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王掞在胤禟舉薦胤禩當西北大將軍王后,站出來舉薦太子是瞎攪嗎?

紅雨說歷史


這一段落,是根據歷史與非歷史改編的一處情節,說歷史是因為十四阿哥的確因為康熙晚年的這場戰事而率軍出征西北,說非歷史,康熙晚年並不存在一場6萬大軍全軍覆沒的戰役,甚至清朝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如此慘重的失敗,但在歷史上,的確有過這一場敗仗。



這是根據康熙57年發生在西藏的一場戰事而改編,當年西北的蒙古勢力逐漸崛起,並於當年進入西藏作亂,由於對西北局勢的評估過於樂觀,在沒有經過認真準備的情況下,西北將軍額倫特等地方大臣,先後分兵三路進入西藏平亂,結果遭到蒙古軍隊的伏擊從而全軍覆滅,約3000官兵陣亡和被俘(一說7000人),雖然戰役的規模並不大,甚至從損失人數上來看也不算慘重,但畢竟這是一場全軍覆沒的戰役,對於清王朝的震撼還是相當巨大的,尤其西藏地理環境較為特殊,很難展開大兵團作戰,即便出動數千人出征西藏,也要動用數倍於己的運輸部隊,因此戰爭消耗十分巨大。



而在這場人數規模並不大,但消耗巨大的戰役中,清軍竟然被對手打了一個全軍覆沒,有生之年經歷了多場戰爭的康熙自然是震怒的,平息西北西南的蒙古叛亂也是刻不容緩,因此正當皇位繼承人進入白熱化爭奪的時候,康熙做出了選派皇子賜封大將軍王並帶兵出征的計劃。

當消息公佈後,這個帥位和大將軍王自然也成為了眾多皇子覬覦的目標,有想法的無非是老四、老八和十四,有帶兵能力的老大和老十三因為已經被圈禁在宗人府,自動失去了這個機會。



雖然老四雍正很想得到這個位置,但自己能力有限,又在鄔思道的提點下,定下了擁立自己的親弟弟,老十四成為大將軍王的計劃,因為鄔思道看的很準,真正的核心不在於帶兵而是背後的後勤大權,掌握了後勤就可以控制住一切,擁立老十四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他一定會選擇雍正的手下做自己的後勤主管,原因就在於。。。他不想讓自己的競爭對手老八在自己的背後下絆子。

而老八同時也很想得到這個大將軍王的位置,因為久居戶部的他雖然掌握了很多財政方面的實權,卻從來沒有兵權,在爭奪皇位如此緊要的關頭他必須盡全力爭得這個位置,也更不允許一直跟隨自己的老十四來接手這個權力,以他在戶部的關係,即便身臨前線他也不怕背後有人給他使絆。因此在早朝會議上,競爭的焦點已經落在老八和老十四的身上,更有意思的是在早朝上,康熙首先點名老八的死黨老九來推薦人選。

為什麼沒有讓雍正和老十四提前說話?沒直接問掌管兵部的老十四,是因為老十四沒理由過於招搖主動毛遂自薦,也沒法將這個位置推給沒有帶兵能力的老八;而雍正不可能把這個位置推給還未釋放的老十三,如果直接了當的推薦老十四,又很可能被人多勢眾的八爺黨推翻,那麼康熙就又使出了幾年前選舉太子的那一招——引蛇出洞。



老九倒也直接,推薦老八出任大將軍王,這自然也在康熙的預料當中,但此時已經做好打算擁立雍正的太子老師王掞,也開啟了自己霍亂一氣的大招,直接打斷老九說話,以自己的身份來推薦太子,其實王掞的心裡非常明白,兩次被廢的太子已經沒有復位的可能,他能做的也只有幫助雍正打掉他的競爭對手,康熙也心領神會地開始接招。。。

想帶兵?未來再打算逼宮、謀逆。。。康熙一連串的大帽子直接扣到了太子頭上,直接“嚇得”王掞趕緊賠罪,最後被太監攙出朝堂,雖然被康熙斥責,但王掞心裡明白,老八企圖成為大將軍王的想法,已然就要破滅了,因為眼前的這個場景是不是有些太熟悉了?幾年前的選舉太子,幾乎是一樣的場景。。。

幾年前選舉太子,北京的大部分大臣都推舉老八,結果反被康熙斥責為拉攏人心,領頭的佟國維甚至被摘掉頂戴削職為民,現在王掞提出找一個不會帶兵的太子或皇子去領兵,結果更被康熙升級為未來企圖帶兵謀逆,這個大帽子表面上說的是太子,但會不會也在暗指老八?這個時候老八的那些死黨們還敢說話嗎?誰能曉得再說話的人會不會成為第二個佟國維!

