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为何不继续向西南或西北面扩张?

赛肯贝贝小僵尸


争霸中原还真是必须的,就三国时期而言,中原乃富庶之地,人口物产最为丰富,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蜀汉以汉朝继承者自居,其立国目的就是收复中原、光复汉室,从这一点出发,原汉朝境内的曹魏和东吴是蜀汉最主要的敌人。

三国中曹魏实力最强,抵得上蜀汉和东吴的总和,这使得蜀汉需要和东吴联合抵抗曹魏,尽管东吴是盟友,但跟蜀汉也生过龌龊,与东吴交界的东面、东南面无法扩张,但必须派兵守卫。

而北部的曹魏是蜀汉军事进攻的主要目标,北伐是蜀汉军事行动中最为频繁也最为出名的,只是屡战屡败,战果不佳,但为了防止曹魏反攻,北部也必须驻军。

话说回来,在北部扩张屡次受挫后,蜀汉没有考虑过向南和向西扩张吗?还真考虑过,只不过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军力、财力的限制战果寥寥。

蜀汉的西面是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到如今都不算交通发达,三国时期更是连路都没有,蜀汉要想往西打,难度系数爆表,而且苦寒高原对农业文明几无裨益,难不成蜀汉会打下青藏高原再绕道从西北进攻中原?这是唐朝时吐蕃的做法,可蜀汉跟吐蕃有天壤之别,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当时提都没人提。

蜀汉的南面和西南面是南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云贵和四川南部,尽管诸葛亮七擒孟获很出名,但这地界直到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才真正纳入中央管理,蜀汉当时只是名义上统治着这片土地,接受各部落的进贡和蛮兵,地方上还是以各部落为主。

况且这一片都是士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兴趣本就不大,如今已经臣服,要经过南中、越过群山峻岭去征伐东南亚的土地,别说蜀汉没兴趣,就算是有,难度实在太大,成功率极低。


平沙趣说历史


章武元年(公元221 年)春。从刘备于成都登基开始,蜀汉其实一直都在向外扩张。除了没有向西扩张外,其它七个方向都有扩张的实际行动或者扩张预案。只不过由于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名气太大,掩盖了其它方向的扩张,导致这些扩张都不太有名。

下面分开细说。

先说蜀汉为什么不向西面扩张。这个原因很简单,蜀汉的西面挨着青藏高原,看似好像很近很近,一步就跨上去了。但实际上,当时从成都平原往西,根本就没有上青藏高原的路。没路怎么扩张?历史上第一次将青藏和四川盆地打通,是隋唐时期的吐蕃人。所以蜀汉不可能向西扩张。(中原王朝从四川向西藏扩张,那还要等到明清时期)


向东扩张——失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由于关羽丢了荆州,刘备集团被困在了巴蜀之地。当时的蜀汉,面临着一个抉择问题——自己这个政权的前途在何方?

永远待在蜀地行不行?

不行!不出征,不对外扩张,与等死无异。

那么,既然要扩张,应该往哪个方向扩呢?

首先,赵云给出了意见,他认为应该北伐国贼曹丕——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意见。

但是,刘备认为应该向东,也就是向东吴方向扩张——这是一个稳定军心的方案。

当然,也有人认为应该不要动,也就是什么都别干——这是一个混吃等死的臭招。

最后,刘备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提兵五万向东征讨东吴(其中有一万是蛮夷兵)。这便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夷陵之战。


关于这一战的过程和结果就不提了。这里只说说影响。影响有两点:

第一、蜀汉濒临亡国!

除了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之外,其它地区基本全部造反了。甚至就连离首都成都不远的汉嘉郡(雅安市)也造反了。诸葛亮看似白捡了一个国家的统治权。但实际上,他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政权,几乎就相当于是二次创业

第二、确立联吴抗魏的国策。

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开始,蜀吴和好。自此蜀汉便不再向东面和东南方向进行扩张。因为这两个方向都是东吴的地盘。

截止这里,八个扩张方向中的三个方向被彻底的Pass掉。

向东扩张是东吴,那是盟友。所以Pass

东南方向也是东吴,一个样。直接Pass

向西扩张没有路,劳民伤财。于是Pass


向南扩张——中途而废

刘备病死的当年,诸葛亮回到成都,先派人平定了汉嘉郡的叛乱,稳定了蜀汉在巴蜀核心区的稳定。在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后,蜀汉的经济得以恢复后,于是对外扩张的讨论再次被拿到了台面上进行讨论。

