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饿死的猫


在《史记》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了,《史记》里面记载了赵国游说李斯的对话。当然这个肯定也是司马迁自己想出来的,当时来说谁也不可能知道李斯和赵高具体说了什么。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

这个只是其中一段对话,从这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李斯帮助赵高,辅佐胡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蒙恬,

当时来说蒙恬是扶苏的老师,而且当时秦始皇把扶苏派到了蒙恬身边,蒙家军当时就是秦军的主力军,有三十多万。李斯虽然贵为丞相,百官之首,但是我们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扶苏是非常的信任蒙恬的,而且又是扶苏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手里有军权。一旦扶苏继位,蒙恬就是新的丞相。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秦国的丞相确实不好当,之前的几代君主基本上上台之后就换了丞相,用自己的人,商鞅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李斯那么聪明,证明会不知道一旦扶苏继位,自己的家族可能就要完了。

其实李斯这个人本来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并没有历史评价的那么高,而且李斯在秦始皇时期的贡献也不是很大,因为当时所有的事物基本上都是秦始皇自己做决断的。他这个丞相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摆设,相比之前的商鞅,张仪,甘茂,魏冉,吕不韦等等这些人相比的话,李斯的贡献确实要小很多。

当时秦始皇本来就很宠信赵高,而且这个时候扶苏也不在身边,很显然胡亥的机会更大。如果是扶苏继位了,那么对于李斯来说没有任何的功劳,因为秦始皇指定的本来就是扶苏和李斯没有半毛钱关系。相反还可能把李斯一撸到底。但是如果和赵国合作辅佐胡亥登基的话,那么自己就是功臣,帮助胡亥夺取天下的大功臣,那么不光是自己,自己的整个家族都将是开国的功臣。两者摆在这里很显然胡亥一方的利益更大。


小伍讲历史


扶苏如果继位,基本宣告李斯政治生命的彻底结束

这是一道选择题——是天下百姓更为重要,还是自己的荣华富贵更为重要?

很可惜,李斯选择了后者,因为在他决定跟胡亥、赵高同流合污的那一刻,政治格局就已经形成了!

秦二世—赵高—李斯的三巨头执政,就在嬴政死的那一刻开始生根发芽,他深知嬴政的选择,而且他也明白,自己贵为丞相,如若想要颠覆赵高、胡亥并非难事,只是他没有这个理由!

否则,他完全有能力扭转乾坤,一举击溃胡亥和赵高。以丞相之名控制始皇帝亲卫,将胡亥及赵高严密监视,随后快马加鞭告知扶苏。或者,假意顺从赵高秘密通知扶苏引兵夺位,时机成熟之时,凭借自己丞相之威望,号召天下人拥立扶苏而非胡亥

这样看来,胜算是很大的!毕竟扶苏手里有蒙恬,而蒙恬手里有千军万马!


政客李斯,终究没有下定决心流芳千古

法家执行者李斯,是不会和有一定儒术熏陶的扶苏成为盟友的,而且蒙恬这一类的开国功臣又不会成为自己人。所以,他选择了看似“可靠”实则危险的盟友。他相信自己一生投机,此次也不会赔本的,可惜这一次不仅赔本,连命都陪上了!

李斯临死前对儿子的那句话很经典

我还想和你牵着家里的小黄狗,到蔡东门去打兔子,但是能够实现吗?