八爺黨不再說話,老十四也沒必要開口,那最後發言的主角自然成了雍正,雍正直接推舉十四皇子成為大將軍王,朝中的八爺黨們也不再敢說話,一切順利成章進行,雍正也拿到了他想拿到的西北後勤大權


遼寧資深球迷


掞在後邊臨死前與胤禛的談話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那就是二次廢太子后王掞其實已經認為胤禛是最佳繼承人。所以在舉薦大將軍王時,王掞的本意絕對不是真正的要舉薦廢太子。而是一種試探和一種警示。

首先試探康熙的態度。如果康熙對廢太子還有些許感情,那麼在肯定不會任命胤扔的情況下,也不會有其他的過分的舉動。康熙出言要將他關到上廝院去,就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廢太子已經完全是一枚棄子。沒有任何迴轉的可能了。

第二是警示,太子二次被廢的根本原因是寫給任伯安的信,讓康熙認為太子絕不是可託付後事的人。而直接原因則是太子調兵準備軟禁康熙,實行武力奪權。那麼太子在還沒有兵權的情況下尚且能做出此事。如果胤禩做了大將軍網會不會發生這類事情呢。王掞意在提醒康熙。不過這種警示也是一種試探,那就是康熙選擇的人一定是足夠放心的人。


無牙門下是


首先王掞是一代大儒;是明代首輔王錫爵曾孫;是原太子胤礽的老師,太子的政治生命就是他的政治生命。

因為從明朝以來,太子一旦當政,太子的老師必然入閣處理政務,遠的如明朝的高拱、張居正;近的比如范文程、陳廷敬,以及後來朱硅、杜受田、翁同龢等。所以王掞動不動以一家老小几十口性命去擔保太子。

但太子胤礽被廢,他又沒有被指認給其他皇子做老師,那他的政治命運也即將終結。而此刻比較微妙的是,他仍然被保持朝堂議事的權力,這就給了王掞一個信號,康熙沒有徹底放棄胤礽。

所以作為胤礽的老師,王掞必須時刻替胤礽爭取“立功”的機會,將功贖罪。


但因為《雍正王朝》裡設置的太子角色是不懂軍事,且沒有軍事履歷的。所以此次本來並沒有王掞插嘴的任何機會。


但是在撫遠大將軍王的人選上,胤禟藉口說其實只要一個皇子坐鎮中軍,打仗實際靠的是運籌帷幄和將士用命。因而順理成章帝推薦胤禩。實際上這就把選擇標準往下降了一格,那就是可以從沒有軍事履歷的皇子裡選擇。

王掞敏銳地發現了這個機會,立刻來替胤礽來爭取機會了。


王掞立刻接過十阿哥的話,肯定了九阿哥和十阿哥的這個理論,“十爺的話至為允當。”然後說開始保舉胤礽將功補過,以贖罪愆。

然而王掞還是太操切了,他忘掉了一個最大的忌諱。


胤礽第二次被廢的原因就是謀逆啊。此刻要兵權,居心何在?然後康熙就不淡定了,胤礽想躍馬疆場,然後再來逼宮?好事變壞事。不但沒有棒棒糖,還要罪加一等,要把胤礽關到上駟院去。


此刻王掞恨不能打自己幾個耳光。想想在智商爆棚、人精如雲的《雍正王朝》裡,胤礽擁有這樣一個思前不顧後,沒有城府的智囊,焉能不敗?

但真實的歷史裡面,胤礽並不像《雍正王朝》裡那麼窩囊,而王掞也不像《雍正王朝》裡那樣思慮不周,但王掞對胤礽忠心耿耿,這是事實。復立胤礽有王掞的功勞;康熙60年,王掞仍然在孜孜不倦地上書要求復立胤礽,不但未獲通過,被康熙痛罵,連王錫爵也一併罵了。


炒米視角


看起來可憐的王掞是被康熙噎了回去,但實際上他的小算盤打得響亮著吶。

此時九子奪嫡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恰好就趕上西北狼煙再起,康熙深感自己老之將至,遂提出要選一位皇子代他出徵,並封“大將軍王”。



所以,朝野的焦點就盯在了“大將軍王”的歸屬上,大家普遍認為誰當上大將軍王,誰就是康熙心中屬意的皇位繼承人。

各路勢力開始活動起來,八爺黨這邊決定把八阿哥胤禩推上去,而四阿哥胤禛本想推舉老十三出征,但老十三此時正在宗人府圈禁,胤禛本人又不善帶兵,所以鄔思道獻計,讓胤禛推舉十四阿哥胤禵出征,並以此為條件,讓胤禵推舉年羹堯為川陝總督,用以牽制胤禵在西北的軍事行動。



在關鍵的朝會上,四阿哥胤禛上來就推舉十四阿哥胤禵為大將軍王,而九阿哥、十阿哥提出異議,一致推舉八阿哥胤禩。但八阿哥並不擅長軍事,康熙以此為由詰問起九阿哥。九阿哥則指出,皇子帶兵主要是壓陣,並不需要直接指揮作戰,而真正帶兵作戰有底下的將領。聽聞此言,十阿哥也立刻鼓譟起來,喊道:“諸葛亮也不會騎馬打仗,不照樣指揮千軍萬馬?”

這一番辯解下來,大家開始傾向老八。這時王掞站了出來,“九阿哥說的沒錯,那麼廢太子胤礽也可以帶兵去西北啊!況且胤礽整日面壁思過,如果重新啟用,保準是哀兵必勝。”



他的目的有二:第一,他想借九阿哥的邏輯去證明九阿哥邏輯的荒謬性,既然八爺不善帶兵也能帶兵,那麼胤礽也不善帶兵,照理說也能帶兵啊。王掞就是要攪和,他一攪和,既阻止了八爺,又給康熙解了圍,讓康熙順理成章地敲定老十四胤禵為“大將軍王”。

