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自杀前,为何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

手机用户66913906418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皇帝上吊前,到底有没有安排人重新厚葬魏忠贤?这个在史料上已经不可考察真伪。正史没记载,野史记载了。其实,有没有记载这个事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往事:

1.万历怠政。

万历为什么怠政?万历皇帝没有这个精力和那些满嘴跑火车、张口就来的文官们斗下去了。不管什么事情,都能争得吐沫横飞,正事反而不认真办。总之,万历皇帝不是祖父嘉靖皇帝,不会屠杀大臣,万历皇帝只好躲起来,眼不见心不烦。但是国家的事情总要有人做啊,长期这样下去国家是要完蛋的。


万历皇帝画像


2.天启皇帝的努力。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万历皇帝在辽东集合了11万大军,企图一举歼灭努尔哈赤的主力,结果明军5天之内土崩瓦解,损失兵员五万多人,骡马数万匹,明朝大伤元气,从此转为守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儿子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去世,15岁的朱由校即即位。上台第二年,辽东重镇辽阳和沈阳相继陷落,形势十分严峻。

这时,少数民族土司奢崇明聚集了数万人在四川叛乱,在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的调度下,基本平定叛乱。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朕与产臣)花了大价钱一边构筑了宁锦防线,一边由毛文龙率数万人在鸭绿江口的皮岛驻守,一前一后,牵制后金,皇太极不敢率军到明朝抢掠。

这些是天启皇帝高瞻远瞩的成绩,也是魏忠贤执行有力的结果。明朝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转危为安。


天启皇帝朱由校 魏忠贤的老板


3.崇祯皇帝的臭棋。

崇祯皇帝一上台就干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崇祯皇帝让太监远离政治,将派往各地的监军全部撤回,而东林党全部回来。但不久毛文龙不明不白就被袁崇焕处死,杀毛文龙,我一直认为是崇祯的主意。毛文龙死后,战略平衡被打破,此后皇太极的人

五次到明朝抢钱,把明朝当成取款机。这是崇祯皇帝的第一次惨痛教训。

后面,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崇祯皇帝对文臣集团越来越失望,太监再次受到皇帝重用。崇祯皇帝对大臣们说:“诸臣欲实心任事,朕也何需此辈?”翻译一下:你们要是真心实意工作,我又何必用太监来监督你们?说明崇祯皇帝已经意识到光靠东林党是没有用的,但是崇祯皇帝始终不敢培养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



他寄希望文官里面能产生大人物,他纪念张居正时说:“得庸相百,不如得救时之相一”,期望能出现张居正一样的内阁首辅。但是崇祯皇帝又不懂的人才是要培养的,威望是要皇帝帮助造势造出来的。

所以崇祯一朝,没有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也没有魏忠贤式的大太监。朝政无人帮助提纲挈领,坏事无人帮助出面做,不听话的官员无人帮助打压、调离甚至处死,需要壮士断腕的时候无人帮助下决心和统筹安排,比如迁回南京。

以上种种,让崇祯皇帝深感无助。



我看了《明熹宗实录》,我认为天启皇帝当皇帝的水平和他的木匠水平一样高。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三个儿子都死了,因为没有儿子,弟弟朱由检将接班,临死前,天启皇帝交代弟弟信王朱由检,有两句话最出名,相信大家都知道。

第一句:来来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

第二句:王体乾和魏忠贤忠心耿耿会办事,可堪大任。

天启皇帝这两句会话是有深意的。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当皇帝要爱惜自己的名声,皇帝是各方的主人,是天子,努力要有尧舜一样的好名声,有好名声才能服众,才能威服四方。


魏忠贤剧照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王体乾和魏忠贤会办事,又忠诚。今后自己不好出面、不方便下手的事,比如杀人、要钱等,就让他们去办,你自己可以做做木匠,装做不知道就行了。 心气很高的朱由检并没有好好琢磨哥哥朱由校说的这两句话。崇祯皇帝上台一个月后,就消灭了魏忠贤集团,处死了魏忠贤。

东林党回来了,从此,崇祯皇帝面对的就是一群老油条,死守祖宗家法,不变通,钱从哪里来不管,反正不能加税;他们要么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但对攘外安内的大事束手无策;他们要么出工不出力,装傻充愣。从此,大明朝不再有好日子,直到崇祯皇帝上吊身亡,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北京


崇祯皇帝很后悔

崇祯皇帝既然会怀念张居正,那同样会怀念哥哥朱由校,他一开始看不起哥哥朱由校重用太监魏忠贤,认为那不是明君所为。但事实证明,看别人杀猪很容易,自己杀只鸡都很难。既然会怀念哥哥朱由校,既然崇祯皇帝后来又开始用太监,那必然会想到魏忠贤。

崇祯皇帝后来一直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说明崇祯皇帝对这些文官确实失望透顶了,他把文官集团当成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了。而崇祯皇帝的这些文官几乎都是魏忠贤当年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此看来,崇祯皇帝到后来终于明白:魏忠贤才是自己的朋友。

话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上吊前到底有没有安排人重新厚葬魏忠贤,还重要吗?


