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名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twinsing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名句是王阳明赶往江西、广东等地平定匪贼途中给弟子写信时提到的一句话。

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赶往江西、广东两省平定匪贼。途中,他曾写信给弟子杨仕德、薛侃,其中写道:“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王文成公全书》卷四)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后人所称道。据说,日本学者大盐中斋先生曾将这句话刻在印章上,时刻提醒自己。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表明王阳明十分注重扫除私欲的彻底性,他认为一丝一毫的杂念都会引来恶果。如此鲜明的立场,胜于宋儒数倍。程颢在《秋日偶成》一诗中写道:“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只有彻底去除私欲,才称得上“豪雄”。日本幕府末期的心学家池田草庵也曾说过,“惟克服私欲者,方为英雄豪杰”。

王阳明以心学为本,他对省察克治的阐述较前人要透彻得多。他提倡心即理,认为个体自身既可知天理,又可存天理。由此,王阳明将克己理解为“扫除廓清”,即将私欲杂念尽皆清除。对此,王阳明做如下论述:“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传习录》上卷)

王阳明认为,省察克治要随时随地、坚决彻底地执行。只有经常自省,才有助于私心杂念的去除,这一点不容忽视。“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传习录》上卷)

由上可知,王阳明在克己之道上颇为用心。有些学者丝毫不知扫清私欲,只知将良知付诸口舌,自以为这样就一了百了。这些人应该铭记王阳明的这句名言以自省。



何处可安身立命


浅谈“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为何阳明先生说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其出处《王阳明全集》:山中贼,横行于世间,违犯国法,戕贼百姓,可谓世间的祸害;心中贼,横行于方寸之间,违背天理,肆虐人情,可谓人心的祸害。

那心中贼到底是什么呢?佛家有八戒的说法,西游记里的二师兄的名号就来源于此。何为八戒呢?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阳明先生说的“贼”,和佛家里的说法相似,主要是指私欲。所谓“心中贼”,大致说来,有“名贼”、“利贼”、“权贼”、“色贼”四种。名利权色,其实从字面上都很好理解了。名,这类在文人学者中表现较为突出,读书人都好这口,都渴望扬名立万。利,主要是指钱财,这些在商人面前比较突出,不择手段,谋取利益;权,则是指为官的人,迷恋权力;色,即好色之心。王阳明说,这些贼要彻底从内心中破除是非常不易的。

山中贼,是指山中的匪患。今江西省赣州崇义县,在五百年前就是匪患比较猖獗的地方。阳明先生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剿抚结合,选用精兵,声东击西,立十家牌法等方式,在短短数月,就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所以,他完全有资格说,破山中贼易。

王阳明认为,欲破心中贼,有三种方法:一是静坐。二是事上磨炼。三是致良知。静坐,就是思考排查,去除不利的想法;事上磨炼,是通过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心志,消除好名、好利、好权、好色之心。而致良知就是将静与动合一, “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欢迎大家积极讨论。


宏灯诗话


个人理解,欢迎吐槽。

心学的体系当中,良知学说是核心。

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这就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如果只是想破山中贼,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王阳明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可以说是一大奇迹。面对如此奇功,王阳明却对其弟子说:"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而阳明先生的这句话,正是体现出他不愿只停留在除山中贼这一点上,而是要依良知致良知。

王阳明说:汝若将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这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王阳明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什么意思?

“破山中贼易”的背景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王阳明受命担任南赣巡抚,前往赣州地区及周边剿匪。南赣地区的匪患在正德年间一直比较猖獗,许多地方官员对此束手无策,王阳明到任后,一边剿一边安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很快分化瓦解了土匪,平定了这一地区的匪乱。徒弟问他,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受命来剿匪,能成功吗?王阳明说,年轻的时候心性未定,做事缺乏韧劲,又不够从容淡定,估计很难完成这样重要的任务。