随后即被腰斩并弃市的李斯,不知在他弥留之际是否后悔莫及,或者说,心思缜密的李斯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胡亥并不弱,只是对于权力的欲望并不高,但不代表他可以放任任何一家独大,所以他需要作出制衡,以保证权力不倾斜向某个人

胡亥注定会选择与赵高的同盟,因为内外之分,他断然不会扶持李斯。但极度膨胀的赵高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李斯也在这场博弈中,对于赵高的政治水平过分的相信

因为李斯的儿子驻守东方重镇(河南一线),而大将章邯也是他的人,这二人是李斯的免死金牌,可李斯就是聪明过头,他认为赵高是断然不敢将其一锅端的,毕竟投鼠忌器,如若李斯一死,无论是儿子或是亲信,都不能允许这种状况出现,国内大乱的情况下,东方门户将彻底洞开,结果不言而喻

是天意还是发展的必然——陈胜们的失败让赵高铤而走险

此时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如火如荼,让秦朝开始有了危机感。而项梁同志也一度也风光无限,大有重展六国雄风的势头。这样来说,李斯应该会比较安全,毕竟外患尚未解决就自相残杀的结果,赵高是知道的

或许是天意不可违,李斯注定要接受宿命的安排。项梁、陈胜的相继被灭,让赵高误以为已经高振无忧,无需再担忧东方边关。或者说他已经等不及了,权力的欲望已经让他失去了理智!无论是何种原因,赵高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一种最危险的方式,对李斯开刀!伴随着权力的失衡和大乱的局势,支持不住的赵高又以谋害秦二世的方法,来试图挽救危局。随后,子婴设计诛杀赵高,结束了三巨头统治的时代

只是为时已晚,秦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面临灭亡。其实在李斯被清算的那一刻,秦朝就已经走上灭亡之路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的风光半世

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的李斯,早年是为郡县小吏,学成入秦后,拜入吕不韦门下。随后辅佐秦王嬴政灭六国,成就帝业

主张焚书坑儒,加强中央集权;参与制定律法、统一度量衡、以及小篆的敲定,李斯都尽心竭力,并作出卓越贡献。李斯的政治主张,为中国及世界的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基础

作为帝国宰相,李斯的前半生堪称是风光无限。而品尝了权力滋味后的李斯,更是不愿意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这也就是说,他为何会在扶苏和胡亥的选择题中,做出了“愚蠢”的选择!

他为了自己的权力,放弃了对国家、对嬴政的忠诚。扪心有愧的李斯,试图挽救危局,去改变由胡亥即位后的政治变化,可惜他遇到了赵高这样的对手,不讲道理、水平一般的赵高,硬是把帝国宰相李斯给解决了,用一种最决绝的方式,去敲响了秦帝国的丧钟!风光了大半辈子的李斯,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

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李斯选择了走钢丝。因为他深知,师从淳于越主张儒术的扶苏上台后,自己将不再是帝国的权力核心

为了自己的性命无忧,李斯计划堪称周详,因为他深知,如若不想一起完蛋,那最好不要对自己动手(军事重镇在其子手中,重要将领也是自己的嫡系)

看似走过钢丝桥,成功着陆的李斯,却是大错特错。他面对的赵高,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惜一切的亡命之徒,哪怕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说损一千二又何妨?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机关算尽的李斯,虽然最后的下场是悲惨落幕,但我觉得他应该不会后悔!

因为,失去了政治生命的政客就像瘾君子失去了海洛因——生不如死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首先必须承认,李斯的确很聪明。

在中国历史上, 李斯绝对是草根奋斗成功的绝佳代表。他初为楚国郡里一小吏,专管仓库。有一次,巡查仓库时,被两只老鼠刺激了一番,从此洗心革面,决定重新活过。

两只老鼠,一只肥得流油,一只又瘦又脏。那只肥得流油的躺在仓库顶上吃米,见人也不怕。那只又瘦又脏的在下水道里吃着不洁的东西,见到人就吓跑。

李斯昂头叹息:人生若鼠,我为何要当那一只又瘦又脏的一见到人就吓得瑟瑟逃跑的老鼠呢?

