习,再去打打高尔夫、练练击剑,且不说寒门子弟,就是中产阶级,恐怕也难以为继吧。


要知道西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巩固人家“白人清教徒盎格鲁撒克逊”的社会地位的,本质上就不是公平的教育啊!


而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学习西方教育。现在我们的资源都比民国的时候强百倍,但是正如钱老所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还记得在民国的时候,不同专业之间有一条很长的鄙视链条“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外文系看不起中文系,中文系看不起哲学系,哲学系看不起社会学系,社会学系看不起教育学系,教育系的学生实在没人看不起了,于是就看不起他们的老师……”


在民国的时候,总的来说因为精英们都想救国图存,所以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肯定比现在好一点,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当时的教育可能更是中西结合的教育形态吧?

最后用一个网上的段子结束这个问答:

一领导到国内某著名理工科大学去视察。校党委成员和学生共同接待该领导,席间谈及圆明园,该领导便问起其学生会主席,圆明园是谁烧的来着?该学生会主席赶忙回答,不是我烧的。其校党委书记,也不敢怠慢,忙替其保证:“领导,我用我的党性替他担保,真不是他烧的!”


菜根谈史


我不同意资先生的观点。虽然两所高校的确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唯利是图,精致利己,但大部分是好的,主流是好的。资先生说得很绝对,也很夸张。



北大清华的学生底子好,都是各地的精英。北大清华的师资过硬,是全国学者的精华。北大清华的资源好,学生在校可以接触到学术前沿,技术前沿和文化前沿。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中国的各项建设主要是靠他们。如果照资先生这样说,北大清华的都不行,那中国早就玩完了。但这么多年,中国不仅没有玩完,还越来越好。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北大清华的确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教师本身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像一向看不起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只信美国的贺卫方,还有一些只图自己声望对国家和人民不负任何责任的教授,在他们的影响下,有些学生有样学样,确实变坏了,这都需要我们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