当时,他提出了扩张方案:一是北伐,讨伐曹丕;二是南征,稳定后方

巴蜀本土士族代表谯周认为,咱们巴蜀是天府之国,自保足以。咱哪都别去,北方被曹魏占了,占了就占了,反正我们也打不赢他们;南方的蛮族造反,反了就反了,反正他们那边也都是穷地方,我们派兵去征讨,太特么不划算了。总之就是一个观点,我们窝在四川盆地就行了。

荆州外来户的代表诸葛亮认为,北伐是一定要北伐的,就算我死了,北伐这个政策也是要贯彻下去的。但是北伐之前,咱们的南方不能有隐患。所以我决定了,先南征,再北伐。总之就是打!我们不能这么窝在蜀地等死。否则我对不起先帝,也对不起我年轻时的政治理想。



公元225 年,诸葛亮南征南中蛮夷。随后大获全胜,蜀军主力回师成都。他这次军事行动的成果,绝对是瞩目的。首先南中数郡被重新收复,蜀汉的国土面积增加了;其次是南中蛮族的一万多壮男被编入军队,部分地区乖乖上缴金银丹漆、战马耕牛。蜀汉在南中的影响力加强了。

后来有人说诸葛亮这次南征,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南中问题。在《襄阳记》中更是说:”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返。“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

诸葛亮的部队刚走,南蛮就叛乱,杀了蜀汉守将。其中有两个郡的太守还是诸葛亮亲自委任的(南中叛乱时,永昌郡有两个人坚决支持蜀汉。诸葛亮大力表彰了他们的英勇行为)。可惜的是,诸葛亮的军队一离开,这两个人就被南蛮干死了。最后,幸亏建宁当地的土豪李恢出马,才平定了叛乱。

由此可见,尽管诸葛亮名义上搞定了南中的叛乱。但实际上,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力,仍然是不足的。

不过诸葛亮没闲心管南中的烂事。他的目标在北面,他要北伐曹魏,光复汉室。

于是,诸葛亮的南征因此便半途而废。蜀汉的第一次向南和西南方向的扩张,也就此打住。


蜀汉向北、西北的扩张

关于诸葛亮的北伐,就不细说了。这里主要谈影响,有两个影响:


第一、保证了蜀汉北面的稳定,使得魏国对蜀汉不敢小视,并且还拿下了两个郡(曹魏放弃的武都郡、阴平郡)。

第二、用事实告诉了之后的继任者,北伐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于是,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直接将北伐方案叫停。雪藏了整整二十年之久。(只允许姜维以偏师对魏国进行小规模的袭扰)

另外,谁说蜀汉不向西北扩张了?岐山就在汉中的西北方向。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他的目标就是西北!蜀军以赵云为偏师出箕谷,吸引魏军分兵。主力则兵出岐山,直扑陇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这不就是在向西北扩张么?



第二次向南扩张——依然中途而废

公元234 年,诸葛亮去世。他死后,蜀汉的北伐政策被叫停。这一停就是二十年,直到二十年后才又开始向北扩张。而在这二十年中,蜀汉的主要扩张方向都是南面。

为啥是南面呢?前面已经说过了。诸葛亮南征的效果并不好,南蛮其实根本就不服,对蜀汉南面造成极大的隐患。就在诸葛亮病死的前一年,南蛮又反了,带头的叫刘胄。当时的庲降都督张翼搞不定,是诸葛亮派出马忠协助张嶷才把刘胄干死。


比牂牁郡刘胄造反更让人头疼的是,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简直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那些当地的蛮人虽然名义上归顺蜀汉,但却一直不服从中央,诸葛亮一直到死,都没有腾出手来收拾他们。比较搞笑的是,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远远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县,“遥领”越嶲太守……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由此可见,南中之于蜀汉,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服帖。平定南中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大工程,诸葛亮只是开了个好头,但是并未完工。之后他就专心去搞北伐了,没有往南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即不留兵,也不运粮,玩“南人治南”。

这一切,在诸葛亮去世后被慢慢改变了。

公元235 年,蜀汉平南中行动正式开始

。当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驻地,从平夷县迁到了味县。也就是从现在贵州的毕节移到了云南的曲靖。蜀军向南中延伸了几百里,这是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节奏。

