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被“遺忘”多年的科技巨頭,如何在16年後重返全球市值之巔?

这家被“遗忘”多年的科技巨头,如何在16年后重返全球市值之巅?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思經歷了烏龍和盤中短暫的超越後,11月 30日,微軟(NASDAQ: MSFT)重登世界市值最高公司寶座,人們忽然發現,這家被“遺忘”多年的科技巨頭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改頭換面。

雖然在之後的交易日中,微軟又不得不將位置讓了出來,但是對於微軟來說,16年後再次成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市值的實際意義。

“微軟已死”

2002年,微軟仍是美國年度市值最高的公司。但不過數年後,“微軟已死”的說法便開始流傳。“微軟已死”指的並非微軟破產,而是這家曾經的科技巨頭,已經不能再讓對手感到恐懼,他在科技公司中的存在感已經越來越低。昔日巨頭雅虎自創立初期便活在微軟的陰影之下,出於對微軟的恐懼,雅虎將自己定義為一家媒介公司,而不以科技公司自居。從這個角度出發,硅谷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創始人保羅·格雷漢姆(Paul Graham)公開表示,微軟在2005便已經死去。

靠著Windows操作系統,微軟一直保持著強勁的盈利能力。但與成立時間僅一年之差的蘋果相比,成立於1975年的微軟在大眾眼中的形象似乎顯得暮氣沉沉,在2000年後的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浪潮中,微軟顯得行動遲緩,一直沒能追上競爭對手的腳步。

2000年,在微軟的鼎盛時期,Steve Ballmer(史蒂夫·鮑爾默)取代比爾·蓋茨(Bill Gates)成為微軟CEO。

鮑爾默時代的微軟確立了以Windows系統為核心的戰略佈局,做了諸多嘗試,但似乎總是比對手慢了一拍。自鮑爾默成為微軟CEO之後的14年間,雖然營收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在上升,但是微軟的股價幾乎一直在30美元附近徘徊,甚至一度跌至不到17美元。

2010年5月,蘋果的市值第一次超過微軟,當時兩家公司的市值都在2260億美元左右。自2013年8月開始,蘋果便開始長期佔據市值最高美國上市公司的位置,今年蘋果更是成為第一個市值突破萬億美元的美國上市公司。

納德拉時代的微軟

2014年2月,效力微軟20年的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成為微軟的第三任CEO。在納德拉的帶領下,微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納德拉成為CEO後的4年間,微軟營收的年平均增長率大約為6.5%,而其前任鮑爾默任職期間,這一數值大約為11%。但是與鮑爾默時代微軟股價在30美元左右停滯不前相比,納德拉繼任之初,微軟股價不到40美元,到了2018年,微軟的股價一度升至116.18美元每股,在納德拉作為CEO的4年間,微軟的股價大約翻了3倍。投資者用手中的錢,對納德拉管理下的微軟表示了肯定。

納德拉放棄了前任鮑爾默以Windows為中心的戰略,Windows不再是微軟的唯一重心,由“Win-dows-first”變為“Windows-and”,業務類別更加多元化。2015年,納德拉對微軟進行了公司組織結構調整,由五個業務部門調整為3個業務部門,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對應Office業務)、智能雲部門(對應Windows Azure、Windows Server等)更多個人計算部門(對應Windows業務)。

在2014年7月10日的全員信中,納德拉提出“我們必須理解並擁抱只有微軟才能帶給世界的東西,微軟是‘云為先,移動為先’世界裡提供生產力和平臺的專家,我們將重塑生產力,予力全球每一個組織、每一個人成就不凡”。納德拉是在告訴世界,微軟人必須要擁抱雲服務,必須更專注於讓我們的技術應用於更多的平臺,微軟董事會主席約翰·湯姆森(John Thompson)曾公開表示。