此時的王掞,實際上已經倒向了四爺,並從實際行動上給八爺設阻,因為他知道以當時朝廷的局面,八爺並不是人君之首選。當然直到臨死前,他才向四爺表明了心志。



第二,萬一康熙大發慈悲,就讓胤礽出山帶兵了呢?一場勝仗下來,說不準這太子就又復位了呢?不過這個妄想沒能實現,被康熙一句話給噎了回去。

當然王掞自己也深深知道,胤礽的復位基本沒啥希望了。


達摩說


王掞肯定不是瞎攪合,結合這部電視劇就能夠明白。

作為太子的老師,對於輔佐太子胤礽,王掞也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太子胤礽的確太不成器了,以至於他最後失去皇位。無論是太子胤礽,還是康熙皇帝,都沒有怪罪王掞。特別是太子胤礽,要知道這個人和四王爺胤禛、十三爺允祥關係都弄僵了,但是他對王掞卻是非常感激的。比如四爺胤禛在戶部追繳官員虧空的時候,王掞去找太子爺,把自己僅有的一點銀子拿出來給太子還賬。此時,太子感激涕零,從這裡就能看出來他這個人還是盡到自己責任的。

太子爺第一次被廢以後,面對康熙,面對文武百官,王掞站了出來。他憑藉自己的才能指出了問題的關鍵,那就是太子雖然有過,但是不至於廢掉。如果康熙廢掉三十幾年的太子,這是不教而誅,無法讓天下臣服。

畢竟王掞知道康熙對太子和鄭春華的事情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康熙是不可能公佈於眾的,這樣的話,如果康熙廢掉太子,那麼給人的感覺便是太子無端被廢。加上,康熙其實還是很愛自己的兒子,事情是有轉機的。

可以說正是王掞,太子胤礽才能夠第二次重新成為太子。

不過,太子的確是爛泥扶不上牆。後來,他居然跑去謀反。這就使得他自己真的是自絕於康熙,徹底和皇位無緣了。

對於這一點,王掞肯定是知道 。那麼王掞為什麼會糊塗到還在康熙面前推舉太子呢?

那是因為王掞藉著推舉太子,把話題成功的引開了,讓十四爺能夠做上大將軍王。

很多人會覺得王掞是幫十四爺,其實他真正幫的是四王爺胤禛,因為他已經開始把寶壓倒胤禛身上了。

對於大將軍王,康熙能夠選擇的人只有四王爺和十三爺、八王爺和十四爺。對於四王爺來說,他能做大將軍王肯定是最好的,只不過他沒帶過兵,所以只能是想保舉十三爺的。

在鄔先生的分析之下,四王爺明白這個大將軍王只能是十四爺做比較好。

這種情況下,四王爺是要保舉十四爺的,萬萬不能讓八王爺做大將軍王。

八王爺最大的弱點就是他沒有帶過兵,所以九王爺、十萬爺都是從這一點來進行辯護的。

王掞以太子可以做大將軍王來舉例一方面是把話題引開,另一方面則是說明找一個不懂軍事的王爺做大將軍王是在是太愚蠢了。

王掞這麼一摻和,加上後來胤礽舉薦十四爺,使得大將軍王沒有落到八王爺身上。

畢竟四王爺是太子的人,王掞是熟悉他的。王掞投靠四爺也是非常正常的。

至於後面王掞推薦四爺做太子,替四爺除掉鄭春華,並服毒自殺來看,王掞也是極為厲害的人物,成功的保全了自己的家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王掞就是出來攪局的,目的在於攪和老八和老十四的八爺黨,助攻老四。

王掞這時候出來攪局,首要目的在於向八爺黨復仇,因為他知道,第一次把太子拉下馬的就是八爺黨


後來的死鷹事件,本來也跟王掞沒有什麼關係,可是他還是要出來攪和一下,因為他沒忘記八爺黨在背後搞掉太子的大仇。

刑部冤獄案,跟太子本來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太子一直主管刑部,所以八爺黨覺得這是拉下太子的好機會,因此老八暗審肖國興,套出太子的罪狀。

而且此前追比國庫欠款的時候,太子為了還款,又賣官鬻爵,把幾個不學無術的土財主外放肥缺,又是八爺黨的人攛掇老大去康熙那裡興風作浪,揭了太子的老底。

這兩件事再加上太子跟鄭春華通姦幾乎被康熙捉姦,康熙震怒,已有廢黜太子的決心。


然後八爺黨又偽造太子調兵的印信,使康熙終於廢掉了太子。

太子第一次被廢,其幕後操作的全都是八爺黨。朝廷裡,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王掞看起來像個書呆子,其實老謀深算,他能看不出來?

王掞這時候出來攪和,就是要復仇八爺黨,把老八想當皇帝的美夢攪黃了。

王掞這時候出來攪局,除了要攪黃老八或者老十四當皇帝的美夢,其實他已經站在了老四的一邊。因為他知道老八或者老十四當了皇帝肯定不會善待太子,老四當了皇帝或許會善待太子,畢竟王掞做了那麼久太子師,可以說跟太子幾乎有了父子間的感情,他不能不為太子的後半生考慮。

狗急了也會跳牆,秀才急了也會殺人。為了保太子的命,為了幫老四上位,這個老秀才後來竟然逼鄭春華自殺,也許他一生守著的那點節操,在逼鄭春華自盡以後,要碎一地了。

王掞這個人,做了多年的太子師,從電視劇裡看,他對太子的感情很深,太子很顯然對他也很是尊敬,王掞為了幫他還國庫欠款,連自己的家底都拿出來了,太子感動得差點落淚。

無情最是帝王家,太子能有這麼個人真心愛護自己,也算有福分了,也算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了。反觀老四,老八,有哪個人能感受到這份人情冷暖?