他决定辞职,前往兰陵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是仅次孔子孟子的儒家大师。数年后,学成出关,他没有前往六国求职,而是将目光放在了西边的秦国。

巴菲特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其实,两千年之前的李斯只懂得这个基本的职场道理。六国人才众多,土地肥沃,经济文化发达。而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对人才都是求贤似渴,从未中断。 而一部秦国史也证明,那些在六国混得不如意的士子,进了秦国都有一翻大作为。

他自认为,他必然是其中那一个。

李斯初入秦国时,只不过是吕不韦属下的一个门客。 然而,他这样胸怀大志之人, 会当一辈子的门客么?

周星驰说,你可以骂我是跑龙套的,但你不可能永远都骂我是跑龙套的。世人都以为李斯一辈子都不过是个门客时,他却悄然以门客为跳板,见到了年轻的秦王赢政。

当时的赢政,如果从秦孝公算起,他已经是王七代了。赢政不似他后来的幼子赢胡亥,只觉人生虚无短暂,能多享受就多享受。反而,他也是胸怀天下之人 , 而他那只狠锐的眼睛里已透出,他此生必建史上空前之功劳。

一个传大的君跟一个伟大的臣的相遇,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犹如长天之上 ,闪电与雷电的和响。人都说, 君臣相恋,犹如男女情爱,总不知道哪一天谁要被对方抛弃。

但是,秦王赢政跟李斯之间的相恋,尽管之间出现了逐客令的波折,但是李斯对秦王之情,如黄河之水,滔滔滚滚。 他给秦王上书,秦王赢政被他感动,废除逐客令,李斯终于留在赢政身边,从此俩人不离不弃。

一个人臣之子,最高梦想是什么?当然是丞相。

在赢政由秦王变为秦始皇时,李斯从最初的被拜为上卿,到廷尉,又到丞相,成功而又完美地实现了逆袭。

在秦始皇暴崩之前, 李斯的政治达到了巅峰。

据《史记》记载, 在秦始皇崩之前, 李斯长男李由当三川郡太守,别他男的都取秦室公主,而他的女儿,全都嫁秦室诸公子。

这种繁华到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有一年,李斯长年李由告归咸阳,李斯在家置酒待客,百官皆来长贺,门前车骑千数。

这样的一个繁华场景,连李斯都忧心叹息:我的老师都说了,物禁大盛,而我的位置已经到了人臣之至,我真的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呀。

物极必反, 泰极否来, 这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道理。

其次,正是因为李斯活到顶,他必须保住这富贵之门,所以后来不得已跟赵高合作,扶持赢胡亥。

秦始皇生前,没有立皇后,也没立太子。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多多。但总之,他很喜欢幼子赢胡亥。于是在他巡游天下之时,唯带赢胡亥以及他的老师赵高出行。

这似乎是一种命运的暗示么?

不知道。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秦始皇的暗示害了他的王朝。

后来,秦始皇巡游路上驾崩。据说,还给扶苏特别给了一封书。这时候嗅觉灵敏的赵高,马上叫赢胡亥扣压诏书,而他亲自前去跟李斯谈判。

他问李斯,你的功劳比蒙恬还大么?

李斯如实说,不敢。

赵高说,扶苏上台以后,肯定赏识蒙恬的,还有你的未来么?

李斯无话可说。

赵高又说,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联手起来把他们搞掉呢?

李斯先是推辞,后来终于抵不住赵高的恐吓,终于软下来,跟赵高狼狈为奸,扶持赢胡亥上位。

为什么李斯经不住赵高的恐吓呢?

因为害怕!

他害怕什么呢?