蜀汉大将马忠驻扎建宁郡后,靠着武力逼着南蛮对他又爱又怕。到了240 年,中央觉得时机成熟,该收拾越嶲郡那帮蛮人了。于是马忠的部下张嶷被任命为越嶲太守,带兵去教蛮夷做人。(顺便也帮越嶲太守上任,不能总是遥领吧)

三年(240年)春,使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三国志·马忠传》



张嶷带兵杀向越嶲后,恩威并施,不服的就直接杀。杀的越嶲蛮夷纷纷叫他“爸爸”。三年之后,张嶷风风光光地将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邛都县。

在官三年,徙还故郡,缮治城郭,夷种男女莫不致力。——《三国志·张嶷传》
延熙五年(242年),乃还旧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兴复七县。——《华阳国志》

随后,张嶷又接到命令,将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杀的服服帖帖,因为当地的盐铁漆等资源,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我们知道,南蛮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白羊。张嶷能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离不开中央对他的大力支持。张嶷迁回邛都县后,在当地设置了七部营军、四部斯臾。后来发现兵不够用,中央又给他配备了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确保能对叟夷的威压。若是没有中央的支持,这些事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因此,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对南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南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将实际占有的国土向西南方向进行了延伸,并巩固了对南中的统治。

只不过,蜀汉北面有曹魏的压力,东面也要防着东吴,加之它自身的实力不足,影响了向南扩张的速度。截止到姜维北伐前,蜀汉还没有彻底搞定南蛮。

既然连南中蛮夷都没有搞定,蜀汉也就不可能继续向更靠西南的缅甸扩张了。

向东北扩张——腹死胎中

诸葛亮死后,蜀汉大将军蒋琬另行规划了两条伐魏路线:一条是东征,即顺着汉水、沔水东下,袭击上庸、魏兴,直入荆州;另一条是西进西凉,立足于关外,与曹魏共存。

建兴十三年(235 年)四月,蒋琬被拜为大将军。当时曹魏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也想赶时髦做皇帝,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公然与曹魏叫板。

蒋琬看到魏国内乱,便想趁此浑水摸鱼,与东吴联合出击,兴兵讨魏。第二年,蒋琬带领大军屯住汉中,虎视眈眈。

可惜,当蒋琬开始下达出战号令时,司马懿已经平定辽东,胜利班师。落井下石的想法落空了,蒋琬和姜维只得打道回府。

回到成都后,蒋琬开始换思路,他下令蜀国工匠造船。姜维大惊:要南水北调,然后坐船去打魏国吗?

蒋琬认为,诸葛亮多次从出兵秦川,那里道路险峻,运输艰难,终无所成。我们干脆顺着汉水、沔水东下,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直入荆州。

对于这个方案,朝中对蒋琬的伐魏路线产生了剧烈的反对意见。有些将领认为,沿汉水东下太冒险。万一作战不利,我们会逆水而退,很难撤兵。

蜀后主刘禅向来没主见,蜀汉朝廷一直是谁说话的嗓门大,大伙就听谁的。蒋琬一个人吵不过一群人,然后他就去汉中了。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

蜀汉延熙四年(241 年)十月,刘禅派费祎和姜维去给蒋琬做思想工作,让他回来。结果没想到,搞笑的一幕出现了。蒋琬、费祎和姜维一碰头,这三个由诸葛亮指定接班人凑在一起一商量,居然达成了共识。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不北伐中原,我们死也不回去!

三个人在汉中背着刘禅达成了分工协议:蜀军计划对凉州展开猛攻,蒋琬驻涪陵,姜维驻凉州,两人东西并力,姜维为主,蒋琬镇后,互相策应。根据这一协议,蜀不再图谋关中,而是立足关外;不再图谋消灭曹魏政权,而是与魏国并存。

然而,延熙六年(244 年)十月,正当蒋琬进驻涪陵,准备实施他的“东西并力”的战略规划时,他的病情加剧,不能理事,朝廷遂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代理蒋琬负责军国大事。蜀汉内部为了维持稳定,于是蒋琬提出的“东西并力”的计划就此搁浅。


向西北扩张—徒劳无功

公元253 年初,蜀汉大将军费祎被刺杀。同年夏天,姜维取代了费祎的位置。他上台之后,蜀汉立即停止了所有方向的扩张,改为向西北扩张。

姜维向西北扩张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凉州天水人,他的扩张方向是自己老家。而凉州就在蜀汉的西北。