所以王掞必然不想看到老八或八爺黨的人做皇帝,他們做了皇帝,極可能上來就殺了太子,論胸襟,他們不如老四。老四作為太子的舊人,也許會善待太子,王掞寄希望於此,所以他後來又逼殺鄭春華,攪黃老八或者老十四奪嫡,助攻老四登基。

老十四當了大將軍王,滿朝文武都覺得老十四以後要當太子,要繼承皇位,可是康熙並沒有明確表態,這時候王掞出來攪和,就是讓康熙當眾明確誰是繼承人,結果氣的康熙派人把他拖出去了。

太子首次被廢以後,老八因為重立太子的時候,結黨太明顯,被康熙痛斥,已經失勢。可是八爺黨的勢力還在。

這時候老十四又做了大將軍王,八爺黨的勢力又起來了,這是王掞不願看到的。

王掞這麼一攪和,確實給八爺黨包括老十四帶來了一個極大的隱憂。

康熙不願立太子,王掞偏偏攪和一下,讓康熙表態。如果康熙表態了,對八爺黨就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如果他表態有意老十四,那麼老十四既是太子,又有十幾萬的兵權,這對康熙威脅太大了。如果他表態有意其他皇子,而老十四將來帶著十幾萬大軍勤王怎麼辦?

王掞一拋出這個話題,果然猶如一顆炸彈,在朝廷炸開了,也在康熙心裡炸開了。所以康熙震怒。

因此,為了限制老十四,康熙批准了年羹堯做川陝總督,讓他通過後勤和糧草轉運掣肘老十四。

這個位置,肯定不能再給八爺黨了。要不然,康熙吸取上次打敗仗,八爺黨在背後糧餉上掣肘的教訓,大概率會派八爺黨的人做川陝總督轉運糧草。

王掞這麼一攪局,把八爺黨的命脈交到了老四的手裡,對老四,簡直是神助攻。後來,死鷹案的時候,王掞又出來攪局,導致康熙撤掉了老八和老四所有的職務,又一次神助攻老四。很顯然,老謀深算的“書呆子”王掞,已經站到了老四的一邊。王掞臨死時,說自己“有輸有贏”,輸的是沒有把太子輔佐到皇帝位子上,贏得是兩次神助攻老四,幫他成功奪嫡。


西堤君


在《雍正王朝》中有這麼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就是康熙帝讓眾大臣和皇子們舉薦一名皇子出任大將軍王時,廢太子的老師王掞突然就蹦出來舉薦廢太子胤礽出任大將軍王。

我們大家看到他的這個舉動覺得可笑之極,作為一名有學問的大臣,怎麼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大家就是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康熙帝不會同意他的提議的。

那麼這個王掞是不是傻掉了,為什麼提出這個無禮的要求?

一、

康熙五十六年發生一件大事:

朝廷派往西北平亂的六萬大軍中了準噶爾部隊的埋伏,全軍覆沒。情況比較危急,康熙帝有意從眾皇子中挑選一位任大將軍王,去西北平亂。

這是一個特肥的差事,一旦拿到大將軍王這個位置,那麼基本就可以奠定登基的基礎。所以不管是老四胤禛,還是老八胤禩,甚至老十四胤禵,他們都想獲得這個位置。

老四胤禛得到這個消息以後,跑回家取得弓箭,狂射箭,結果射出去的箭就跟穿天猴一樣,毫無準性!氣得他呼呼的回到書房,打算舉薦尚被圈禁的老十三胤祥出任大將軍王。

而老八胤禩這邊更是勢在必得,因為老八胤禩已經分析出來了:

“這個大將軍王,咱們一定得爭……不管誰當這個大將軍王,他就是皇阿瑪的繼位人。”

為什麼老八胤禩勢在必得呢?

這在於康熙帝說的話:

“朕決定從皇子中擇一賢者代朕出征,封為“大將軍王”。”

就是這個“賢”字,讓老八胤禩一夥覺得老八胤禩希望很大!

二、

老四胤禛為什麼不願意讓老八胤禩當大將軍王?

首先,他也認為誰出任大將軍王,誰就是康熙的接班人。

其次,一旦老八胤禩掌握了兵權,那麼利用他的實力,這場仗是一定會打贏的,到那時班師回朝,眾臣歡迎,舉國歡慶。老四胤禩就是威德同時具備了,也就具備了接班的基礎,成為理所當然的繼承人!

即使最後康熙帝並不傳位給老八胤禩,那麼面臨一個掌握重兵的競爭者,下一任皇帝不一定屁股能坐穩。

那麼老八胤禩拿下大將軍王的前提是什麼?

首先必須有人舉薦,如果是自己舉薦自己那是不行的,更何況老八胤禩根本沒有帶過兵打過仗。

其次舉薦人不能是帶過兵打過仗的人,不然的話就有點刻意的意思了,康熙帝自然不高興。比如班級裡讓你舉薦打籃球的人,你一個一米八高個的人舉薦一個一米五的人,這就有故意的成分了。

最後,不能有第二個人被舉薦,也就是說舉薦的人選中只有老八胤禩一人,即使有第二個人,也不能是帶過兵打過仗的。

當然,老八胤禩還有萬一失敗的救援措施,那就是如果舉薦老八胤禩失敗,那麼就舉薦老十四胤禵。要知道打仗並不僅僅打兵力,更是打的是糧草,是後勤。只要後勤牢牢的把控在老八胤禩的手中,那麼老十四胤禵就無法不聽從老八胤禩的安排,這個仗打贏打不贏也就不是老十四一個人說的算了。即使朝廷有變,老八胤禩也可以亂刀斬亂麻,先下手為強,即使老十四胤禵千里迢迢再趕回來,一切都晚了。

三、

但是老八胤禩壞就壞在他提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

這個方案就是讓老十四出任大將軍王,在電視劇中,當老八胤禩說:

“還是你當這個大將軍王吧?”

