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隆基才死幾十年,白居易就敢在《長恨歌》裡寫“漢皇重色思傾國”並公開發表?

carrrrrson


誠邀,如題。白居易既然敢罵,就說明,他不怕!

1.李隆基經過安史之亂後,在百姓中的口碑銳減。

漢皇重色思侵國,安史之亂使得大唐山河破碎,百姓也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杜甫也有詩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突出地表現了當時百姓的生活狀況。造成這種後果的皇帝自然被人討厭!

2.唐肅宗李亨與玄宗皇帝的不和

實際上唐玄宗對這個兒子並不好,皇位也不是唐玄宗給李亨的,是李亨在靈武自立為帝之後才告知了唐玄宗,757年玄宗返回長安後就一直被安排在興慶宮,肅宗皇帝基本不去看他,不僅如此肅宗大臣李輔國居然乘肅宗患病,假傳聖旨,強行把玄宗遷居西內,又令五百軍士恐嚇玄宗,使其膽戰心驚,得虧高力士奮不顧身,玄宗才安全地遷居甘露殿。然而肅宗知道此事後居然沒責怪李輔國,反倒好言安慰,由此可見,肅宗對這位父親厭惡到什麼程度了,白居易所作所為正中肅宗下懷。

3.大唐的包容風氣

大唐是歷史上多民族融合時期,各個民族都對皇室有著影響,這也使得大唐風氣開放,

歷史上君王用於陷害文人的文字獄在唐朝基本沒有發生,這也是白居易敢於寫詩諷刺先皇的原因。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疑問歡迎交流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首先那個朝代,當時的皇帝還有包容的,換個朝代,例如秦始皇時"行人側目"就走路的人見面都當眾都不敢打招乎講話,有三個人聚在一起,就認為你密謀造反。在漢武帝時期對言論還是比較寬鬆的。太史公說劉邦:"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愛美姬"就在漢武帝當代,說皇帝祖上開國皇帝,貪財好色,膽子可不小。而且不是說說,而是在巜項羽本紀》正而八經寫上。白居易雖然沒寫唐皇重色,但他後面寫"楊家有女初長成"明人一眼看出寫得是楊貴妃,因為漢朝應該寫趙飛燕,肥環瘦燕,楊玉環胖,胖得好看;趙飛燕痩,瘦得好看。我也經常想白的膽子真夠大的,實際當時肯定是沒事的。到後清朝大興文字獄就不行了。有一次漢臣幾個人正喝酒,忽然看見乾隆來了。有個人就道:"抬頭望見君王至,忙把壺兒放一邊。"皇上大怒馬上把幾個漢臣殺了。他把"壺兒"認為你稱皇上是"胡兒"。滿人和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我們漢人一慣稱他們為胡人,所以他就疑心漢人貶低他。


老樹A


首先,白居易不傻,他敢寫並且敢於公開,就說明沒有問題!原因在於:

一,唐朝是個相對寬容的朝代

唐朝是個開放的歷史時期,唐宣宗還為自己治理之下的開放寬容自豪呢,在當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朝基本沒有文字獄,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說:“唐人詩歌,其於先世及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暱,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到宋朝,文學上的禁錮逐漸加深,就沒人敢寫了。

二,白居易對人物和事件進行了美化

長恨歌》詩中沒有直指玄宗名諱,“漢皇重色思傾國”,到底是哪個漢皇呢?白居易並沒有把楊玉環是李隆基兒媳婦的事兒說出去,還是挺謹慎地。但是寫唐玄宗太真貴妃之事是顯而易見的。 白居易通過自己藝術化的筆法,鋪陳誇飾,將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宮闈之事,描摹成了至純至真的美好愛情!並且加入一些神話色彩!由於唐朝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所以大家完全有理由把它當做一個野史來聽!

