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在莫斯科战役败北后还有打败苏联的实力和可能吗?

小龙虾148499353


仅就苏德战场上看有,但从二战全局而言就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了。

莫斯科战役并不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可以说只是德军受到一个大的挫折而已。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颓势更多是由寒冷的冬季导致的,冬季一结束,德军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原以为可以一举打败德军的斯大林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打醒了,苏军的在各个战线的进攻都陷入停滞甚至惨败,从哈尔科夫到克里木半岛,德军不仅重新拿回了战略主动权,甚至有恢复到1941年下半年战争初期那种“予取予求”的神勇状态。

可以说,如果没有“第三方外力”的介入,重获优势的德军未必会在1943年年初在斯大林格勒遭受真正的惨败。

在莫斯科战役发生的同期,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战。相比莫斯科战役,这才是真正改变二战战局的大事件。

也许有人会问,美军不是在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才开始正式加入欧洲战场么?美国在1942年能对苏德战场产生什么影响?

至少有两点很深刻的影响。

第一,美国参战之后,和英国一起大规模军事援助苏联,要知道,在1942年之时,丧失了大量军工生产能力的苏联就好比一个差点输掉底裤的拳击手。在战争期间,英美租借法案提供了一万八千架飞机,占苏联生产总量的30%;给的坦克占苏联产量的四分之一;英美给的航空汽油是苏联产量的1.4倍;议一半以上的火药;45万辆军用卡车,战争结束时苏军三分之二的卡车是英美制造……没有英美的军事援助,苏军能否在连番惨败之后,还能迅速恢复元气,结集重兵,打出漂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结论至少是可疑的。

第二,正是由于美国的入局,尽管还未出兵,但已经足以让希特勒疑神疑鬼,在苏德战场鏖战之时,还在西线和挪威保持了大量生力军“等待”英美联军登陆。要知道,对于1942年的战局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说,有时候德军缺的就是那一两个师就可以扭转战局,更何况是几十个师闲置在西线呢?

只能说,美国的参战改变了一切,让苏德战场的鏖战变得不再那么有决定性意义。

退一步说,即使德军打赢了斯大林格勒战役,那又怎么样?在英美苏三大强国的“包围之下”,德国没有任何机会,战败也就是早一年晚一年的事。


张明扬不说话


答:莫斯科战役的败北,实际上标志着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已经彻底破产。当战争形态由德国擅长和熟悉的闪电战转为他们不擅长的总体战和消耗战时,意味着他们已经失去了打败苏联的最好机会。此时,在人口资源、动员能力、工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均处于下风的德国已经不具备击败苏联的实力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巴巴罗萨计划和莫斯科战役两方面进行分析。


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

从巴巴罗萨计划的内容来看,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显然充分借鉴了此前德军在西欧战役和波兰战役中的实战经验。他们希望能再现“闪电战”的辉煌,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击垮苏联、征服广大的东欧地区。然而,他们却过于乐观地高估了德军的战斗力,对苏联的战略纵深、战争潜力和抵抗决心都进行了错误估计——

最明显的例子是,战前德军总参谋部估计苏军只有200个师的兵力,但截止到莫斯科战役时,苏军实际上动员了360个师的兵力。由于决策失误,导致巴巴罗萨计划从设立之初就埋下巨大隐患:决策者并未充分考虑战争形态转变的可能性,对战争转入消耗战、总体战的情况准备不足,这个重大的战略错误也导致了德军后来的失败。

为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集中了德国陆军主力和仆从国精锐力量,组成

北方集团军群(攻占列宁格勒和俄罗斯北部)中央集团军群(攻占苏联中部和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乌克兰和高加索),从3个方向对苏联发起全面进攻。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起进攻,开始正式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应该说,德军在战争初期的进展是符合预期的,赢得了斯摩棱斯克会战、基辅会战等重要战役的辉煌胜利,在短时间内消灭了大量苏军的有生力量,牢牢把握了战争主动权。到9月份时,战局已经对德军极为有利,德军最高统帅部甚至认为战争有望在6周之内结束。在1941年战争中,苏军的损失就已高达430万、其中阵亡者近300万。德军的损失较小,但也付出了80余万人的伤亡。相较而言,德军闪电战所倚仗的装甲部队损失比例更高,导致德军的推进速度被迫减缓;此时苏联的战争机器则开始运作,损失的兵力和装备能够得到迅速补充,虽然苏军在交战初期发起的多次攻势均遭失败,但这些战役在客观上起到了拖延时间、减缓德军进攻速度的效果。