雖然老十四胤禵也曾經有過這方面的想法,可是被人直接捅破了小心思,首先的表現是震驚,其次是羞愧,剩下的才是驚喜。

當時的天氣也不適時宜地打了個雷,下了場暴雨……

也預示著老十四的內心起了波瀾,這個波瀾就像暴風驟雨一樣的強烈。

其實老八胤禩這麼一說,僅僅是懷疑老十四已經跟自己不一條心了,他是在敲打老十四,結果敲打過重,把老十四敲到老四那邊去了。

當然,老十四胤禵也是異常聰明,不忘向老八胤禩表忠心,畢竟以後當上大將軍王,還指望老八胤禩的幫助呢。所以他說:

“八哥,無論年資還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這樣說便是懷疑我,我願歃血為盟以明心志。”

當然,回頭他就跟老四胤禛走到一起了。

而對於老八胤禩來講,他也能分析出康熙帝心中的最優人選,他心中也明白就是老十四胤禵。

四、

王掞跟老九胤禟的高超對決:

先是康熙帝讓老九胤禟舉薦大將軍王的人選,老九也是絕頂聰明之人,既然他們已經分析出來康熙帝的最優人選是老十四了,那麼我就讓老十四自己來舉薦:

“回皇阿瑪,胤禵現管著兵部,兒臣以為應聽聽他的見解。”

剛才我們也分析過了,舉薦自己是不行的,舉薦比自己軍事差的人也是不行的。所以不管老十四舉薦誰,他都將會失去這個大將軍王的位置,而對於老九胤禟來講,只要拼掉了老十四,那麼康熙帝無人可選,自然會聽從大家推舉老八胤禩。

可惜康熙帝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小把戲:

“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現在想聽聽你的見解。”

於是老九和老十依次舉薦了老八胤禩,並且提出了沒帶過兵也可坐鎮主帥,只要會運籌帷幄,會將士用命便可,最重要的是康熙帝提出一個“賢”字,老八胤禩再合適不過了。

然後王掞就出手了:

“十爺的話至為允當。老臣保舉一人,必能勝任,兵法雲“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贖前愆……”

他這一攪和,大家一想,確實如此,王掞的聰明之處在於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之身,既然老九老十都說帶兵不過是坐橐兒,那我就舉一個更合適的人選,其實明眼人一看這就是荒唐之言。

就這樣,他給康熙帝解了圍,通過舉薦廢太子胤礽類比老八胤禩,讓大家覺得推舉老八胤禩是多麼的荒唐!

而後來的胤禛不適時宜的舉薦了老十四胤禵,給胤禵的感覺就是老八胤禩一夥不遵守協議,還是自己的親四哥靠譜,也為八爺黨的決裂奠定了基礎。

從後來王掞多次幫助老四胤禛上位來看,也就是從此時起,他就已經是老四胤禛的人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這說明王掞老爺子已經站在老四胤禛一邊了。

王掞是瞎攪和,但他真正目的是為了攪亂和破壞老八胤禩爭奪大將軍王的計劃。

這次爭奪大將軍王,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雙方都是很有心思,很有謀劃的。鬥爭在朝堂上,但都早有籌謀了。

先看老八方面的計劃。


八爺黨的戰略,“這個大將軍王,咱們一定得爭”。

為什麼要爭呢?

老八胤禩亮明觀點:不管誰當這個大將軍王,他就是皇阿瑪的繼位人。

老八胤禩為什麼要這樣說,他是有計劃的:

一、表面上,當了這個大將軍王,就能手握重兵,帶兵打仗,立下赫赫戰功,攜功而歸朝,威德兩立,是理所當然的即位人。

二、老八胤禩能不能爭這個大將軍王呢?他不可能毛遂自薦,只能由別人推薦,而且,這個推薦人必須是不懂兵事的,老九、老十都可以。如果讓老十四推薦,就原形畢露了。更要緊的是,如果老十四推薦老八,萬一被康熙否決,那麼就會導致連老十四也無法擔任大將軍王。因為推薦別人就意味著他自己不想幹嘛,有推託之嫌。

三、實際上,他已疑老十四胤禵。表面上打仗打的兵力,實則打的是錢糧,只要從中作梗,老十四在外掌兵,卻久久不能得勝,無法歸朝,一旦有變,卻遠在邊關,鞭長莫及,回來以後,也是大局已定。所以,老十四胤禵當大將軍王,並不構成對老八的威脅。

胤禩的這個計劃確實很周詳。



所以他對老十四胤禵說,還是你來當這個大將軍王吧。

老十四也有自己的謀劃。

老十四胤禵聽了八爺的建議,先是內心震驚。注意這個鏡頭。


窗外雷聲響震,簷前暴雨傾洩而下。

好熟悉的場景,其實大家見過這個場景,“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震驚,恐懼,又強壓著胸中澎湃的狂喜。

老十四感覺機會來了,隱忍了很久,算盡了機關,終於簷前雨落,水滴石穿!