坐看东南了


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情,在王世德写的《崇祯遗录》里面明确的记载:

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贤骸骨之说,不知何来,荒谬不足辨。

王世德是明朝的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深知宫闱密事,后来北京城破,王世德带着家眷一路南逃,从此隐居不出。有感于明末野史纷繁,写了一本《崇祯遗录》,就自己所了解的方面一一进行驳斥,所以其可信度很高。

那么这条谣言是怎么起来的呢?其实这个和南明的政治形势有关。南明虽然只有一朝,也就是弘光朝。在弘光小朝廷短暂存活的时间里,虽然外战外行,党争一直都非常的激烈。在弘光政权中有很多阉党和亲阉党的人物,比如阮大铖、杨维垣等等,他们在崇祯朝不得志,但是在弘光朝却颇有势力,那如何能表明自己东山再起的『正当性』呢?莫过于已经『国君死社稷』的先皇亲自反悔。

于是这种谣言就慢慢的滋生了出来,被很多不明就里的明末小说家采用,比如计六奇的『明季北略』:

\t\t起旧司礼太监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贤遗骸。

和冯梦龙的『燕都日记』: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

其实这两个说法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只是明末文人之间的以讹传讹。因为首先,曹化淳根本就没有侍奉过魏忠贤,相反,曹是崇祯当年做信王的时候的旧人,是信王府的“承奉”,也是被魏忠贤害死的,亲东林一系的大宦官王安的门人,怎么会为魏忠贤请旨呢?

并且,曹化淳当时在老家武清县,而崇祯后来真正起用的九门提督是后来陪他上吊的王承恩。所以曹化淳很可能在北京城破的时候压根不在崇祯身边,这则谣言也无从谈起了。


经史通义



问:崇祯上吊自杀前,为何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

答:“崇祯上吊自杀前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是一则假得不能再假的谣言,读史者必须明辨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

首先,崇祯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即使明知是自己做了错事,也绝不肯低头认错,而杀魏忠贤是他一生最为自豪和获赞最多的事,他怎么可能干“重新厚葬魏忠贤”这类严重打脸的事儿呢?何况,当时京城已岌岌可危、已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

简单举几件崇祯打死不认的事儿吧。一、阁臣杨嗣昌为避免两线作战,提出了“攘外先安内”的战略思想,建议与满清议和。崇祯同意,派人秘密操作此事。不料此事泄漏,朝野哗然,崇祯不肯承担责任,杀陈新甲推卸责任。二、洪承畴在松锦之战后降清,外界误传他以身殉国。崇祯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但祭到第九坛时,收到洪承畴降清的确切消息,崇祯虽然恼怒,却只虽罢御祭而已。三、李自成大军东征,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有意南迁,但又不愿担负“弃都南逃”之名,一味痛斥众阁臣:“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即使到了京城陷落之际,他仍不肯正视自己治国的种种失措,只说:“诸臣误朕也。”写在袍服上的遗言也是:“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通过这些,您觉得崇祯像是会重新厚葬魏忠贤的人吗?

其次,就算崇祯勇于认错,但他杀魏忠贤根本没错,何以要厚葬于他?!

近年来,有好事者不断替魏忠贤翻案,把魏忠贤翻成一个心忧苍生、敢为天下先的大政治家。

比如说,某大学教授写有一部大作,书中写:魏忠贤当权时,全国兴起了给魏忠贤建生祠的热潮,仿佛雨后春笋,一下子建了四十多个生祠,其中包括袁崇焕,但“魏忠贤对这些东西不是太看重,所以袁崇焕再怎么拍马屁、建生祠,朝鲜之战、宁晋之战打完,发现袁崇焕总是拒绝援助友军,金兵以来就龟缩在城里啥也不管,立刻既把他撤职了”,称赞魏忠贤有原则性、铁面无私,又写:“毛文龙完全不理会魏忠贤,魏忠贤却让天启皇帝把东江镇的军饷增加到了一百万两。毛文龙是大将风范,魏忠贤是政治家风范,两人之间才是真正的国士之交。”

读到这些,恶心得我差点连隔夜饭都呕出来了。

该书中还大篇幅描述了许多大英雄、大政治家魏忠贤与和误国殃民的东林党人斗智斗勇的“光辉事迹”,让人难以卒读。

魏忠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宦官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最真、最具说明力。

究其原因,魏忠贤擅权专政时,刘若愚在内直房经管文书,对魏忠贤其人其事了解最多,《酌中志》可谓第一手材料。

《酌中志》中记,魏忠贤发达前,宫中“多以傻子称之”。

即魏忠贤本质上是一个智商低下的傻子。

写到这儿,有人可能要嗤之以鼻——您说人家是傻子,但傻子怎么会攫取到这么大的权力?又怎么能与强大的东林党人斗杀得难分难解、旗鼓相当?