姜维在接替费祎之后组织的第一次北伐,是他十一次北伐中原的第六次。这次他憋足了一口气,动员了几万人马,大举出征。以蜀汉的国力,肯定是经不起南北双线开战的。于是254 年,在南方杀的蛮夷叫爹的张嶷就从越嶲郡被调回,加入姜维的北伐队伍。然而同年张嶷战死。他的死也标志着蜀汉对南中重点经营的结束。

从254年—262年,蜀汉把重点全部放在了西北方向。可惜的是,姜维不给力,连续六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

公元263 年,魏国三面伐蜀。钟会率领的主力魏军从汉中进攻,邓艾率领西路军从西北方向的阴平郡杀向成都平原。

姜维十一次北伐,几乎每次都向西北方向发动进攻。结果邓艾就这么反攻了一次,蜀汉就灭亡了。

最后做个总结:以蜀汉为中心,共有八个方向可供扩张。其中正西方向无路可走,直接排除掉。正东和东南方向由于是吴国,也直接排除掉。东北方向,蒋琬提出过设想。但是反对的意见太大,最后腹死胎中。

接下来是向北扩张,也就是直取关中。诸葛亮的后两次北伐就是这个方向,但是难度非常非常的大,两次都失败了。

最后是正南方向、西北和西南方向,蜀汉也一直在扩张。其中西南方向,蜀汉花了二十年时间经营南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西北方向更是蜀汉后期的主攻方向!姜维在这个方向整整打了八年之久。

因此,蜀汉并不是没向西南和西北扩张。蜀汉确实是扩张了,只是碍于实力不足,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Mer86


三国时期,蜀国明显是最弱的一方,于是就有人提问:为何蜀国不向西南开拓疆土呢?对此,很多朋友也是脑洞大开,甚至有人想象蜀国将领土发展到印度洋。

那么,蜀汉究竟有没有向西南发展的机会呢?且看三国鼎立形势图:

单从地图面积而言,东吴和蜀汉与曹魏的差距并不大,但为何曹魏被公认为最强大的一方?这还是基于人口而言,在公元263年,蜀国大约有一百零八万人,而魏国则有四百四十三万人,而到公元280年,吴国也才发展到二百五十六万人,也就是说,魏国的人口比蜀国加上吴国的总和都要多。

或许有人又会说,人口不够,那为何对外发展去掠夺人口?对于这一点,六甲番人认为,治国不是单纯的数学题,还是要根据当时的经济、地理、人文等因素而制定治国方略,我们可以再看下蜀汉当时的地理环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在蜀国的西边是青藏高原,不太适合人类居住,所以要发展只能往南边方向了。

南边那时还没形成强大的国家,那个什么蒲甘王朝,要800年后才建立,有点实力的也就是位于今天缅甸的骠国,理论上是可以往南打的。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开疆辟土,需要人,也需要钱粮,蜀国能否支持?

蜀汉早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孟获仅有2万兵力,诸葛亮也才用了3万人,却是几乎动用了全蜀国可机动兵力来打这场战争,当时孟获所在的南中地区在东汉时期已经属于益州辖区内,诸葛亮七擒孟获名义上也是平叛而已,再往南,就要面临更复杂的形势了。

不过,理论上还是有机会的,根据后来的《旧唐书》记载骠国在“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馀里,去上都 一万四千里。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大约是在今天缅甸的位置,骠国在唐朝初期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和9个城镇,在三国时期应该更少,蜀汉如果不亡,还是有机会打下来的,也有机会发展到印度洋,前提是北边和东边无战患。

但是,蜀汉有过不打仗的时期吗?当然没有。实际上,不单蜀汉,整个华夏民族在三国时期确实错失了很多向外发展的机会,在严重内耗人口减少大半的情况下,孙权还能收复交州、新辟夷洲,如果早日统一,比如曹操赤壁大战赢了,那么后来又会是什么情况?