但是,胤禵壓抑住了內心的洶湧,連忙表白忠心。

老十四胤禵智計高超,他看出老八胤禩的疑心,他此時不能露出痕跡,因為事尚未成,他需要八爺黨這股強大的助力。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他不怕八爺黨從中作梗,因為老十四算定,四爺胤禛絕不會讓老八計謀得逞。他能利用八爺黨和四爺的相互鬥爭,而從中獲利。

最終,八爺黨達成一致意見。

大家先力保老八胤禩,如果康熙不允,大家再齊保老十四胤禵。

那麼再看看老四胤禛的計劃。

老四胤禛很想當這個大將軍王,但他確實不行,知道自己真不是那塊材料。

久疏騎射,臨時抱佛腳,可惜實在手不應心,這幾下操練,射得靶子如同狗啃了一般。

心裡著急,但又不願甘拜下風,只好找他的智囊――鄔先生,來拿個主意。

鄔先生當然看出其中的關竅。

首先,自己不能爭這個大將軍王,胤禛在領軍打仗方面並不精通,勉強為之,後果必然糟糕。

其次,不能推舉老十三胤祥。胤祥還在被囚禁中,而且胤祥的姥爺是蒙古汗王,兩軍陣前,這是大忌,會被別人指摘。即使老十三當了大將軍王,率兵出征,兵部掌握在八爺黨手中,他們照樣能設法讓老十三打敗仗。

所以,提議胤祥當大將軍王,行不通。

然後,絕不能讓老八當這個大將軍王,重兵在握,老八胤禩就能內外勾連,操縱朝局了。

老八和老十四作梗,導致傳爾丹兵敗,不惜犧牲朝廷六萬兵馬,就是為了爭得帶兵之權。

那麼,就必須要考慮康熙的真實想法了。

那麼,康熙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




鄔先生猜的很準,康熙心目中早已有了大將軍王的人選,就是老十四胤禵。

一、從國家大計出發,十四爺胤禵有帶兵的才能。

二、從朝局出發,老十四率兵,八爺黨不能阻礙掣肘。

三、從爭嫡出發,讓老十四當大將軍王,就點燃了老十四的野心,分裂了八爺黨。

四、轉移了矛盾,使八爺黨的鬥爭目標重心轉移到老十四的方向上去。

但他也在觀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再來看老王掞在朝廷上的舉動。


王掞的胡攪蠻纏當然也是有其目的。

在欽定大將軍王的朝會上。



康熙:今兒叫來你們,主要是商量一下西北用兵的事。傳爾丹輕敵冒進,致使六萬兵馬全軍覆沒,朕決定從皇子中擇一賢者代朕出征,封為“大將軍王”。胤禟,你有什麼話要說嗎?

這是康熙有意把八爺黨往路上引。

九阿哥:回皇阿瑪,胤禵現管著兵部,兒臣以為應聽聽他的見解。



康熙: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現在想聽聽你的見解。

康熙堵住口,不讓老十四發言,因為老十四要發言,肯定舉薦老八,康熙再讓老十四當大將軍王,就不好找理由了。



九阿哥:嗻,兒臣以為,阿哥帶兵只是個坐橐兒的主帥。要緊的是運籌帷幄,將士用命。皇阿瑪適才說的一個“賢”字,兒臣認為至允至當,因此兒臣舉薦八阿哥胤祀,請皇阿瑪鑑納。

十阿哥:九哥的話有理,當主帥的原用不著衝鋒上陣,諸葛亮一丁點兒武功也沒有,不是照樣打勝仗嘛。

這是八爺黨向第一個目標努力:爭取八爺當大將軍王。

但狡猾的老王掞立即跳出來阻止他們實現這個目標。


王掞:十爺的話至為允當。老臣保舉一人,必能勝任,兵法雲“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贖前愆。老臣以為,如派胤礽前去帶兵,他一定會身先士卒,鞠躬盡瘁,請皇上鑑納。

你們舉薦老八,我就舉薦廢太子胤礽,你們說阿哥帶兵只是個坐橐兒的主帥,我就給你們找個大橐兒。

用廢太子胤礽吸引火力。

就是用這種瞎攪和的方式,顯得八爺黨“坐橐兒”這個觀點特別荒唐。

康熙果然順手牽羊,借了這個荒唐事,做個類比。

康熙:好哇。靜極思動了,還想躍馬疆場,將來好帶兵又來逼宮、又來篡逆。他既然想騎馬,那就把他關到上駟院裡去,讓他和馬關在一起。



王掞:皇上,皇上,是老臣昏悖,老臣收回奏請。請皇上不要虐待廢太子,皇上。



康熙:好了好了,把王掞攙出去。

把王掞攙出去,那麼讓廢太子胤礽當大將軍王這個荒唐主意就不能再說了,當然,八爺胤禩“坐橐兒”也不能再提了。

還有,防止王掞下一步再把老十四胤禵的事也攪黃了。

康熙:胤禛,你說說看。誰出任大將軍王為好啊?

四阿哥:兒臣寫了個摺子敬呈皇阿瑪御覽。

康熙:你說說看,你保舉的是誰呀?



