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民黨將領何應欽的晚年歲月?

大不列顛的帝王


1987年10月,曾有蔣系第二號人物之稱的何應欽,因病去世,享年98歲。

何應欽作為國民黨內少有的高壽之人,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其晚年生活呢?

有書君覺得,這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是何應欽晚年生活寫照。

且隨有書君走近善於明哲保身的何應欽。

一,前半生屹立不倒的何應欽。

何應欽,1890年出生於貴州興義。其自幼就是學霸級人物,從農村娃一步步走到赴日留學生,他亦藉此得遇貴人蔣介石。

日後,他正是在蔣介石提攜下,就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得以平步青雲。

其作為黃埔二號人物,對學生和藹可親,被稱為“何婆婆”,由此可見其性格圓滑融通。

蔣何真正的莫逆之交,應該源於打陳炯明的“棉湖之役”。何應欽對老蔣捨命相救,令老蔣許下了“有我蔣介石,就有你何應欽”的承諾。

這也許就是,老蔣以後多次對他手下留情的原因吧。

就如1927年,汪精衛逼老蔣下野,何應欽錯判形勢沒有給老蔣雪中送炭,反而釜底抽薪。

老蔣復職後仍然重用於他,應該源於昔日之恩,但也為臺灣時期再度疏離打下伏筆。

不過何應欽從此以後,倒是對老蔣忠心有加。

縱觀何應欽的前半生有功有過,其最大的汙點,就是1931年和日本簽訂的《何梅協定》。

可是他始終恪守著底線,未成為漢奸,在抗日戰爭中憑其軍事才能,亦做出貢獻。

尤其是1945年,他指揮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大捷,隨後其又作為中國戰區受降官,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是其一生的亮點。

雖說抗戰結束後,何應欽不再被重用,可其還一直未遠離蔣系核心圈。

有書君覺得,他之所以屹立不倒,除了其才能出眾,老蔣離之不得,更多還是憑其做人智慧,知道何可為,何不可為,有自己做人底線原則。這也許就是其日後能看開仕途的原因吧。

二,寵辱不驚,去留隨意的何應欽。

1949年,何應欽隨老蔣退居臺灣。雖然何應欽到臺後,一力聲討李宗仁,力助蔣介石復位。

可是,1950年老蔣再次就任總統後,仍將其冷落,只給了總統府顧問虛職。

這也許是兩人昔日之怨,依舊是老蔣心中之刺,現在老蔣重組班底,何應欽已無利用價值,終於有機會棄何不用了。

不過老蔣源於昔日之恩,對何依舊有別於他人,表面仍然優待有加。

何應欽對此倒是很能看開,在臺北牯嶺街寓所,自稱“閉門思過”,不再過問政界事務。

何應欽面對冷落打擊,沒有像毛人鳳之流那樣,抑鬱成疾很快就悲慘逝去。

他反而活的更加有滋有味。他開始熱衷於“三打一跳”,打橋牌、打高爾夫球、打獵、跳舞成了其日常嗜好。

有書君覺得,這些愛好不但是其長壽養生秘籍,更重要的是顯示其已無政治野心,讓蔣氏父子放心,減少對其提防。

何應欽在臺灣雖說遠離政界,可是那時的他,對老蔣只有兩個字“捧”和“忠”,他經常四處吹捧老蔣的功績。

同時,他還組織了一些諸如中日文化交流會、道德會、童子軍等組織。

其以民間身份在經濟文化領域,繼續為老蔣出力。甚至有時何應欽甘做棋子,為老蔣重組班底走過場。

也許有人覺得何應欽就是卑躬屈膝,沒有氣節。

有書君覺得,這也許是他面對惡劣環境的生存之道吧。蔣氏父子看到他如此甘做順臣,亦給了他更多的顏面上的禮遇。

尤其是蔣經國在何應欽九十壽辰時,為其頒發獎章嘉獎祝壽;在其九十五歲壽辰時,為其著書立傳作為賀禮。何應欽耄耋之年也算榮寵極盛,當屬國民黨舊人中第一人了。

有書君覺得,何應欽既能享受頂峰的榮耀,亦能趟過人生低谷的暗河,護全家周全。應是他面對榮辱能淡然處之,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做人智慧。