三,唐人對安史之亂根源有反思

白居易用“曲筆”寫本朝之事,雖然唐朝政治開明,但明眼人還是能看出箇中奧妙!但是為什麼就不治白居易的罪呢?這是因為統治者對“安史之亂也有反思,玄宗沉迷音色,實屬誤國。從馬嵬兵變就能直觀看出,即使在玄宗尚在之時,朝臣及軍中就對他們荒淫誤國有著清醒的認知!

可以說,“玄宗有過”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朝野的一種共識!在唐朝開放的環境中,以曲筆寫事,也就自然不會被問責了!

總之,在寬鬆的政治環境中,白居易用“曲筆”寫本朝之事,通過藝術化的手法,渲染並美化唐玄宗楊貴妃之間所謂的愛情故事,人們只是將其當成一個野史來聽,白居易自然也就不會有牢獄之災了!


沐海聽風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優美,形象鮮明,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有詩魔、詩王之稱。

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於806年(元和元年),當時他34歲,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相當於縣公安局長),而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隱晦曲折地諷刺了李隆基的荒淫無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很平實地描寫了李隆基自嘗苦果狼狽景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但是白居易對李、楊之間真誠相思,追求美滿愛情,可謂潑墨如雨,淋漓盡致,頗有同情之感,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的《長恨歌》能公開發表,我想有兩個原因:

其一,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言明我寫的是漢武帝劉徹, 加上漢代李延年“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歌詞,使人信以為真。再如,唐朝是沒有詩中的漁陽這個地名的,只有范陽,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時任范陽節度史。這種借古喻今手法,叫人抓不到“現行”,這是他的妙招。

其二,唐朝極為開放,沒有“文字獄”,帝王心胸還算大度,何況詩中並未提及李、楊兩人的名字,描寫的是一個至情至性的皇帝之愛情悲劇,沒有半個字涉及什麼寵信奸臣,打擊異己之類的東西,如果當朝者硬要對號入座,也抓不到什麼“小辮子” 。因為一個嚮往愛情的帝王總比一個葬送江山的帝王要好,李隆基的繼承者也需要考慮父輩或祖輩的聲望的。

所以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還寫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網絡圖片)


天寧閣


原因很簡單。安史之亂暴發後,人們普遍認為是李隆基寵幸楊貴妃不理朝政而導致戰亂髮生。太子李亨和羽林衛大將軍陳玄禮以及普通士兵也是這麼認為的,於是才導致了馬嵬驛兵變。而民間老百姓思維簡單,他們也這麼認為,把安史之亂的禍首都推到了玄宗與楊貴妃身上。其次,安史之亂的破壞性太大了,它使唐朝的政治經濟遭受巨大破壞,人口損失極為嚴重,而且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患,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政等,無論是王朝的權貴,還是普通百姓都深受其害。而他們自然就會把罪責歸於玄宗。還有,由於宦官力膨脹,地方勢力做大,導致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被嚴重削弱,這使得皇帝和政府的權威大打折扣,同時也導致輿論空氣的寬鬆自由,所以,很難出現像明清時期動輒因言得咎的現象。再說了,玄宗已經去世幾十年來,混亂的時代誰都忙著為自己謀劃,怎麼會去管一個死人的事呢?因此,白居易可以大膽的寫作。



此心光明604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公元806年,白居易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篇敘事詩,此時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對李、楊之間真誠相思,追求美滿愛情,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

白居易的《長恨歌》能公開發表,大體有以下原因:

一、唐朝統治者對“安史之亂”深有反思,在馬嵬兵變時被迫殺死楊玉環,讓位給兒子等就能看出,朝臣及軍中就對玄宗荒淫誤國有著清醒的認知!可以說,“玄宗有過”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朝野的一種共識!