赢得基辅会战之后,莫斯科便成为德军的下一个目标。1941年9月30日,德军正式发起“台风行动”,希望在冬季来临前攻占莫斯科。德军虽然突破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防线,俘虏了50余万苏军,但德军的进攻在莫斯科前的第二道防线——莫扎伊斯克防线处被苏联军队阻挡下来。随后一个月时间内,恶劣的天气导致道路泥泞、致使德军寸步难行,导致状况已经不甚乐观的德军补给线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等到11月初冬季来临、地面结冰之后,德军的攻势虽然得以恢复,但缺少冬季装备的状况导致他们出现了大规模的冻伤减员,一些武器装备甚至无法正常使用。虽然恶劣天气和较差的道路状况同样影响了苏军的作战行动,但本国作战的苏军有着更为充分的准备,他们的防御力量增强至100万人以上,苏军补充兵力和装备的速度则胜于德军,远东的生力军也已向西部进发。总之,在己方后勤难以为继、对方部队不断补充的情况下,德军的进攻在12月初时就已经被全面遏止了。虽然德军装甲部队一度在11月30日时推进至距克里姆林宫仅20公里处,但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更进一步了。


莫斯科战役及其影响

截至1941年12月时,苏联通过付出惨重伤亡,成功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将战争拖入了持久战。此时在莫斯科的防御力量也已胜于发起攻势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苏军在1941年12月5日发起冬季攻势。这场持续1个月的反攻至1942年1月7日结束、迫使德军从莫斯科后退了100-250公里。这次胜利极大地提高了苏军的士气、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由于无法通过快速打击征服苏联,德国已被迫转入消耗战中,意味着巴巴罗萨行动的失败。

对苏军而言,冬季攻势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严重破坏了德军的战线。虽然苏军对德军主要防御据点的进攻都被挫败,但仍然得以成功渗透入连结据点的交通线中,这导致德军只能围绕孤立的据点作战、而非依托完整的战线展开进攻。后勤系统也为了支援这些孤立据点而压力大增,限制了德军集结大规模兵力发起进攻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被击败,但他们的损失并不算大、在交换比上仍有明显优势。

据统计,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伤亡30万余人,同期苏军的总伤亡则高达150万余人。经过莫斯科战役的挫折,德军统帅部盲目自信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开始抽调更多的西线部队和仆从国军队支援东线战斗,德军的战术和军事素质优势也仍然存在。因此,当冬季结束后,德军仍然能在1942年春季和夏季的攻势中赢得胜利并给苏军造成了惨重损失(如勒热夫战役和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但是,这些胜利并不能掩盖此时德国已无力击败苏联的事实。莫斯科战役后,双方的实力对比状况已经和战前截然不同。

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简单分析一下:


苏联方面。至1942年时,苏联已经完全转入总体战模式、充分调动了本国的所有资源,在军火产量、人口和军队数量上都保持着明显的优势;军队素质方面,通过半年多的战争,苏军指挥官对德军闪电战的适应能力逐渐提升,也培养出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苏军相对于德军的素质和战术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这导致闪电战对苏联的打击威力有所下降;另外,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对苏军的后续胜利有着直接影响,进一步扩大了苏联对德国的实力优势。从1942年12月11日美国对德国宣战之后,苏德战争已经转变为德国vs苏联+美国的形态,在美苏两国压倒性的实力优势面前,德军除非无限重生+怒开外挂,否则绝无获胜可能。