可惜的是,历史就是历史,所以,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国不停地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不停地减少,最后迎来五胡乱华的痛点。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汉昭烈帝刘备死后,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吏治清廉、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蜀汉的国力与魏国、吴国相比,没有什么优势,所以蜀汉应该尝试向其它方向发展。

蜀汉的西北方向,是青藏高原,致使蜀汉无法往此方向发展。然而蜀汉的西南方向,是广袤的东南亚。当时东南亚的土地上,基本为原始形态的土著部落。诸葛亮本可开疆拓土主宰东南亚,但这些原因,阻碍了其向西南方向发展。


原因一,地理因素。与蜀汉接壤的东南亚地区,基本山峦叠嶂、气候湿热。凭借古代的科学技术,难以开发广袤的热带原始森林。而且每当雨季到来,汉族人也不适应几乎天天下雨的天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原因二,人文因素。由于东南亚的土著人,与汉族人语言不通、意识形态不同,便会经常爆发冲突。即使如孟获般,长期归顺汉朝的土著首领,也会时不时地反叛。于是诸葛亮不得不“七擒七纵”孟获,以换取土著部落对蜀汉的信任。——东南亚土著人,不会如内地省份的百姓那样,欣然接受蜀汉统治。



原因三,价值因素。诸葛亮以“匡扶汉室、还于旧都”,为其毕生的追求。所以当蜀汉国力强盛后,诸葛亮便挥师北上统一中国,而不是向西南发展主宰东南亚。——可惜诸葛亮北伐失败,使蜀汉再也没有实力往西南方向发展。


这就是为何,即使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后,蜀汉却没有继续向西南方向发展。


爱畅想历史


蜀汉为什么不继续向西南或西北面扩张?因为蜀汉的西南面就是东南亚,西北方就是青藏高原,所以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个方式来问,即中原王朝为什么很少把领土扩展到东南亚,在元朝之前也很少把领土扩展到青藏高原?


从后世的经历看征缅之难

蜀汉的西南方是哪呢?其实就是现代的越南和缅甸一带了。那么中国历史上对这些地区是否进行过统治呢?要说也是有过的。比如在五代十国之前,越南北部是属于中国的,在元朝时也曾经在缅甸北部建立过缅中行省。

三国时期的形势

但越南北部在三国时期是属于吴国的,所以长期和吴国结盟对抗魏国的蜀国当然也不可能去跟吴国争夺越南北部地区。而缅甸地区则已经深入热带,和包括蜀汉所在的川渝地区在内的中原地区相比,气候差异极大。所以包括蜀汉在内的中原王朝想跨越这种气候差异,在东南亚地区立住脚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具体有多困难呢?咱们就以中原王朝真正征服了缅甸北部的元缅战争为例,来看看中原王朝想征服缅甸有多困难。在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就遣使到缅甸蒲甘王朝要求其臣服,缅王先是假意应允,还派使节回访北京。但却拒不按照忽必烈的要求派王族子弟进京示好,后来还把云南派到缅甸的使节给杀了,而且还经常攻击已经归降元朝的部落,最终促使元朝在公元1277年决定派兵讨伐缅甸。

公元1277年到1287年之间元军在缅甸征战地点(红叉处)

当时双方军队在今天云南南部的牙嵩延展开激战,缅甸方面出动了800头战象,6万军队,而元军则只有1.2万人。开战之初元军战马因为没见过战象这种怪物,大批受惊,后来元军战将忽者指挥军队将战马都系于附近森林内,而让士兵下马,以密林为依托用弓箭大量杀伤缅军战象,最终将其击败。但元军追击缅军进入缅甸之后,虽然招降了不少当地部落,但却很快遇到了无法规避的炎热气候和热带疾病侵袭,不久之后只能班师。

元明清三朝征缅的遭遇

六年之后,元军再次征缅,并再次在牙嵩延与缅军展开激战,还歼灭了上万缅军。之后元军沿伊洛瓦底江南下,并在公元1285年初攻占蒲甘王朝国都附近的罕林城。蒲甘国王放弃国都逃亡,并在两年之后投降。之后元朝在蒲甘故地设立了缅中行省对其进行管辖。

但11年之后,此地就再次发生叛乱,元朝再次派1.2万军队前去平叛。虽然元军将叛军团团包围,在战场上仍然占据了相当优势,但炎热的天气和严重的热带疾病再次使元军减员严重,最终元军被迫于公元1303年退出缅甸,事后大量将领受到处罚。

元朝对缅甸的征服虽然一度取得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气候原因被迫退出。而有些历史常识的朋友恐怕都知道,当时的元朝军队可是有大量刚刚横扫欧亚的蒙古骑兵的,但这样强悍的军队到了缅甸,面对炎热的气候和热带传染病也是锋芒全无,一筹莫展。