他害怕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这才是问题所在。

古往今来,多么豪杰英雄,当他们爬到富贵顶峰之时,都是拼命保住 ,而不是激流勇退。李斯如此,后世的霍光也是如此。

于是悲剧发生了。

李斯以为,满朝以上, 就他跟赵高说话了算,他以为,只要他跟赵高联合一起,富贵无疆。

他却没料到,赵高是一个想吃独食,不想跟他共享天下的人。

之前李斯对赵高还怀有幻想,当他最后又打破幻想的时候,决定上密奏告赵高。

聪明真被聪明误啊。

须不知,当时赵高为了得天下,早就想方设法把那个虚无主义者的赢胡亥给架空了 ,满朝能说话的就他一个人。而李斯的密秦,赵高早早看了,但是赵高不露声色,继续表演。

赵高有备而来,倒告李斯一状: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郡守,楚国造反军陈胜等皆从旁县而过,过三川,李由守城不肯出就罢了,还听说他跟起义军有文书来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必须查。

之前,李斯因为陈胜造反,而李由没有前往镇反,怕被问责,不敢声张,只得瞒着前线问题继续拍秦二世马屁。没想到,拍了半天,自己还被踢了一脚。

赵高奏书一下来,身为赵高学生的赢胡亥似乎挺配合,点头说:必须查,这个事那就让赵老师查吧。

他把审查李斯的任务,交给了赵高。

事情可想而知。

赵高在后宫忍辱负重二十多年,就等这一天出人头地,决不会跟任何人分享天下。

于是,赵高马上派人审查李斯。

最后,李斯被腰斩。

腰斩之前,李斯肠子都悔青了。

但也无可奈何。

之后,三族被夷,一生的奋斗,都烟销云散了!

总结:李斯成功就在于不放弃对功名的追逐,而他的被诛也在于对功名的追逐与迷恋,被赵高利用,才沦为三族被夷!

悲乎也哉!


月望看历史


这件事如何评价,就涉及到《史记·秦始皇本纪》相关史料的真伪问题。按照《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来是想传位给扶苏的,但是赵高劝说李斯一起篡改了遗诏。为什么呢?因为扶苏在上郡监军,上郡的统领是蒙恬,扶苏和蒙恬的关系非常好。所以如果扶苏成为了皇帝,那么蒙恬当然是首号宠臣。这样一来李斯就会受到冷遇。所以李斯要想保住地位,不如扶持年轻的胡亥,这样一来才有利于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李斯觉得这个说法可行,所以听从了赵高,之后扶苏自杀、蒙恬赐死。不过一直有人怀疑该记载的真实性,秦始皇为什么打发扶苏去外地,而带着胡亥在身边,又迟迟不立扶苏太子呢?明显就是想立胡亥嘛!再加上新发现的北大汉简《赵正书》还真是这样说。所以这个说法也有一定可信度,那么这样一来李斯扶立胡亥就是中规中矩了。但是《秦始皇本纪》目前也不可轻易否认,所以我们姑且让两种说法并存吧。


林屋公子


李斯一辈子一直再推行法家学说,用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帮助始皇帝统一六国。秦朝灭六国后李斯辅佐秦始皇巩固秦朝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时秦始皇出游,病死于沙丘,并留下遗嘱让公子扶苏回来发丧继位。此时的李斯因为始皇帝死于外,害怕公子们出来争权,导致天下大乱,于是就采取了秘不发丧的方式。可以看到,此时的李斯还是心系大秦安危,一心为大秦着想。

秦始皇在去世前,曾经将后事托付给丞相李斯与太监赵高。赵高身为胡亥的亲密好友,支持胡亥上位可以理解,但身为丞相的李斯难道不知道扶苏才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吗?为何还要帮胡亥而不帮扶苏呢?

秦始皇死的过于突然,赵高想着如果扶助扶苏登基,那么他的日子就到头了。要知道,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可没少得罪扶苏,况且扶苏一旦继位一定会重用蒙氏家族,自己还有什么盼头呢?但是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伪造遗诏的,因为这李斯的篆体没有人可以模仿出来。

于是赵高找到李斯,先是恭维了一番,又是陈明利害,大致意思是你李斯为了个人的私欲当初害死韩非子、害死白起,这可都是灭族的大罪。如果扶苏登基,一定会彻查此事,你的结果可不美好啊。