魏忠贤的发迹,可以说是撞了超级狗屎运——在旷日持久的万历朝“争国本”中,光宗朱常洛落到“无人办膳”的境地,魏忠贤有幸成为了光宗身边的“小火者”,而随着光宗父子先后登上帝位,他想不发达都难。

至于他领导的阉党能与东林党分庭抗礼,并不是他的功劳,而是依附于他的阉党成员太能干。

不信?我们来看,崇祯继位后,准备要办魏忠贤了,把魏忠贤的亲信一个个赶走,魏忠贤居然无知无觉,连挣扎都不挣扎一下,这不是傻是什么?

崇祯清算到他头上了,叫他滚蛋,也似乎也没有特别沮丧,高调地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车队,将自己搜刮来的财产全部打包,浩浩荡荡,拉了十几里路,趾高气扬地启程。

这智商,低得超乎我们的想象。

崇祯没有在京城开刀,是担心他会有什么厉害的后着。在等他上路后,上发现他那么乖,遂无顾忌,追发了处死他的命令。

一直到死,魏忠贤也没有丝毫反抗,很听话地搭起一条白练上吊了。

整个除阉过程波澜不惊,乏善可陈。

这一过程表明:魏忠贤就是一个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傻子。

不过,话说回来,魏忠贤虽然是个傻子,却也是个凶残暴烈、灭绝人性的傻子。

他兴六君子之狱,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下狱,同时将赵星南、邓渼、毛士龙、王之寀等十五人削籍并追赃。

杨涟这些人,在狱中饱受摧残,死后,喉骨被魏忠贤命人剔削出,密封在一个小盒内。

魏忠贤视这些喉骨为战利品,每每赏玩,必面露得色,口中狞笑着说:“诸公别来无恙,还能上书否?”

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白色恐怖笼罩,人们路上相遇,只能以目传意,不敢言语。

崇祯杀白痴加恶魔的魏忠贤有什么错?有什么必要“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

明代史料极其丰富,但这些史料中,很多来自于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以至于良莠相混、优劣难分。“崇祯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的谣言在明末就有了。

其中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就有记:“起旧司礼太监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贤遗骸。”

冯梦龙的《燕都日记》也记:“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

但这几条记载根本经不起推敲。

您想想看,魏忠贤死在哪儿?死在今河北阜成县,死后,崇祯又下令磔碎其尸骨于河间,用《国榷》上的记载来说,那是“魏忠贤犯殊死,不馀寸骨”,尸骨都不剩了,还有什么遗骸可供收葬?

退一万步说,就算魏忠贤剩有遗骸,论理就应该被保存于磔尸地点河间府,距京城有200余公里远。而按《燕都日记》上的说法,崇祯帝是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并“修坟立碑”,崇祯本人却在三月十九日自杀殉国了,这前后只有五天时间,要把距京城200余公里远的“魏忠贤骸首”运到京师,并“修坟立碑”,时间上根本就做不到!

再有,《明季北略》和《燕都日记》都记,经办此事的人是曹化淳。

但是,曹化淳早就在崇祯十二年上疏告假回乡了。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曹化淳已经在武清故乡退休五了年之久!

还有,冯梦龙的《燕都日记》记:“化淳昔事忠贤”,很多不了解曹化淳的人也认为:曹化淳是阉人,魏忠贤是阉人,彼此都是阉人,惺惺相惜、兔死狐悲,所以曹化淳会建议崇祯“重新厚葬魏忠贤”。

这里,有必要说说曹化淳的简单经历。

曹化淳本是太监王安的亲信,早年被安排到信王府服侍信王(即后来的崇祯帝),后又回到宫中。天启初年,魏忠贤手掌大权,害死了王安,同时把王安的亲信曹化淳驱逐出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崇祯即位后,把曹化淳召还,并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清理魏忠贤时代的冤假错案,协助查处阉党。

瞧,曹化淳哪有“昔事忠贤”了?他又怎么会对魏忠贤“惺惺相惜、兔死狐悲”?

搞笑的是,曹化淳在崇祯十二年就上疏告假回乡了,上面提到的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却记:“(崇祯十二年三月十八日)贼攻西直门,不克,攻彰义门,申刻门忽启,盖太监曹化淳所开。得胜、平子二门亦随破。”

即:李自成攻北京,是曹化淳开门献的城。

所谓十人成虎,曹化淳不但被人说成是“重新厚葬魏忠贤”的经办人,还被人诬蔑成开门献城的历史罪人。

隐居在家的曹化淳有口难辩,曾作《感怀诗》感慨其事:

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

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史不真。

有关“曹化淳开门”的流言散布很广,经无数文人士大夫口传笔录,曹化淳实是跳进黄河洗不清。

现在可查的《流寇传》《国榷》《痛史本崇祯长编》《崇祯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各种古籍都记录有“曹化淳开门”事。