描绘清缅战争的古画

后来缅甸和明朝及清朝也曾先后爆发战争,甚至还从明朝手里夺走了今天缅北地区的掸邦和克钦邦等地区。跟清朝大战数场最终也只是以名义称臣告终。而其实相对于蜀汉时期,元明清三朝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大幅前进,对热带气候的适应能力也提高了很多,但即使这样,这三朝也都无法克服缅甸热带气候与传染病带来的阻碍,那么大家也就很容易想像1000多年前并不算强的割据政权蜀汉如果发重兵对缅甸进行征服行动,结果会怎样了。

而青藏高原在早期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因为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也不属于同一个气候体系,而且存在极大的地理阻隔,所以中原王朝想要将其征服成本极高,征服之后的统治成本也非常高,驻扎军队因为高原病等自然原因减员非常严重,这对于将近两千年前的蜀国来说,也是远远超出其能力了。不过高原病相对于热带病还是简单一些,元朝以后人们逐渐有了一些应对方法,所以元朝以后中原王朝和青藏高原的命运就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从中国地形图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青藏高原古代在地理上就很难逾越


但这一切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好像要求明朝去登月一样,跨越不同地理与气候区域的王朝至少要到蜀汉之后一千年才能出现。那么在蜀汉的时代,诸葛亮他们不去向西南和西北发展,而选择七出祁山和九伐中原也就是再正常也不过的选择了,因为虽然可能性也很小,但跟不可能相比,总还是相对可行的。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本文里所说的困难是对将近两千年前的蜀国无法逾越的,但现代在人类科技取得革命性的发展之后,许多问题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应对方法,所以蜀汉时代的情况是不能套用到现代的。


桃花石杂谈


一个是蜀汉没有对外发动战争的资本。蜀汉总共兵力也就64000人,预备役兵力40000多人,全国总动员总共兵力叠加起来也不过10万出头。当时蜀汉帝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100万平方公里,跟魏国的领土交界线有500多公里。这么点兵力用来防御魏国已经非常困难了,再分出兵力去打西北根本办不到。

其次,蜀汉不缺土地,缺人口。而往西发展那里全部是蛮荒之地,那里是游牧羌族人的领地。蜀汉帝国扣除部队之后的总人口不过93万人不到,这么一点人口分散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根本就不够用,比现在成都的一个区的人口还少。当时整个蜀汉帝国都没有多少城市,人口分得很散,统计后大致是,成都有人口29万人,汉中有大约15万人,巴郡永安各有10万人,江州城12万人,南中地区有大约15万人,其他的都没有多少人了,整个国家里零星几百里都是荒无人烟。像这样的国家就不应该打仗,而应该大家窝在屋子里拼命造人,修养生息个几十上百年。

最后,西南游牧民族不好惹。他们的土地同样地广人稀,大部分是无人区,打起游击来死缠烂打,追还追不上。蜀汉只有三千骑兵,就这么一支骑兵部队还是马超带来的西部游牧人。蜀汉只能跟他们和平相处,想要跟游牧民族打仗会先把自己穷死掉。


优己


其实蜀汉一直在向西南和西北进行扩张。

历史上诸葛亮在北伐前,曾首先率兵平定了南中(云贵)的叛乱。但实际上严格来说,诸葛亮南下并不算是平叛,而算是攻占南中,拓展版图,因为此前,南中这个地方本来也没有直属于蜀汉。

在西汉时期,西南这个地方本就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而且还各自建立有政权,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夜郎国,只不过这些地方政权名义上归附汉朝,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还是自成一体的。

到了汉武帝时期,通过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方式,逐步的将这些地区纳入到汉庭的直辖当中,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直到东汉末年时,刘璋父子对南中所能掌控的区域也仅仅局限在犍为属国和益州郡,而且即使是已经设置了郡县,这些地方的郡守等官吏也是由南中大姓掌控的,朝廷对这些地方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也就是高度自治的办法。

刘备入蜀后,以朱提为基地,向南中展开招降、安抚的政治攻势,即最大程度争取这些地方的拥护和支持,当时受刘备派遣进入犍为属国任都尉的邓方就是其中之一。史载:“时南中夷落未附者犹多”。所以,刘备去世时,南中对于蜀汉而言,并不算是领土,而只能算是一种藩属关系,蜀汉并不能直接从这些地区征调兵员和赋税。

刘备夷陵兵败后,除滇西永昌郡太守吕凯继续拥蜀外,其他地方的夷帅都倒向了东吴,成为东吴的藩属。所以,诸葛亮南征,虽然被后世解读为平定叛乱,但本质上其实为蜀汉开疆拓土,也为了稳固后方。