李斯被赵高的一番言论说的心惊肉跳,自己的荣华富贵不保这或许是一个小事,被灭族这可是大事了。赵高又说,只要立了一个无能的公子,他们不但可以保住富贵,还可以继续操纵权柄,李斯的荣华富贵都可以保住。

李斯当时就吓破了胆子,答应篡改遗诏,更为恶毒是命令公子扶苏自裁。这公子扶苏接到圣旨,不得不当场自刎。如果说赵高是赵国遗留在秦国的间谍,或许这一切都不难理解了。

李斯也没有好结果,被赵高诬陷打进了大牢,并且欺骗他只要认罪可以保住性命。这李斯之后认罪,结果是连同自己的亲人都被腰斩了。

赵高独揽大权,连秦二世也不放在眼里,对秦始皇的儿孙们展开了大屠杀,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公主、公子被赵高以最残忍的方式杀死。最后搞的本来风雨飘摇的大秦王朝一蹶不振,而他本人在杀死了秦二世之后,也被其他公子杀死。

李斯一心只想要富贵,为了富贵不惜昧著良心说假话,不惜出卖对你有恩情的秦始皇。你吸引来的,当然也是一心只想要富贵的人,这些人为了富贵,也不惜昧著良心说假话,也不惜出卖别人。你为了利害可以出卖别人,难道别人就不会为了利害而出卖你?为了富贵,和这群小人聚集在一起,每天阴谋算计别人,你凭什么觉得这群小人就不会阴谋算计你?跟这样的一群人混迹在一起,你怎么可能会有好下场?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没有这个道理!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交往到理想的朋友,让我们真正趋吉避凶呢?


蚝尾


在秦朝的历史上,李斯绝对称得上绝顶聪明的人,论能力无人能敌,论才干无人比肩,他是一个学识和本领结合得最好的顶尖人才,当时确实无人能出其右。

李斯,字通古,楚国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学于荀子,学成入秦,历任郞官、长史、廷尉、丞相,曾助秦王政灭离间诸侯、灭六国、成帝业。秦灭六国后,他与冯劫、王绾议定尊秦王赢政为皇帝,制定相关的礼仪制度,销天下兵器,焚书坑儒,加强中央集权,并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了车轨、文字和度量衡。

李斯的经历和作为,与北宋初年宰相赵普极为相似,他像赵普一样,是夺取天下的参与者,是稳定天下的策划者,而与赵普比较起来,李斯功劳更加卓著的一点,他更是秦朝制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二千年封建制度的创造者,他于秦有功,于封建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也功不可没。

那么,李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他为什么不帮助英明的扶苏, 却要帮助纨绔子弟胡亥继位呢?

首先,李斯的关注焦点在治国理政,对同僚间的权谋与争斗,缺乏应有的预防和警醒。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统一文字,千头万绪,日理万机,这除了聪明之外,还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时间都用在这些事情上面,哪里还会关注阴谋和争斗?

其次,李斯被赵高的阴谋所蛊惑。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李斯一门心思处理善后,且秘不发丧,要赵高发出诏书召扶苏速归咸阳时,赵高却在一旁开始了阴谋。赵高找到李斯说,今日皇上驾崩,他的遗嘱,外人不知,江山传给谁,也全凭你我,不如设法传位于胡亥。因为,如果胡亥当上皇帝,你还是丞相,如果扶苏当上皇帝,丞相肯定是扶苏所最信任的蒙恬的,那时,就没你什么事了,一番蛊惑,因担心危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李斯终于同意扶胡亥当皇帝。

再次,李斯对赵高缺乏防范,他不知道自己扶了胡亥当皇帝后,赵高对蒙恬更加狠毒。后来,赵高为了自己能出任丞相,决定消除李斯这声拦路石。于是,他在皇帝胡亥面前屡进谗言,他对胡亥说,李斯企图封王,愿望没能实现,有谋反动向,必须赶快除掉这个危及皇帝的叛乱分子。

