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怎樣理解“書為心畫”?

不二齋



實際上,我們一拿起毛筆開始臨摹書法就逐步進入“書為心畫”之中了。當然也可以說我們從拿起筆開始寫字起,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明顯的自覺的書寫意識。我們的臨摹或書法創作,基本上就反映著我們的對書法理解和自我的悟性境界的層次。紙上的軌跡所反映的就是你自己的“心畫”。你的性格、品德甚至生活閱歷,都在書法作品中有著不同的曲折的反映。從理論上說“書為心畫”揭示的是書法是書法家主觀精神的產物,是世界客體內化於心得產物,從本體上看是作者心的產物。一個書法有什麼樣的的學習經歷和審美觀、審美經驗,就會有什麼風格的作品。故“言為心生”、“書為心畫”。關於“心畫”問題,現在已經發展為一門專門的學問——“筆記心理學”。其實這方面的問題在古代的書法家或書法理論家那裡也已經注意到書法的這一個特點,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王右軍寫《樂毅》則情多拂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擇虛無,《太師藏》又縱橫爭折,幾乎蘭亭興集,思意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這說明書法家當時心理狀態對書法作品風格的影響。韓愈在《送閒上人敘》中說:“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必草書焉發之。同樣也是有力的證明。實際上,如果我們自己隨著對書法的理解學習的越來越深入,如果細加體悟的話,是完全可以感覺到自己作為主題,在書法作品亦或臨摹習作過程中對作品的微妙影響的。書法這個美妙的富有感情的特性,使得我們的書法視界有了無限豐富的內涵,所以才有了揚子云的“心畫”之說,王羲之的"書意”論,徐文長“書神”觀,這都即是說明“書為心畫”的的確存在,也指出書法藝術的精神實質所在。

關於“書為心畫”的理論,歷朝歷代都有論述和闡述,這裡就不一一收錄了。



翰墨書道


一個人的字跡,反映其德行品性





自奇之


書法作品是書法家精神世界的投影,是書法家思想、理念、觀點和情感的物化表現。精湛嫻熟的技藝為書法創作提供了基礎,書法家的思想、人格、品行為書法作品的附加價值拓展了渠道。

根植於內心,外化為修養,訴諸於指端,形成為作品,才能使書法作品的社會教育功用得到了真正有效地貫徹和發揮。

蘇東坡曾雲:“古之論書者,兼論其生平,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

中國文化史上許多優秀的書法家,君子人格與藝術修養相得益彰,傳頌千古。

如“書聖”王羲之,品格高潔,耿介正直,時人稱其“清貴人”;唐太宗李世民傾慕王羲之的人品和書法技藝,“心慕手追,此人而已”。《晉書》評價王羲之性格“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初唐著名書法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禮部尚書虞世南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唐太宗李世民敬重。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虞世南的德行更比書法成就贏得後人讚賞。


關公文化彭允好


首先要了解中文的歷史,漢子的演變和簡化的根源,書有心畫,不單是說練習書法要靜心,要有意境和神韻,這裡指更多的是思想,歷史,悟性,俗話說你心知肚明,心想事成,就是這個道理,你心裡有沒有,能知多少,都會提現在書法上,又類似於字如其人,所以大家想要習好書法要了解一下先人們創字的根。


玉緣人玉雕工作室


書為心聲,心正則書正,也就是說在練習書法時要心平氣和全神貫注注意力凝聚筆端,完成書寫過程,方顯力透紙筆,字的神韻。


沂蒙山人191


書為心畫謂書法作品是作者的德行、品性、品藻的反映。


馮玉超書法188402561


書為心畫謂書法作品是作者的德行、品性、品藻的反映。


獨釣寒江雪Athena


簡而言之,把字看作人的五官或形體,給你什麼感覺,書寫者性格本性就不會差太多


王瑋陶瓷藝術館


書法能體現一個人的心性 做人做事的原則和對美的追求 字如果寫好了至少能說明他很成熟 耐心 穩重 當然也很可靠 不是凡品


封劍莫名


書法家的個人綜合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