崇祯朝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亲身目睹经历了明末崇祯帝在位期间朝中的诸多事件,全程见证是甲申之变,北京城破后,其带家眷遁往江南,隐居乡下,不问世事。到了康熙年间,看到前朝轶事在民间被传得沸沸扬扬,有感于稗官野史记事荒谬虚妄,胡编乱造,肆意诽谤先朝皇帝,为了澄清史实,他提笔“录其闻见,凡野史之伪者正之,遗者补之”,撰成《崇祯遗录》。

《崇祯遗录》替曹化淳辩诬说:“(北京)外城西南隅,地名烟阁,皆回回所居。(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贼攻广宁门(彰仪门)急,群回倡乱开门,外城遂陷。次日,贼自东直门角楼缘城而上,大城遂陷。野史云,阉官献城,非也。”断然否定了宦官开门献城的说法。

对于“崇祯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的谣言,王世德同样在《崇祯遗录》里进行了驳斥:“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贤骸骨之说,不知何来,荒谬不足辩。”

这里还得补充说一下,当时的野史为何会出现“崇祯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的记载呢?

这其实是阮大铖、杨维垣等阉党余孽搞的鬼。

崇祯殉国后,江南士绅在南京拥戴起崇祯帝的堂兄朱由崧为帝,建立了南明弘光小朝廷。

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存活的时间虽短,但党争仍然激烈。阮大铖、杨维垣等人为了彰显自己的合法性、正义性,就炮制出了“崇祯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的轶闻。

同样亲历甲申之变的翰林官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就此事说:“坊刻于诸珰姓名尚未辨清,而迎合时局,谬为夸诩,殊堪喷饭!”

杨士聪完成《甲申核真略》之前,阮大铖兴风作浪,重翻《三朝要典》“逆案”,将明亡罪责一古脑推给东林人士,重刻《要典》,“甚至构及国本建言诸臣,是明与先帝为敌亦不顾也”。 杨维垣、霍维华等人心神领会,就造谣说曹化淳曾面奏崇祯称:“魏忠贤而在,事不至此。”称崇祯听后叹息不已,传旨要收葬其遗骨。

杨维垣、霍维华等人还厚颜无耻地说,崇祯召对时,曾有人大力推荐杨维垣、霍维华两人。

杨士聪气得在《甲申核真录》里连呼:“此皆绝无影响之事,傅会成书,公然刊布。更假岁月,必将登诸奏牍矣。”对阉宦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挞伐。

综上所述,“崇祯上吊自杀前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是一则蕴藏了阉党余孽为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的历史谎言。


覃仕勇说史


《崇祯愧对魏忠贤》崇祯上吊自杀前,令人重新厚葬魏忠贤。原因何在?主要是崇祯错杀魏忠贤,自毁长城。世上的太监千千万万,没有谁像魏忠贤这样充满诸多迷雾,千载而下又众说纷纭。世人说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华。大明是汉族最后一个皇朝政权。大明活色生香,秦淮八艳,争奇斗艳,到了满清就只剩下庸脂俗粉的八大胡同。大明文采风流,四大名著有三部是在大明写成。大明有容乃大,臣子可以辱骂皇帝,书生可以议论国政,屌丝可以穿着黄袍。大明是汉文明永远的痛,是五千年沉重的伤痕。

大明得国甚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复我汉家衣冠。大明勇往直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科学昌盛。天工开物,穷尽奇巧,农政全书,皇皇巨著。大明实事求是,科技落后于西方,急起直追。明末西学全面开花。学习西方的铸炮技术,学习西方的物理几何。放眼四海,有容乃大。

如此辉煌的皇朝又是如何被异族入侵,神州陆沉?其中九千岁是绕不过的坎。

世间本没有九千岁,给皇上办事用心,忠于国事,皇上赏了个九千岁。天启皇帝对魏忠贤是无条件的信任。魏忠贤也不负所托。他为皇帝左支右拙,筹措军费。为此不惜手段。魏忠贤与大地主大工商业者多次兵戎相见。魏忠贤的施政手段有以下几个特色:

1、放过农民,主要收工商税。魏忠贤农民出身,知道靠农业税收不上什么钱,杯水车薪。因此魏忠贤继承了万历年间的矿税,盐税,茶税,关税。以工商税为主。

2、大明极度宽松自由,魏忠贤加强舆论管制。大明太祖朱元璋严禁诸生议论国事。到后期,别说秀才,就是老百姓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魏忠贤依托东厂西厂实行特务监听。这个有利有弊。乱世用重典,也没有很过火。

