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人 我的家國記事本|陳定模:我的農民我的城

2018-12-10 10:3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裘一佼 通訊員 王益號 馮世言

40年40人 我的家国记事本|陈定模:我的农民我的城

人物名片 陳定模

陳定模,1980年任蒼南縣錢庫區委書記兼區長,1984年龍港鎮獲批成立後,主動請纓成為第一任鎮黨委書記。此後5年間,他帶領一班人開全國之先河實行農村土地、戶籍改革,允許土地有償使用,允許農民離土離鄉,將龍港從荒涼漁港打造成“中國第一座農民城”,探索農村城市化的路徑。1996年在龍港創辦巨人中學。2008年被評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農村人物”。

40年40人 我的家国记事本|陈定模:我的农民我的城

陳定模退休後一直生活在龍港,閒暇之餘,不忘學習新知識。 拍友 董其潑 攝

很多人知道龍港的名字,上世紀八十年代它轟動一時,是中國第一座由農民自費建起來的城市;但更多人覺得龍港挺神秘: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農民憑什麼“無中生有”造出一座城?

龍港是改革開放的產物。陳定模說,成為這座農民城的一名“墾荒者”,是一生最驕傲的事。這裡傾注了他的奮鬥和夢想,凝結著龍港人的智慧、勇氣和汗水,濃縮著中國農民對城市化的探索,而且這種探索還將繼續下去。

陳定模的人生大戲是在龍港開始的,他也見證了一出壯麗的時代大戲。

40年40人 我的家国记事本|陈定模:我的农民我的城

陳定模一路從改革中走來。在龍港鎮最早的方巖老街上,兩邊保留著當年農民造城時最流行的“通天樓”。 拍友 董其潑 攝

“孤膽英雄”

1984年,溫州被確定為第二批沿海開放城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很多人都在小心地“破冰”。蒼南縣急需一個港口物資進出和經濟活動的集中區域,縣委、縣政府申請在鰲江口建設龍港鎮,得到了省委批准。

龍港就這樣“出生”了。但在當時,小小的一個鎮根本不可能得到國家的投資,建設進展緩慢,毫無起色。陳定模當時是錢庫區委書記,那裡是溫州地區十大批發市場之一。其實在改革開放之初,溫州的一些農民已經非常活躍,他們以家庭工業為基礎,成為先富裕起來的人。

後來,縣委在龍港召開現場辦公會,讓周邊的金鄉、錢庫、宜山三區幹部為龍港建設出謀劃策。陳定模在會上建議,由三區各在龍港鎮建一條街,發動本區先富起來的農民去投資落戶。這個建議得到縣委領導當場拍板支持。陳定模興沖沖地回到錢庫,成立“龍港投資辦公室”。他跟錢庫的百姓說,龍港是個好地方,雖然現在很荒涼,但它將是一座城市,農民能成為城裡人!通過發動,錢庫有900多戶專業戶、個體戶報名要去龍港投資。

然而,去龍港交材料的時候,陳定模卻被拒之門外——土地徵用、勞動力安置怎麼辦?來了以後吃飯怎麼辦?糧食怎麼辦?看病怎麼辦?讀書怎麼辦?水、電、路怎麼辦?對方明確表示,不要他們的投資。

他傻眼了,這簡直是當頭一棒。跟農民許諾的美好前景就這樣不堪一擊?回去的船上,陳定模很自責,把落戶龍港想得太簡單了,覺得自己要失信於民。在計劃經濟年代,如何解決眾多脫離了土地的農民的糧食問題,在當時是一個從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這也擋住了農民去龍港的道路。

眼看村民們熱烈談論著搬到龍港的種種好處,陳定模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薦到龍港去!1984年6月3日,就在蒼南縣委常委會將宣佈新任命的當天清晨,他先後找到書記、縣長、副書記、組織部長等,立下“軍令狀”:“讓我去龍港吧,不要縣裡一分錢,3年建起像樣的鎮!”當天,縣委召開緊急常委會議,改任陳定模為龍港鎮黨委書記。

就這樣,陳定模離開了當時管轄9個鄉、34個村、17萬人口的錢庫區,來到連一家理髮店都沒有的龍港鎮,同時得了個綽號“孤膽英雄”。

40年40人 我的家国记事本|陈定模:我的农民我的城

龍港“旋風”

1984年6月的一天,天氣悶熱,陳定模坐渡船到了龍港。只見路不平、燈不明、水不清,行色匆匆的路人急於趕往下一個地方,因為這個小漁村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留戀。即便已經做了充足的思想準備,眼前的景象還是讓他有些失望,這將是一條艱難的建鎮之路。

陳定模立即召開全體幹部會議,進行了一場“龍港建設怎麼辦”的大討論,大家異口同聲地說“一定要去縣裡要錢”。當時龍港鎮委的全部家當就是9個人和6000元辦公經費,其中3000元還是借來的。但陳定模說,龍港缺的不是錢,缺的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還是人。

