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河北滄州吳橋雜技巡禮

走進滄州,如雷貫耳的就是“三水”之地、“五鄉”之國。“三水”是指東臨渤海水,西近白洋淀水,以及大運河縱穿之水;“五鄉”中名列之一的就是雜技之鄉。

滄州的吳橋以雜技之鄉聞名於世,自元代興盛以來,影響越來越大。1958年,滄州吳橋的小馬場村出土了一件東魏時期的古壁畫,畫中人物倒立、轉碟、騎馬、肚頂,個個有把好身手,說明吳橋的雜技由來已久。吳橋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

本次,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來到河北滄州吳橋縣,走進吳橋雜技大世界中的吳橋雜技博物館,探尋在運河流淌的這片土地上發展傳承下來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吳橋雜技的獨特魅力。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河北滄州吳橋雜技巡禮


01吳橋人與吳橋雜技

在黃河入海時期,吳橋縣位於古黃河下游。這裡的土地鹽鹼瘠薄、水災頻繁,又常年戰亂,人們只好打個跟頭、變套戲法,浪跡江湖,以賣藝養家餬口。這套謀生伎倆後來逐漸發展壯大,成為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

無論在街頭巷尾,還是田間麥場,他們都會翻一串跟斗,疊幾組羅漢,打幾趟拳腳,變幾套戲法。吳橋也誕生了許多雜技表演藝術家,他們多次跟隨中國藝術團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訪問,為我國的的雜技藝術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據有關史料記載,吳橋雜技歷史最悠久。相傳,吳橋是孫武后代的封地。吳橋姓孫的人也確實不少,以孫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孫、後孫、牌坊村等不下十多個村。吳橋古城東南面是一群土丘,傳說是孫臏與龐涓打仗時擺“迷魂陣”的遺址。

土丘南面十里處有個孫公廟村,村東有座孫公廟,廟裡供奉的塑像就是孫臏。“吳橋人習武練雜技之所以早,據說與此有關。”當地居民告訴考察組成員。

“吳橋人練雜技的多,會雜技的多。”在坊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唐代書生紀曉堂兩次進京趕考,因不圖賄賂,中了進士,又被除名,一氣之下,隻身雲遊四海。

這天,來至終南山下,正遇雜技之祖呂洞賓,便拜師學藝,學會了三百六十套戲法把戲。出師後,浪跡至吳橋,安居在一座道觀裡,收徒傳藝。從此,師傳徒、父傳子、人人學,家家練,世代相傳,越來越多。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河北滄州吳橋雜技巡禮


吳橋十個鄉鎮都有雜技藝人,雜技藝人較集中的就有溝店鋪、於集、鐵城等幾個鄉鎮。據說範屯村僅有三百多戶人家,竟有二十多人在異國它鄉耍雜技,五十多人在國內省市級雜技團裡擔任主演和教師,村裡還有雜技藝人和會雜技的農民、學生四百多人。

廟會為雜技提供表演的場所,雜技為廟會招徠香客,兩者相輔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吳橋傳統風格。據《吳橋縣誌》載,吳橋還有逢年過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戲,士女喧闐,官不禁夜”的傳統風俗和冬春兩間,紅白喜事,喜慶豐收時,百姓們湧上街頭,或頭戴猛獸面具,或身著七色彩衣,競技獻藝,通宵達旦的風俗。

廟會上,除了做法事之外,都要舉行娛樂性的表演。其中以扮演奇禽怪獸的馬戲最盛,並出現了獅子舞。傳說獅子是避邪的神獸,佛教也把它當做護法神看待,百姓也把它做為吉祥的象徵。在行香走會中,總讓相貌威嚴的獅子在前面開路,緊隨其後的便是馬上技藝。

雜技事業的發展,使吳橋雜技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但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限於藝術的發展和交流。也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1991年吳橋人民提出了“開發雜技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建立“吳橋雜技大世界”,實現“雜技搭臺,經濟唱戲”的思想。

先後總體規劃面積3000畝,投資1億元,建成由雜技旅遊區、商品集散區、人才培養開發區三個部分組成,集旅遊、博物、藝術交流與比賽、人才培養、商品集散、對外開放六大功能於一體的“吳橋雜技大世界”,1993年11月竣工並對外開放。不僅反映了吳橋雜技的發展歷史,而且超凡脫俗,氣勢恢宏。

02博物館裡話

1993年建成的滄州吳橋雜技大世界,已列入國際旅遊定點景區,是吳橋對外展示的窗口之一。景區裡既有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絕活,又有高雅文藝的舞蹈表演,讓每一位來此參觀的客人無不對吳橋雜技拍手叫絕。

“吳橋雜技博物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雜技博物館,通過它可以讓我們瞭解吳橋為什麼被稱為雜技之鄉,吳橋為什麼會成為世界雜技藝術的搖籃。”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河北滄州吳橋雜技巡禮


考察組在領隊張秉政教授的帶領下,來到了吳橋雜技大世界的吳橋雜技博物館。在館中,出身於五代魔術世家的“神手張”張鈺軍接待了考察組成員,在他的帶領下,考察組對博物館進行了細緻地考察。

在張鈺軍的介紹中,考察組得知,該博物館是集陳列、娛樂、參與於一體的人文展館,藏有雜技文物200餘件,其中1958年在吳橋縣小馬廠村出土的南北朝東魏時期的雜技壁畫已被列為省級文物。