3、魏忠贤重视边防。边防饷银都是足额发放。尤其是东江镇毛文龙的饷银从没拖欠过。自从魏忠贤死了之后,东江镇饷银一再拖欠,克扣。埋下了东江巨变的因子。

4、魏忠贤不搞虚的。文官东林党作的锦绣文章,骂起来人来可不狠毒。魏公公不屑与泼妇骂街。他采取扶植齐楚浙党,参沙子的行为对付东林党。

那么魏忠贤是否是权倾朝野?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是魏公公没有兵权。魏忠贤能够控制的只有东厂西厂。锦衣卫已经废了,被东林党渗透控制了。没有兵权的魏公公,面对统兵大将尤其是东林派系的也要小心周旋。尤其是孙承宗,几次号称要带兵清君侧,魏忠贤都无可奈何。后来新君继位,崇祯要杀魏公公,魏也毫无还手之力。魏忠贤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离开皇帝,啥也不是。

其次:魏公公也不追求权力。魏忠贤是个实用主义者。讲究好用,能用,讲究大义名分。对于文官集团的好恶,是不在乎的。

那么魏忠贤能力如何?

魏忠贤不认识字,大字不识,但做人很光棍。因此有不少死忠分子。能力很强,知人善任。

魏忠贤做人不择手段。为了弄钱充实国库,无所不用其极。对大资本家毫不手软。大明在辽东节节败退,就靠魏忠贤筹款输血,勉力维持。魏忠贤倒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明朝财政崩溃。民间很有钱,但朝廷没有钱。没钱发放军饷,没钱购置军械。国是逐渐糜烂。

魏忠贤讲究原则。对于偷奸耍滑,纵敌长驱,杀良冒功,毫不手软。魏忠贤倒台后,边将杀良冒功,纵敌长驱,一味索要饷银和官位。朝廷大员又和边镇将领蛇鼠一窝。皇帝成了聋子瞎子,完全被大臣和边将忽悠。这些文武大臣失去了约束,再也没有人对他们产生威慑。文武将官是不怕崇祯皇帝的,但是都惧怕魏忠贤。

图片为五人之墓,为反抗太监征税的苏州义民之墓,建张浦《五人墓碑记》

既然魏忠贤如此能干,是皇帝忠犬,为什么崇祯上台迫不及待宰杀魏忠贤?

一、崇祯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亲东林,仇视太监。信王在潜邸即与东林较好,对东林的道德文章深以为然。崇祯即位前,就是个文学青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储君教育。他的立场是痛恨太监的。

二、对魏忠贤不放心。魏忠贤权力巨大,又不是自己亲手扶持的,没有安全感。天启临终前对崇祯说:吾弟当为饶舜。嘱托一定要相信魏公公。崇祯不相信自己的兄长,这也可能是逆反心理吧。

三、崇祯杀魏忠贤,表明对没文凭的的很不放心,国家大事还是要交给高知阶层东林党来干。崇祯的老师孙承宗就是东林党骨干。这一层关系决定了崇祯要疏远太监。崇祯跟孙承宗感情很好。太监文化水平低,难以充当栋梁。所以崇祯初年东林党充塞朝野,史称:众正盈朝。就是这些正人君子,只会打嘴炮,喝花酒,贪污腐败。崇祯朝廷一片狼藉。崇祯被迫又重用太监。崇祯当政前面十年,全国20名总兵,有15个被满清击毙。将领为之一空。这就是众正盈朝的真实写照。天启朝廷对辽东还是互有攻守,只是处于下风。崇祯继位几年就呈现崩盘态势。

那么崇祯会不会承认错杀魏忠贤了?崇祯刚愎自用,是不会认错的,再说认错也没有什么用。

那么如何评价崇祯?崇祯固然不是一个好君王,没有受过储君教育。但勤于国事,誓死不投降,自杀殉国,是个男子汉!

那么如何评价魏忠贤?魏公公一个小人物,大字不认识一个,揽动风云,他的一生很精彩。历史只有经过,没有对错了。

那么如何评价大明?我大明一朝,公主不和亲,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壮丽!!


高德新教育


在古代史上。提升到最大。最罪孽深重的太宦官。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人称9000岁的魏忠贤。并且有崇祯即位后。由于弄死了魏忠贤而举国欢腾。皆大欢喜。魏忠贤也被盯上了大古代奸臣的标识。可是。在1644年。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前。却令人从头厚葬了魏忠贤。而魏忠贤这时已死了10几年了。由于什么崇祯是再厚葬魏忠贤呢?。

其实他到那时才意识到魏忠贤不能杀杀了明朝必亡。在朱由校死之前。曾拉着兄弟朱由检的手机说:魏忠贤忠诚可靠。可接受大用。其实这段话所言不虚。倒不魏忠贤有多少好。而仅仅是由于有魏忠贤在才能够使得大明存活。由于什么这样说呢?有朱元璋废弃丞相准则后。朝廷是文官1家独大。把握实权。失去了控制或平衡。

而后来皇帝也是有意扶植宦官实力为了的仍是与文官集团平衡。不至于大权旁落。没办法办理。魏忠贤此人又是很狠毒。在那年代。土地与资产都是会集在哪些大官僚与大地主手中。也有魏忠贤才有用宦官的办法。从他们手中玩有金钱。补偿金库的亏本。并且其时资本主义萌芽开端呈现。这些官员由于是直接参与者。因而。极力的避免和资产阶级收税。