德军方面。从1942年的后续战争进程来看,德军已经没有发起全面进攻的能力,只能维持单一方向主攻。从1942年起,希特勒眼见中路和北路攻势都陷于停滞,只得在中路和北部改为守势,转而将主攻方向改为南线,但南线的攻势也由于实力不足难以全面深入;另外,此前的战斗减员未能及时补充(没有将新生力量直接投入前线、而是组建了大量缩编的师,错误地分散了兵力)。由于未能提供充足的支援、加之军队素质下降,德军也已经很难进行1941年基辅战役那样的大规模包围战,导致德军的战斗效果大不如前。更重要的是,导致德军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失败的老问题——战线过长、后勤无力、计划混乱等不足均未得到解决,德国也并未像苏联一样及时转入总体战模式、对国内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既然德军在占尽先机的情况下都无法在短期内彻底征服苏联,那么到了1942年莫斯科战役失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之后,就更加没有击败苏联的实力和机会了。


平田君Bellatores


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损失很大。尤其是装甲部队的损失很大,即使经过努力加强其装甲部队仅有一半的师得到满员补充,而德军在苏联广袤的战线上主要靠的就是装甲部队的作战,所以1942 年春天德军虽然补充了一部分兵力,加上大量盟友军队的增援虽然在数量上得到了恢复,但是在关键的装甲部队实力上其实是大大削弱了,突击能力远不如1941年。

所以以德军在1942年的实力来说是不可能迅速的打败苏军的,东线将陷入长期的作战,包括希特勒在内绝大多数德军高级将领都有此认识。这也是为何希特勒在1942年将战略目标转向了具有战争经济意义的南部战区以及高加索地区,这些地区的矿藏和石油对于战争的持续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虽然东线的作战将陷入长期的消耗战中,但是我们也不可以绝对的认定德军将再无打败苏军的可能。首先德军依旧对苏军占有绝对的素质优势,这在1942年的夏季攻势中可以得到证明,苏军的进攻能力非常差,而防守也难以有效阻止德军的进攻。假如德军能利用自己在1942年的军事优势将兵力集中用于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地区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取得绝对性的战果。毕竟石油对于战争太重要了,例如德军真正的加速溃败是始于罗马尼亚油田的丢失,这对德军空军的打击尤为严重,后期德军拥有了足够数量且优秀的战机,但是却没有升空用的石油,飞行员的训练全面停顿,连作战飞行都收到限制,空军迅速的衰弱了,而失去了制空权的德军陆军在盟军的空中打击下战斗力大大降低,这些在西线尤为明显。


所以石油等战略资源对于苏联同样重要,假如德军在1942年真的可以达成占领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那么这对于苏军的长期作战是极为不利的。德军能否达成上述目的呢?无疑是可以确定的,无论是斯大林格勒还是高加索地区都行,只要不要同时选择两个就行。即假使一开始德军就明确的做出两步走的战略,先占领斯大林格勒,依托顿河、伏尔加河建立防线,然后再会师南下直入高加索地区,依托天险可以有效节约德军防御的兵力,从而可以用于高加索地区的进攻;另一种方法就是直入高加索地区,另一部在斯大林格勒受挫后即转入防御,收缩防线,全力用于进攻巴库,这个方法就是德军即使占领巴库摧毁了苏军的油田,但是风险较大,很有可能迫于侧翼的巨大威胁而不得不撤出高加索,但是至少可以摧毁高加索的油田设施,这同样意义重大。


当然了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德军做长距离的撤退,缩短防线,诱使苏军反攻,然后再发起决定性的反击,打歼灭战。这种方法就是最大化的利用德军的机动作战优势把苏军主力拉出来,如此可以让德军容易两翼合围,一旦歼灭苏军主力,那么东线战局真的有可能逆转。


小小狼王


基本上没有可能战胜苏联了。德国貌似强大,实际上是强而不大,无论是人口,国土面积,组织动员能力,和工业水平,都不及苏联。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把苏联揍得很惨呢?原因很简单,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无论从物质,装备,还是战术,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闪电战,以装甲部队插入纵深,切断关键补给点,然后再用步兵迂回包围的钳形公式,对德国士兵来说驾轻就熟,这种新的战术,直接就把苏联打懵了,以前阵地战那套,完全就不管用了。这直接导致了苏联成集团军建制被消灭。但苏联这个大熊的回血能力更强即使前期被暴打了几顿,都还是承受得住。弱小的一方必须要出奇制胜,如果不能胜,必定被强大的一方拖得爬不起来。德国失去了占领了莫斯科的机会,标志着德国的攻击转入弱势,双方进去战略相持阶段。


