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大老碗,端起来的是人生,吃的是酸甜苦辣!

过去关中农村人吃饭,喜欢端到外面,每到饭时,家家男人披着衣服,一手端着大老碗,一手拿着筷子,手心里还夹着馍。

大家汇聚在街口的大槐树下,圪蹴到地上,人手一老碗,盛着能上筷子的玉米珍子或者小米饭,上面放着用萝卜叶子和白菜帮子腌制的酸黄菜,一边吃饭,一边天南海北的胡说浪谝,张家长李家短,婆娘歪汉子软,无所不聊。你一说我一笑,好不热闹。这便是关中的“老碗会” 。老碗会说话没有主题,家里地里,田禾庄稼,村里村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掐的咬的,荤的素的,逸闻趣事,无所不谈,增长见识,交流经验。气氛和谐热烈。

陕西关中大老碗,端起来的是人生,吃的是酸甜苦辣!

大老碗有多大,有文章说“碗比头大”,似乎有些夸张。但碗口直径20公分,深12-15公分的大老碗却是绝对有的。碗把儿也很厚实,放下稳当,端起来不烫手。现在羊肉泡馍馆里的细瓷碗,虽没有过去农村的那么大,但在外地人看来,还是挺大的。

碗是盛饭的工具,大概是人类发明了火,从吃熟食的时候开始就有碗了吧。碗字是石字旁一个“宛”,说明最早的碗应该是石头做的。在石器时代,人们把凹型的石头经过反复打磨,用来盛装熟食。后来人类发明了陶器,可以随心所欲地制成不同形状的器皿,产生了陶质的碗。再后来人们发明了瓷器,粗瓷细瓷,瓷碗的品种琳琅满目。再后来,有了玉器,皇宫贵族有了玉碗。如今,搪瓷、玻璃、塑料、不锈钢等各种材料制作的碗花样百出。

陕西关中大老碗,端起来的是人生,吃的是酸甜苦辣!

为啥喜欢端大老碗吃饭?庄稼汉人整年四季在地里劳作,头挖,锄头耪,拉土送粪,都是力气活。那时候油水和蔬菜都少,肉食也只有过年才能吃点,吃饭主要是五谷杂粮。秦人又身材高大,饭量自然就大,小碗三五碗不饱,在门口吃饭距锅边远,来回盛饭太麻烦,一老碗顶好几碗,省事。

传说,改革开发初期,有个陕西人到南方一家小饭馆吃面,见碗那么小,一下子要了20多碗,摆了一桌子,他一个人吸哩呼噜风卷残云很快就吃完了,空碗摞了多高两摞子,服务员看的直吐舌头,惊叹一声:“哇,北方人这么大的饭量啊!”

陕西关中大老碗,端起来的是人生,吃的是酸甜苦辣!


关中曾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神农氏后稷曾在此教民穑。关中人吃饭爱用大老碗,也和关中的民风民情有关。关中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秉性豪爽而耿直。表现在吃饭上,就有一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秉性。所以,大老碗就成了关中人的最爱了。过去每家几乎都有几只大老碗。日子凄惶的人家,大老碗磕得豁豁牙牙,甚至吃起饭挂口,但还是舍不得不丢掉。不小心打破了,还要修好再用。那时候,农村经常有箍盆瓮、罩背笼、钉锅钉盆钉碟子碗的的手艺人,专门走街串巷上门修理旧物品,锅漏了可以钉,盆或缸裂开缝子可以箍。箍碗匠用金刚钻搭上清油,在碗破裂的两边钻好细眼,然后用事先做好的铁扒子钉上,卯平尖头,用油泥抹实裂缝和钉眼,老碗就又可以用了。

关中的大老碗,大多是耀州窑烧出的粗瓷碗。位于铜川黄堡的“耀州窑”历史悠久,曾为朝廷烧造过“贡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其烧制的青花大瓷碗,碗体硕大,碗底足径却显得很小,并且在外壁上有两圈凸棱,便于人们单手端稳抓牢,农村人称之为“把把老碗”。无论是吃像裤带一样的bingbiang面,还是玉米榛子,都喜欢端“把把老碗”,一碗就咥饱了

陕西关中大老碗,端起来的是人生,吃的是酸甜苦辣!


成年人,不管男女,都习惯用大老碗吃饭;小娃娃好奇,也想端大老碗吃饭,大人偶尔看见就夸赞说,这个娃以后能“咥大活(指能干成大事)”,是“关中楞娃生胚子”的料。小娃能“端老碗吃饭了”,也说明娃长大了,这是做长辈的期望和惊喜。

“大、重、厚、笨”的关中的大老碗可以说是天下一绝。外表看起来愣头愣脑,可骨子里却饱含着朴实憨厚。辈辈相传的大老碗,传承着关中人的性格密码,关中吃饭的碗大,人的度量也大,包容自然就大。“纳四海宾朋,融八方来客”,千年积淀的风气——简约、凝重、大气、深沉,厚重,在这一只“大老碗”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汇和融和。因而单从“关中大老碗”上,你就能读懂关中人。所以在各种精巧餐具方便生活的当下,关中人仍不愿遗弃自己的大老碗。

陕西关中大老碗,端起来的是人生,吃的是酸甜苦辣!


字典对圪蹴的解释是不立不坐,“有凳子不坐蹲起来”是陕西八大怪之一。家里吃饭都不肯坐凳子,外面的土脚地坐下不雅观,起来也不方便。再说湿天潮地的,也有损身体健康,就更不能坐了。圪蹴下围在一起吃饭,蹲下起来都随意。半大小伙一只手端着大老碗,时间长了撑不住,端碗的胳膊肘还可以担在腿上。而蹲着的时候大腿托着胃,还可以防止胃下垂。蹴下吃饭其实合乎科学道理着哩。

在历史的长河中,老碗会作为老一辈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沿袭了很久很久,现在,楼住高了,生活好了,工作节奏快了,人与人之间也变得疏远了,老碗会的踪迹已经不多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