笔者摄于2018年5月 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地点


此时的王阳明已经经历了太监刘谨的四十廷杖(1506年),在贵州龙场悟道了3年,并在江西庐陵担任过一段时间地方官、后又在中央担任过一些官职等,可谓历经磨难,多岗位锻炼,心智成熟,对付一帮土匪,胸有成竹,所以顺利完成任务。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破山中贼易”的背景。



为什么说“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悟出了一个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的身上都具备成为圣人的一切条件。在发展解释一下就是“心即理”,就是人的内心就有外部世界的一切理念,客观世界的一切形象和机理都在你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植入你的内心。


笔者摄于2018年5月 修文县阳明洞


这样一来,人心本来就具备了善恶,就是每个人的心里面与生俱来就有善良和邪恶,这里的邪恶就是王阳明说的心中贼,这两种力量都在人的内心存在,经常作斗争。我们后来常说的理智战胜情感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理智代表善良的一面,情感代表恶的一面。

理智和情感的斗争不是一劳永逸的,内心里的善良和邪恶的斗争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所谓善恶在一念之间,比如说你今天经得起坐怀不乱的诱惑,明天呢?一辈子呢?破心中贼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伴随一生的,不能晚节不保;而剿灭山中的贼相对来说是一劳永逸的。所以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坐看东南了


有的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

很多人,自己为难自己,不和自己做好朋友,甚至,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这种为难,就是心中贼在做怪。

人,有善性,也有恶性。恶的一面,如果强过善的一面,心中贼就出现了。它开始发挥消极的一面,让人做事失去平衡,情感出现应激障碍。很多人,抑郁了,有的正是心中贼在发威!

这些仅仅是心中贼,对本人的不好影响。对外部,心中贼也会控制人做出损害家庭和美、公共安全的事来。

怎么破除心中贼?

老瓜瓢有三个想法。

一、规律性地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二、多经历新鲜事!

三、读政治书,养大气!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经历越多,生命越宏大,人越大度,越看得开!

看开,能放下!

看开,能珍惜美好!


老瓜瓢


王阳明说:“山中贼,横行于世间,违犯国法,戕贼百姓,可谓世间的祸害;心中贼,横行于方寸之间,违背天理,肆虐人情,可谓人心的祸害。”

所以,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能说出这样的话,无可否认,他的确是思考了许多问题并悟出了许多道理。他在江西剿匪和平定宁王之乱,就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社会治理的智慧。

他抓到一个土匪头子,知道这人是顽固,用刑强制审问是行不通的,于是利用所谓人的羞耻心来攻破其心理防线,最终土匪头子头罪了。但是,王阳明是打败了朱宸濠,可他还得违心地放跑他,好让亲征的皇帝去抓宁王获得美名。

“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啊!山贼是做恶的外在表现,而心贼却是人内心深处的邪恶所在。凶神恶煞的外表看得到,而笑里藏刀的心恶却不露于形。换言之,善与恶并不能轻易地从外表就能分辨出来的。

自古以来,有人一直行恶做坏事,有从善趋恶做坏事;也有人一生都行善,还有人去恶从善。

因此,阳明先生在晚年时对自己的心学理论总结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体,...意之动,...是良知,...是格物”都是从心理活动到行动紧紧相连的因果关系。虽然,阳明先生避开了“人性本善和本恶”的争论,但其出发点还是肯定了孟子的“四端”之说的。王阳明能成为第二个圣人,其重要的标志就在“人的心理活动”分析及与“人之行为”理解这两方面超越了“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

然而,我们今天应该看到或分析得出来,阳明先生的心学和“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除”只是对“人的本体或个体”所提出的个体修行进而去“从圣从王”的自我管理。常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一个人都会受社会或习惯或风气或环境的影响,人的意识不只受个体支配,更多的是因周边环境而受影响。特别有定力的人是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少之又少,王阳明自身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些。他为什么要假装放走宁王?因为他拗不过皇权,他为什么要隐退,因为他看不惯官场的坏风气,最重要的是他凭一己之力改变不了这种环境。所以阳明先生也只能是“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文化或思想里的“硬伤”。孔子赞扬宁武子和遽伯王的出发点就在这。

