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一直给自己子女灌输自己家里很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用户3708573353


说个我自己的例子,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所以物质比较匮乏,我爸经常会当着我的面哭穷,所以上大学后我没再问家里伸手要过一分钱的生活费,当然家里经济不好,也从来没问过我有没有生活费,我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挣出来的生活费,当过家教,发过传单,勤工俭学打扫过学院卫生,食堂帮过灶一年半,当然四年大学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的,一刻也不敢松懈,好在除了日常开销还有结余,后来工作后我发现,虽然父母哭穷锻炼了我的独立性,但是在消费观念方面我有点太过于谨慎节约,跟大多数人消费观念有点格格不入,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到现在我有孩子了,好像潜移默化中被父母传染了,偶尔也会当着孩子的面哭穷,有一天我问石头要不要一起去买东西,20个月的宝宝竟然对我说:“妈妈,没钱呀!”听到孩子讲这句话后我心里五味陈杂,决定以后再也不当着孩子的面哭穷了。孩子是天真的,你说什么他就会信什么,所以没必要把大人的压力转嫁给小孩子,他们应该有自己快乐的生活。


东北石头妈


有次带女儿去滑雪,碰到一对父女,那女孩跟我女儿差不多大,八九岁的样子,别的孩子都花20元租个大轮胎从高处滑到下面,再爬上去滑下来,那位父亲文质彬彬,看上去是个很老实的男人,他问女儿要不要滑,女儿说不用了,我就这样玩挺好的,那个父亲又说,没事,你想玩咱也租一个,结果那女孩的话让我大跌眼镜:爸爸我不玩了,花20块钱回家妈妈又得凶你,还是别租了……

最终那女孩也没有花钱租轮胎玩……

看着身边开心疯玩的女儿,我心中五味杂陈,我也不是有钱人,也并没有任何瞧不起那个家庭的意思,只是,那位没有陪女儿来滑雪的妈妈,不知道是怎么想的,20块钱,在现在的社会真的不算什么,但就是这区区的20块钱,却让她女儿说出那样的话来,可见自小在家就被穷养着,才会有如此畸形的、泯灭孩子天性的懂事!

心疼之余,不免担心那个女孩的人生,在精打细算中度过一生,不知道会失去多少快乐,失去多少趣味,一辈子就为过日子活着,多么悲哀!

我不是有钱人,也不浪费钱,但是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女儿享受生活的美好,旅游、品尝美食、买漂亮的衣服……这些很正常的需求的满足,会让孩子有个健康的人格,会对生活充满期待……

穷养的女孩,长大后会是个很没趣的人,不懂得爱自己,也不懂得爱别人,只会挣钱、攒钱,人生的道路上,万一遇到损失钱财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大的坎……


永远支持小崔


我就是在“哭穷”声中长大的孩子。

因此,在我大学毕业以前,我一直觉得我家没啥钱。那个时候,我特别怕花家里的钱,想着赶紧工作,快点经济独立,那样就能给父母减轻压力。

后来有一天,我知道了我亲妹高中一年在家的开销,比

我一个人在外地读大学的一年所有花销都多的时候,我瞬间心里一凉。我想,可能是自己过于懂事了。

最让我难过的是,我有一学期主动跟我妈说,以后每个月给我800元就好了,我自己省一点也能过过来。有的人说800块省点也够了,没错,每天紧巴巴地扣扣算算确实能过。那一个学期我基本都是宅在宿舍,哪也不敢去,就怕花钱。

过年回家,听到我妈抱怨我妹读个高中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要一千多,还不包括各种补习费。我当时就笑了,觉得自己真傻。

会主动替父母省钱,懂得换位思考,应该是他们“哭穷”给我带来最大的影响吧。

记得高中那会,我在高中附近租了个房子住,因为学校离家远。当时的房租不便宜,我身边有个女生家里条件就不怎么好,所以喜欢捡一些塑料瓶啥的去卖。我看了觉得这行为蛮好的,既环保又能赚点零花钱,也学着收集瓶子

。一个月的时间,就收集了一大堆在客厅里。对了那时候我一个人住,我父母没在身边。

有一天他们来看我,带着亲戚。我那时候在学校,也不知道发生了啥。反正我一回家,我爹就劈头盖脸地骂我,说是没给我生活费吗,还要去捡垃圾。我真的委屈惨了,但忍着没哭,现在想想,可能是家里一堆塑料瓶,让他们在亲戚面前丢面子了,恼羞成怒才骂的我。