“博物館內分九大展廳,有影視廳、丹青閣及互動廳等。”張鈺軍說,在這些展廳中,就屬影視廳以播放電影《紅牡丹》為主要內容,此片的原型就是吳橋雜技名人孫福有父女,遊人可藉此更加深入地瞭解吳橋雜技藝人闖蕩江湖的獨特經歷。

正對著博物館大門的是吳橋雜技博物館的標誌,標誌下方一塊被燈光照的發亮的展櫃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才知道這是吳橋雜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古墓壁畫。

張鈺軍介紹說,1958年農田建設中,在吳橋縣小馬廠村發現一座南北朝東魏時期(公元534至550年)古墓。古墓的壁畫上對雜技藝術做了藝術生動形象的描繪。其中倒立、肚頂、馬術、蠍子爬等雜技表演更為逼真。

在中國雜技藝術展廳,展出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珍貴的畫面,以及漢畫像石、壁畫、出土文物等複製品。張鈺軍指著牆上的展板,講起了吳橋雜技的歷史。根據《史記》、《漢書》記載,雜技起源於5000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古冀州一帶,而吳橋位於古冀州東部,因此吳橋是中國最早的雜技發祥地。

“吳橋雜技真正走向輝煌的時期是在明末民初時期,那時的吳橋雜技藝人遍佈世界50多個國家,在國內也有先後出現了一批很有名的藝人聚集地,如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廟、上海大世界都有吳橋人自組的雜技班團。”張鈺軍說,在中國雜技界有這樣的一句話:“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

走到一幅壁畫展板前,張鈺軍說,很多壁畫和絹帛畫沒辦法展現,曾經學習過美術繪畫的他也為吳橋雜技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他根據壁畫和絹帛畫的原照片,臨摹出了惟妙惟肖的複製品,並將複製品捐贈給雜技博物館,永久展出。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河北滄州吳橋雜技巡禮


在雜技藝術展現形式展區,分門別類的展示著雜技藝人的出行工具原件,其中包括圓箱子、坐櫃子、翻鬥箱、單車、大車輪等。張鈺軍指著其中的圓箱子和坐櫃子解釋說,在過去是藝人行走江湖時必備的工具之一。“這是用扁擔挑著圓箱,坐櫃行走異鄉,圓箱多用來盛放演出道具。坐櫃用來演出時後臺演員敲鼓的座位以及存放貴重物品用的。”

考察期間,考察組還看到了表演古典戲法的翻鬥箱,行內成為“扳鬥箱”,“能變萬物,大變活人都是用這個表演,深受觀眾喜愛。”張鈺軍說。

在國外演出中,吳橋雜技也是得到了世界各國友人的好評,張鈺軍介紹說,20世紀50年代,周總理在出訪西歐14國時,所到之處都有吳橋籍的雜技演員被接見,周總理欣喜地稱讚:“吳橋真不愧是雜技之鄉啊!”這是第一次真正叫響雜技之鄉的聲音。

互動廳以遊客參與互動為主,裡面設置了蹬大缸、走鋼絲等雜技表演使用的道具,遊客可親身體驗一下雜技表演的高難度。此外,在吳橋雜技文化不斷豐富發展過程中,藝人們還衍生了“說口”“鑼歌”等口頭表演形式,形成了獨特的表演特色,展廳中的春典茶座就以真人說唱的形式,把這一獨特的文藝形式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春典茶座,皮影藝人梁書琴和主秀增為考察組表演了經典皮影戲片段《獅子舞》,獅子舞是用皮影的形式將現在的流行元素和民間雜技結合在一起,一隻簡單的皮影獅子在藝人的手中表演的惟妙惟肖,皮影藝人嫻熟的技巧和精湛的技藝讓考察組歎為觀止。

在博物館的結尾,就是張鈺軍的工作室,工作室中不僅展示了他本人的畫作,還會給參觀的遊客免費表演經典魔術表演“三仙歸洞”,現場,張鈺軍為考察組表演了魔術片段。只見一個個軟綿綿的小球在他的手中一吹,在用竹棒一指瓷碗,小球便變到了碗裡。張鈺軍還會盡量的放慢動作,讓觀眾近距離的觀看。

看完表演後,張秉政教授拍手叫絕,連聲稱讚。

今年56歲的張鈺軍出生於魔術世家,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典魔術的傳承人,也是當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表演類旅遊景點——吳橋雜技大世界的管理者之一。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河北滄州吳橋雜技巡禮


現如今,他正在加進繪畫一副吳橋雜技的歷史演變畫卷,現在已經接近尾聲。“全部都是我自己根據歷史事實進行創作,希望把畫卷捐給國家和政府,也給吳橋雜技出自己的一份力。”張鈺軍說。

如今,表演條件好了,但藝人與觀眾間的情意卻淡了,失去了人情味兒和煙火味兒的吳橋雜技,變成了高難度卻生硬簡單的技藝表演。

對此,張鈺軍表示,當今要保留的不僅是老祖宗留下的技藝,更要傳承百戲在千百年流傳中包含的人文情懷。這種紮根民間、與百姓魚水相融的人情味兒,才能滋養著雜技這門技藝代代相傳。

“大運河滋潤了華北大地,滄州原野,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像運河水一樣熱情奔放。面對過去水災連連、鹽鹼貧瘠,浪跡江湖,賣藝求生的艱辛,敢於以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亦從鹽鹼土疙瘩裡迸出的情和愛,上演著屬於自己土地特有的曲藝雜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吳橋人真的了不起,他們在運河沿岸自己的土地上構建了屬於自己的藝術殿堂。”在去往滄州的路上,張秉政教授滿懷深情地說著。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