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戰鬥機的進氣口為什麼不與機身融為一體?

莫寧_Morning


自從殲10戰鬥機的改進型號殲10B出現後,它的進氣口終於與機身融為一體,殲10戰機也終於擺脫了這個比較尷尬的外號:棍子。初期版本的殲10戰鬥機由於DSI進氣道的技術並不成熟,想要實際應用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只能採用普通的進氣方式。如果此時材料強度足夠,殲10的進氣道上也不需要這六根加強筋。此時有許多四代機的進氣道與機身之間也有隔層,正是為了解決附面層的氣流問題。

圖為殲10A的進氣道


殲10A為了解決戰機飛行中的附面層效應,進氣道必須與機腹之間隔著一段空隙。所謂附面層效應,是戰機在飛行時緊貼機腹的氣流流速將大大減緩,甚至速度降為零。為了避免吸入低速氣流,防止戰機發動機運行異常甚至熄火,這一層氣流是是不能被吸入的。

圖為殲10B的DSI進氣道


在DSI進氣道技術成熟後,應用上這項技術的殲10B、殲10C戰機的進氣道都是與機身融合的,這是因為進氣道中的鼓包改變了被吸進去的氣流的狀況,改善了發動機的近期情況。這樣做不僅能夠節省額外的架構重量,還能加強戰機的正面隱身效果,F22之後出現的五代機有不少就應用上了這項技術。

圖為F35戰鬥機的DSI進氣道


不過DSI進氣道在飛機速度達到1.4馬赫時,會出現進氣效率變低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應用的DSI進氣道鼓包是柔性鼓包,可以在根據氣流的速度調整運轉效果,減輕甚至消除高速氣流對進氣效率的不利影響。


歡迎大家關注本號,提供更多的軍武知識科普。


軍情解析


題目說的殲-10,應該是指殲-10A,進氣口在機身下側,兩者之間還有一條不算寬的溝槽,看起來,似乎會增加阻力,但到後來的殲-10B、殲-10C就變得平滑了很多,幾乎和機身融為一體了。

殲-10A進氣口與機身之間的縫隙,叫“附面層隔道”,作用十分關鍵。

戰鬥機在大氣中飛行,速度很快,迎面而來的氣流也很快,正好給發動機進氣、提供燃燒需要的氧,但是空氣動力學上有一個效應,飛行中的戰機,表面附近的一層空氣會被“帶跑”,速度與戰機相近,看上去就好像黏附在了戰鬥機的表面,這就是所謂的“附面層”。

從戰鬥機的角度看,附面層的空氣,雖然也在向後流動、速度卻很低,而附面層以外的空氣流速則很高(理論上應該和飛機前進的速度一樣),速度截然不同的空氣,如果一起被進氣口吸入,發動機輕則熄火,重則損壞葉片而發生事故。

正因如此,戰鬥機的進氣口,都要考慮如何避免吸入附面層,簡單的做法就是設置一條狹窄的“附面層隔道”,讓附面層沿隔道向後流動,探出在外的進氣口只吸入正常速度的空氣。

這種設計在三代機上很常見,如F-16、蘇-27、殲-10A、EF2000等都有:

但是附面層隔道的設計,會形成一個反射腔,不利於隱身,四代機上就很少見到類似的結構,美國F-22設計年代較早,採用複雜的隔道設計來避免破壞隱身,到F-35就採用了DSI進氣道。

我國則從殲-20開始使用DSI進氣道,逐漸推廣到殲-10B、“鶻鷹”和FC-1上。

DSI進氣道的外形簡單,設計卻很複雜,總的來說就是用一個“鼓包”來改變附面層空氣的流向,避免其流入進氣口,是比較尖端的航空技術。

隨著應用DSI進氣道的型號越來越多,技術十分成熟,我國未來的戰鬥機、轟炸機上應該不會再出現附面層隔道了,進氣口的設計也會越來越和機身融為一體,據傳轟-20的進氣口也是如此,敬請拭目以待吧。