“哭穷”让我变得特别要强。

我和我妹妹不一样,我天生敏感,心思比较细腻。所以,从小我妈就喜欢找我诉苦哭穷。我就扮演着听众,接受她所有的垃圾情绪。这让我很早就明白了人情世故,也知道该去懂事。

所以,我一旦想要个啥,我妈一不准,我就不会再开口要。长大以后,我也就戒掉了“问人要”的习惯。但是妹妹还会张嘴要东西,有时候我觉得妹妹要的东西太贵了,主动帮爸爸妈妈劝说,

可以换个性价比更高的同类产品。结果我父母总会出乎我意料地觉得可以买,简直啪啪打我脸。这样的事经历多了,以至于我妹现在读大学要买啥贵的,我再也不插话,免得自己难堪。

说到要强,就举个比较小的例子吧。

虽然父母会有偏心的存在,但我一直觉得钱是他们的,他们想怎么花是他们的事,这并不影响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只是长期以往,我真的会玻璃心,像个被伤怕了的小兽一样,不敢把希望寄托到任何人身上。

比如说,我会跟妈妈撒娇让她给我买个小东西啥的,她如果犹豫拒绝了,我会笑着说没事,我赚钱了自己买。这种话说多了,就真的自我洗脑成功了吧。现在的我,没有一点张嘴问人要东西的习惯。即便是谈恋爱,我也不要求男方的条件要有多好,因为我不需要他给我钱,我满脑子想的是自己想要啥,就自己去买。

常年的“哭穷”教育,让我特别反感斤斤计较。

我买东西从来不讲价,也讨厌去计较小钱。可能我妈太喜欢“哭穷”,我一直把她当做反面教材,从小就告诫自己,长大以后一定不要成为她那样市井的人

现在在工作中遇到需要讨价还价的商业合作,我老板要求我会砍价,站在公司的立场省钱,可是我总是做不好,也觉得没有必要为了抠那点小钱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还会嫌弃我老板太小气。

“哭穷”成了我推脱社交的借口。

我在我爹妈“哭穷”的事上也看到了一定的好处,比如有朋友要借钱不想借出去,就用“哭穷”这招。我现在对于一些需要聚餐出游玩耍的邀约,我不想去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个借口。

不过这招可能比男生用“妻管炎”的理由还讨人嫌弃,反正次数多了,

我朋友也就不再找我了,在她们眼里,我是个没啥钱的人,哪也玩不起。

这样的结果对我来说没多大影响,毕竟内心确实已经没有什么欲望了,就算看电影、旅游啥的,我倒觉得一个人比一群人更自在,不用去将就别人,只管自己开心。

因为“哭穷”教育,我从小就挺自卑的,甚至和妹妹比较,也觉得自己差了一截。导致人际交往特别被动,理财的意识薄弱,因为一直想着自己赚钱自己花,所以花钱也没有节制,想买啥就买啥。不过我有一点比较实在,就是务实,不虚荣。在我眼里,没钱就是没钱,没什么好丢脸的,我只是很讨厌,明明有钱还装穷的行为。

大奶兔白糖


哭穷后,是伴随一生的匮乏


哭穷的父母,不一定真的穷,“哭穷”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习惯。有的父母哭穷,本意可能是想让孩子知道钱得来不易,培养孩子节俭的意识,用穷养来锻炼孩子。


可是,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抱怨“没钱没法过日子”,说“钱不可以买闲玩意儿”,说孩子“败家”,只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卑、无助和匮乏感,没有安全感。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哭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不会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些东西属于孩子的正常需求,但父母却总是不让他们得到,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长期不被满足,他们自然会觉得自己不被爱,形成内在的深度匮乏。


这种匮乏感,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在童年记忆里种下的木马程序,渐渐地内化为孩子的内在运行模式了。终于等到自己工作可以赚钱了,积压在孩子心里的匮乏感容易全面爆发,会想要弥补回童年的那些缺失。

不配得感,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有的父母明明不缺钱,却因为消费观念,只给孩子买廉价的物品。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配得高品质的东西,形成关于自身的低价值感。


父母不经意的言行,就像一颗种子,会随着孩子长大而变大,结出谁也不愿意接受的果子。弗洛伊德的“童年阴影”理论,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这种童年阴影就像木马程序,会进入你的潜意识细胞记忆中,自动变成你人生运行程序。