四阿哥:回皇阿瑪,兒臣舉薦十四弟出任大將軍王。

康熙:哦。

這下好了,康熙的目的達到了,胤禛的目的達到了,老十四胤禵的目的達到了,八爺黨第一目標沒有實現,但第二目標實現了。



當然,被攙出去的那隻老狐狸――王掞的目的也達到了,他就是要通過裝瘋賣傻,攪黃老八胤禩當大將軍王的第一目標。

王掞再糊塗,也不會昏到讓胤礽去帶兵,現在廢太子被拿出來,就是廢物利用,拼掉八爺黨一張好牌。


饞嘴肥貓鏟史官


康熙皇帝要在這次朝會上說西北軍事的正事,因為大西北的羅卜藏丹曾叛亂把派去的傳爾丹六萬大軍打了個全軍覆沒,康熙帝整想著考驗那位阿哥帶兵能平衡這鬧哄哄的局面,可是偏偏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出來攪局說要舉薦“胤礽”,看看康熙皇帝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康熙帝問保舉大將軍人選】

有歷史記載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是在康熙五十一年,大西北的羅卜藏丹曾的這次叛亂大概是在康熙五十七年,在此期間康熙皇帝一直沒有確立儲君位置,所以在奪嫡的問題上比較看似比較平靜,實際上奪嫡大戰暗流湧動。

這次西北用兵非同小可,按照九阿哥胤塘的話說阿哥帶兵就是幹個“做蠢”的主,但是康熙皇帝公開說過,這個“撫遠大將軍”後面加個王字,朝廷上下都是這樣理解:太子位空了這麼久,這麼撫遠大將軍王必定是皇位繼承人的人選,包括八阿哥胤禩也這麼想。


【老八認定大將軍王就是皇儲】

八爺黨的八阿哥胤禩在舉薦新太子的過程中已經受到挫敗,但是八阿哥胤禩有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次對於這個大將軍王也想爭一爭,所以八爺黨成員提前做了周密的計劃,先保老八為主。

這邊的四阿哥胤禛此刻已經決定正式參與奪嫡,因為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廢眼看著東山再起無望,正被圈禁在宗人府,如同半個死人一般無二 。十三阿哥胤祥被康熙以助太子謀反,私自暗殺鄭春華為名也被圈禁,老四阿哥胤禛只有單槍匹馬以孤臣與參與奪嫡。

這幾日四阿哥胤禛與鄔思道商量要主動舉薦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王以換取年羹堯的陝甘總督,為今後一旦發生變故做準備。

【不識時務的王掞又出來了】

本來嚴肅的朝堂君臣商議西北用兵的軍國大事,九阿哥胤塘卻在那裡竊竊私語,康熙帝不高興的問道:九阿哥胤塘你有話說嗎?老九阿哥胤塘說;十四阿哥胤禵是帶兵出身,應該聽聽他的說法。朕今天就想聽聽你的說法,九阿哥胤塘看來不說不行了:

阿哥帶兵只是“做蠢”的主,兒臣剛才聽皇阿瑪說一個“賢”字,兒臣以為舉薦八阿哥胤禩出任大將軍王,請皇阿瑪薦納,二桿子阿哥老十大咧咧出班奏道:是呀,看那諸葛亮要不會打仗,照樣帶兵。

【最能攪局的王掞】

九阿哥胤塘與老十阿哥的話還沒說完,王掞又站出來了。說他保舉一人必能勝任。康熙皇帝一看見王掞出來就想到準沒好事,不想聽王掞瞎叨叨,可王掞還是說話了;他保舉的就是被關在宗人府的被廢太子胤礽,康熙皇帝想的沒錯,被廢太子這是要東山再起。

不過在九阿哥胤塘沒說完話就搶話必定有先入為主之嫌。

康熙皇帝煩了,不禁說道,好哇,靜極思動了!還想帶著兵馬好來逼宮嗎?轉眼看著太監李德全說道:胤礽他想騎馬,那就把他關到上廝院去,讓他天天與馬在一起!


【康熙帝明白王掞的意思】

王掞又傻了,不過在老九胤塘舉薦八阿哥胤禩的當口插話必定有他的用意,他不想八阿哥胤禩帶兵,都看明白了!

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輔佐了太子胤礽三十多年,最後身敗名裂,王掞師父不想皇位繼承人落入小人之手,他看好了四阿哥胤禛,因為康熙帝死令不立太子。

王掞看見九阿哥胤塘舉薦八阿哥胤禩去西北帶兵認為又是八爺黨想奪權,所以出來攪局。


【王掞的不輸不贏】

王掞無非就是為太子胤礽不死心,探討一下太子胤礽是否有復出的可能,如果不成也不能讓八爺黨這一夥人得逞,還有四阿哥胤禛呢!

王掞後來曾經說過:這一輩子下了兩步棋,不輸不贏,雖然扶植太子胤礽被廢了,可是還有他看好的四阿哥胤禛,所以王掞掏心肺腑說,四爺你得爭取繼位呀!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雍正王朝》詳細解剖還在後面,帶你繼續解剖雍正朝!歡迎網友評論互動、留言。(第184期總268期)


日堯居k古史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殘酷宮廷政治鬥爭背後,王掞與太子胤礽這對師徒之情,可以說是少有難得的真情。在舉薦大將軍王之時,王掞舉薦太子的用意無非就是為太子做最後的努力,還有攪亂局勢,不想讓太子的政敵老八來擔任大將軍王,為原是太子一黨的老四和被圈禁的老十三製造聲勢罷了,沒想到老四舉薦了老十四。

