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有一段乌先生跟雍正说国库欠款的利弊,为什么雍正打哈欠不听了呢?

右先生52138068


《雍正王朝》中,四爷江南办差回京,受封雍郡王,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着两个儿子弘时和弘历拜邬思道为师,同时也是正式将邬思道纳入府中,使其成为自己的幕僚。

在于邬思道商讨是否接受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邬思道为雍正进行了分析,但是最后却以雍正一个哈欠,然后说了一句:“夜深了,早点歇息吧。”而收场。

四爷为什么要这样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这是四阿哥胤禛与邬思道的第一次长谈,对于这位邬先生对于自己的态度,对于自己的衷心,以及自己与邬先生的定位看法,都没有确定下来,不得不谨慎行事,以至于老十三在于老四分享张五哥刑部冤案的事情是,老四还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怎么就言听计从”了呢,邬先生也在先前误信雍正答应了康熙而嚷着要走,说明此事双方还诶有形成默契,都还有观察和考察中。真正让雍正放心把全盘安排交给邬思道的是小弘历在狩猎场上与康熙的一番对话,深得康熙赏识,也让雍正对于邬思道另眼相看,全完的信任。所以这个时候,还是在双方相互博弈,不显示自己的最后决定,也是有情可原的。

其次,四阿哥一回府上又是拜见又是促心长谈,可谓是将邬思道台的非常高,这是礼贤下士的表现,但是捧得太过于高了,特别是在第一次接触之时,四阿哥也不想把自己的位置放的这么低,毕竟自己是主子,所以用这样一种方式为自己找回一点场子,也是让邬先生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应该如何处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再次,就是四阿哥真的是累了,一路奔波再加上经历了朝阳门码头的一事,也确实比较疲惫了,而他也还要准备第二天与康熙的汇报,所以接口离开,也是在所难免的。


雍亲王府



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细节之处的表现。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邬先生属于bug式的存在,而雍正是早在九子夺嫡时就对于帝王心术了然于胸的人精。帝王心术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御下之道。

对于邬先生这种顶级谋士,雍正自始至终就一直是想要驾驭的态度,而不是真正的言听计从。

所以邬先生夸夸其谈之时,雍正用以打哈欠的方式来回答,其实意思就是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听与不听你的还是在于我。

下面宋安之来大概给大家说说雍正与邬先生这两个人的爱恨情仇…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邬先生是一个拥有大才的人。更难为可得的是邬先生拥有一颗济世安民之心,对于功名不太看重。

所以邬先生早年面对朝廷的不公写了一篇犀利文章来批评,因此被下了死牢。最后被爱才的雍正所救。

邬先生这种人的境界太高,并非在意功名利禄。

所以九子夺嫡时期的雍正对于这种怀有大才的人是既用也一直通过各种方法来敲打。让他分得清主次,以更好的驾驭邬先生。


邬先生初次见到雍正时,雍正当着王府众人的面对邬先生行了仅次于跪拜的大礼,表现出了礼贤下士的认真态度。可感动坏了邬先生。

之后两个人彻夜长谈了当时的追缴国库问题,邬先生是夸夸其谈。(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分析了追缴国库时会遇上的三种人,意思是让雍正接下这个差事。

而雍正的态度很有意思,那就是打打哈欠说夜深了,先生安歇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雍正的御下之道也有一套,知道文人好面子,所以白天等着众人的面对邬先生行了仅次于跪拜的大礼,给足了邬先生的面子。晚上邬先生夸夸其谈说出让他接国库差事以后,就故意不听了。其实就是让邬先生摆清楚自己的位置,听与不听在于自己,以试图驾驭邬先生。

而且帝王心术就是永远不能向任何人毫无保留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始终让人捉摸不透。

雍正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驾驭邬先生。

像之后的刑部冤案,邬先生认为涉及到废太子,而雍正身为太子一党的人不能接,结果雍正也没说什么。

第二天雍正还是以孤臣姿态接向康熙接下了刑部冤案,使康熙也是颇为高兴。后来又把自己弄出病来,接不了这个差事,最后由老八负责刑部冤案,自己巧妙的独善其身还一举两得。

可以说从bug邬先生与雍正初次见面以后,两个人就一直暗中较劲。邬先生认为自己拥有大才,雍正就应该言听计从。雍正深悉帝王心术,自然是通过该听时就听,不该听时就打哈欠岔开话题或者不说话我行我素来试图驾驭邬先生。

而雍正王朝这个小细节也是刻画的够厉害的。

最后两人算是打了个平手,雍正如愿登上皇位。邬先生也通过帮助为国为民的雍正成功登基,实现了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然后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第110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是否接下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事,是雍正与邬思道密谈的第一件事,也是邬思道这个谋士为雍正谋划的第一件事。

邬思道首先分析了此事的弊端,比如得罪人,比如这个差事很难办。其实这些都是俗常所见,雍正心里也是十分清楚的。

看到邬思道说不出什么高深见解,雍正应该是有点失望的。接下来,他应付了事地问道:那我不接这个差事?

