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新京报》讲的听张云雷相声,挥舞影光棒一事?这是不是主流相声受意的?

楠木可依864


影光棒?荧光棒?受意?授意?好吧,都是拼音打字的后遗症,我也常犯。“主流相声授意”这个提法有点制造矛盾的意思了,

如今相声界相安无事、各行其是、各谋其图,别再引发事端。老百姓听相声就是图个乐,业界是是非非的事,不要无端揣测,更不要被无良媒体带坏了。

“主流相声界”最近忙着再次“反三俗”、曲艺版权以及“男扮女相表演”等话题,如果新京报真是被“授意”,肯定也是冲着这三个主题去写,不至于拿“荧光棒相声”说事。而且,《听相声挥舞荧光棒?相声演员想做偶像索性转行》一文是出自一名网络写手“何殊我”之手,新京报只是刊登发布而已。

张云雷返场唱《探清水河》没有错,观众喜欢。挥舞荧光棒也纯属正常,也是观众喜欢。现场还经常“大合唱”呢,怎么没提及呢。观众喜欢就是硬道理,新京报应该跟《济南时报》好好学习,同样是媒体、同样面对张云雷被观众热捧现象,《济南时报》发出的是如何借鉴才能对“济南的曲山艺海有启示”的声音。

有基本良知的媒体,是传播正能量、引导有益的社会价值观念,而不是当跳梁小丑般的胡言乱语,更不应该为了博眼球博出名,而无下限的故作深沉、矫揉造作,否则最终只会被观众所唾弃。

不能说张云雷完美无瑕,但也并非文章所说的“打造‘小鲜肉流量IP’的路数”,从小苦练基本功和传统曲艺,舞台上摸爬滚打十余载,这些作者视而不见。身上几十块钢板还硬拼着一场一场表演,这么励志的故事,作者又是置若罔闻。

到底是谁应该“索性转行”呢?提笔就瞎写,张口就胡说,影视评论文章倒是写了不少——基本都是无病呻吟,传统曲艺没了解多少,却号称要为曲艺“净化”。读了几本书,就号称“评论人”,估计也是没怎么照镜子吧!


岑詮


新京报本来就是一家无良媒体,看看她们对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女司机逆行的报道吧,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不得不说新京报简直是突破了媒体人的良知和底线了,用厚颜无耻无德无能来评价新京报一点不为过!



向日葵的爱0723


自动忽略题主的错别字,就像忽略报纸上那篇文章的错别字一样,毕竟相较于观点论调,错别字都是小毛病。

文章的基调很明显,已经不是单纯的批评,因为他用了“数典忘祖”四个字,什么是“数典忘祖”?就是忘本,就是背叛,可是小剧场也好,商演专场也好,张云雷说的不是相声吗?他说的不是传统相声吗?




别的传统相声段子不提,就说《九艺闹公堂》,这是一个非常传统又比较生僻的相声段子。

说它传统,因为《九艺闹公堂》是以学唱为主的节目,里边涉及的人物,每个人都要体现出属于他自己的曲艺形式,比如京剧,京韵大鼓,河南坠子,莲花落,还有评剧等,里边还有正唱和歪唱,以柳儿为主,包袱不多,主要是通过节目来展示各种民间曲艺。

说它生僻,是因为这样的节目对相声演员的学唱能力要求较高,不但嗓子要好,还得对很多曲艺唱腔有着一定的了解,纵是不全像,也得三分样,故而演这个节目的不太多。



张云雷在舞台上演《九艺闹公堂》,不是对传统相声的礼敬和传承吗?这样的节目需要功力,需要体力,还需要群众能够欣赏,相较之下,那种皮薄馅大的包袱串子不是更省力更讨好吗?

如果不是张云雷对传统相声的热爱,何苦拖着身体里的一百多块钢板演这样的节目?甚至有一次演出因为节目时间长,脚里的钢钉都刺穿了肌肤,血染鞋面,如果不是他对舞台的敬畏,对观众的尊重,他何必如此坚持?这样的一个敬业励志、积极阳光的相声演员,他数典忘祖了?



返场时观众们带着荧光棒,和演员一起合唱,这是观众演员的互动,除了《探清水河》,怎么就听不到大家一起唱评剧,一起唱京剧,一起唱太平歌词?郭德纲也好,张云雷也好,德云社的其他相声演员也好,为什么他们的返场都会这样?为什么观众们如此喜欢这些位相声演员?这是真金白银花了钱买票去看,是觉得票有所值,欢乐开心。



这样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场面,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喜欢传统相声的观众越来越年轻?小姑娘小伙子们也能随口唱几句传统戏曲,也能去关注我们传统曲艺并喜欢听喜欢看?