可是魏忠贤于的时分。虎口拔牙。每年光都是商业税都会收上去上千万2银子。若其时间浙江1年的茶叶商业税就能收20万两白银。可是朱由检并不看这些。只看魏忠贤是一个贪污腐化的坏人。因而。上台两个月就将魏忠贤杀害了。魏忠贤死前。说了一句话:“我死今后。大明必亡”。结果确实如此。

由于魏忠贤1死。文官操纵场所及朝政。继续土地兼并。暂停收费商业税。其时浙江的茶叶税从魏忠贤时期的20万两削减到史书记载的12两。您没看错。就是122。并且这时的明朝。辽东战役还要钱。我国的自然灾害需要钱。有零散的农民起义也能够钱。但1个个文官以及这以后面的大地主和大商业家成了铁公鸡。不但钱收不上来。相反是变本加厉的贪污贿赂。

而为了筹钱朝廷能逐渐把收税的方针从商业方向农业。打碎了明太祖定下的不要加税的制造。农民的担负一向加重。最终官逼民反。而有魏忠贤时代。尽管魏忠贤最欠好。但他会制衡文官集团。能够从文官集团怎样搞到足够的金钱来支撑国库。并且最终的古代也证明这些文官与业主商人多有钱。当崇祯求姑姑告奶奶的给文官捐款的时间。这些人爱财如命。但李自成打进北京。最终拷问有了7000万2银子。

这还仅仅京城官员的产业而地方长官员地主家产跟是多如牛毛。假设魏忠贤在。至少能够给文官集团出血。玩一个几千万银子。来抵挡战斗评估也是好舒适。因而。在崇祯走头无路的时分。宦官曹化淳讲了这一句话——“忠贤若在,时势必不至此”。而朱由检有最终的时间也懂得了这个道理。

在1644年也是上吊自尽前几个月。崇祯命人收葬魏忠贤遗骸。厚葬与香山碧云寺。但这时只可惜大厦将倾。悔之晚矣!所以说。在国家存亡面前。自己的善恶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保护国家的安稳。而魏忠贤尽管不是1个好宦官。可是。在其时情况下肯定是保护朝廷安稳运转的制止或许缺的力气。一旦其死去。这个天平不安稳。国家时开端倾向了。


云破天开山水间


魏忠贤虽然结党营私,却能控制国家机器

明末诸党虽然口说为国,却个个贪婪且不作为

临死前的一句“诸臣误国”不是说说而已的

而广为流传的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明亡之前小太监哭着说,如果魏公公还在,不会这样的 )

所以,崇祯是恍然大悟,原来魏忠贤的时代虽然黑暗,但却不乱

但是,魏忠贤的倒台,带来了太多的影响

首先,是阉党被全面清算

如许显纯、田尔耕、崔成秀这些败类,是该拉出去统统斩了,但是有些人就该斩么?

他们依附阉党,只是为了做事情而已,并不参与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但是,因为和阉党有来往,最后被流放或是治罪甚至杀头

而有的大臣,明明连阉党都看不上(实在太差劲了)

却因为没有勾结阉党,作为正直大臣去审判阉党

“好嘛,当年看不起老子是不是?今儿弄死你!!!”管你是不是阉党,但凡骂过我的、看不起我的、都统统写进去!

这次清算,阉党死绝了,有些不是阉党的人,也死的七七八八了

有人说,魏忠贤是因为天启是个二傻子,才能权倾朝野。太监离开了皇帝的宠幸就如同丧家之犬,死也翻不了身

但是为何崇祯收拾魏忠贤花了那么久时间,而差点也因为魏忠贤的设计谋害而失去皇位。

由此可见,魏忠贤的根基之深厚,已经达到号令群臣的水平,不仅是朝中大臣,就连军队也是他说了算。

难道大臣们不知道,如果联合几个武将把魏忠贤一窝端,然后去跟崇祯请赏,那必定会成为国家重臣,必然飞黄腾达

但是,直到魏忠贤失势之前,他依然有颠覆崇祯的实力,所以他并非只是一个左右逢源、只懂得拍马屁的小太监

而是一个有着成熟政治手腕和拉拢人心能力的强大的“实际统治者”

我们也知道,崇祯末年,大臣是什么样子?内阁又是什么样子?总兵们又是什么样子?

逃跑的逃跑、混日子的混日子、搞党争的搞党争,但为何终天启一朝,魏忠贤都可以一呼百应,号令天下呢?

