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古鎮文化探祕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瀘州古鎮胡市沱江邊的一顆寶珠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直隸瀘州志》載,早在800年的南宋時,胡市便是沱江、冱河交匯處的一大草市。場雖彈丸,然瞰瀘陽,接富順,際大江,襟瀘渝。實為沱江岸海潮、通灘、長灘、懷德、趙化,以及冱河岸邊的金龍、官渡、高店、來龍、金山、石洞的咽喉,瀘縣之保障也。每歲舟揖數千艘,浮江而至,百川貿易遷涉之人,往來絡繹,必停泊於此,其為東西之利哉。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瀘州至胡市,水路溯江而上17公里,因洞灘電站,船不能直達胡市。高速公路10分鐘的路程,眨眼工夫就到了這800年前的商貿古鎮。走進街頭,穿過巷子,佇立於渡口,心潮逐浪,岸邊青竹,倒影水中,竹搖影動,消逝的往事猶如一個又一個鏡頭,一個又一個畫面在視野中流淌。千百年來,沱江、冱河水浪不斷地拍打著這二水環抱的古鎮。波濤曾顛簸過北方蒙古軍隊的戰船;這裡的浪花曾映照過太史公楊升庵偕遊冱河的英姿;這裡的渡口曾盪漾過南來北往商賈的中鹽棒、灘子船;這裡的古道上曾留下清道光翰林院大學士江國霖、州官黃魯溪、舉人陳耀庚、陳英、高僧義芳、仲月的腳跡……有詩云:“二水對雙巖,荔枝有行列,竹影滿江樓,疑似玉龍雪。”把渡口的風物、景色躍然詩行,為我們瞭解這個從南宋走來的場鎮提供了佐證。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從古渡碑記中得知“周李二公開河渡,口碑萬古流不絕,德政豐功利後人,人間天地同朽滅。”史載,早在南宋年間,這裡就是瀘州城下七大草市之一。瀘州、富順、福集、牛灘、懷德、趙化舟船來往,上水船還是下水船必停靠於此,貨物中轉,商客東西,而兩河四岸行人輾轉,常為風濤所阻。明洪武中,有鄉紳周朝順、李子壽捐資田產500石,在白花渡、魚兒灘、洞子上、馬溉灘設義渡,以利市人來往方便,後人為周李二公立功德碑,史稱胡市渡。

早在宋元之際,由於胡市地處沱江,冱河交匯處,成為兩軍交戰的水上戰場。公元1258元9月,蒙古軍隊沿沱江南進在胡市水域與宋守將張實交戰,雙方傷亡慘重,而南宋軍民憑藉地利人和戰勝蒙古軍隊。宋鹹淳四年公元1268年,蒙古軍隊完顏石柱領兵攻打瀘州小市水寨前,在胡市沱江水面與瀘州軍民交戰,胡市軍民在沱江冱河上設置浮槎,水下鋪網打樁,布釘以阻蒙古兵船。在灘口設伏兵,水陸兩支人馬併發,殺敵百餘,蒙軍浮屍十里。時有文存:“兩江覽千帆,龍虎臥深潭,豈知瀘南城,桃花鬧翻船。軍民氣吞吳,官兵誓滅胡,試看胡市渡,百姓枕金戈”。

明代中期,胡市水碼頭已發展成為商賈雲集,居民殷阜,第宅臨江,甲於三瀘的水岸碼頭了。有人稱,胡市是一個由水運交通滋養成長的市鎮,一點兒都不假,胡市的繁榮與沱江上糖運、鹽運,冱河上的糧運、油運、酒運業的興旺分不開的。每天從官道上運來的貨物堆集渡口上船,從水路運來的物資中轉。胡市場內沿河糧市、米市、煙市、茶市、糖市、鹽市、土產延綿數里。逢場天,更是市肆萃焉。市有頭市、中市、末市,每日三市而貨價也不相同,早、中、晚三個價之分。兩河舟橋車渡,商賈走市於四方,市井數盈於村戶。當年太史公楊升庵謫居瀘州時,常和友人往胡市渡口遊,目睹繁榮稱,“風平浪靜一渡口,舟揖高舫愜意謀,胡市自古衝西要,民安於天富且稠”。於是乎,從明以來,在胡市四周興建了九宮十八廟,其中有嘉靖十五年訓通和尚始建的玉龍古剎,萬曆七年建的石佛寺,十年建的倒燭寺、白衣庵,清康乾中興建的玉皇觀、來龍寺、大佛寺、五顯廟等,成為沱江、冱河岸上十方叢林。猶為玉龍古剎以其觀道稱著巴蜀間。

每年廟會,無數詩家慕名而來以其自身的感受,即寺成詠,借景抒情,懷古感舊,敘事言志。在玉龍寺、五顯廟、倒燭寺、大佛寺、玉皇觀、來龍寺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各篇佳作。天府書畫家詩人王少溪有詩云:“融融秋水點菸霞,載酒重來泛釣槎。四面雲山爭揖客,天邊風景更為家。魚潛寂寞冱江冷,鶴夢依稀北斗斜。一樣胡市春色好,明年相約逐桃花。”“輕舟雙槳剪晴波,風暖衣香笑語和,買得肥魚江上醉,夕陽影裡聽漁歌。”讀後,真是感懷情深,欣然成詠的佳作。