也許他的“捧”與“忠”,只是保護全家的權宜之計。他晚年骨子裡的寵辱不驚、去留隨意才是天性,不然他怎能安然享受家庭生活的清歡。

三,至情至性愛妻情深的何應欽。

何應欽因妻子不能生育,多人勸其納妾,都被他斷然拒絕。他獨對妻子王文湘情有獨鍾,也是至情至性。

王文湘能得丈夫如此相待,也確實做到了妻子極致。她雖出身名門,卻相當能吃苦,是丈夫背後堅強後盾。

相互扶持也許是其夫妻相處之道吧。1952年,王文湘被查出乳腺癌晚期,何應欽亦放下所有陪伴妻子。

他每年都要陪妻子去日本治療;每年都要定期陪妻子出外旅遊修養;他在妻子面前,什麼事只有“好”字。正是有愛的呵護,王文湘又奇蹟般的又多活二十年,於1979年病逝。

老妻逝後,何應欽感傷不已,其晚年行事應該也是為護妻周全。其被稱為“中國第一好丈夫”當得起。

何應欽晚年雖平淡,卻也安然。只是他骨子裡信仰執念,致使他無法回到夢中故鄉,也許是他最大遺憾。

斯人已逝功過是非,由後人評說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何應欽(1890~1987)字敬之,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國民政府將軍軍銜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特級上將只有蔣介石一人,一級上將早期有九人,陸軍一級上將有:何應欽、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陳濟棠,海軍一級上將是陳紹寬。可以看出何應欽當時是個有地位影響的風雲人物。

何應欽,留學日本,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1916年回國後,在國民黨敗退到臺灣前一直在軍中任職,直到最後任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等。

小編插一句,何應欽還擔任過黃埔軍校總教官,還是黃埔軍校校旗和中華民國國徽的設計者,黃埔軍校,稍微瞭解歷史都知道,其地位之影響有多大。

因其在1927年,暗中支持,導致蔣下野,而使之間產生矛盾。

到後來國民黨敗退到臺灣,蔣介石與1950年任總統,何應欽就開始倍受冷落。

在臺期間,何應欽居住在臺北牯嶺街,開始了所謂的隱居生活。不聞政事,自稱閉門思過。

何應欽官場失意,後創辦了(中日文化經濟協會),臺灣(道德重整會)等民間組織。提出了不少建議,對臺灣的經濟文化繁榮非常關心。他的精力也逐漸從軍事轉移到關注臺灣經濟發展建設上。

何應欽雖然晚年被冷落,但是他的生活比起其他國民黨元老還算好的,吃穿不愁,家境也不錯。心情也逐漸好了起來。平時沒事的時候也就是打打牌,打高爾夫球,栽點花草,與老朋友敘敘舊,喝點酒等。日子過得雖然平淡也算頤養天年了。

1980年4月在其90大壽時,國畫家張大千根據他的描述,精心畫了一幅《泥凼風景圖》作壽禮相贈。

1986年4月,何應欽因中風被送往醫院,身體逐漸衰弱。時隔一年後1987年10月21日上午,何應欽與世長辭。


惘然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在大陸一直被蔣介石所信任和倚重的國民黨高官大員和大將們,除陳誠等少數人,絕大多數都靠邊站了,何應欽自然也不例外。在臺灣的何應欽,已經被排擠出國民黨核心層,只擔任幾個虛銜,已經沒有了權利。他也自己號稱閉門思過,不聞政事。



作為黃埔軍校的總教官,國民黨中黃埔軍校的2號人物,何應欽一直是蔣介石的嫡系和最信任的軍方人物。歷任國民政府委員、浙江省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部長等職,並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更是在1945年9月,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的投降,獲得了一箇中國軍人所能享受的最大榮耀。為何國民黨敗退臺灣後,何應欽卻備受冷落,靠邊兒站了呢?