自那時起,微軟便逐漸轉變為一家大型雲服務提供商,尤其是為大公司提供雲服務。雖然在雲服務領域,亞馬遜仍然是當絕對的老大,但是微軟作為老二,與其它競爭者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差距。如今,微軟的雲服務Microsoft Azures是他的主要看點之一。此外,微軟在AI方面也投入巨大。2017 年,微軟宣佈在未來四年投資50億美元,以推進在物聯網和邊緣計算領域的生態佈局。

與此同時,微軟變得更加開放。曾經,微軟拒絕將office軟件放在i-Pad上運行,並拒絕與Linux合作;而現在,office可以在IOS及安卓系統下使用。此外,微軟開始與競爭對手合作,例如,Salesforce、Dropbox等,微軟甚至在與亞馬遜合作。而且,早前微軟通過75億美元股票交易收購面向開源及私有軟件項目託管平臺GitHub,這再次證明了微軟的開放態度。

微軟的另一改變表現為商業模式的改變,由打包式軟件購買向訂閱式雲服務轉變。雖然初期軟件的銷售額有所下降,但是訂閱模式用戶粘性更高,收入具有復購的性質,收入的持續性更有保障。因為最好的消費品,他的銷售量應該是用戶能夠不斷沉澱,老的用戶能持續消費,新的用戶又能不斷增加,類似於投資中的“複利效應”。

納德拉展現出了當斷則斷的魄力。微軟曾嘗試自主生產手機,但是在蘋果手機及安卓手機的夾擊下,並不成功。隨後,出資72億美元收購了諾基亞旗下的大部分手機業務及專利許可證,這比收購直接導致了鮑爾默的離職。在利用諾基亞競爭手機市場不利的情況下,2016年底,微軟以3.5億美元的價格將諾基亞手機業務出售給了富士康,記下了一筆鉅額虧損。

事實上,大公司的平均壽命並非人們印象中的那樣長,跟據耶魯大學教授理查德·福斯特(Richard Foster)的統計,美國標普500指數企業的平均壽命是15年。“亞馬遜並非已經到了大而不倒的地步”,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在一段會議記錄中表示,“實際上,我預測亞馬遜終有一天會倒下,會破產”,貝索斯說這段話時,是近年亞馬遜最如日中天的時候。

在全球科技股集體受挫的背景下,微軟或許為正在謀求轉型的科技公司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鑑的樣本。

微軟四十年大事記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Bil Gates)從哈佛大學輟學,與孩提時的朋友保羅·艾倫(Paul Alen)共同創辦微軟,首個產品為BASIC解譯器。1979年:公司產品銷售於1978年底突破100萬美元,微軟將總部移至華盛頓州貝爾維尤(Belevue)。1985年:微軟推出Windows 1.0,讓使用者輕點滑鼠就能在屏幕對電腦下指令。1986年:微軟將總部移至華盛頓州雷孟(Redmond),並以每股21美元價格上市,集資約6000萬美元。1987年:Windows 2.0問世,讓電腦在辦公室內更普及。1988年:以全球銷售而言,微軟躍居全球個人電腦最大軟體公司。1991年:微軟的操作系統已用在世界上93%的個人電腦上。1998年:Windows 98問世,微軟問鼎全球市值最高公司。2000年: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mer)成為微軟第二任CEO。2007年:Windows Vista問世,成為微軟最不受歡迎的作業系統。2009年:微軟推出搜尋引擎Bing,不過時至今日,它仍難以追上搜尋一哥谷歌(Google)。2010年:微軟推出行動裝置系統Windows Phone。2012年:微軟推出Surface平板電腦和觸控作業系統Windows 8,同年更新Logo。2013年:微軟以72 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制造、設備和服務業務、Lu-mia和Asha 品牌。2014年: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a)成為微軟史上第三任CEO。2015年:微軟推出 Windows 10,3個月裝機量達1.2億,改進研發Surface Pro 4,並藉此成為炙手可熱的硬件公司。2016年:微軟212億美元收購LinkedIn,以3.5億美元出售諾基亞手機業務。2018年:Windows和設備部門部分職員歸入體驗和設備部門以及雲與人工智能平臺部門,以75億美元收購軟件開發平臺GitHu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