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的传承能否一成不变

流派的传承能否一成不变

言慧珠演《太真外传》

流派在传承中是否会走样?关于这个问题,我阐述两点个人看法。

一、“大致相同,于小处走样”:言慧珠、梅葆玖。

有人说梅派已分为三个分支,梅兰芳、言慧珠、梅葆玖是有道理的。

他们的主旨都是一样的,以老先生为根本。继承者由于年龄、阅历、理解、天分等原因,在他们的唱中或多或少加入了自己的东西和成分。

流派的传承能否一成不变

言慧珠

言的东西很象老先生,她学习是一模一样的去学,原封不动的演,有时甚至可以乱真。据说,甚至梅本人有时都听不出来。以一个女性来说,太不容易了。因为男的小嗓和女子唱出来的音是不一样的,如果女性学男旦,就必须把嗓子往宽、往厚、往润上靠,言的嗓音在坤角里已很接近乾旦的嗓音了,这里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她后天的努力。但另一点,由于她的生理性决定了她的腔中有很多女性的感觉,个人觉得言的悠扬是发展了梅腔的,在所有梅派名家中,她的这一点是最突出的。有的梅票称言这一特点为“庸懒”,这也是有人觉得她的梅腔软的原因吧。

流派的传承能否一成不变

梅葆玖

小梅先生师出王门,他最后归到梅派中来,但王派的痕迹不可能没有烙印,他们二人的腔已与梅本人的东西在细部上有不少区别。不管是言慧珠还是梅葆玖,他们学梅派的宗旨和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量完整、不走样地继承梅派。因为他们学习梅派,其神韵是相通的,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言慧珠、梅葆玖在很多细小的地方和梅兰芳先生是不一样的,但这不是往其他方面改,是在梅派大宗旨的前提下的改动。现在最有争议的是小梅先生,就是他腔里一些王派的东西,但我个人认为,小梅先生唱里的一些细小东西,和梅派的大主旨是相容的,他有别于下面我说的其他那几位,因为,前者是把别的东西变为梅派的东西,后者是把梅派的东西变为他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本身就往走样上靠的走样”:杨荣环、童芷苓、李玉茹、李炳淑

流派的传承能否一成不变

杨荣环

(1)杨荣环(1927—1994)祖籍北京通县,生于河南安阳。他9岁入尚小云主持的“荣春社”科班,从胡长泰、于连泉先生学青衣花旦,后又从李凌枫、筱翠花学戏,幸运的是他颇得尚小云器重,亲自说戏并有相当多的机会同台。1948年拜师梅兰芳,始成为兼宗梅尚两派的旦角演员。杨荣环主要是尚的传人。但他后来的腔尚的刚没了。说他是梅吧他也不纯,因为他的换气、对行腔的长短、润腔的方法全都变了,都不是纯梅了,加了不少新东西。有人说杨的东西不梅不尚,我看有道理。他虽然学尚又学梅,但他的尚已面目全非,可能由于嗓子的原因,他的梅派唱的比尚派要规矩、接近,但他往梅里加东西也是非常明显的,如《别姬》往过门里加花,破坏了这段唱所表现的特有氛围。“睡”强调字头,他的梅已和梅的劲头感觉完全不一样,突出的感觉就是软;而不是悠扬,娇柔;而不是雍容。从嗓音来讲,他既不如梅兰芳先生又不如尚小云先生,更不如张君秋先生。据说,他的尚派戏比梅派戏还好,但他唱尚腔不象,学梅倒象几分,演梅戏他喜欢根据自己的理解稍作改动,这对梅派戏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梅先生的《生死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梅派代表作已成经典剧目,唱腔、琴谱已深入人心,是戏迷衡量后学者的范本。过于追求华丽纤巧的唱腔,丧失的就是梅最宝贵的东西:梅派的大气。