第一次蔣何矛盾。1927年,汪精衛和蔣介石分別在武漢和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的主席汪精衛通電反蔣,而新軍閥的另三家:白崇禧的桂系,馮玉祥的西北軍和閻錫山的禁晉系,都公開逼蔣下野。蔣介石四面楚歌,何應欽認為蔣介石必敗無疑,於是暗中支持桂系逼宮,蔣介石被迫下野。蔣介石曾說,“當時只要何應欽一句話,我可以不走的。”

第二次,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成扣押了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而此時的南京政府,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不顧宋美齡哀求,何應欽一力主戰,主張武力解決西安問題,何應欽一面出任討伐總司令,一面與日本、桂系、四川聯繫,何應欽的主戰很有可能致蔣介石於死地,何應欽未必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鳶飛九天2018


國民黨將領何應欽(1890-1987)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一生政治榮辱,得以善終,可以說真是燒了高香了。

去臺之後,蔣介石見軍事反攻越來越不切實際,一群軍事將領被閒掛起來也是符合形勢發展的。

何應欽晚年在臺灣,毫無懸念地被擠出權力的核心層。原因是,蔣何之間是有過間隙的。1927年,蔣介石被逼下野,何應欽沒有支持蔣。讓蔣窩著火。但是,蔣介石和何應欽於日本振武學校,蔣算是何的學哥,這份情誼我以為無論怎麼政見不同,蔣介石還是顧及的。蔣介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公私分明,與有私情的下屬還是很會一致對外的,即便用不著也一定不傷大雅,“以備後用”。到後來,1936年,蔣介石遭逢西安事變,何應欽主張武力征伐張楊,雖然許多史書將何應欽歸到親日派,但是在這件事的動機上,不一定沒有解救“師哥”的衝動。因而,後來蔣介石也在表面上予以了表揚。蔣介石對一群老將,不給予實權,但是任其自生自滅,也算有厚道的一面。

蔣何的關係複雜難辨,但是有情義做底是一定的。否則,曾親日且與蔣有過間隙的何應欽何以能以九十七歲高齡善終?


老照片


何應欽,有國民黨第一模範丈夫之稱,一輩子的業餘愛好是洗衣做飯。當年他老婆嫁給他屬於下嫁,他老婆王文湘家屬於興義第一大戶,當然作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的它找一個興義第一大戶的女兒算不上高攀,問題是王文湘的舅舅劉顯世當時是貴州督軍,王文湘的哥哥王文華當時是黔軍模範團的團長,何應欽在王文華手下當營長,王文華網絡了一批留學回來的精英,如何應欽、谷正倫等人。後來以王文華為首的新派人物與其辦團練出身的舊派人物舅舅劉顯世發生矛盾,將劉顯世趕出了貴州,再後來王文華被暗殺,這夥人失勢,不得不離開貴州,在外面闖出了好大的萬兒,何應欽成了國民黨黃埔系第二號人物,谷正倫成了國民黨憲兵之父,還有一位名字忘了,成了蔣介石的智囊。


漂流木2


何應欽,現代風雲人物,民國達官顯貴,官至中華民國的總司令,總參謀長,國防部長等大官。對他如何定位如何評價那是磚家們的事,本人平民一個,就從平民的眼光來說說何某人。我二十年前到過何的家鄉,現今貴州省興義市,何的豪宅就矗立在興義市老城中央,很大很長,中西結合,外面用土紅柒粉刷過,氣勢雄偉,但不是很高,保存較好。其實,何應欽是鄉下人,城中的豪宅大約是發跡以後建蓋的,與貴州軍閥劉顯世,王電倫(曾任貴州總司令,何的妹夫,本人見過其破敗的舊居,不知如今修好沒有),是親戚,但後來為利益之爭,撕破了臉,何是王總司令一方,據說是孫中山支持倒劉顯世,只可惜王何聯盟不敵劉顯世(劉氏莊園尚存,極雄偉),何應欽兵敗逃亡昆明,劉的殺手也跟到昆明,此殺手乃江湖高手,何連中二槍,倒在旅館地上,有傳說朱德大元帥時任雲南警務處長,昆明警察局長聞訊趕到救了何某,但彈頭至死尚有一顆未取出。王司令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被暗殺身亡了。後何應欽投了孫中山,跟了蔣介石,成就了一番偉業,也是命不該絕也。日本投降,作為中方首席受降官接受日本岡村寧次的投降書,大長國人志氣,名留青史。退到臺灣之後,閒人一個,搞搞文化教育,安度晚年,得以高壽,也算善終了!都說葉落歸根,不知後人是否有意讓其魂歸故里就不得而知了。