诸葛亮的南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最终不仅实现了夷帅们对蜀汉的臣服,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打破了过去西南完全由南中大姓以及夷帅们掌控的局面,原有的四郡被重新分割,蜀汉朝廷任命的官员也开始掌握实权。自此,南中不仅真正成了蜀汉的版图,而且蜀汉也可以从中直接征调粮草兵员(无当飞军就成了一支劲旅)。

那么既然南中已经平定,为什么诸葛亮不继续向广袤的西南进兵呢?有人就提出为何不干脆拓展到印度?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蜀汉国力太弱。历史上,国力鼎盛时期的秦王朝,尚且费尽周折才勉强将南越纳入版图,而此时国力不及秦朝十分之一的蜀汉,面对情况更加复杂的西南地区,显然也是力不从心,因为攻城容易,攻心最难。即使诸葛亮有心继续向西南进军,蜀汉的国力也无法支撑起对这些地区的有效管理(包括军队驻扎、官吏任命、帮助西南各族同胞开发等

相比继续向西南挺进,北伐反而相对容易。因为北伐的目标区域原本就是汉文化传统区域,百姓对蜀汉、曹魏,认同感是一样的,不会认为你的文化、习俗不同而产生对抗心理,攻占这些地区后,可以直接进行生产恢复,而不需要经历开发这个漫长的过程。

历史上,诸葛亮数次北伐,目标都是瞄准了西北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是曹魏统治的薄弱地区,蜀汉一旦攻占,不仅可以对曹魏形成居高临下的态势,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区可以为蜀汉提供粮草、战马、兵员,即使不能短期内统一,也可以不断蚕食曹魏地盘。比如第一次北伐时疆域拓展到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后因战略失误丢失),第三次北伐时又攻占了武都、阴平。

所以,总体而言,诸葛亮主政时期,蜀汉的疆域确实是从西北、西南两面在扩展,只是因为多种因素在内,导致蜀汉的战果并不大罢了。


秦皇汉武


蜀汉为什么不往西南和西北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地理问题,不是历史问题。

先来说蜀地的地理环境:四周都是高山,中间是成都平原,所以四川其实就是个盆地,中间有岷江、沱江、嘉陵江(这三条江在四川盆地内)和金沙江(已属于川西高原)四条大江,所以才叫四川。

古代的蜀地,不包括现在的川西地区。不是古代的君王不想往西边发展,而是因为川西地区乃是高原,地形复杂,而且西部属于少数民族,诸葛亮出师表里写的是“西和诸戎”,也就是只能和他们维持“和”的局面,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因为就算要打起来也很难,地形复杂进行军事行动的成本很高,而且就算打下来也很难经营,因为气候恶劣,无法生产,难有钱粮。再者,“诸戎”难以开化,凶很好斗,就算打下来也难以维持局面。

同理,西南方向也就是现在的云南地区,也是高原地形。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的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环境和川西高原差不多,无法生产,更不要说经营其地了。同时,诸葛亮深知这里的蛮族难以教化,所以重在收服人心,才对孟获七擒七纵,让他心服口服,不敢再起来作乱。

至于西北方向,那就更恶劣了。也就是现在川西北和青海、甘肃地区。川西北和青海地区现在都是无人区,那疙瘩气候寒冷,农作物根本无法生长,连牧民都无法在此放牧。而当时甘肃地区属于曹魏的领地,想要发展那就要干仗,难!

综上所述,往西南和西北发展,不是蜀汉集团不想,而是不能,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lixiang1984



蜀汉为何不向西南或者西北扩张?

蜀汉崎岖外,江湖莽苍中。刘备戎马一生,历经艰辛,才拥有蜀汉一片江山,在夺取汉中后,蜀汉成为能与曹魏匹敌的政权。而关羽北伐,大意失荆州,致使蜀汉的土地面积、人口、军队大幅度减少,关羽被杀,刘备誓死要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彰武元年(221年),刘备率举国之兵伐吴,与东吴大都督陆逊在夷陵地区决战。


