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補貼退潮這半年

“531”新政,是光伏企業遇到的一個“坎”,隨之而來的是今年前10個月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同比下滑。“斷奶”的陣痛中,中國光伏業還遇到了貿易摩擦的升溫,企業們選擇“轉變中求生存”,既有逆市擴產,提升核心競爭力,也在積極佈局海外產能,開發新興市場。這一場光伏業的“寒冬”,最終卻並不冷。

光伏補貼退潮這半年

鍾寶申強調,“市場和價格總在波動,但一旦擴產,增大的產能卻無法立即消失。因此擴產時要把握技術進步的節點和自己的能力,來減少風險。”

距離“531”新政出臺,已過去半年。

這份名為《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的政策文件,提出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僅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的分佈式光伏建設規模,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的補貼力度。

這一政策可謂威力十足,被業界視為比肩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3年歐美雙反的第三次行業“危機”。

來自於國家發改委智庫專家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同比下滑兩成。

光伏上市公司也“難逃一劫”,從上游的多晶硅、硅片,到中游的電池和組件,再到下游的EPC、電站企業,三季度業績下滑上市公司比比皆是。

然而,不少上市公司表示,將堅持此前的擴產策略。通威集團副總裁胡榮柱對記者稱,通威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對多晶硅和電池片的成本控制到業內最低,憑藉這樣的經營管理水平,“有底氣”擴產。

此外,隆基股份董事長鍾寶申也表示,隆基股份不會調整“2020年底實現45GW產能”的擴產計劃。

而正泰新能源董事長仇展煒則表示:“光伏行業從宏觀上來說擴產能是必然,因為光伏以後將成為主要能源。但對於企業來說,考慮市場供需關係,這個時點大規模擴張,容易踩坑。”

光伏補貼退潮這半年

展望明年,第一批平價上網的光伏項目將誕生,若要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出的銷售側平價目標,光伏企業普遍認為,還需要儘快推動配額制等新制度的實施,調整政策性因素,降低非技術成本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