王掞此舉並非是瞎攪和局勢,可以說是有意識的攪亂局勢。

雖然歷史上太子胤礽有著諸多師傅,但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太子只有一個唯一的師傅,那就是王掞,兩人的師徒之情甚至堪比父子之情。

或許王掞剛開始身為太子之師時候,也有著功利性的驅動,但時間久了,與太子的感情是相當親密的。比如說追繳國庫之時,王掞敏銳的感覺到太子沒錢還欠款,所以將自己的幾千兩積蓄夾在書中給了太子,把太子感動的痛哭流涕,說成為皇帝以後要好好報答王掞,王掞說不要什麼報答,只是想要太子當一個好皇帝。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王掞與太子的關係勝似父子,同時王掞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好師傅。

下面宋安之來說說舉薦大將軍王的起因。


康熙晚年西北之患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最後西北問題成為老八將勢力滲透到軍隊的契機,老八不愧是老八,別人是善於等待機會,老八是善於製造機會。

老八的八爺黨中的老十四負責掌管兵部,老八藉此機會為難西北的傳爾丹。先是使其後勤保障不了,又讓老十四以兵部名義催戰傳爾丹,最後傳爾丹無奈之下只能孤注一擲尋敵決戰,最後六萬大軍全軍覆沒。

西北之所以兵敗,鄔先生看的很清楚,所以將老八和老十四搞的小動作給老四說了,並且猜出來康熙也看到猜到這一點,所以應該會讓老八一方的人擔任大將軍王,負責西北戰事。因此建議老四順水推舟舉薦老十四,換來年羹堯任川陝總督,以後勤來牽制西北的大軍。

這一點鄔先生看出來了,康熙也是洞若觀火,身為太子的師傅王掞又豈能看不出來。

王掞對於太子的感情是複雜的,雖然太子二廢,但畢竟王掞並沒有跟著被康熙罷官,所以王掞覺得自己沒倒,說明太子還有一線機會。而且太子的最大政敵就是老八,所以王掞自然不希望老八一方擔任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王。

於是王掞開始有意識的攪亂局勢,希望為太子博取最後的機會,最不濟也聲援一下太子一黨的老四。

於是在朝會商議之時,當老九說出了大將軍王只需要坐鎮軍中,重要是運籌帷幄將士用命,康熙又說過擇一賢者,所以舉薦賢王老八,老十也跟著起鬨,說老九說的對,諸葛亮不會武功,不照樣打勝仗嗎。

老九和老十其實是在降低大將軍王的標準,因為一般來說挑選大將軍王時候,優先選擇的是有軍事經驗的皇子。以這個標準來看,最合適的人選是誰呢,當然是帶過兵的老十三和老大了,最不濟也是掌管兵部的老十四,但是他們都不願意見到這三個當上大將軍王,那怕老大和老十三被圈禁沒多少機會,老十四是他們的人呢,所以就降低標準,讓老八有機會。

但是他們太天真了,康熙對於老八的小把戲清楚的很,他們說再多也沒用。同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老九老十降低標準以後,王掞趁機說老十說的對,然後舉薦了廢太子胤礽,最後為廢太子爭取一把。同時同意老九老十的降低標準,藉以聲援一下太子一黨的老四,希望自己失敗以後,老四還可以舉薦被圈禁的老十三出來擔任大將軍王。

康熙也不會同意廢太子復出擔任大將軍王的,因為太子二次被廢就是因為兵變,犯了康熙的忌諱,所以這次王掞竟然想讓太子掌兵,是絕無可能之事。

但是王掞失算的是,沒有為廢太子爭取到最後的機會也就算了,老四竟然出人意料的舉薦了老十四擔任大將軍王。(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而康熙也不想讓狼子野心的老八擔任大將軍王,卻杜絕不了老八一方在背後搞小動作,所以同意了仗義執言的老十四擔任大將軍王,這次政治交鋒就此結束。


王掞之後的思想轉變。

舉薦大將軍王風波過後,王掞徹底放棄廢太子,想著為國為民最後出一把力。

康熙大壽之時因為死鷹事件病倒,王掞王御醫一定說實話皇上是怎麼了,御醫很滑頭,說皇上吉人自有天相沒事的,其實隱晦的說皇上不行了。

於是王掞開始重新審視這些皇子,想再發揮一把餘熱,做一件利國利民之事。王掞感覺這些皇子中也就是原是太子一黨的老四,是一個真正為國為民的孤臣,所以轉而支持老四。

而且老四原為太子一黨的人,老四登基總是比太子的政敵老八登基強。

當時老四的弱點就是曾與太子偷情的鄭春華被老十三託付在他的府上。(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而王掞這個人也不是個簡單之人,身為太子師傅,果然有兩把刷子,知道了老八他們想要拿這個做文章,想出其不意的致老四於死地。

所以王掞過去先是說太子二次被廢,自己幾次想死被康熙派來的人看住了,意思自己是想死之人,並非是什麼利益性驅動目地而來的,然後開門見山的說出了鄭春華問題,最後幫老四羞死了鄭春華。


解決了鄭春華問題,王掞真正的達成了心意,飲毒酒自盡,說自己這輩子下了兩步棋,一步下輸了,一步下贏了,是不輸不贏啊。

意思是輔佐太子失敗了,輔政老四卻成功了,所以說不輸不贏。

而可憐的王掞老爺子卻不知道,二廢太子之時老四才是最大的幕後黑手,是老四絕了他最大的希望的,不過老四繼位後也是真正的為國為民,王掞也算是不輸不贏吧。

第125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