流派的传承能否一成不变

童芷苓

(2)童芷苓(1922年8月21日 —1995年7月6月)籍贯天津。 10岁开始学京剧,15岁登台唱花旦,17岁到上海演出。她在学荀派、梅派、程派京剧表演艺术的同时,又步入上海话剧、电影界,参加了电影《夜店》等多部影片的拍摄。她主演的《金玉奴》、《红娘》活灵活现,别具一格,还编演了《尤三姐》、《武则天》等新戏。童芷苓师承梅荀,她过去号称“四大名旦”一脚踢,其模仿能力堪称一绝,可以说学谁都挺像。我就听过她学荀先生老年时,连他的那种破音都能模仿出来。“四大名旦”的戏她全都演,当然以荀戏为主,做派极佳。有人说童的表演象玩儿一样自然,这就证明她把持舞台的功力是很深的。虽然这样,她也没走亦步亦趋的路,包括她的荀派戏,后来也多用自己的唱法、嗓音、演法去诠释。她的梅派里搀进不少荀的东西,她的荀里同样也不是纯的,行腔、用嗓、发音全都用自己的方法在唱。有人说童芷苓是天生的艺人是有道理的,她好象是为表演而生的,她的表演艺术内外行都服。30年代成名,40年代被誉为“劈纺大王”,当然她并不是以演这些个粉戏而享名的。文革后表演的荀派戏更是受到内外行的称赞,有人甚至说:京剧流派的创始人没有一位是女性,如果没有“文革”耽误,没准童派就诞生了。童学哪个流派都很象,这和她有超人的模仿力分不开的,童自己的东西有王派的基础,节奏强弱分明。童的荀腔有梅的唱法,但演梅戏又有荀派刻化人物细致入微的表演手段。

流派的传承能否一成不变

李玉茹

(3)李玉茹。生于1923年,满族,祖籍北京,她幼从票友李墨香学老生,1932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青衣,后习花旦兼刀马旦,师从王瑶卿、程砚秋、于连泉、郭际湘、律佩芳、吴富琴等名家,为该校第四班“玉”字辈学生,与侯玉兰、白玉薇、李玉芝并称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四块玉”。1940年毕业组织如意社,拜师梅兰芳、赵桐珊。她的扮相俊秀端庄,嗓音清朗浑厚,演唱声情并茂,表演细腻传神。演出剧目:《穆桂英》、《王宝钏》、《大英杰烈》、《十三妹》、《三妇艳》、《花筵赚》、《鸳鸯泪》、《凤双飞》、《美人鱼》、《琥珀珠》、《苏武牧羊》、《潇湘夜雨》、《董小宛》、《赵五娘》、《香妃恨》、《审椅子》、《日月雌雄镖》、《梅妃》、《镜狮子》、《青丝恨》等。李玉茹在中华戏校就有“小荀慧生”之称,可惜后来演戏甚杂她好像什么派都唱,又都唱的不错!五十年代也很红。李玉茹就读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程砚秋是该校董事长,所以旦角学程者甚多。李玉茹兼工青衣花旦两门,有“小荀慧生”之称,又拜过梅兰芳为师,学过梅派戏,学什么是什么,她会的很杂,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说起来她学程派最受人们的欢迎,她嗓音宽略带沙音,和程先生的嗓音不同,有她自己的特点,但她的程味较浓,小腔也很地道。我听她唱的《梅妃》,不次于五老和时下的所有唱程派的旦角,而且其表演还都是一流的。这出戏是程砚秋的早期剧目,60年代初她与庞曾涵改编演出。受评弹“长生殿”启发,增加了“絮阁争宠”、“三挡”,更突出了杨、梅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戏剧性、可看性,又吸收了越剧服装、布景特点,所以这出戏给人清新、脱俗、面目一新的感觉。李玉茹唱程派梅派都很象,以至于后来她的腔就是用较亮的嗓音去唱程派,当然她不同于李世济的那种激烈的冒尖音的亮,她的亮是在程派大的宗旨下的亮音,还是较含蓄的。她的程派很柔,蒙蒙的有一种纱的感觉。

流派的传承能否一成不变

李炳淑

(4)李炳椒。安徽宿州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京剧班,得到著名梅派演员言慧珠、杨畹农、魏连芳亲授 ,她嗓音甜美,唱腔委婉缠绵 、刚柔相济、声情并茂。扮相俊美,表演端庄大方、细腻深沉。她的唱中有张派的运气技巧,是典型的梅派和张派的结合。以梅派的标准,她嗓音太“亮”了点,已偏离梅派中庸的用嗓之道了。她不仅是用气,在行腔中随处可见有张派的特点和痕迹,如若上面三位艺人学梅是很不易觉察的,李唱梅就是非常明显的“花搭”在唱。大体听还是梅的东西,但实质全不是那么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