结果,李斯被下狱,落得个碎尸万段的结局。而这,却又是李斯咎由自取,假设他不参与这个阴谋,赵高和胡亥或许没有除掉他的实力,不但他的命运完全改变,历史也将完全改变。然而,遗憾的是,历史就是在一连串的意外中前进的,没有假设。


帝国的脸谱


李斯这辈子犯的唯一一次傻,就是:秦始皇去世后,李斯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继位、逼死英明的扶苏!至于精明的李斯为何会犯傻到这程度,背后的根本原因在赵高身上!而李斯,之所以会在这一关键时刻栽在赵高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高那“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的卓绝口才。

李斯在口才上是个人才,但这要建立在他没遇到赵高之前,因为赵高在口才上,那是人才中的人才。这赵高的口才到底有多好呢,简单说来就是:堪比四处游说举六国相印的张仪。古代有个著名的口才能人叫触龙,他的壮举之一被记录在《触龙说太后》中,今天,我们仿之,姑且把赵高说服李斯的故事叫《赵高说李斯》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此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

而这时,胡亥的老师,即宦官赵高却动起了歪脑子,他极力想让胡亥称帝,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始皇帝死时,扶苏正在西北鞭长莫及,如此一来只要说服李斯,赵高就完全可以把胡亥扶上皇位。

但这李斯平素与赵高关系也并不密切,并且又是极富谋略之人,要说服李斯,谈何容易啊!但是没关系,赵高是谁,雄辩之才可退百万雄兵之人啊!赵高的口才究竟有多好呢,接下来,我们回到当时来剖析一下:

这赵高去说服李斯,可以堪称天下“说服案”的范本啊!赵高的最终目的是劝说李斯篡改遗诏,但见到李斯后,赵高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采取了迂回引导法,他开腔说: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于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皇帝死时,要扶苏回来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所以,谁继位,全由你我说了算。这话说得高艺术啊,全程是探听的口吻,而且也没有透露具体,这样说的原因是:万一李斯不配合,自己还有退路。

果然,李斯不配合,冷冷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这话一出来,估计普通人心得凉半截,意思很明确:这事我不想说!

但赵高听到李斯的不满后,却有条不紊地继续陈述,显然,赵高此番是抱着“吃定你”的打算而来的。赵高看似无意地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蒙恬,这蒙恬和太子扶苏关系很好,也是谋臣之一,深得扶苏的信任。

在这种时候提蒙恬,一来等缓和气氛,二来也能引起李斯的注意:为什么突然提这个人,他想表达什么?于是,李斯耐着性子听下去了。

接下来,赵高从蒙恬的才干、功劳、谋略、人心等等入手,狠狠把蒙恬大人夸了一顿。这李斯默默听着,在赵高卓绝口才的描述下,李斯恍然间还生出了自卑感。赵高一看李斯表情有变,立马知道,可以抛出杀手锏了,于是他说蒙恬和扶苏的交情很好。其实,赵高这番话只有这最后一句是事实,其他的非常有待深究。但此时的李斯,已然动摇,甚至自觉:自己全然不如蒙恬。

就在这个当口,赵高抛出了关键性的一句:扶苏继位会立蒙恬为丞相。这是什么意思,赵高等于告诉李斯:扶苏继位,对你李斯大大不利啊,因为他要立蒙恬为相,没你什么事啊!李斯听到这,脸色一沉,陷入了沉思。其实说到底,赵高完全就是在靠口才“忽悠”,谁说扶苏会立蒙恬为相啦?没人说,但赵高却成功用这招,让李斯错觉“蒙恬肯定就是未来的丞相”。

但李斯毕竟也是聪明人,转念一想,反正不当丞相也没事,还是坚守本心为好。于是,李斯对赵高说:你回去吧,说我是奉先帝的命令行事,听从圣上之安排,我自己有什么可以考虑可以决定的呢?这里可以看出,李斯可以算得上忠臣,即使明知道扶苏继位自己利益可能受影响,但也依旧不改初衷。

