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531新政”出臺的突然與必然

時間還未進盛夏,光伏卻已入深秋。“”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媒體專門做了新政出臺後的行業信心調查,數據顯示,87%無信心,42%想轉行。行業也發出了“損失超萬億、250餘萬人就業受影響”的呼聲。面對光伏行業的普遍質疑與抗議,筆者認為,縱觀當前光伏行業發展的大背景,這份突然出臺的其實也是必然之舉。

首先,中國光伏現在實質上正孕育著巨大風險。前幾年的光伏盛宴實質上並不是因為光伏行業本身對社會財富產生了增益,而是因為國家信用對補貼的擔保形成的盈利預期吸引大量的資金湧入而產生的。也就是說,1000億左右的補貼缺口,帶動了1萬億左右的資金投入。目前光伏上市企業的負債率基本上都在70%以上,所以筆者保守估計這1萬億資金裡面至少應該有3000億到5000億是各類債務。用一個債務去放大產生更大的債務,又是這樣一個量級,可以說光伏已經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個金融事件。而目前不可能以犧牲全社會所有用電行業利益的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費,這個金融事件就成了一個“死循環”。現在再去討論這個模式設計的初衷和實施的利弊得失在當下已經沒有意義,但在目前國家嚴控債務風險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這個新政的出臺已成為必然。

其次,新政出臺時間點有“玄機”。以往每年出臺下一年度政策前都是光伏行業在說多麼艱難,每次出臺政策以後又總有幾個環節賺得盆滿缽滿。每年都說要有序發展,每年裝機量都爆表。只要政策上留有一個“小出口”,最後就一定會演變成一個“洩洪口”。所以筆者一直有種光伏政策“有漏洞”甚至國家主管部門被綁架了的感覺。凡此種種現象,不能說是某幾個人的責任,甚至從尋求發展的角度來說,也是合理的。但是作為一個需要依靠補貼政策生存且本身在短時間內難以能成為支柱能源的行業,這種做法不可避免會在其他行業甚至政府部門產生大量對光伏的質疑,最終實際產生的是一種類似“涸澤而漁”的效果。相關主管部門不可避免地會檢討以往所制定政策的實施效果和發佈方式,以及今年光伏的實際發展情況,從而確定新政策的出臺時機。只是光伏行業內的人大都不願意做那個喊皇帝“其實沒穿衣服”的小孩罷了。

最後,新政有積極影響。在光伏行業10年以上的同仁應該還會記得10年前的德國光伏盛宴,彼時真有騙子拿紙板印個電池的標識當作光伏組件就能賣錢。大家也應該還記得當年德國國內對於補貼政策的激辯,以及歐盟“雙反”後、國內政策出臺之前光伏行業的緊張氣氛和國內市場一輪緊似一輪的價格“血戰”。所以目前的情況著實談不上有什麼新鮮。幾乎任何行業,都有潮起潮落,都有大浪淘沙,最後活下來的才是好漢。對光伏行業來說,國內補貼政策的及時出臺,熨平了行業發展週期,也給了這個行業帶來了與常規能源競爭的能力和勇氣。這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但是該經歷的總是要經歷,優勝劣汰才是行業發展應有的本義。

未來,搶佔國際市場、挑戰常規能源,為國家帶來財富的增益,為社會提供又便宜又幹淨的能源才是這個與陽光為伴的行業存在的意義。

(作者系阿邦迪能源有限公司總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