只可惜刘备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这样蜀汉几乎丧失了全部的人才兵力,再加上失去荆州,可以说动摇了蜀国的根基。夷陵之战后,蜀国成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个,诸葛亮北伐也就只有十万军队,人才凋零,蜀中经济发展下滑。然而积贫积弱的蜀汉为何没有向西南或者西北扩张?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为何没有向西南扩张。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为了北伐,曾帅兵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而平定南方后,诸葛亮并没有继续向南或者向西南进军,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其一,诸葛亮平定南方,是因为当时南方的孟获叛乱,为了更好的北伐,才镇压孟获,收服南方少数民族。至于再偏南或者偏西南的地区,那里并没有叛乱,诸葛亮要出兵,就会师出无名,必然会激起更多的民族仇恨,蜀汉更不想四面树敌。


其二南蛮地区,地困人伐,经济发展极其落后,而且是割据的部落,每个部落间虽然有联系,但却是彼此封闭的,这样落后的地区就算得到了,对于蜀汉也没有太大帮助。如果再向南或者西南发展,那里更为落后,荒无人烟。三者,南蛮地区武器发展落后,有的甚至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部队几乎没有什么作战能力,对于诸葛亮的北伐也没太大用处。


其次分析诸葛亮为何不向西北发展。西北为雍凉苦寒之地,也是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但西凉有一个好处,就是西凉人身强体壮,而且西凉军骁勇善战,从吕布和马超的西凉军就可以看出来。然而西凉却早刘备曹操占领。曹操在西凉地区实行三策,即屯垦、养兵、养民,曹操曾让中原之人赴西凉屯垦,可以免收三年的税租,而西凉本土人士,也可以三年不交租。

并且承诺数年之内不在西凉征兵,让雍凉地区好好休养生息。因此曹操在雍凉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威望的。雍凉地区与关内中间隔着祁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就曾占领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并想以此为根基,切断雍凉和关内的联系,乘机占领雍凉地区。然而却派马谡守街亭,致使蜀军第一次北伐失败,因此诸葛亮不是不想往西北扩展,而是没有机会吧。


再次蜀军的主要任务是克复中原,匡扶汉室。刘备病逝后,诸葛亮践行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策略,其主要任务是匡扶汉室,还于旧都。因此诸葛亮除了南下平定南蛮,并没有去袭扰其他地区,因为蜀汉本来就积贫积弱,没有更多的力量去四处征讨,消耗掉蜀汉的元气,曹魏可以轻易的灭掉蜀汉。再者说诸葛亮要想攻城略地,掠夺财富和人口,中原是最好的选择,而诸葛亮自恃能力过人,也更不会畏惧蜀汉,因此并不会王顾左右而言他,所以蜀汉兵峰所向,直指曹魏,而不是西南或者西北地区。

你是如何看待蜀国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白扩展是为了什么。

从战国七雄不断的吞并小国,不断的攻破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从而进到中原争霸来看,扩展的目的在于扩充土地,人口,来提升自己的实力,从而提高自己在中原争霸的基础或者说侵略他国或保障本国的基础。

所以扩展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实力,也就是要获得土地,获得人口以及重要的战略要地。

那么我们来看看,三国时蜀国的西南或者西北面是什么。

先说说西南面。蜀国当时疆域已经包括了云南全部,缅甸一部分,再往西南就是要取缅甸全景的节奏。可问题是在当时云南这地方已经少有人烟,更何况缅甸了,而且这些地区属于热带雨林地区,虽然林木资源丰富,但开垦良田难度很大,如果要开发则势必要迁移大量的人口,前期投资太大,回报时间太长,蜀国支撑不起,而且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啊,就是因为占领这些土地后,无法管理好,需要孟获替他去管啊。所以往西南这条路不通。

再说说西北面。蜀国西边是横断山脉,那里都是崇山峻岭,白雪皑皑,在当时有没有路都不知道,即使有路可以去占领,那么这么片地区占领了后能得到多少可以耕种的土地,又能得到多少人口,即使是现今那片地区也只有旅游业能够兴盛。而过了横断山脉就进入西藏高原了,那上面虽然可以放牧,但一般的平原人进去能不能适应还不知道 更不要说占领了。西北边是青海,也是青藏高原,况且魏国已经在西宁设立了郡守,会等着你蜀国去开拓吗。所以向西北面开拓也不通。

那么就只剩下东边和北边东北边了。东边是吴国,秉持着交好东吴共抗曹魏的理念(二三联合抗第一),所以东边不能扩展,那么也就只要北边东北边的魏国了。而且汉中地区也是战略要地,通过汉中可以进入关中,进入河洛地区,也可以往河西走廊扩展,这些地方都是良田,都是人口密集地区,占领后如果治理得当实力可以很快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