邬思道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接,一定要接。

雍正有点意外,便问其原因。而邬思道的回答是:如果四爷也不接,那岂不是没有一位阿哥愿意为皇上分忧了吗?

正是听完这句话,雍正假装打了个哈欠,结束了谈话,留下一脸尴尬的邬思道懵在那里。

对于邬思道给出的这个理由,雍正是极其不满意的。

这个细节真是太巧妙了。它向我们展示了雍正的内心:我接差事难道真的是为了替皇上分忧吗?我把你邬思道请到府上,难道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皇上分忧吗?

不是,全都不是。

那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夺嫡。

也就是说,在太子被废之前,一直被当做太子一派的四阿哥胤禛,其实早就有了夺嫡之心。这隐瞒得太深了,连他最好的兄弟十三阿哥胤祥都不知道。

通过这个哈欠,邬思道应该看透了雍正的内心。

这场谈话,可以看做雍正与谋士邬思道之间的一次试探。

后来,雍正还是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接下了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事。这说明雍正在结束了与邬思道的谈话后,反复思考了邬思道的话,然后思考出了字面意思以外的深意。

其实,如果那场谈话继续下去,邬思道接下来就会把这些深意直接告诉雍正。


趣谈秘史


如果你给一个人提建议的时候对方打哈欠说明啥,对方不想听了,对你的建议不想采纳又不好直接反驳你呗,在这件事情上,雍正可能有这么几个想法:

1、这件事情是皇家的私事,乌先生虽然是雍正请来的幕宾,此时雍正还得端着,不是明确的夺嫡,让你参谋参谋平常的事情,但是一遇到这种涉及皇家的事情,还是暂不讨论的好。

2、雍正要显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君一定要在臣之上,乌先生分析的头头是道,如果此时要使那种恍然大悟的样子按北京话叫跌份儿,打哈欠显示胸有成竹。

3、雍正不同意这件事,雍正一开始认为得罪群臣毕竟不好,不明白乌先生的用心,分析的是好的,但是不想采纳,当和康熙谈话的时候才知道乌先生是正确的得罪群臣不如讨好一个皇上。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长久缄默如云漂泊


这是邬思道第一次正经地作为参谋为胤禛出主意。

可以看出邬思道有点过于“推心置腹”了。首先邬思道讲了欠国库银两的三类人,驾轻就熟,分析得头头是道,

在这个过程中,四爷胤禛目不转睛,盯着邬思道,一言不发,他是一边在听邬思道的分析;一边在考量着邬思道这个人。


应该说四爷胤禛之前针对邬思道是做了一番研究的,让儿子们行拜师礼,读邬思道的诗,这些都是为了笼络邬思道而下的大功夫。那么晚上问这个敏感问题的时候,其实正是近距离考量邬思道的水平、立场、态度以及人品。

邬思道提出了借款的”三类人”之说:


第一类是“逼不得已”借钱的基层官吏
,这类人数量多,但是都是逼不得已,所以追比起来比较困难;


第二类是“不安分”而借之的功臣,这一类人又动不得,康熙会为了面子出手干预;


第三类是”纯属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这类皇亲国戚,
这些人是最可恶的,就更动不得了。

那这个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很可能是即得罪人,又追不回银子的局面。其实就是暗示了,追比欠款这件事情,无论如何做,其实都不会有什么结果。

这些分析听起来都十分有道理,可是邬思道一个刑余之人,不居庙堂,如何对这些事情了如指掌?究竟是自己编出来忽悠自己的?还是果有过人之处?


所以四爷给邬思道挖了一个坑,“照先生的意思,这个差事我不能接?”
如果邬思道说不能接,那他说的三类人也就无法验证真伪。


邬思道回复,“接,一定要接。如果你不接,那皇上岂不是连一个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邬思道这是明知这个差事会办砸,还把自己往上推。而他此刻又要胤禛”替康熙分忧”,争取进入康熙选嫡视野。

这个建议,其实四爷胤禛很难去置可否。因为邬思道本人讲的都是帝王心术,说的都是台面以下的事情。两人之间之前既无深交,现在谈的事情又是需要去验证的事情。

胤禛如果表现出过于强烈的“兴趣”,这势必会暴露出自己某些“超前”的想法,容易被邬思道吃透自己。如果邬思道真是麒麟才子,那心思如此缜密之人,如何驾驭,胤禛必然没底的。


所以此刻必须“打击”一下邬思道,就在邬思道讲得兴起的时候,打了个”哈欠”,说不早了,睡觉吧!掐断你的进一步的言论。告诉邬思道,我只需要你为我分析,不需要你为我做决定。

如果胤禛刚和邬思道第一次商谈密事,就言听计从,毫无驾驭手段。那久而久之,这两人的关系就向邬思道倾斜过多了,这小船就没有共赢的基础了。

所以胤禛同时也要保持神秘感。他的不置可否,一方面自己要对邬思道说的这些话,要进行一个吃透思考;另一方面敲打邬思道,邬思道是麒麟才子,所以自己如何驾驭他,才能最终得其利而不为其伤。