在長期實行城鄉二元結構和嚴格戶籍管理制度的年代,人口流動是個禁區。但如果一切還是循規蹈矩,還談什麼改革?改革不是要膽子大一些、敢闖敢試嗎?真錯了就再改過來。

陳定模找遍當時所有文件、報刊,終於在中央頒佈的一號文件中找到了答案:允許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在縣委支持下,龍港鎮委發文:凡在龍港鎮購地建房、經商辦企業的農民,都可自理口糧遷戶口進龍港鎮。這是全國第一個實行戶籍制度改革的大膽創舉。

公共設施的建設費用哪裡來?國外建設城市都是靠出讓土地獲得資金,陳定模照著《資本論》中的級差地租理論,把規劃好的龍港鎮土地分為6個等級,不同的等級被標以不同的價格,鼓勵周邊農民在龍港投資蓋房,享受城鎮居民的待遇,用以解決資金難題。這在全國也是個創舉。

1984年7月14日,有媒體以《龍港鎮也來個對外開放》為題,報道了龍港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這是陳定模從深圳特區得到啟示後取的標題。龍港鎮緊接著成立“歡迎農民進城辦公室”,組織了40餘人的“宣傳隊”,到附近區、鎮動員。

一時間,荒涼了幾千年的龍港沸騰了,無數農民世世代代的夢想就這樣被激發。能不能進龍港,成為衡量一個人能力與財富的標誌。陳定模進而向縣委要求徹底下放審批權。縣委思想很解放,改革力度很大,把審批權全部交給鎮政府,8個大印一起蓋,加速了農民進城的步伐。

僅兩個月時間,龍港就收到公共建設費近千萬元,匯聚了一批肯吃苦、敢突破的人。到1986年底,龍港城鎮基本建成,作為自下向上城市化的代表,吸引了各地參觀者前來,在全國颳起了一陣龍港“旋風”。

時代大戲

龍港風生水起,質疑聲也未間斷。

陳定模回憶說,每當有小道消息傳出“陳定模被抓進去了”,他就騎著破自行車,在龍港鎮繞3圈,在大街口跟人家聊天,好讓百姓對改革放心。

最大的爭議就是土地的使用。1988年,全國人大修改憲法,第一次在法律上認定土地使用權的商品化,大家終於放心了。陳定模回憶,那段時間雖然寫了不少檢查,但他堅信在時代的大潮裡,龍港建設順應農民的意願,它永遠會向前發展。即使退休後,他也願意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龍港的明天奔波、呼籲。

令陳定模欣慰的是,龍港建鎮34年來,一直以“改革先鋒”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不管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還是浙江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還是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鎮,龍港始終在中國城鄉變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前兩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名教授曾專程邀請陳定模去給學生們講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陳定模講了龍港的發展歷程,學生們激動地說,太精彩了。陳定模深有感觸,繼而補充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這樣在一點一滴中創造了奇蹟。龍港的確精彩,一生能有這樣驚心動魄的經歷實屬難得,是時代給了我、給了龍港這樣的機會。”全場起身熱烈鼓掌。

今年過80歲生日時,陳定模寫了一闕《滿江紅》:滾滾龍江,逐浪高,勇立潮頭。破樊籬,力排眾議,敢寫春秋。三十年鞠躬盡瘁,半生情夫復何求。曾記否,昔日小村落,盡高樓。懷初心,興國運,謀未來,壯志酬,“巨人”育棟樑,桃李競秀。滄海橫流見本色,浮生起落亦風流。雖耄耋,其實正青,“八零”後。

這算是他對自己的總結和勉勵。在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裡,龍港不屈不撓地成長起來,生來就有一種勇於追求、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國家新型城鎮化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陳定模滿心希望這種精神能讓龍港再次騰飛。

因為改革,很多人用“風雲人物”來稱呼陳定模,不過他覺得過去的榮耀已翻過一頁。“因為改革開放,才有了龍港的風華正茂,龍港唯有再出發、不斷向前,才能真正成為中國城鎮化歷程上的標杆,我拭目以待。”陳定模說。

40年40人 我的家国记事本|陈定模:我的农民我的城

【評論】小城鎮,大未來

記者 裘一佼

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裡,我國實現的城鎮化速度超過了世界發展史上任何時代的任何國家,是中國經濟發展奇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沒有特大城市的浙江,率先在全國實施城市化戰略,一大批小城鎮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2017年城市化率達到68%,比全國早10年進入城市型社會。

小城鎮,敢為人先,生機勃勃,打破了無形的城鄉藩籬。像城裡人一樣生活和工作,這質樸的想法,讓一個個小城鎮經歷了從“村”到“鎮”到“城”的歷史性跨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進城的農民,改寫了浙江的歷史。

小城鎮,上接城市,下連農村,構建起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近年來,打造省級中心鎮、強鎮擴權;培育小城市、深入推進擴權改革;培育特色小鎮、打造創新產業平臺;推進美麗城鎮建設、打開鄉村振興的新天地……浙江交上了一份讓人驚喜的新型城鎮化答卷。

在浙江的小城鎮裡,人們堅信自己是掌握命運的主人,城市有了鍥而不捨的精神;親歷小城蛻變的人們也堅信,自己是敢為人先的勇者,城市有了創新跨越的信念。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如今,包括龍港在內的一大批城鎮,正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積極探索,完善城鎮功能、特色,強化城鎮統籌能力,推進城鎮發展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