黑虎97


何應欽是蔣介石的學弟,有過成為軍閥的機會,王柏齡引薦到黃埔,開啟了開掛般的人生。之後卻又在多次不支持蔣介石中,漸漸邊緣。抗戰的勝利就是其巔峰與轉折點的開始,官場冷落,民間活躍。

1、漸漸離開軍權

接受岡村寧次投降,密蘇里號軍艦簽字,日本駐軍,這是戰後中國軍人最期待也是最光榮的時刻。

(受降)

1945年9月9日9點9分,在南京,何應欽在投降桌上接受日本簽字,這是他一生的巔峰。之後被派遣到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

在解放戰爭中,先後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在蔣介石下野後,擔任了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但此時已經沒有實際軍事權力。

2、冷落在官場

1949年5月何應欽在廣東辭去了所有職務,先是到了香港,後到了臺灣。到了臺灣,小委員長陳誠主政。

他自然邊緣起來,一開始不問政事,到了後來連中央委員會都沒進去,只擔任了中央評議委員,在軍方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高級顧問。

3、活躍在民間

冷暖自知的何應欽參加民間活動越來越頻繁,親日的他成立了中日文化經濟協會;還有童子軍、道德委員會等。到了八十年代小蔣時期,還成立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

平時參加各種典禮,婚喪嫁娶、開業剪綵,一邊刷存在感,一邊賺著錢。自然也就有時間娛樂了,打打牌,打打球,養花種樹。

1987年病逝,98歲高齡。

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何應欽的晚年確實淒涼;對於一個常人而言,何應欽的晚年何嘗不是天堂。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何應欽早在蔣公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時就擔任總教官。在蔣公指揮下率軍北伐。圍剿中國工農紅軍。但此人野心大不甘屈居蔣介石之下,夢想取蔣而代之。曾想倚靠媚日逼蔣下野。西安事變中險些要了老將的命。所以,蔣公對他又恨又愛。敗退臺晚允許帶走他。

就憑他兩次企圖,蔣介石與他矛盾很深但又離不開他。為了讓蔣經國上臺鋪路,蔣公介石讓一大批老人下臺。何應欽心知肚明,不幹予軍政。過悠然休閒生活。但他內心有所不安。可以說,晚年的他苦悶寂翏。



老汪看世界


蔣介石為什麼信任何應欽



東征討伐陳炯明時,棉湖之戰東征軍遭到叛軍重創,蔣介石和何應欽都被圍困。對面的人大喊要活捉蔣介石,包圍圈內的蔣介石非常尷尬。蔣對何說:“這次結果基本不好了,要麼被俘虜要麼被打死。”

這種緊急狀況下,何應欽並沒有出賣蔣,他想一個好辦法,就是用錢賄賂。人人都喜歡錢,白花花的錢滾到腳邊了,誰會不要?何應欽對著叛軍林虎的部下喊話,如果你們放下手中的武器,我就給你們一千元。然後立刻往外丟錢,叛軍看到錢立刻開始你爭我搶。這時候何應欽就帶著蔣介石逃跑了。

事後蔣介石與何應欽結拜為兄弟,蔣對何應欽說:“我的天下就是你的天下,有我蔣介石必有你何應欽”。

蔣介石也確實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只要蔣升遷,何就一定升遷。哪怕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何應欽背叛他;蔣在西安北被活捉,何要派飛機炸死他,蔣也只是冷落,並沒有沒有懲罰過何應欽。

女兒眼中的何應欽



何應欽終生沒有孩子,何的四弟何輯五見三哥官場雖然得意,但家庭生活卻很是冷落寂寞,於是便將自己的女兒何麗珠過繼給了三哥三嫂為女。從此何麗珠就成了何應欽夫婦的女兒。被何應欽夫婦噓寒問暖,悉心撫育,視如掌上明珠。