想到这些,崇祯或许后悔了。他不该和魏公公成为敌人,因为魏公公终究老去,只要控制得当,慢慢渗透,九千岁之所有,都尽可归于崇祯之手

只是,太过于操之过急,虽然胜利。但却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


置身黑白的精彩


1

有这事吗?也许有吧,至少在快要吊死前,崇祯也许动过念头,如果魏忠贤在,朕不至如此。


也是,魏忠贤如果活着,大约不会让崇祯向百官筹款,而且,还借不着。


魏忠贤其实算是皇帝的一条忠犬,让咬谁就去咬谁,收来的金山银山他能花几个,都给了皇上。


而9000岁这个由头,只不过是个屁,只要皇帝吹口气,这九千岁就成九岁了,看看崇祯上台,玩死魏忠贤,真的是分分钟的事。


这种老狗本来死了就死了,但是,这种好用的老狗死了却不好再去寻找下一条。


所以后来天启皇帝还有钱盖三大殿,还能在澎湖打败荷兰人,还能取得宁远大捷的胜利,但是到了崇祯皇帝,因为打仗没钱跟大臣借,一帮忠臣都哭穷。但是李闯进京,一顿拷打,都拿钱飞快,众大臣不是没钱,欠打而已。


而魏忠贤就是那根打人的鞭子,可惜被崇祯过早的给扔了。


2

终崇祯一朝,都几乎没有太监为祸。


文官,武将,内侍是大明朝政互相制约互相制衡的三股力量,皇帝只要在这三股势力间玩制衡,轮流打压,那么自己的地位就会很超然。


像明朝的嘉靖沉迷炼丹,万历数十年不上朝,朝政依旧能有条不紊的运行。


崇祯一上台废了内侍,让东林一家独大。


据说东林党上台后废了东南的商业赋税,把辽饷等负担增加到了农民身上,这就导致了李闯张献忠的起事有了群众基础,反正反是死,不反也会被赋税逼死,与其饿死不如拼一把落个饱死鬼。


李闯一次次被打的抱头鼠窜,又一次次凶猛的回扑,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不无关系。


3

由于没有了太监这层遮羞布,崇祯一次次的赤膊上阵,和文官集团,武将集团互撕,他取得了很多胜利,但是也逐渐失去了文臣武将的支持,最后终于变成了孤家寡人,吊死煤山。


死的时候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给他殉了。


崇祯一朝开局是一个太监的血给他祭的旗,最后结局,竟然还是一个太监陪他走孤苦的黄泉路,那些他寄予厚望的大臣们或者被他杀了,或者紧闭府门,等着他死,等着跪在闯王的马前讨要富贵。


临死前不知道崇祯会不会想起魏忠贤,想起那条风中的老狗。


==========

文 /薛白袍
(点个赞,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美了)

薛白袍


说魏忠贤,就离不开对东林党的判断和明末的政治局面。

实际上万历之后,大明已经千疮百孔,危机四伏。外有东北乱局,内有东林党争,土地兼并,民不聊生,国库空虚。而这里面,最大的危害其实来自东林党争,正因为东林党人的猖獗,造成了朝政基本瘫痪,国家机器基本停摆。

历史上对魏忠贤最大的诟病无非两条,第一是擅权专政,另一条则是残害忠良。至于贪污等等,从相关史料记载看,简直不值得一提,对于一个位居九千岁的人来说,那真不叫个事,也不至于影响国计民生。魏忠贤两大罪状实际上就是说明一个问题,他击败了东林党人,而且杀了很多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反对者,安排了很多他的人上位。所以,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党争,阉党胜了东林党。

正常的党争在舆论上不会有那么大的偏差。比如唐后期的牛李之争,比如北宋的保守派和改革派之争,但偏偏魏忠贤被黑到底。原因有三,第一,传统儒家道德里,阉人干政不为礼法所容,即为乱政。第二,明代乃至清代文人士子掌握纸笔也就是话语权。第三,魏忠贤喜欢动手不喜欢动口,更喜欢用厂卫的刀进行人道毁灭。所以,先不说执政能力和出发点,魏忠贤一党被黑到底是必然结果。

那么,回过头用历史的事实比较魏阉党和东林党人对大明谁更适合,谁更有贡献呢?毫不夸张地说,魏忠贤至多是专权僭越,东林党人则是彻头彻尾的误国亡国。魏阉党至少保证了政令畅通,哪怕这个政令并非是最为英明和正确的,至少保证了边关军队拥有能将拥有充足的军饷,至少保证了国库不至于空无一毛,至少保证制约了虚伪文人继续空谈扰乱民心污染朝堂。

至于东林党人呢?这帮程朱理学教化出来的伪君子,满嘴仁义道德,一心祸国殃民,专事争权夺利打压异己,为了私利全然不顾国计民生,全然没有道德底线。国库空虚,政令不通,边关不稳,这就魏阉党死后,东林党人干出来的政绩。说实话,程朱理学教导出来的东林党人的存在几乎是儒家的悲哀,一帮顶着儒家之名的社会蛀虫而已。看看明末东林党人的表演大家就知道了,他们的道德着实连青楼女子都不如。人家北宋的王安石和司马光之争,人家有底线,有原则,一切以国家和民生为基础和出发点。