它反复循环运行一个不受你控制的过程,占用你的大部分时间精力。这个木马会带给你不配得感、匮乏感、自卑感、焦虑、恐惧、受害者、破坏者、没有价值等等。


不被满足的孩子,如何长大


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童年阴影,父母所说的话,所表现出的行为,都体现着他们自身的观念。对孩子哭穷的吝啬父母,养育不出精神富足的孩子。

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必一直活在这道阴影之中,你自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

  • 1.学会对自己负责

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这样说: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过去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但是也不应该为我们人生的所有负责。

理解父母,也许,他们也是被哭穷的父母养大,一生对自己吝啬,不会爱自己,他们,也是既有观念下的牺牲品,难以幸福。

或许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对待了我们,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不让这种错误的方式内化为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

此时的你,完全可以好好对待自己,不为父母的观念买单,只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2.学会正确爱自己

心灵疗愈大师罗伊·马丁纳博士认为:

每个人先必须服务自己,把自己照顾得越好,就越有能量,越快乐,也就有更多东西可以给别人。

爱自己是认可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就算全世界都不爱你,你也还有自己,去爱自己。学会爱自己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全然地满足自己,只有满足自己,匮乏感才不会一直捆绑着你。

舍得给自己花钱、花时间,不要再对所有人大方却唯独对自己吝啬,你值得所有的好东西,你也完全有自主权去做喜欢做的事。

▍第二个层次

每个不被父母好好对待的人,内在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

如果想拥有全然主动的人生,你需要去探索内在自我,思考和分析自己现有的人生,试着接纳、关爱并且疗愈那个不曾被真正看到的受伤的内在小孩。

▍第三个层次

也许小时候,你自身和你的需求,总是不被看到,不被接纳,不被欣赏,但现在,你可以看到、接纳和欣赏自己,不需要仰仗别人,你可以给自己爱和力量。

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不再需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你不再需要满足任何人的期待,在你的世界里,没有人能限制、控制你,就可以毫无芥蒂地爱自己。

露易丝·海说,

“自我感觉好起来,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中的一切也好了起来。”

所以,跟过去那个匮乏的自己挥手告别,下一站的你,就是全新而幸福的你,自此,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张德芬


这样很可能只会让贫穷延续给下一代!

其实,真正使人贫穷的不是状态,而是心态。为人父母,如果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只是不断的灌输贫穷思想。虽然,这样确实能免去子女不必要的“索求”,有助于培养子女的节俭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很容易扼杀了子女的志气和眼界。

首先,家里经济条件确实不好,父母确实是应该从小就让子女明白家里的实际情况。但这只是告诉他们,自家是物质条件匮乏,希望他们能够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而已。

其次,父母在让子女明白家中条件不好的同时,更应该不断灌输努力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思想,培养子女的骨气和价值观。要让子女知道,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这样才不至于将上一代的失败全部流传到下一代去。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哭穷,而不懂得开导,不懂得激励上进。很可能只会给子女带来自卑感和无助感,让子女失去奋斗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只会葬送子女的未来!

(个人愚见)


这些历史要读


小时候,我家的经济条件就不是很好,父母要养活我和弟弟、妹妹三个人,压力很大,每次学校收取各种费用,妈妈都免不了唠叨几句,说家里有多么困难。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每当我听到妈妈唠叨时,心里都十分难受,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乱花一分钱,有时也会感到有压力,每每学校要钱,我都不知道如何张口跟父母要。

我幼年时的经历,影响了我成年后的金钱观,当然,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会计划着过日子,不乱花钱,不好的一面就是对金钱没有安全感,不知道赚多少钱,心里才不发慌,不敢轻易将钱拿去投资,以至于错过了不少投资机会。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家里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灌输的穷人思维,以及悲观心理,有的人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是乐观的心态却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好运,总能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心中有一米阳光,照亮前行的路,带着快乐过好生活,这才是父母送给 孩子最好的礼物。