二、說到皇帝第一感覺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叫三更死,絕不能到五更,但實際中國皇權在明朝開始加強,大清王朝是中央集權的頂峰。但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權力很大,可以限制皇權。經過安史之亂後地方權力日益強大,皇權日益衰弱。此時對言論沒有過多限制。

三、唐朝政治風氣開放,沒有“文字獄”:這種事的,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說:“唐人詩歌,其於先世及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暱,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

唐玄宗在世時李適之的“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等等諸多的詩句都是在暗諷當時的朝廷或者對有皇帝不敬的言論,但都平安無事。

至於什麼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或白居易用“曲筆”寫本朝之事,通過藝術化的手法,渲染並美化唐玄宗楊貴妃之間所謂的愛情故事,人們只是將其當成一個野史來聽,這都是扯乎。

無論白居易怎麼迴避,李隆基和楊玉環,本身都有著特定的政治身份,其一切行為包括愛情生活自然帶有特定的政治色彩,不可能不對政治產生影響、造成後果。

如換作“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清朝你試試!


美麗青春您真痘


歷朝歷代真正的文人,都以做御用文人為恥,追求著一種氣節,勇於“我手寫我心”,不憚直面氣節與良知的拷問。這種文人越多,就證明這個朝代不是指望“文字獄”維護統治的好時代。

唐代就是這樣一個開放寬容的時代。你們文人哼哼唧唧地寫一些怪話酸文,是你們骨子裡帶著的臭毛病,你們憂國憂民的態度,多半隻是為了一點混吃混喝的稿費,並不影響我們的統治,管得越寬,越糜費政府寶貴的精力與財力,不妨大度一點。

統治者越是大度,奇哉怪哉,這些文人卻越是收斂,倒是不知覺地形成了雙方的良性互動。其實,盛世之下,只要文人們內心不是太陰暗,又哪裡有那麼多的黑暗讓你抨擊。通常說來,越是亂世,上層統治者越是不自信,為了維護正統地位和帝王光環,才想去掩住悠悠眾生之口,沒被收編的文人不甘心被封口,才致力於反唇相譏,開啟了對抗的壞循環。

回過頭來說白居易為首的唐代文人,為什麼敢於寫《長恨歌》這樣的作品,既與唐代統治者的寬縱存在聯繫,也與本人本身比較收斂,沒去號召暴力的革命起義有關。說到底,還沒有陷入上文所說的惡循環。

首先,統治者比較包容,李唐有胡人血統,也有隋朝皇室血統,沒有太多封建禮教的束縛,官方對於言論管制不夠嚴厲,沒有刻意去做針對民智的降維打擊。

其次,不唯白居易敢寫長恨歌,李白、杜甫、李商隱這幫哥們也都不是能管住嘴的角色,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敢說話的多了,未免有些法不責眾之意。

然後,白居易比較善於把握尺度,詩句中說的是“漢皇重色思傾國”,沒說唐皇,哪怕你把情節再往唐皇身上聯想,那也是你自己的事情,“影射”這個詞太寬泛,很難入刑。

最後,白居易的詩句裡,即便後世的唐代統治者一看就知道是說的唐明皇,可人家重點描述的是愛情,沒有權力傾軋官場政治這一些敏感因素,傳達的是警喻後人不要太過“重色思傾國”這種正面積極的思想。

當然,粉絲基數比較多,並且走向國際化,或許也是他們“逃脫法網”的一個隱性因素。


歷來現實


這個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第一,可以把唐朝和清朝放一起比較一下。

唐朝經過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幾代人的努力,並中國,滅突厥,治西域,服新羅,萬邦來朝,其自有大國氣度。這是在貞觀之治之時就開始培養出來的,即使後來經過安史之亂而衰落,其開明程度也未曾衰落。所謂越文明,則越能海納百川,包容萬物。

再看清朝,是少數人滿族統治多數人的漢族,在當時本身就是民族爭鬥,所以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即使後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採取了相應柔和的政策,但在心理上也是防範的,所以在文化上是專制的。如果白居易生在清初並批評了一下先皇的私生活,想必他應該會被下獄甚至處斬,因為清朝是興文字獄的。而再聯想到李白更把唐玄宗和楊貴妃得罪了一個遍,也僅僅是遠走他鄉。由此可知,唐朝的文化風氣很開明,這是一種盛唐氣度。