但赵高怎么会肯这样就回去,他继续卯足了劲发挥他的雄辩之才!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这话是顺着李斯的话进行反驳的,目的是说服李斯接受:效忠圣上并不需要完全按照圣上的意思办,而应以天下苍生为要。

紧接着,见李斯似有所动,赵高马上抛出论证,证明天下的圣人都是善变的,他还把圣人会随机应变,不拘泥于固有这个正理搬了出来,恰到好处的驳了李斯的忠臣论。这话连起来说就是告诉李斯:篡改遗诏并非背叛秦始皇。

李斯马上反驳说:篡改遗诏的貌似都没好下场!赵高大喜,这说明李斯此时已经心动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说服李斯:篡改遗诏也不会没有好下场。

赵高说道:“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这话就相当有水准了,赵高的意思非常明确:篡改遗诏有没有不好下场不一定,但不篡改遗诏,却绝对会“祸及子孙”

!然后,赵高论证了篡改遗诏能得到的种种好处。

听完后,李斯长叹“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自此,李斯就已被赵高完全说服!活生生,赵高就把“黑”说成了“白”。这样的口才,即使不是李斯,换成刘斯,周斯,结果也大约是一样的!

所以,李斯最终舍弃扶苏拥立胡亥,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因为赵高口才过人啊!大约,李斯最终死于赵高阴谋之下,也与赵高出众的口才脱不了干系!看来,口才这东西,有时候比世间任何刀剑、谋略,都要重要啊!



记者李满


李斯在中国历史上,在整个秦帝国里,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秦朝没有文学,唯一的一篇就是李斯的《谏逐客书》,一篇就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斯)

他是杰出的书法家,由他写的《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书法石刻名垂千古。

最了不起的是他的政治才干。他不但在秦朝统一过程中,派间谍去各国离间六国君臣的关系,以实现各个击破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李斯在秦朝统一后,做了几件卓有成效造福千古的事情: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实施郡县制。

如果没有统一文字和度量衡,那中国就会出现数种语言文字,只要文字语言还是各用各的,那就相当于还是不同的国家,就像当下的欧洲一样。就算强迫把疆域统一在一起,国家迟早也要分裂。

如果没有统一的车轨,势必给出行带来很大的麻烦。大家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车轮轨道不一样,明显是限制发展的。

(胡亥)

实施郡县制。这一条尤其值得称道。李斯的眼光是超前的,他能够做到这一点,绝对是一个穿越性的人物。项羽建立西楚后,废除了郡县制,又改为分封制。很快,项羽就尝到了苦果,国家分崩离析。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一半分封一般郡县,但分封最后酿出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推恩令,才多少解除了苦果。

但是李斯的几件恶行,却又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件是杀韩非。韩非本来是他的同学,其才华丝毫不亚于他。结果他怂恿秦始皇,以间谍罪把韩非杀掉。

第二件是焚书。作为一个大知识分子,自然知道书籍对于国家对民族的重要,他却还建议秦始皇这样做。

第三件,篡改圣旨。很显然,他是明白秦始皇把一腔希望都寄托在扶苏身上,派扶苏去边关锻炼,最后临死前遗诏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但是他却和赵高合谋,篡改圣旨,立纨绔子弟胡亥为皇帝,矫诏杀了扶苏。

(赵高)

李斯为什么会干这三件恶行?说白了,他不外乎一个“私”字。因为怕韩非取代他的位置,不惜把黑手伸向自己的同学。他怕天下人提建议,改变他的那一套,才鼓动秦始皇对天下儒生方士下毒手。他怕扶苏当皇帝后,自己不再被信任,所以才想扶持一个傀儡人物起来。

但是,李斯在用他的私心的时候,没想到赵高的私心比他更重,恶毒比他更彻底,最后赵高用他对付韩非的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搞死了他。