——


炎黃軍武


對於殲10A戰鬥機為什麼進氣道不但沒有與機身融為一體?而且還有6根超醜的加固小柱子,就這一個措施就讓我們的殲10A顏值大打折扣,也說明當時我們生產殲10A的材料性能恐怕值得懷疑,一直到殲10B、殲10C出現才終於採用DSI蚌式進氣道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在這是戰鬥機飛行過程中產生的附面層效應,也就是貼著機身的氣流會減速到接近停止,這種停止的氣流被吸入進氣道會導致發動機停車,除了像殲7這種靠機頭進氣的戰鬥機不存在這個問題外,其他所有的戰鬥機都存在這個問題,因此為了避免吸入附面層產生的這種慢速氣流,各國戰鬥機都是採用進氣口與機身留下一定縫隙,包括F16、颱風等一些列戰機,

甚至是四代機的F22,一直到DSI蚌式進氣道出現後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DSI蚌式進氣道看著外表結構挺簡單的,就是在進氣道口加上一個鼓包,同時實現超音速氣流減速、附面層分離,但是這個技術結構看著很簡單,也不知道難在哪裡,目前只有我們的後續戰機上大量使用和美國的F35使用,蚌式進氣道能夠實現進氣道與機身的融合,而且其解決了進氣道與機身中間縫隙形成一個反射腔,這會讓雷達波發福折射大大加大被探測的可能性!而大名鼎鼎的F22也存在這個反射腔,但應該有一些其他技術的處理,反正個人覺得這是F22的一大隱患!

而我們的殲10A最大的不足就是進氣道上的那6根加固的小柱子,這肯定是材料出現了問題,應該是飛行過程中進氣道在氣流的衝擊下產生了震顫,這樣長期的震顫必然導致根部出現裂縫,而大 天 朝的設計師們處理也比較暴力,直接就是加固小柱子6根,當然這肯定只是權宜之計,如今有了DSI蚌式進氣道技術後,我們已經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還可以減輕一點質量,為飛機的改進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狼煙火燎


嗯,問題有問題,建議稍稍修改一下題目,應該是殲10A的進氣口為啥不融合機身,當然,殲10B和殲10C還是完全融合的,讓我們先看看圖片吧。

這是殲10BC的進氣道。


這是殲10B,進氣道和機身是一體的,沒有縫隙,沒有隔道,殲10C進氣道和10B完全一樣

這是殲10AS戰鬥機,A型雙座,可以看到機頭和進氣道有個縫隙還有3根棒子,為啥這麼做,就是要隔離從前方機頭溜過來的低速劣質空氣,不讓進入進氣道,讓發動機出事,這種低速的劣質空氣叫附面層氣流,是發動機的大敵

這就是殲10BC,殲20,F35進氣道的特點,中央是前頭過來的劣質附面層氣流,讓鼓包推到進氣口外去了,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可以節省飛機的重量100多公斤-200公斤

這種進氣道的優點還有,飛機輕,完全是固定的,而且隱身效能好,可以遮擋發動機葉片,而且對於各種狀態的前方氣流質量容忍度很高,當然,缺點是,在超過1.4馬赫以上,效率開始不如斜板,這也是唯一的短處吧。


飛機永動機


因為你,所以沒有。


黃石923


誰融為一體了?是F16還是F22?

沒有DSI進氣道就得老老實實的裝一個附面隔層,除非你學F16用皮托管


皇家騎士16


看了很多作者的回答我就不多闡述了,J10戰機只有J10A有進氣口與機身沒有融為一體,J10B和J10C運用DSI進氣道,已經和機身融為一體了,J10A為什麼中間隔開呢?簡單的說就是解決附面層氣流。美國F16、包括F22也有啊!具體為什麼,有很多大師都回答了,所以我就不多說了!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