南京解放前夕,17歲的何麗珠隨父母退到了臺灣。遷居臺灣後,何應欽寓自稱閉門思過,不聞政事。蔣介石恢復總統職權後,對何非常冷淡,將其排擠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只任一席中央評議委員的虛職。自此退出政界和軍屆,專心在家陪伴妻女。

何麗珠說父親有兩條不成文的規矩:一,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回家多晚,都要和母親聊會兒天;二,每天至少要和母親一起吃一頓飯,要麼是早餐,要麼是晚餐。母親患病後,他又給自己增加了兩條規矩,每年陪母親出國求醫治病;定期和母親離開臺北外出度假。

何的妻子因絕症去世後,何應欽非常悲傷。雖然他思想上也早已有所準備,但夫妻兩人相依相靠,攜手度過幾十年風雨人生。如今妻子撒手先去,一種孤獨感便油然而生。

何麗珠說,有一天父親把她叫到書房,就像朋友一樣,向自己娓娓講述了他與母親多年來相濡以沫的恩愛故事。說倒傷心處時,何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妻子眼中的何應欽



何應欽的妻子是貴州軍閥王文華的妹妹王文湘,結婚多年王文湘也沒有給何應欽生個一男半女,性格保守的王文湘勸何應欽納妾,給何家生兒育女,以續接何家的香火,被何應欽斷然拒絕了。這不是何虛偽,而是他與妻子王文湘感情確實好。

王既為何應欽主家政,也為何從事社會活動。西安事變後,何應欽與蔣介石等人有嫌隙,王文湘便在四大家族的夫人中周旋,更常與宋美齡在一起,以借求教《聖經》解說為由,替丈夫辯解開脫。

何應欽不擅長交際,也不培植私人關係,有些貴州的同鄉或朋友熟人介紹的人來求職時,他不想幫忙時,都是王文湘出面得罪人。因而何應欽在貴州籍軍官中口碑很好,王文湘的聲名就差得多,都說她仗勢壓人。

何自知自己個性恬淡,處理不了妻妾之間的爭風吃醋。白天要應付官場和戰場,隨時處在身首異處的險境,需要一個能讓自己放鬆、安寧的家庭。他一直認為,夫妻之情遠遠重於權力、錢財,後者為身外之物,惟有妻子的愛、家庭的溫暖才完全屬於自己。


Mer86


作為中央軍系統資歷最深的老將,何應欽在北伐、抗戰乃至國共內戰中都擔任著重要角色,為蔣介石所倚重。1949年去臺後,何應欽退出一線權力核心,出任“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

“戰略顧問委員會”還有兩位赫赫有名的副主任委員,一是白崇禧上將,一是白的親家顧祝同上將;在臺灣每當有重大軍政活動,三位老將都會聯袂出席,他們雖然退出了權力核心,但還是受到應有的尊重和禮遇。“戰略顧問委員會”成員多為退居二線的一級、二級上將,如薛嶽、楊森、李品仙等人,他們在北伐、抗戰中曾赫赫一時,到了臺灣世代交替,老將們都交卸了實權。

1977年,何應欽與夫人王文湘歡度結婚60週年紀念

從一線退下時,何應欽剛剛60歲,精力還比較充沛,他將工作重心放在了經濟文化和外交方面。何應欽早年曾留學日本,是國民黨內有名的知日派,利用這個優勢,何應欽組織發起了中日文化經濟協會,促進了兩國民間的交流;何應欽在臺灣恢復了中國童子軍總會,並出任副會長(會長一職由蔣介石擔任);何應欽還利用自己在國際及軍界的影響,多次出國訪問,開展國民外交活動。

何應欽平日在臺公務活動不多,由於他在國民黨內人脈極廣,所以經常參加一些熟人的婚禮、剪綵或者葬禮,這幾乎成了他的主要工作;除此之外,何應欽就在家養花、打牌或者外出打高爾夫、打獵等,幾乎完全淡出了臺灣的政治和軍事舞臺。

何應欽是國民黨內有名的長壽老人,他生於晚清時期的1890年,1987年在臺灣去世 ,享年9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