邬思道说得正兴起的时候,突然胤禛打起了哈欠。这对于一般“话唠”的人,是很受打击的。不过邬思道是什么人?所以他明白不要继续再说下去了,之前自己讲的”三类人”,和暗示“此事必然没结果”这需要胤禛消化,并且验证过后,他才会相信甚至是彻底拜服。

果然之后胤禛后来接了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康熙大为感动,并且要胤禛做一个真正的孤臣,从此康熙对胤禛另眼相待。而追比国库欠款的时候,真的就遇到了邬思道说的三类人。被一两银子羞辱了斯文的老状元就是第一类人;被逼死的魏东亭就属于第二类人;十阿哥和桑配,邓元方,图伦绅这些人就是第三类人。最终这事以康熙不得已出来收拾烂摊子收场。事事如邬思道所料。

胤禛这才彻底相信邬思道之才绝对不是吹出来的。所以在后来彻查刑部冤狱的时候,邬思道阻止胤禛,其实胤禛是听进去了。

但是他还是“申请”接手这个差事,把邬思气得跳脚,大喊“言不听,计不从”,要收拾包袱回家。其实此刻胤禛已经完全掌握了驾驭邬思道的本领了。

胤禛其实是换了个方式采纳了邬思道的意见,而且更高明,他“申请”接手这个差事真实目的是引胤禩入局,然后又把自己弄生病,一个月起不来床,胤禩就接也接,不接也得接彻查刑部冤狱的差事了。

而邬思道得知胤禛的真正用意的时候,不禁叹服,不但自己的计谋被采纳,而且胤禛运用得更好。这样的主子有魄力,有手段,善纳人言,还有时候让人捉摸不透,心存几分敬畏之心。


炒米视角



谢谢!不亏老戏骨,题主独具慧视,视角独到,目光深燧!

西北战事吃紧,雍正实际是内外交困,国库空虚,战事难以收到捷报,年羹尧功成名就后,他还会做什么天大的事呢?打仗打的是银子,年将军又在犯难为战争,又连连催促粮草。此时雍正已对年将军有了杀心,但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又动不得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实际雍正已无暇顾忌头尾,正是愁肠百结千古功名。用民脂民膏甚至百姓生命来成就自己一代霸主地位,哪里顾得上欠款利弊。



从后来使出封建王朝绝杀技——国破臣亡——杀掉挥金如土跟随自己多年的心腹年将军可以看出,雍正又是非常关心欠款利弊及更重要的功高盖主的威胁。这是非常矛盾的事,对将领用且防,更看重功高篡位的兵变!

风行君带你从细微处解读不一样的文史,欢迎欣赏


解闷日记


看了这个问题,《雍正王朝》也是我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就雍正和邬先生说国库欠款的利弊,雍正为什么打哈欠不听了,这个问题咱也来凑个趣,就雍正对追还国库欠款的问题其实也是很发愁的,因为这就是个吃力不讨好,得罪人的差事,就连八阿哥那么聪明的人连亲王的爵位都不要,都不愿意接的差事,可见追缴户部欠款不是一般的难,最可恨的是八爷和太子都举荐了四爷,把雍正放火上烤,八爷和四爷的意思就是,不是你老四能吗?就是想让你老四在追缴欠款上栽个大跟头,就是想让你老四在皇帝面前失宠还得罪了朝中众臣,成为一个真正没有人支持的孤臣,而众阿哥和太子都一致举荐老四,让老四不得不接招,四爷愁就愁在这个地方。

其实雍正也是怎么想办法就能把这个差事最好推掉为上策,才晚上和邬先生谈的心,也就是让邬先生给拿个主意,想不到邬先生,嘚啵嘚啵分析了一大摞,雍正都听的不耐烦了,这个还用你邬先生分析?当邬先生让他接追缴欠款的差事,雍正还反驳邬先生,当邬先生说了接的理由是为皇帝分忧,如果你四爷不接这差事,皇帝身边就真没有替皇帝分担国事的皇子了,当雍正听到这句话,眼睛都亮了,不言而喻,邬先生话里的意思就是,你四爷现在办的差事就是皇帝办的国事,只有把国事合格的办好,皇帝才能放心的传位于你,这是众皇子的短板,如果你连这件事都和其它皇子一样推脱,皇帝敢把江山社稷托付于你?你四爷认为皇帝会传位于你吗?雍正打哈欠就是不想邬思道说这些废话,但雍正听懂了邬思道话里边的意思,打哈欠的意思就是,不用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睡觉。


夏有凉风61


好比卫鞅给秦孝公讲帝道王道!孝公想霸道,而无具体纲领,国策心中早有定论,只需要一个人来具体实施!卫鞅也是投石问路试探孝公态度!以便决定是否鞠躬尽瘁!胤禛需要的是具体策略,利弊这些道理他都知道!如果胤禛说出来就表露了争储夺嫡之心!乌先生也是想试探雍正的想法!如果不是那个心和那块料,一走了之罢了!卫鞅、乌先生算委婉的了!要是遇上道衍这种凶悍的谋士你就大发了!当然朱棣更牛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