这些不说明传统文化还是很受欢迎很有市场,关键看演员是不是真心热爱,是不是尊重观众吗?

而作者看到的居然是艺术文化的落寞,您是觉得只有失传了的文化艺术才是真正的文化艺术,只有变成遗产的才是价值连城?到底谁躺在意淫泡沫里边做着春秋大梦?



作者还讽刺既然张云雷喜欢唱,喜欢当偶像,就别做相声演员了,转行当歌手。

在作者心中,行业是有高低贵贱之分吗?相声演员就只能说说相声,逗人一笑而已?偶像是什么?难道不是可以为人带来正能量的人吗?不是能够让人励志让人学习的精神标杆吗?

相声演员为什么不能成为偶像?因为他们都没有正能量?他们都没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他们只是在耍贫嘴逗闷子,没有知识没有文化?

作者是不是觉得相声演员应该还和从前一样,撂地演出,刮风减半下雨全无,才不是数典忘祖?才是不忘初心?


黯夜寻欢1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声。轩主觉得,《新京报》点评张云雷粉丝听相声挥舞荧 棒一事,不管是持什么样的立场,那是新闻自由。德云社的粉丝,没有必要把所有批评德云社的声音都算到主流相声界头上,他们虽然在相声界能呼风唤雨,但是《新京报》未必听他们的授意!



还有朋友们也大可不必把《新京报》的报道当回事,《新京报》即使在北京城,都差《北京晚报》十万八千里,何况在全国范围呢!另外《新京报》的名声并不好,不但不权威,而且还不够严谨。比如远的有,因为不实报道曾经逼疯窦唯,导致窦仙儿一怒之下火烧报社。近的则有不实报道陕西张扣扣一案,被政法委官方网站辟谣。另外还因为失实报道张毅事件,被禁止发微博三天。可以说,《新京报》不管是在媒体行业内部,还是在读者心中,口碑都不怎么样。



这次不甘寂寞的《新京报》又把矛头指向了在相声界红得发紫的张云雷,12月5日,《新京报》在新浪娱乐发表了一篇名为《听相声挥舞荧光棒?相声演员想做偶像索性转行》的文章,文中作者义正言辞的指出张云雷的偶像路线已经偏离了相声艺术的轨道,不利于相声艺术的发展,“长期以往,最终剩下的都是追星的热闹和艺术的落寞了”。

看完《新京报》的报道,轩主觉得他们挨骂是肯定的!虽然作者说出了部分事实,但是说到造成的影响,《新京报》明显危言耸听!张云雷受欢迎,粉丝多,一方面是因为长相,但更多是他的相声功底深厚,以及他对相声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要知道,即使到现在他腿上还有钢钉!这种对艺术的执着,难道不值得肯定吗?

轩主一直提倡粉丝理智的捧角儿,也希望专家以及媒体对德云社提出善意的批评,这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但是像《新京报》这样说张云雷把相声领沟去了,明显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粉丝拿的是荧光棒,不是菜刀!


靖逸轩主


偷鸡不成蚀把米,是对《新京报》此行为的最好写照。

痛批张云雷的文章一发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只不过打翻的不是小辫儿,而是自身本就不太好的声誉和口碑。



关于题主的问题,感觉想得有点复杂了,应该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完全是《新京报》自己的态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翻开《新京报》的过往报道可以发现,有关德云社和郭德纲的报道大多是批评的态度。



从电影《祖宗十九代》上映,郭德纲与曹云金的互撕,到交大博士夫妻叫板郭德纲,

《新京报》的观点基本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郭德纲做的是不对的,郭德纲的电影是烂片,公式相声不是无稽之谈等等,总之就是打一顿板子。



此次对张云雷的批评,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艺术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发扬光大,如果都死守着以前的规矩不变,估计很多艺术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的确,对于相声行业来说,粉丝手拿荧光棒的场景确是新鲜事,但这是粉丝的自发行为,说明了张云雷在观众中的火爆人气。

张云雷人长得帅气,且唱功了得,一首《探清水河》更是火遍网络,所以成为了很多年轻观众的偶像。



这对相声的发展传承是一件好事,否则都墨守成规,一直用老掉牙的方式说枯燥乏味的相声,现在的年轻观众不会感兴趣,更不可能买票进剧场去听,这对相声来说才是致命的。

欢迎关注,了解不一样的影视娱乐解读。


读剧慧眼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请文主把“受意”改成“授意”没有“受意”这个词。别误导了广大网友,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做自媒体还是要有责任心的。