沛泽妈读心理


其实我就是这样,影响就是到现在唯一知道衣服好的牌子就是阿迪耐克!以前小时候跟父母出去看衣服。看到自己喜欢的却被妈妈拉住说!这种店看都不准看,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你难道不知道我们什么家庭吗?小时候特别馋麦当劳只想吃一次尝尝味道,却被告知这不是属于我可以吃的东西。后来朋友们都有手机了!我却只能不过早存钱给自己买了一个按键诺基亚,还被没收了说影响学习。每次跟他们说我的同学谁买了新手机谁买了很好的手表,跟我说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不需要这些东西。还要我不要攀比,看看山区的孩子再看看我是不是很幸福。还不要我跟有钱家的孩子玩,说观念搞坏了,我说你怎么不拿我跟王思聪比。我爸妈说他们只有这个能力让我知足。现在要我找女朋友,我说家里穷别人看不上。我爸却跟我说孩子咱们家条件可以啊,又不是很差,别人要求的条件咱家基本可以满足啊!喜欢别人就追啊!我:呵呵😊!等我以后有孩子,我要把我最好的给他,我知道被灌输这种思想的孩子在外面闯荡是有多么的自卑和不安


6到打滑


因为本人阅历不是很丰富,所以见解可能不是很到位,希望大家可以指正批评。在下感激不尽!



好啦,言归正传!如果父母一味的给孩子灌输家里很穷的观念,会导致两种后果。

不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一味的哭穷,孩子可能会产生一种过分节俭的心态,这里的节俭不是我们夸赞的节俭,其实是一种抠,如果这种心态一旦形成,那么很难戒掉!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很不利于人际交往。



也会使其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会使其性格内向,可能会很不开心。不愿与人交流

同时也会让他产生一种斤斤计较的毛病,有点不太好。

如果这种人一旦有钱,会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会疯狂剁手弥补以前,但其实他一点都不快乐!


我觉得有利的方面就是:他自己知道自身条件,不会乱花钱,或许还会产生一种奋发图强的精神。


以上言论没有针对任何人,我就按照自己的见解随便说了说,可能不是很符合,但请凑合看。


晓风揽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像镜子一样,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父母一定要记住,在同类人群中,你并不是最优秀的,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行向孩子灌输。你本意肯定是好的,但并非肯定正确,比如一直给自己子女灌输自己家里很穷的观念。

因为这可能有几种结果。比如,孩子理解家里的难处,从而发愤图强,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改变家里的状况尽心尽力;比如,体谅父母、心疼父母,关心父母、孝顺父母。但也可能胆小自卑、沉默寡言,也可能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所以,最好不要这样做。我认为,还是要体现一个“爱”字、一个“严”字,在关心、关爱孩子的同时,让孩子能够自我严格要求,自觉自愿地奋发向上。为此,要向孩子讲明,家里的条件并不好,但父母有足够的爱和能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只要合理的要求,即使家里再困难,也一定能保证孩子的需要。同时还要让孩子看到家长的不易,不可任性而为,而是要主动为家里分担。这样的话,你的孩子会很懂事的。

孩子是家长上辈子欠的账,永远是还不完的,怎么爱都不过分,怎么关心都不过份,但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虽然,这并不容易。


W老王同志W


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在从中国发展比较困难的时候过来的,因此作风都很简朴,老一辈更不用说了,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大多都从历史书上了解了。所以导致现在有的家长会一直给孩子灌输家里很穷的观念,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勤俭节约,这个想法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带来的后果真的就如我们期盼的一样吗?

事物都有两面性,这种做法也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子女自卑缠身抬不起头,另一种是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在于家长灌输“穷”的重点。

第一种,重点是哭穷,消极情绪是主要内容

从自己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刚刚开始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认知,就对他灌输家里很穷的观念,然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孩子想要买什么好玩的,好吃的,也不考虑这东西对孩子是否有好处,一律以家里很穷作为借口打发。长此以往下去,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在同学,朋友面前越来越自卑,甚至不敢与别人交流,因为人家有的东西,他都没有。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虚荣心也会增长,你让他们怎么面对在最虚荣的年纪却一无所有的窘境。

第二种,重点是改变现状的决心,对未来的信心,对现状的不甘心等等

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戒骄戒躁,从小养成百折不挠的勇气十分重要。如果是这种,尚且还值得肯定,至少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品性,对未来也有壮志,知道应该去改变这种现状。

总的来说,是要拿捏好方式和度,挫折教育必不可少,从小什么都是伸手就要还能得到的孩子,太过娇生惯养,而从小什么都得不到的孩子则很可能会自卑。告诉TA奋斗的作用,没有的可以自己赚,已经有了则应照顾他人的感受不去炫耀,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人格独立健康的孩子。


您对此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您的点赞、评论、转发,都是对我的鼓励,支持我输出更多内容。

看问题换一种角度,讲观点升一个高度,墙裂后是砖,我是专门引玉的抛砖人——墙笑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