李斯是一个悲剧,他所作所为,值得后世深思。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说一点自己的看法,李斯太注重自己的个人得失,太聪明所以做出了最愚蠢的选择!在帝国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他是经过犹豫和挣扎的,不过还是没能抵挡住利益和权力的诱惑!不过呢,也是赵高太狡猾,再加上李斯本身是有污点的,比如他提出焚诗书,这些都是不得人心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害怕扶苏上位后得不到重用,其实这也是必然,李斯的一些看法跟秦始皇高度一致,也是独裁专制的鼓吹者,等等这些扶苏都未必喜欢李斯。扶苏当时跟长城军团主帅蒙恬在一块,蒙恬是主帅扶苏是监军,如果扶苏上位蒙恬肯定会得到重用,蒙氏三代为秦国效力,树大根深,而且蒙恬的弟弟蒙毅在朝廷内部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这都让李斯有所顾忌。所以在帝国方向的关键时刻,李斯做出了错误的抉择!也为他自己未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唉!


熊猫一九八八


李斯抛弃扶苏,转而支持胡亥,主要是赵高那张嘴实在是太厉害,把李斯心里的那些担心的事情全部翻了出来,李斯最终拗不过被拉下了马。赵高浸淫秦国宫廷政治多年,深知李斯的底细和软肋,因此专挑了两处他最在意的问题来说事。



赵高点明李斯要维护法家治国政治路线,预防扶苏在秦始皇身后的大秦帝国上搞“颜色革命”

李斯的老师荀子,是战国末期的一代大儒,学问成就不仅精研儒学一派,而且更是整合了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李斯和师兄韩非都承袭到了荀子法学思想的精髓。到秦国掌权后,李斯颇为迎合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就贯彻的法家治国路线,并且在全国版图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的基础上,立即着手构建秦国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铁血强硬的法家做派将这项统一思想的工程演化到了“焚书坑儒”的极端。仁厚的扶苏在对坑杀术士、儒生问题上提出了反对意见,震怒的秦始皇因此将他发配到长城上“劳改”,可见父子二人思想上的分歧之激烈。李斯和秦始皇是一对思想好基友,自然对扶苏即位后可能出现的政治路线变动不能无动于衷。




赵高摆出扶苏和蒙恬的亲近关系,暗示扶苏一旦即位,李斯在秦国的地位即将不保

李斯此人,特别讲究现实主义和政治投机,这方面有两件事情可以证明:一是李斯的“仓鼠厕鼠典故”。厕所里的老鼠又瘦又小、人人喊打,看到有人来就急于逃命,而粮仓里的老鼠每天吃饱喝足,个头都快赶上猫了,看到人来也照样自顾自地吃粮食。李斯对比两幅场景,很现实地表示未来要做那只“粮仓里的老鼠”。二是左右袖子两份上书事件。统一六国后,秦国内部开始了一场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国家制度争论,李斯也牵扯其中,但他摸不准秦始皇心里的真实态度,于是上朝的时候左右袖子各藏一份观点不同的上书,等到秦始皇明确表示要全面实行郡县制时,李斯果断拿出了那份与皇帝观点相同的上书,政治投机行为可谓是十分滑头。


而在这一方面,赵高刻意挑明了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的亲近关系。蒙家几代人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侍奉秦国,在朝廷里蒙恬、蒙毅一武一文,势力基础极佳。反观李斯,原本只是来自于楚国的一个客卿,因为凭借才能和迎合秦始皇才得以位居丞相,扶苏即位后难保不会用亲近的蒙恬取代政治观点不合的李斯,李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尊崇地位随之也必定不保。况且秦孝公死后,商鞅立马落得五马分尸的悲惨下场,这是有历史前车之鉴的,怎能不让干了很多大事、树敌众多的李斯感到担心?于是抛弃扶苏、支持胡亥,也是为了保全李斯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