其实授意不授意主要是看有没有这件事,《新京报》报道的是不是事实,如果是事实,就应该支持新闻自由,不要动不动就谁授意的,尤其是在没有证据之前,文主的这个标题显然是有先入为主,带节奏之嫌。如果没有这件事,《新京报》这么报道的话就是捏造事实,是要付法律责任的。

再来说说,张云雷说相声时地下观众挥舞荧光棒的事,个人觉得是有些不妥,和郭德纲主张的传统相声也显得格格不入。传统相声要发扬,不能太商业化了。在说传统相声的场子看到一片观众挥舞荧光棒,请问谁还能有心思去听相声,这变成了一个追星会。去相声场馆带着耳朵听,带上嘴巴准备笑,真没有到要带荧光棒的份上。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各位爷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同进一步讨论。


头根油条


为什么有人眼里只能看到荧光棒,却看不到京韵大鼓,锁麟囊……看不到那么多人因为他的影响去关注,去学,去喜欢那些传统的曲艺?


你一听


现在一个张云雷就容不下了,可想十多年前郭老师承受了多少压力。现在除了岳云鹏张云雷,德云社的小角儿孟鹤堂、张鹤伦、烧饼、九龄都是办专场商演的了,德云社只会越来越好,主流的这是斗不过师父斗徒弟,斗不过徒弟斗徒孙!就是指着这个信念活着了。


萧欢13156659769


一个相声演员能得到这么多人喜欢,这是人家的本事,人家买票的都没意见,你作为一个媒体为什么要来炒作这事?


临朝听政


新京报批观众:

1.“外行观众会破坏艺术创作”,言外之意是说德云社的观众对相声都是外行,破坏了相声的艺术性。

2.“不少人尤其是粉丝们认为听相声拿个荧光棒合唱一下不算什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听歌星演唱会,台下观众也都“嘘”声一片会效果如何?”意思是说,观众你们要守“规矩”,听相声不能合唱,不能挥荧光棒,听演唱会,不能嘘,哪怕歌手多烂,唱得多难听,你都得挥动荧光棒配合。艺术的欣赏是有“规矩” 的,观众得守规矩,不然,你们就是外行,就是破坏艺术。

3.“如今一群接受过现代教育的观众,还拿上百年前的陈腐的一套说辞,也是数典忘祖吧”意思是,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德云社的观众,你们挥动荧光棒的行为和“民国观众往台上扔钱扔首饰珠宝给演员”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数典忘祖”。“长此以往,最终剩下的都是追星的热闹和艺术的落寞了”

4.“公众不能有丝毫的批评声音,动辄人肉搜索、网络攻击闹翻天,已然成为一种网络暴力”,“这样的后果就是毁了艺术误了演员”意思是,作者批评了张云雷,张云雷的粉丝会网络攻击他,人肉搜素他,网络暴力他,粉丝这样做,毁了张云雷。

新京报批演员:

1.“怎么才算好演员呢?就要精益求精,拿出最好的作品来奉献给观众”意思是说,张云雷不是个号演员,他的作品没有精益求精,张云雷的粉丝大姑娘小媳妇不算观众,张云雷的《探清水河》作品不好。

2.“那位明星的师傅改编的时候还用的是单弦,到了他这儿直接改吉他了”, “这种改造,好比一个失败的基因编辑,原本的优良基因都给过滤掉了”,按这意思,西洋乐器和中国乐器别混淆了,以后各干各的事,不然毁了中国音乐也污了西洋音乐,唱歌的里面别整什么琵琶 单弦 笙箫之类的传统乐器,你们是有基因的,艺术改编者被评论者批评改编失败,改编者是外行,他才是内行。

新京报批《探清水河》

1.探清水河“在短短几分钟内能有多少爱情启蒙的认知?只有让他们觉得好笑,甚至于迎合低级趣味,才能掏钱打赏”,意思是,张云雷你得唱一首曲子,越长越好,最好能教育大姑娘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小媳妇谨守妇道,教育未成年的小女孩什么是爱情,哪怕没人听,哪怕穷死饿死,但是你脱离了低级趣味。

2.“改造经典不意味着迎合观众,得有教育意义在,这才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比如《探清水河》改成警示明星吸毒题材如何?”

其实,我感觉《探清水河》改成特朗普退会题材也不错。

再批观众:

1.“观众们应该怎么做呢?起码追星那一套不要拿到相声等曲艺行当来,观众就是观众,粉丝就是粉丝,不是一个轨道上的”

2.“看来,好演员与好观众的良性互动,是几十年来一直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过这也不是相声一个行业的问题,可能是全社会急需解决的难题。”

说实在的,后面的我都没脸写了。

我一直以为自媒体是最不要脸的,我错了。

新京报更不要脸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