清乾嘉年間,金堂之葉煙,資中、內江之糖,貢井、鄧關之鹽,福集、牛灘之糧,至此無虛日,東西南北驛道上的馬幫、商販雲集,胡市渡口沿河5裡開店設鋪,飯館、茶館、酒館、棧房林立,實乃沱江上游水岸之會都,時有:“胡市水光繞,三更聞楫聲,兩岸漁火紅,江上萬家燈。水岸成一市,舟車向瀘渝,尚利民風薄,多金商賈尊”。

到了清末民初,胡市居民擇水岸而居,沿河十里修建了吊腳樓,從白花渡、魚兒灘渡、上渡、馬溉灘渡,臨江街市更為興隆,各鄉鎮百姓各以其所有陳於市,漁者備以其水鮮陳於市,賣給瀘州上來的商人,各鄉間女人織的草蓆由此販至江浙、廣東、福建,鄉間的燒酒由船家運至小市瀘州。由於水運的繁榮,又以糧、柴、糖、油、雜貨、油、酒為大宗貨,於是在胡市碼頭成立各公會,袍哥設堂口,政客、鄉紳、管事、東家、舵爺加上地方水警聯防、保、甲長制,胡市進入了國民黨惡勢力統治之下。

抗日戰爭爆發,川滇公路修通,偏於一隅的胡市碼頭逐漸被取而代之。三、六、九場期貿易僅侷限於周邊30裡範圍。上世紀1967年胡市水運公司成立後,有了機動船,上下水又有乘客……

一個居民際水、農賈雜處了800年水碼頭,經過她的鼎盛之後,跌入低谷,而雖經努力而效果堪微。一個由水運交通滋養成長的水岸會都,正在消逝,沉落的集鎮卻留下了悠久歷史與燦爛的文化為人所紀。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玉龍寺碑

附錄一:

胡市玉龍寺肇[開始]自有明嘉靖[1522-1566]時,通訓和尚開叢林,殿宇屹立。越國朝康熙,如感和尚復培修山門。自是百餘年□□。[立]麗和尚先披薙[音剃tì,同“剃”,披薙即剃度之意]於瀘城廣仁堂,乾隆己亥[公元1779 年]掛錫[遊方僧投宿寺院。因投宿時把衣缽、錫杖掛在僧堂鉤上,故稱。]於此,圮[音疋pǐ,毀損倒塌]者復之,缺者補之。嗣得義芳□□承衣缽而人傑地靈矣。師俗廖姓,故楚人三世祖遷於蜀家,世好善喜施,重釋[釋:中國佛教用作釋迦牟尼的簡稱。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是佛陀的姓氏;自東晉以後,佛教出家人自稱釋子,對外人而言稱釋氏]。誕師於□□之十二月十二日生而歧嶷[岐,知意也;嶷,識也。後謂幼年聰慧為“歧嶷”],年十八猒[同厭]絕塵俗,落髮玉龍寺。續麗公燈[即燈燈相續,承前啟後之意],聞靜淵穆泊[靜淵:深沉穩重;穆泊:靜思恬淡無欲]如也。不數年,麗公歸寂,師年甫二旬,摠[同總]持法務,監督白象、興福兩寺。自嘉慶癸酉[1813 年]暨道光乙未[1835年],置買常住田穀貳百餘石,為契四,為金四千餘;接福慶寺為金貳千餘;修麗公塔約百金餘;興建寺後觀音殿一。寺左金虎山,為金共貳千餘。既,乃以剎古地偏概新而正之;為殿三,為坊二,為迴廊左右一。鳩工[聚集工匠]於道光辛丑[1841 年]十一月,竣事於丁未[1847 年]十二月。凡片石寸木皆與其徒理徹,徒孫洞雲籌劃計,位置得宜而費金千餘,實皆師節儉勤苦,心力僕殫[竭盡心力]多歷年,所乃得有今日。餘嘗省墓過訪,見師淡泊明志,常以勤儉訓寺眾,尤務以身立範,禁博弈,戒奢侈,而取下以寬。晚年信道益篤,時靜坐,時課功。談經論道之餘,每為餘言,意欲立碣[音捷jié,圓頂的石碑]以昭示來[者],茲索餘為序。餘因以理徹伴餘遊覽山水所述始末,及餘所親見者,立志之。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甲午科舉人、現任資陽縣教諭陳英撰,里人魏一元書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中浣

住持僧義芳暨徒姪理徹、理紜、理圓,徒孫洞雲、洞遙、洞培,徒末徹常等薰立

注:1, 陳英:號雲峰,瀘州籍雷波學生,道光十四年(1834 年)甲午科舉人。

2, □系碑石鑿壞看不清的字。

3,[]內為釋義,只有單一字者為疑似字。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附錄二:十月初一瀘州胡市鎮來寺村來寺廟將辦牛王會擺六十桌

四川瀘州農村的風俗,每年十月初一辦牛王會,紀念牛王菩薩。農民說牛犁田耙田十分勞苦,農民對耕牛感情深,每年十月初一牛王會,是感謝牛的恩德,慶祝秋天的豐收。

瀘州胡市鎮來寺村來寺廟,屆時村民們會給牛王菩薩塗彩穿衣,為迎接十月初一的牛王會作準備。這也是感恩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瀘州古鎮文化探秘之胡市古鎮故事及附錄二則

瀘州胡市鎮來寺村來寺廟及菩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