因此,自古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之说。“心中贼难除”给我们当代社会的启示应该是加大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力度,也就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并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和强力推行“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当然,这还不能成为“除心贼”的“必然条件”,但肯定是“除心贼”的“必备条件”之一。除去这个“必备条件”,用什么“道德”、“良知”来去除“心中贼”都是“皇帝的新装”和束之高阁的“海市蜃楼”,都是“求末去本”的错误做法。


黄山一片云


《良知教育是完善人性素质健康之最佳宝典》

作者鹤鸣

面对人类上演与制造的血泪痛苦祸患之悲剧不断,社会不公,歪风邪气横行,人比鬼坏,人对人是狼,人性的扭曲,弱点,缺陷,丑恶,歹毒……无恶不作,无奇不有,泛滥成灾。

良心良知才是医治根植之根本良药关键。拯救人类灵魂的功德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要求之一!

欢迎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视完善人的素质教育,希望人世间更加健康文明安全可持续良性循环进步科学发展理想的一切人们团结合作,共创美好理想新世界乃至共产主义而奋斗!


良诗成


个人粗解分享,我处在人生五境界,欲,解惑,念,定,慧。解惑之一知半解的境界有不对之处还请指教。

我觉得首先要明白“心”是什么,儒家的天命谓之性的“天性”,佛家的灵觉之性的“自性”,道家的“道”。

儒家中庸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佛家的修行,也就是修心。道家的修真(真实的自己)

那么心,就是天性,自性,真。

贼,我个人觉得就是我们不好的思想和想法。儒家的小人之心。佛家的贪嗔痴,烦恼。道家的有违天道。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所以根本不可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处理和行事也不可能处处何天道,也不可能停止我们脑袋里的幻想和贪嗔痴。

去贼,破贼,我觉得用我最近看的一本佛学书可以很好的应用和解释。人生五境界,欲,解惑,念,定,慧。

佛学很多人从欲,直接跳到念,根本不懂佛学说的什么,没有解惑,就念,那是错误的。就像一个孩子不懂乘法口诀,每天就念,然后别人告诉他念就会了。这是错误的。所以佛学应该是人有贪嗔痴想改变解脱,那么就要明白佛学到底讲的什么,什么是自性,什么是佛,什么是彼岸。懂了后时常念,提醒自己,然后达到定,定久了明白了,最后就有自有的智慧。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一切合乎天道。


身随心动195411828


这是王阳明最得意的一个技能,就是不管学习什么技能都要靠自己去悟,他靠个本事开创了心学,成为儒家的一个重要分支。要是悟不到,或者不通,:就是心中之贼难防。

这是很搞笑的。我们学习现在都是有教科书的,照着教科书,按图索骥就行了。有时候没有教科书,那怎么办呢?就没办法获得真知了吗?

是有办法的,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格物。这个办法,在《大学》里面有很清楚的说明。可惜的是后来孔子这一帮人马,他们自己看不懂,就胡乱改了一下。狗尾续貂一样的在大学中后背后全部加进了一些儒家理论。

所以哪怕是后来的程朱,王明阳也看不懂了。他们是不懂得如何格物以致知的。

如何开悟呢?有一次和我父亲聊天,觉得有一句话非常有道理,知识的不断积累各种道理的不断总结,到了一定的时候,遇到了合适的事情,你就会有一个提升,这个就是开悟了。

很感谢我的父亲!


guihuxuan1


我在中医中悟到心学,转而看传习录,恰合我心,从伪科学伪科普上说,我认为科学的所有的理论的应用在于人,没有人的思维的客观化,没有存天理去人欲,没有从自身思维的改变,都是不可能得到救赎的。

因为每个人在成长中会形成自己思维体系来思考,即心即理的原理(只指原理),即使是外界正确的理论与其自己的理解不符时都是去寻求抵触,所以说是人性,也是阳明心学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当然还有些人性的欲望也在其中,要存天理去人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