王凡75529346


莫斯科战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集中了180万大军,其中有南方集团军群加强的坦克装甲部队,也就是说,当时的莫斯科地区已经集中了侵苏德军百分之八十的装甲部队,仍然没能击败莫斯科地区的苏军,此一战德军损失高达50万人,而苏军由于初期未能完成战备和开战后一系列的失误,导致实力大损,所以也没能在得胜后进一步扩大战果,事实上苏联经过了半年的鏖战,得到了半年的时间,已经开始了充分的动员,这一点从莫斯科会战后随后展开的,血腥且旷日持久的热勒夫地区争夺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以看出,德军军力使用已到极限,而苏军的后备力量正在源源不断的组建,苏联凭借两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重工业,迸发出了强大的工业力量,德国想击败苏联,只能说是痴人说梦


虎贲集团军


二战期间,德国巴巴罗莎计划实施之后,刚开始以“闪电战”著称的德军,确实凶猛无比。但是,所谓闪电战术,短途作战成效很显著。

然而,对于擅长闪电战术的德军来说,长距离奔袭一个工业大国,那就等于用暗器打击远距离的对手,就算能把暗器射到对手面前,也不具有杀伤力了。这也是希特勒高估自己军队作战能力的一大疏忽。何况他面对的还是政治智慧和军事高手的斯大林。

早在,德国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且苏德很默契的对进瓜分波兰时,就说明了斯大林对德国的不信任。而希特勒的脑子肯定是被驴踢过,要不然不会看不出这么简单的小动作。

以上几点阐述,也就说明希特勒的野心注定是失败的。而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是埋葬德军的陷阱。而希特勒也是信心十足的跳了进去。

可以说,战场上丧失了主动权的德军,还有能力进攻莫斯科吗?显然是不可能了。


历山耕夫569


如果战争能通过计算交战国双方的实力对比就能决定胜负的话,那么当时的德国是打不过苏联的。苏联的总体战争潜力与可能的外援都会比德国多。这一点纳粹和苏联都清楚,所以苏联宁可先和纳粹媾和也要积蓄实力,纳粹则是一有机会就尽快发动侵苏战争。所以纳粹才会在准确不是那么充分的1941年决定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发动对苏战争。

大部分答主也提到了其实莫斯科战役德军的损失并不大,但其实际意义却重大的多。莫斯科战役标志德国以前无往不利的闪电战无法在苏联战场上获得成功。德军必须要回到一战的路径,和苏联打自己不擅长的总体战和消耗战。这就使得苏德两国实力对比最终决定了战争胜负。

后续美国对苏联的战争支持更是加大了苏联的战争潜力,而德国的“猪队友”日本却没有在苏联战场上给予德国实际支持,反而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两国的总体战争实力差距。


珐大庶吉士


闪击战的精髓在于突然性,快速突击,打垮对方力量,摧毁抵抗意志。

闪击法国,主要是把英国赶出欧洲大陆,消灭了法国精锐。

攻打莫斯科失败,苏联军事力量完整,作战决心还在,作战经济能力还在。说明闪击战没有取得效果。

苏联的欧洲部分是整个法国的好几倍大,德国的军队数量和兵器数量没有显著变化,实际上是削弱了军队的力量。在西欧的拳头,在苏联变成了巴掌。德军至少要有法国战役的两三倍兵力才能打败苏联。而且作战时间在四五月份开始会更好。后勤补给能力也是决定最终成败的关键因素。


天明遥遥山海关


很多人都是从战术上进行分析,但是我要说,从莫斯科战役后,德国在战略层面就已经失败了。先来看莫斯科保卫战的结果,德军东线的领导层几乎全部都被解职,同时希特勒不再信任德军前线指挥官,改由德军总参谋部直接指挥东线战场。其结果就是德军总参谋部失去对其他战场的控制,包括北非战场,大西洋战场,海军,空军等都变成了各自为战,不过也许这些战略片段会在希特勒的头脑中组合在一起吧。总之一句话,莫斯科战役后,德国在战略指挥层面已经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