第二,《長恨歌》這首詩,我讀來,就是白居易歌頌唐玄宗和楊貴妃情比金堅的,絲毫沒有覺得他是在諷刺唐玄宗,而且每次讀之,都會心生嚮往,由衷而祝福。想必有人會與我共此思吧。


午睡的夜貓


中唐偉大詩人白居易在公元806年,發表名作《長歌行》,內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句,意為諷刺唐玄宗為寵貴妃楊玉環,險失李唐天下。

此時距玄宗李隆基去世不過44年,白居易為何如此大膽,敢於公開嘲諷當權者唐憲宗的老祖宗呢?

有書君認為,這與白居易的稟性和當時統治環境有關。

一、白居易其文其人

1、白居易的創作理念。

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

曾任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

他認為,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

《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大家上中學時所孰知的《賣炭翁》即為他所作,可見,關心民心疾苦,反映社會現實一直是他奉行的創作理念。

2、白居易為人正直,嫉惡如仇。

在任左拾遺時,白居易希望自己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

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不僅如此,他還多次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使得憲宗時時下不來臺。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

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獨自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

由此可見,白居易行文行事皆是正直樸實,不畏權貴的。

二、《長歌行》發佈的時代背景

《長歌行》發表於806年,此時正是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

唐憲宗李純(778年―820)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

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

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

《舊唐書》曾稱唐憲宗為“古之賢君,未能及此。”

正是這樣一位相對賢明、力求中興的君主,才給了白居易一個較自由的創作環境。

白居易作《長恨歌》時,雖距唐玄宗李隆基去世僅僅44年,但皇位更迭已歷經肅宗、代宗、德宗、順宗,到了憲宗這裡,可以說李隆基的餘威已去。

更不用說玄宗當政時的過失已讓其繼承人心有微詞,當年安史之亂中,玄宗尚未退位,肅宗已然即位就是明證。

總的來說,有書君認為,是白居易個人的稟性及當時的統治環境讓他自由公開地發表了這篇萬世名作《長歌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包括後邊描寫楊貴妃美貌時所用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都是引用了漢武帝與李夫人之間的典故,或者受到了這個典故的影響。

漢武帝一生最愛的女人不是衛子夫更不是陳阿嬌,而是李夫人,以至於他死後是和李夫人合葬,而不是和衛皇后。當初李延年以一首《佳人歌》稱頌其妹李夫人的絕世美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因此成為千古佳句,漢武帝聽後立即召見了這位歌詞中有“傾國傾城”之貌的李夫人,驚為天人,李夫人從此寵冠後宮。因此,《長恨歌》中前兩句中的“漢皇”不是說漢人皇帝李隆基,而是指大漢天子劉徹,包括那句“回眸一笑百媚生”也是受到了《佳人歌》中“一顧傾人城”的影響。



可是,即便“重色思傾國”說的不是唐玄宗,後邊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說的可就是唐玄宗了,白居易怎麼有那麼大的膽子,膽敢對先皇指手畫腳?這還是與唐朝開放的風氣有關。

唐宋兩代,不僅社會風氣開放,政治風氣也相當開放。寫首《長恨歌》算什麼?魏徵和寇準敢拉唐太宗和宋真宗的袖子,寇準甚至敢“脅迫”宋真宗御駕親征。因此在唐宋時期是沒有“文字獄”這種事的,批評國家政策的作品多了去了,像南宋有那麼多愛國詞人整天寫詞呼籲收復故土,不也是變相批評國家政策嗎?宋廷根本不放在心上。

此外,總體上看,《長恨歌》雖然有批評唐玄宗因美色誤國的意思,但也有讚美唐玄宗楊貴妃悽美愛情故事的意思,白居易用大量詞藻描述楊貴妃死後李隆基的哀思之情,而最後兩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更是徹底表明這是一首愛情詩,而不是時政詩。既然是愛情詩,那就更不必在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