所以,如果崇祯让魏阉党继续执政而不是让东林党独占朝堂,明朝必然不会那么早亡,至少不会出现无钱劳军,更不至于有煤山自缢这样的悲剧出现。这基本是可以确定的,崇祯让大臣捐款没钱,李自成却能够收刮几千万银子。试想,如果魏阉在,谁敢哭穷不出钱。

那么,崇祯为什么杀魏阉?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崇祯多疑个性决定的。当然了,这也很正常,大多数想有点作为的皇帝也都会这么做。试想,哪个想干事的皇帝会允许一个权倾朝野的九千岁存在呢?至于什么魏阉图谋篡位或者他弄权等等,都是理由而已。想想也知道,一个太监当哪门子皇帝?魏阉想篡位,天启帝的时期就可以了,还用等到崇祯上台?

但是,崇祯最大的失败是灭了魏阉后,没能建立其自己的权威和执政团队去代替魏阉的地位,朝堂重新被误国东林党人占据,反而助长了东林党人的势力和嚣张气焰。

史料虽然没有明确崇祯厚葬魏忠贤。但我觉得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一来,他认识到东林党人的误国和无耻,不免后悔。第二,崇祯后期最信任而且能够信任的其实也是几个太监,他认识到太监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他们是真心为帝王的。


搬砖老师傅


目前史学界并没有崇祯重新厚葬魏忠贤的说法,可以说是无稽之谈,只是一些文人编造出来的罢了,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崇祯在亡国之际,身旁有个小太监哭着说,这个时候魏公公要是还在就好了,崇祯立即意识到魏忠贤的重要性,可是又无能为力,只能让人去重新厚葬魏忠贤来表示自己的后悔。

这个说法最早是一本叫《甲申纪事》的书,书的作者是冯梦龙,此人算是小有名气,可把他的书当成史书来读可不行,他能够接触到帝王吗?他就知道的那么清楚吗?说白了连野史都不是,只是他自己一厢情愿认为崇祯是那样想的,所以才这样写,可偏偏很多人就把这件事当做正史来看非常可笑。

崇祯皇帝在亡国之际焦头烂额,哪有精力吩咐人去厚葬魏忠贤,更何况除掉魏忠贤算是他的一件功绩,皇帝谁会说自己错了?真的厚葬魏忠贤,那不是当着天下人打自己一耳光?就算崇祯再怎么不行,也不会傻到这样做,因此历史上并没有重新厚葬魏忠贤这件事,这些都是文人墨客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当然了大家既然觉得魏忠贤杀错了,那肯定魏忠贤也有过人之处,即使他是个大恶之人,排除异己,残害同僚。可他也是有能力的,他对其他人特别狠,可是他对皇帝还是很忠心的,因为明朝的制度决定了,他再有权利,皇帝一句话依然能够决定他的生死。

讽刺的是,如果仔细去看看魏忠贤的做过的一些事,可以得出他的能力是大于崇祯的,崇祯的确是个非常勤奋的好皇帝,可他能力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崇祯真的不适合做个帝王。最后说一句历史上,崇祯是没有重新厚葬魏忠贤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问题要辩证的看,文官的确该杀,但不代表魏忠贤无罪,崇祯时期的东林党之所以口若悬河,贪婪自私,推卸责任,那是因为东林党已经不是顾炎武的东林党了,真正优秀的东林党几乎被阉党一扫而空,剩下也全都依附魏忠贤,经过魏忠贤残酷镇压下,心中一旦动摇,就再也变不回原来的东林人了。试想当年的东林骨干如果掌握大权,左光斗杨琏赵南星等人会任由东林党腐败吗,这些人会不把天下兴亡作为己任吗,孙承宗袁崇焕等东林党还会受到朝廷内部的制约吗?甚至崇祯根本不会做皇帝,朱由校会稳坐皇位,国内政局不会动荡,所有的精力都可以用在对付后金,即使闯贼造反,也有东林书院不间断提供人才,不至于到最后无将可用,错失多次灭掉李自成的机会。所谓文官皆可杀,只是在魏忠贤血腥之下失去灵魂的文官而已,这批人只不过披着东林党的外衣,当东林六君子被施以各种酷刑含冤而死后,文官对明朝已经不再忠诚了,要不是手无缚鸡之力,这些文官就算立马造反也是情有可原的,哪怕是崇祯后来的平反也无法短时间就消除那恐怖的阴影这个时候如果有哪个东林党人会想“如果由金人治理天下会不会比老朱家更合适”,我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事实证明,有清一朝宦官再也没有受到重要,皇帝也再出过一个昏君,文人集团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就因为崇祯一句文官皆可杀就替魏忠贤平反给东林党加罪太过浅薄了。从东林党败于魏忠贤那一刻开始,帝国就已经无法逆转灭亡的下场了,如果说文官该杀最大的罪状,那就是因为文官没能战胜魏忠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